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注 释】

〔答李淑一〕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当时的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词中的“柳”指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1898—1932),湖南长沙人,作者早年的战友。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1930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曾任红军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2年九月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被害。1957年2月,李淑一把她写的思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惊梦》词寄给作者,作者写了这首词答她。

附:李淑一

《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能动愁多少。

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骄杨〕意谓值得骄傲的杨开慧烈士。这是对她英勇牺牲的赞美。杨开慧(1901—1930),湖南长沙人,1920年同作者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后随作者去上海、武汉等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隐蔽在长沙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牺牲。

〔杨柳轻飏(yáng)扬〕指两位烈士的忠魂升天。飏,飘扬。

〔重霄九〕九重霄,天的最高处。我国古代神话认为天有九重。

〔问讯吴刚〕问讯,问候和讯问。吴刚,神话中月亮里的仙人。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吴刚被罚到那里砍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嫦娥〕神话中月亮里的女仙。据《淮南子·览冥训》,嫦娥(一作姮娥、恒娥)是羿(yì异)的妻子,因为偷吃了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的长生不死药而飞入月中。

〔舒广袖〕伸展宽大的袖子,指舞蹈。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忽然听到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捷报,两位烈士的忠魂顿然高兴得泪流如雨。

〔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韵。作者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考 辨】

1957年1月,毛泽东18首诗词在《诗刊》上发表后,当时在长沙第十中学任教的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寄来1933年写的悼念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菩萨蛮·惊梦》,并索要毛泽东1921年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全词。毛泽东1957年5月11日回信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湖南师院》首次发表这首《蝶恋花·游仙》时,根据作者意见,改题为《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时,标题改定为《蝶恋花·答李淑一》。

此词作者留存两件手迹:一件手迹即1957年5月11日给李淑一复信时附写在信上的;另一件手迹是毛岸青、邵华请求父亲书写的,首句写作“我失杨花君失柳”,并说“称‘杨花’也很贴切”,末句写作“泪挥顿作倾盆雨”。

翻译

我失去了深受自己宠爱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杨柳二人的英魂轻轻飘向深广的长空。试问吴刚天上有什么?吴刚捧出了月宫特有的桂花酒。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青天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忽然听到凡间传来的捷报,两位烈士的忠魂激动泪流,天地有感而人间大雨倾盆。

蝶恋花·答李淑一

赏析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五月十一日回信,"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样。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

植根深厚而超迈古今——《蝶恋花·答李淑一》赏析

董乃斌

毛泽东于1957年写的《蝶恋花》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自公开发表以来,除文学界对它作了许多讲解论析外,还引出了不少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创作,如歌、舞、曲艺、绘画、金石等。有关这首词的背景、本事及其基本内容,人们已经相当熟悉。所以本文在这方面不拟多花笔墨,而想着重从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史的角度,谈谈这首词既植根于民族传统而又超迈卓绝于传统之外的杰出地位。

这首《蝶恋花》词的主题,是悼亡;其表现形式,是游仙;而其功用或曰创作目的和契机,则是赠答。因友人来信来诗触发灵感,乃用游仙的方式抒发对亡人的怀想,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答复,这便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的创作过程。

悼亡主题、游仙形式和以诗词相赠答,在中国文学里都具有极其深厚的传统。毛泽东的《蝶恋花》词既与这些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绝不被其局限,而是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从而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下面让我们试加分析。

所谓悼亡,在文学史上有个特定的含义,那就是悼念亡妻。较早的悼亡名篇见于《昭明文选》诗类哀伤之作中所收的潘岳《悼亡诗三首》。到唐代,著名的诗人元稹有《遣悲怀三首》,李商隐有《房中曲》等,都是追念亡妻的。李商隐的《锦瑟》诗,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即是悼亡。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则是最广为人知的悼亡词。以上所举都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史上还有更多的此类作品,简直不胜枚举。

上述诸多悼亡之作,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感情真挚而细腻。作者们往往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手段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有的侧重回忆,有的立足想像,都能够抓住一些细节、通过某些器物和一定环境的描写,制造凄凉悲哀的氛围,从而倾吐哀思,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潘岳的《悼亡》有这样几句:“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写妻亡后他回到他们的住室,满眼是妻子的遗物,恍惚间觉得她并没有离去。李商隐的《房中曲》手法类似:“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人不见,锦瑟长于人。”器物依旧而伊人已逝,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元稹的《遣悲怀》用的细节更多也更生动,所以给人印象也更深。他的诗描写当年的贫困,有云:“顾我无衣搜画箧,泥她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把一对“贫贱夫妻”的日常生活写得十分具体。而今自己做了大官,妻子却已死去,一切都无法弥补了。诗的末尾写道:“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那遗憾确实是很深的。此后的许多悼亡之作,在写法上大都如此。

但毛泽东在《蝶恋花》词中没有采用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开篇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明白道出悼亡之意,这既是一种长歌当哭,又贯注了一股豪气,失去亲人固然悲痛,但作者又绝没有被悲痛所压倒。这样开篇就为全词定下了慷慨豪迈的基调,使它迥然不同于上述任何悼亡之作。而只用一个“骄”字,便透露了对妻子无限怜爱的柔情,这种以极简之言传极深之意的炼字法,也是很高明的。

古人的悼亡诗也常运用想像之笔,借表现阴阳两间的隔绝难通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例如潘岳《悼亡》写他去妻子坟上“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仿佛感到妻子的灵魂就在这里,“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他简直想与她对话了,然而这又怎么可能?作者的痛苦可想而知。

苏轼的《江城子》词写于妻子亡故整整10年之后,其下阕是这样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梦境,这梦境是他睡时醒时千百遍想像过的情景。他梦到自己风尘仆仆回到久别的故乡,回到了自己家中,他惊喜地发现,妻子正像从前一样在窗前梳妆。他激动极了,赶紧上前去嘘寒问暖,然而妻子只是默默地望着他流泪,一句话也不说。恍惚中他有点儿明白了,妻子已经死去,已和自己有生死之隔,他也流下了悲苦而无奈的泪水。“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把梦境写得那么真切,把苏轼的悼亡之痛写得那么深沉,感动了世世代代的读者。

毛泽东借鉴了这种驰骋想像、在更上一层的境界中表达对亡人无限思念之情的手法。但他的《蝶恋花》词要追念的不仅是亡妻杨开慧一人,还有李淑一的亡夫柳直荀,尤其重要的是杨、柳二人不但是毛泽东的亲人和挚友,更是革命队伍中的同志,因此毛泽东对他们的追思,便很自然地会从他们而扩展开去,想到在几十年革命战争中那许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战友和亲人。这就决定了毛泽东的追思必然要超越个人的范围、具体的场景,而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更宏伟的境界。

不但如此,毛泽东的整个世界观、特别是他的文艺思想,也决定了他一定会把对亲友暨烈士的杨、柳二人的深沉怀念之情作一番提炼和升华。一般地表述一下悲哀和思念,把诗词的内容仅仅限制在个人悼亡的怅惘以内,他是不屑一为的。他承认“诗言志”的古训,并且认为“志”有各种各样,人的胸襟怀抱应当宏远壮阔;他也很懂得“诗缘情而绮靡”的道理,但更强调“情”有阶级性、有正邪、善恶、高下之分。他曾经说过,文艺的目的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文艺作为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他自己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创作《蝶恋花》词虽然暂时是个人的赠答唱和,但即使真的只有一位读者,也同样有个用何种思想影响人的问题,何况他深知,此类诗词作品的广泛流传,实际上只是早晚的事,因此在写作时就必须考虑面对大众。

毛泽东平生不止一次为革命烈士发表悼词,然而他从未为追悼而追悼。他给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题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悼词,他为追悼张思德、纪念白求恩而向群众讲话,中心都是阐发烈士模范行为的精神实质,号召大家继承他们的遗志。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被国民党屠杀,“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这段话既是对敌人的强烈控诉,也表达了他对所有革命烈士的深刻悼念,同时也是对整个革命队伍的有力鼓舞。事实上,杨开慧、柳直荀以及毛泽东的其他几位亲人,就都是在历次战斗中先后牺牲的,毛泽东曾经多少次地经受过丧失亲人和同志的悲痛。作为一位领袖和统帅,自己的战友和部队在革命战争中有所牺牲,更是要经常面对的事。他既要努力减少这种损失,又不能怕付代价而放弃战斗,但对于英勇牺牲的同志,他是那样地满怀痛惜和敬意。这些人生遭际和感情经历,在毛泽东创作《蝶恋花》词的时候,都会自然地发生作用,使他笔下一字一句所凝聚的情思更加浓郁厚重。

李淑一随信附寄的那首作于25年前的悼亡词,情调比较低沉。这是可以理解的。毛泽东在回信中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在此之前的一封信中,毛泽东还说过:“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话虽不多,但对烈士遗孀艰辛生活的理解和慰问,令人感动。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同窗好友,当年杨曾将毛泽东写给她的一首词讲给李听,这次李请毛泽东把此词重新抄录给她,以作纪念。但毛泽东认为从前作的那首不好,但故人的来信触发了他的灵感,遂作了这首《蝶恋花》词回赠。

此词最初的题目是“游仙”,信中有个说明:“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后来正式发表时,才改题为“答李淑一”。

毛泽东采用游仙的形式来抒发郁积于胸的对烈士的怀念,完全是为了升华悼亡主题的需要。从《蝶恋花》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打通天上人间、打通仙凡之隔的形式,极大地方便了作者想像的飞腾,极有助于作者对想像中烈士们的生活环境的营造,也极好地完成了作者以革命胜利殷殷告慰烈士和畅抒豪迈乐观之情的创作旨趣。

以往的诗人悼念逝者,尽力想像的是阴间的凄清孤寂,意在舒泄心头的悲苦哀伤,除了宗教提供的某种解脱感,他们没有什么更强劲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

但毛泽东不同,他和万千烈士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今已经胜利,“忽报人间曾伏虎”,当初夺去烈士们宝贵生命的反动势力已经垮台,烈士们的牺牲已经有了回报。我们纪念一切为这伟大事业献身的先逝者,但我们不能沉溺于悲哀之中,因为我们完成了烈士们的未竟之业,实现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在天之灵也会为此而感到宽慰和高兴的。所以,《蝶恋花》词在用一句话点明了悼亡主题之后,紧接着就巧妙地把两位烈士的姓氏转化成为自然物杨枝柳条,以之象征着他们的忠魂;随后又用巨大的想像力,把象征着烈士忠魂的杨柳直送到高高的天上,让仙界的吴刚、嫦娥对他们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并让他们一起对人间的巨变挥洒因万分激动而喷涌迸射的泪水。在这里,作者那杰出奔放、天马行空的想像,把读者的思绪一路引领向上。人们仰头而望,仿佛能够看到以杨、柳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烈,正和吴刚、嫦娥一起关切地俯视着人间,为人间伏虎的伟大胜利而喜泪滂沱,而那由泪水化成的倾盆大雨,不但冲刷着后死者心头的悲哀,而且把天上人间联系了起来。

杨、柳二烈士的忠魂,到了天上,畅饮神仙吴刚的桂花酒,欣赏了神仙嫦娥的精彩舞蹈……这种写法是典型的游仙笔法。

游仙之诗,古已有之。收在《昭明文选》中的晋人何劭、郭璞的《游仙诗》,是这类作品较早的代表。它们或写山林之士的得道成仙,或写仙人们逍遥无虑的生活,如所谓“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所谓“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等,表达的是嫌恶浊世、藐视权贵和厌弃功名利禄而一心向往神仙世界的幻想,这种游仙的主人公是作者自己。形式介乎诗词之间的《步虚词》,也是以游仙为主要内容,写人与仙的交往,写仙界的清净美好,抒发诗人对仙境的想像和向往。词中也有写游仙的。毛泽东所指出的《咏七夕》,大多是借歌咏牛郎织女故事以想像神仙生活,表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作者本人一般不在内。宋代以后的诗家词人写过不少这一题材的作品,比较著名的如欧阳修的三首《渔家傲》(喜鹊填河仙浪浅、乞巧楼头云幔卷、别恨长长欢计短)、柳永的《二郎神》(炎光谢过)、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等。此外也还有作者在内的游仙词,如柳永《巫山一段云》(清旦朝金母、萧氏贤夫妇)之类,李调元《雨村词话》就说他们写的是游仙。

显然,毛泽东《蝶恋花》词只是借用了古人游仙诗词的形式,借以丰富诗境、升华情思,而彻底扬弃了他们企图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从而赋予这种传统形式以崭新的生命,可以说是批判地继承、改造后利用的典范。

最后说到以诗歌赠答的传统。这个传统也非常悠久,范围并不限于诗,而是诗词文章都有。这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创造,它把人际关系诗化了、审美化了。以毛泽东答李淑一的这首《蝶恋花》词而言,作者对于逝者的深情、对于生者的关切和抚慰,对于伟大事业的自豪和信心,就都那样艺术化地、优美而简洁地表达了出来,短短60个字,把夫妻爱、同志情和深沉丰厚的历史内容,那样浑然地熔铸为一体,若不是借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若不是力量千钧的大手笔,恐怕是难以办到的。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