-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注 释】
〔给丁玲同志〕1936年夏,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逃离被国民党囚禁三年多的南京,秘密经上海、北平、西安于11月来到陕北保安。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一孔大窑洞里开会欢迎她,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都出席。会后,毛泽东问丁玲打算做什么,她答“当红军”。她随后就到前方总政治部工作。作者因此写这首词送她。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壁上〕指城头。
〔漫卷〕随风翻卷。
〔保安〕在陕西省西北部,当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改名志丹县。
〔纤笔〕细致描绘的笔,指丁玲的文笔。
〔毛瑟〕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枝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毛泽东在1939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一文中说:“拿破仑说,一枝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枝毛瑟枪。”
〔阵图〕指军队行军的队列图。这里指军队。
〔陇山〕在陕西省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
【考 辨】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12月。丁玲到达保安不久,即随红军去了定边,西安事变后又随红军主力前往陇东。
这首词中有“阵图开向陇山东”句,估计此词作于西安事变后不久,因为决定红军主力开向陇东的西峰镇,是在12月14日之后。作者刚写出这首词,就用电报发到前方,由红一方面军转给丁玲。1937年初,丁玲回到延安,毛泽东又手书这首词送给她。
此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5件。词中“今日武将军”句,有3件作“今日女将军”。其中有一件手迹,从字迹辨认,可判定用铅笔写于1973年下半年,所署写作时间为“一九五二年”,显系笔误。
此词注释中说,1936年夏,“丁玲逃离被国民党囚禁三年多的南京”,而不说她“出狱”,是根据丁玲的《我的自传》等回忆文章。她在文章中多次讲到,是1933年被国民党秘密“绑架”,“囚禁”在南京,1936年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逃出”南京。这就是说她是被幽禁,并未关进监狱,所以对词中的“出牢人”未作注,对丁玲的注释中也未提“出狱”。
翻译
孤城里吹拂着西风,城头上红旗飘扬,映照着夕阳的金光。城里忽然来了新人,窑洞里酒宴待客笑语缤纷,招待刚走出那边牢狱的女作家。
她纤细的一支毛笔啊,吊民伐罪带来文名满天扬,回顾四海谁能比得上?那不是毛笔啊,是三千手握钢枪的精锐武装。跨进革命军队的行列,昂首挺进向陇山东方。昨天文人小姐呵,成了今天一身戎装的将军。
赏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九零四年生于湖南常德,自二七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三二年三月在上海加入中共。她到保安后只有几天,即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之职。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也真是“人物一时新”了。
丁玲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三六年十二月底,毛泽东通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拍给在前线的丁玲。来年二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丁玲于八六年三月四日在北京逝世。
友情·党情·国情——《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赏析
徐 涛
1936年在保安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诗词王国著称,诗的唱和与寄赠相当普遍,无论王侯将相、士子公卿,凡能诗者,均有所作。这便构筑了中华传统诗词之一格。寄赠诗词,叙事与抒情兼而有之,情因事发,事由情牵,主情为贵。古之寄赠诗大多营营于私人之间,或两志相投,或两情相依,一叙友情,一叙恋情,其意不过离别依依,思念悠悠,情虽真而多哀怨。至于自附风雅之士,无病呻吟之作,当不在少数。毛泽东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也属赠友之作,但大不同于古之寄赠诗。
毛泽东为什么在1936年12月写这首词给丁玲,而且赠送的方式竟是那样的特别——先是以电文拍发到前线,后又以亲笔书笺相赠,其赞许之高,热情之大,在毛泽东人际关系史上也是仅见的。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1936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处境与面临的形势、任务。当时的情势之一是,一年半以来“……这三支红军,都放弃了原有阵地,转移到新区去。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失败。”[1]“江西红军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2]“使红军由三十万降到了几万人,使中国共产党由三十万党员降到了几万党员,而在国民党区域组织几乎全部丧失。”[3]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方才进入“恢复、生长和发展”[4]阶段,所谓“长征一完结,新的局面就开始。”很显然,此时此刻,红军正需要恢复、生长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与理解,同时还要随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另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亡国的危险不容许我们有一分钟的懈怠。”②“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③不言而喻,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国共产党人客观地研究了这些矛盾的性质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确立了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④“招收广大的人马,好把敌人包围而消灭之。”⑤“把敌人营垒中被裹胁的人们,过去是敌人而今日可能做友军的人们,都从敌人营垒中和敌人战线上拉过来。”⑥恰恰在这个革命兴衰之际、祖国存亡之秋,在我党斗争策略有重大变更的历史转折关头,突然从国统区跑过来一位大名鼎鼎的革命作家,真来得其时。正在着手研究党的政策大转变的政治家毛泽东,其欣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了。设宴欢迎、亲切交谈、电文传词、书赠立诚,处处都体现出“斗争策略有重大变更”的征兆。因此,诗人在词中溢于言表的喜情,并非一般私人间的友情,它是关乎党情、国情的一种艺术折射。毛泽东精心创制了这首充满赞誉之辞的词作,无异向全国各界人士表明:中国共产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同时,也向国人昭示,为抗日大计,共产党求贤若渴,惟才是举,惟才是用。
心怀宇内,眼观神州风云变幻的伟大政治家,他深知丁玲一人来归,其意义的重大远在“三千精兵”之上,且喜且思,且慰且贺,且赞且誉。小小一首诗词,却关乎友情、党情、国情;身系一人,却影响红白两区,震动各界。因此,认真地构思这首寄赠词。毛泽东深知“欢愉之词难好,哀怨之词易工”[5],因之,诗人藏喜情于不露,先言其事,后赞其行,心静力雄,发端于眼前景物,上阕破题曰“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城头上飘舞的红旗映照在落日的余晖里,旷野的西北高原上耸立着一座孤城。这一写实笔法,巧妙地勾勒了寄赠词引发的时间、地点(时间在秋日,地点在陕北高原保安)起笔从大处落墨,不同凡响。这里“落照”、“西风”、“孤城”给人的美学感受既不同于“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那样沉郁、悲愤,也不同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那样开朗、旷远,它似乎隐隐吐露出一种荒漠、冷寂之感,具现“边塞”独有风光,又寓藏有环境艰危的意象投影。此时此境,竟有远客来投,当是喜出望外,故而有“保安人物一时新”之赞。事件、人物、际会,皆着一“新”字,喜情已露。“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这事件“新”得出奇:宴会于“洞中”开,招待的竟是“出牢人”。原来,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所主持的欢迎大会,正是在保安的一所窑洞里召开的。丁玲曾被国民党逮捕,后经国内外人士营救,幸免于难,但被幽禁在南京达三年之久,后经党组织的救援,方才逃离虎口,几经辗转来投保安,故称“出牢人”。昔日为反动派的阶下囚,今日成为共产党的座上宾。这其间,一弃一投,是对反动派的仇恨与鄙弃,对于进步与光明的追求,意义非凡;这一迎一宴,更显共产党思贤若渴之殷诚、之急切。最后两句,全然叙事,于事中显情,既新且奇。真所谓“含情而能达,含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6]
下阕紧随上阕意脉,仍由人物开笔,全在赞颂,却统慑于“新”字关照之下。“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丁玲秀婉的文笔,文坛上少有人能比,别小看舞文弄墨的作家,她的作用简直抵得上三千精兵。丁玲早年写《莎菲女士日记》成名,以写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苦闷心理见长,后来她的笔触渐渐关顾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如1931年她的小说《水》,其思想境界有了根本性变化,嗣后她的作品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的跳动,关注广大人民的命运。在揭露社会黑暗与丑美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展示着社会发展的曙光,成为有影响的左翼作家。正因为如此,反动派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在逮捕屠杀左联五烈士的同时,也将丁玲秘密囚禁。因而毛泽东盛赞丁玲的“纤笔”,是有事实根据的。看似夸张,实不为过。“阵图开向陇山东”也是叙事。丁玲到达保安后,毛泽东曾询问她打算做什么,丁玲慨然答到“当红军!”欢迎会后,党中央派她随红军总政治部北上,到前线去。由此可见,革命作家丁玲到陕北后的表现,也是值得称许的。“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种赞许总括了丁玲来保安的前后,昨日“纤笔一枝”的“文小姐”有其令敌胆寒的威力,今日“开向陇山东”的“武将军”更是直接战斗在陕北根据地的英雄,正以“红军”的身份为人民建功立业。这便是诗人极力歌赞的价值所在。
通观全词,以写景开笔,以叙事为主体,以“保安人物一时新”为称颂中心,阐发新人(丁玲),新事(“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新的评价(“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新的表现(“阵图开向陇山东”)和新的变化(“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里,人物非同一般,而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女作家,她又是历经磨难,逃离虎口,矢志投向党的怀抱的要“当红军”的“出牢人”,此奇一也;中共中央当时以最高规格召开了欢迎会,却只能在简陋的窑洞里进行,此奇二也;在毛泽东眼中,丁玲的“纤笔”足抵三千精兵,此“文小姐”的作用、价值大大超过一般看法,此奇三也;招待会刚开过,丁玲不仅提出“当红军”,而且马上受命不畏跋涉之苦,慨然上前线,绝无一点“文小姐”的娇弱之态,此奇四也;丁玲到了陕北根据地,一下子由“文小姐”变成了“武将军”,此奇五也。因此可以认为,毛泽东在词中充分运用“奇”情出“新”意,处处赞许,无一不实;处处叙事,无一不关情;字面据事理而发,但于字里行间足可洞见诗人喜情。这种抒情角度及构成方式,竟来得那么自然、奇巧而精深,这诚如诗人早年所追寻的那种诗境:“有感而后有情,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7]全词叙事不独有时序可循,有情思可悟,而且常常注意在对照中见精神。如地处西北一“孤城”,突有“一时新”的大事发生,如使人由沉静中突地转为惊喜。又如:“纤笔”本属小巧,却以“一枝”定量,“精兵”难得,却以“三千”夸饰,大小轻重本不足比,但诗人仅用一反诘语句,却使整个颠倒过来,小者至大,大者至小,从而体现“出牢人”的作用与影响。再从“文小姐”到“武将军”的变异看,有形变,有质变,变中概括了人物全貌,有今有昔,又今胜于昔;有“文”有“武”,时下又“武”胜于“文”,“武”可发展革命,“武”可抗日以卫国。这便是“保安人物一时新”的“新”之所在。词的这一结尾看似无意为之,实属全词内容归结所在,力点所在。
人物以事显,事显而情真,起笔、落墨各具隐情,倾向性在其间,感召力亦在其间,足以激起读者的崇高理想。今天我们读其词,体其情,不能不钦佩作为政治家毛泽东的敏感的视野与用心,同时更不能不折服作为诗人毛泽东精于构思,妙于用事填词的艺术才思。
【注释】
[1]《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49页。
[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226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87页。
[4]②③④⑤⑥《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50、第151页、第153页、第154页。
[5]《讲堂录》,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页。
[6]王夫之《董斋诗话》卷下,见《清诗话》上册,中华书局。
[7]《讲堂录》,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