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年十月

一九五○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附:柳亚子原词

浣 溪 沙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原注)

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作者原注】

新疆哈萨克族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

【附词注释】

〔火树银花〕状悬灯于树,这里喻灯火辉煌。

〔舞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状喜气洋洋。

〔一人能领导〕指毛泽东主席领导得好。

〔骈阗〕聚会,会集。

〔空前〕过去没有过。

【考 辨】

这首词首次正式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在这以前,曾在1951年1月23日《文汇报》同柳亚子原词与和词一起发表,标题为《毛主席新词》,同《诗刊》发表的相比,词句无差异,只是少一小序。

这首词作者留有手迹两件,一件词末署有“和柳先生词一首”,另一件先写柳亚子原词、词末署有“和作”字样。此词在《诗刊》1957年1月号首次正式发表时,“万方乐奏有于阗”句,“乐奏”刊印为“奏乐”。1958年12月21日,作者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乐奏:这里误植为奏乐,应改。”1957年1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呈毛泽东审改的传抄稿(该刊原拟在同年2月号以《毛泽东词钞》为总标题发表三首词,当《诗刊》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后就撤销了这一计划),此词原作“乐奏”,这证明《诗刊》发表时确系误植。1963年12月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才照作者的意见订正为“乐奏”。

此词“诗人兴会更无前”句中的“无前”,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没有比他上前的,指最高。这是诗人同他人相比。其二,即空前,以前没有过,指极高。这是诗人同自己相比。1957年1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呈毛泽东审改的传抄稿,此词原作“空前”,作者在这个抄件上曾改为“无前”。这证明将无前作空前解释是符合作者原意的。

【注 释】

〔即席〕这里指就在座位上。

〔步韵〕照用他人诗词押韵的字依次押韵。

〔赤县〕指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介绍战国末驺(zōu邹)衍的说法:“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跹(piānxiān)偏仙〕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从那时到1949年全国解放,已有100多年的时间。

〔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诗句意谓天亮了。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喻指我国解放了。

〔万方〕这里指全国各民族。

〔乐奏〕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照作者的意见改为“乐奏”。

〔于阗(tián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1959年改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

〔诗人兴会更无前〕是说诗人柳亚子的兴致极高。无前,过去没有过。

翻译

旧中国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

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赏析

毛主席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浓缩性。仅用一首小令,共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写了出来。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虽是实写,但也用了艺术的象征手法。上段的”长夜”(即:黑暗)象征压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下段的”天下白”(即:光明)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上阕三句,从黑暗写到百年来横行肆虐的坏人、恶人、敌人再到全国各族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不得团聚的惨景。一口气勾勒了中国百年的近代史。

下阕笔锋一转,诗人心情大变,景物豁然明朗。第一句化用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虽典出唐人之诗句,但心意更为壮阔高远,仅改一个”声”字为”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犹如郭沫若所说:”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见郭沫若《一唱雄鸡天下白》一文)

万方乐奏有于阗”,于阗古时指西域的国名,这里代指新疆各民族。毛主席用”于阗”二字不但押了一个很难押的韵脚,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运用起来轻松自如,自然流利。紧接着又引出最后一行大欢乐、大开怀的心情:台上是歌舞不断,台下是诗人唱和,一幅乐陶陶的欢欣鼓舞的画面不禁跃然目前。这首诗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值得注意。即全诗字数不多,但使用的数词却有三处,”百年”、”五亿”、”万方”这些数词表现了毛诗一贯伟岸的特征,同时在这首具体的诗中也起到布局安排上完整性、统一性及意义上的历史性。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这首和词的缘由发生于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3日晚上,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歌舞晚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邀请柳亚子等民主人士一同观看。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袂载歌载舞,人们为歌声、欢笑、鲜花所倾倒。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心花怒放,他对坐在前排的柳亚子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我来和。”柳亚子十分珍惜毛泽东这番盛情,当即填《浣溪沙》词一首: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次日,毛泽东欣然步其韵奉和,书于宣纸,送给柳亚子。

郭沫若曾评价毛泽东和词:上一阙只有21个字,却概括了一部中国近代史。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这三句写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年来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魔怪”压迫和掠夺,国家陷入分裂、混乱、贫困的悲惨境地。第一句是现象,第二句是原因,第三句是恶果。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44年中英签订《望厦条约》。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中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同11国签订《辛丑条约》。1904年,日俄在我东北开战,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1915年,袁世凯正式承认《二十一条》。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对内残酷镇压和剥削,对外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词中”长夜难明”的”难”字用得很有历史意蕴。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又经过28年血与火的艰苦岁月,才宣告黑夜结束了,天亮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这三句写天亮之后赤县神州一派光明、欢乐、解放的情景和情感。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一句侧重抒情,情景相生,意境全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从李贺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点化而来。李诗囿于怀才不遇,想象个人得志如何如何;毛词赋予一种新思想、新境界,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雄鸡”比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凭此才迎来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旭日东升的新时代。所以郭沫若称赞这是”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的点化”。经过充满激情的、既浪漫又现实的描写,归到”诗人兴会更无前”作结。”诗人”包括毛泽东自己,更多的是指柳亚子先生。毛泽东为朋友的从”牢骚太盛”到”兴会无前”而高兴,充满弦外之音,富有人情味。许多当代艺术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会”一词,表现了诗人触景生情、兴奋异常,达到最佳的创作精神状态。”诗人兴会更无前”又是依据柳词”良宵盛会喜空前”衍化而来,显出两位诗人间此呼彼应、灵感相通的友谊和默契。

对毛、柳这两首词加以比较,可见柳词异常兴奋地、精美地描写了眼前欢欣鼓舞的场面,歌颂毛泽东,歌颂各民族大团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毛泽东的和词,运用鲜明的对比技巧,深邃的历史眼光,把新旧社会加以系列的对比:光明与黑暗,团结与分裂,欢乐与苦难……这一切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词的容量看,柳词只概括了眼前的典型场景,眼前的典型情绪;而毛词无论是场面的概括、时间的概括、感情的概括,均比柳词丰富深刻,状其形态之微而超乎神化之外。

开国纪盛话新旧——《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赏析

蒋力余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写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1950年10月3日晚上,来京参加国庆盛典的各族代表,在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向中央人民政府首长献旗、献礼致敬的仪式。之后,由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举行歌舞晚会。毛泽东观看了这些歌唱共产党、毛泽东的英明领导,颂扬各民族兄弟般团结的表演,心情甚为激动,对坐在前排的柳亚子先生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我来和。”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以纪念大团结之盛况。毛泽东步其韵奉和,写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

上片描绘旧中国社会的悲惨画面。“长夜难明赤县天”,只一句就既写出过去那一段历史时期的漫长和黑暗,也写出广大人民盼望光明的焦急和殷切,“长”、“难”二字表达出深沉的感慨。“长夜”一词,《史记》集解载应劭引春秋齐宁戚《饭牛歌》:“长夜曼曼何时旦?”鲁迅诗云,“惯于长夜过春时。”(《无题》)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还有“夜正长,路也正长”的描写。用“长夜”象征旧中国之黑暗漫长,极为形象传神,可谓情景兼得。“赤县,”指中国。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简称赤县。的确如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也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所谓清明盛世,但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人民长期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呻吟,近百年来的旧中国更是如此。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到孙中山,中国人民为追求光明曾作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出现了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才取得了胜利。“百年魔怪舞翩跹”,诗人的目光从漫长的历史长河,移到了鸦片战争至解放前的中国近代社会,含蓄地说明了“长夜难明”的原因。一部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血泪史,而这悲剧的导演者是谁?魔怪!“魔怪”即妖魔鬼怪,它们张牙舞爪,神通广大,心狠手辣,吃人不厌。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吃人的魔怪多得很。在国外有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在国内有反动统治阶级。这些丑类在中华大地上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穷凶极恶,肆无忌惮,做尽了坏事。“翩跹”,描写魔怪们的舞姿,褒词贬义,极言敌人的猖狂得意。反动派的狂欢狞笑之日,正是中国人民的备受蹂躏之时。君不见,那圆明园的大火,那南京大屠杀的惨剧,那上海租界悬挂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门牌,那“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不正是“魔怪舞翩跹”所产生的吗?诗人抚今追昔,心头有滴血之痛。魔怪们的罪恶是罄竹难书的,对它们带来的灾难,诗人只用7个字作了概括性的描写:“人民五亿不团圆。”“人民五亿”,指当时全中国人民。“团圆”一词,本来是一个令人神往、富于感情色彩的字眼,与幸福、与美有较多的联系。唐人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每因时节忆团圆。”宋人吕本中《采桑子》:“待到团圆是几时?”可惜这里“团圆”的前面加了副词“不”字。在那黑暗岁月,中国人民向往团圆而不得团圆。这里的“不团圆”,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既指各民族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也指全国分崩离析像一盘散沙,广大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也享受不到民主和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多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对许多兄弟民族一直是歧视和迫害,有时还制造借口,挑起事端,从而残酷镇压,民族间的关系哪有“团圆”可言?至于人心涣散,民生凋敝,乃旧中国的普遍症状。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年也不免流浪他乡,荒年更是骨填沟壑,加上战乱频仍,瘟疫流行,更是死伤如积,哀鸿遍野,这样的社会生活,哪能过上几天“团圆”的日子?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可是毛泽东仅用21个字,通过艺术的浓缩就作了形象的反映。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1952年视察黄河

下片抒写新中国、新时代的欢乐情景。全词的色彩由黯淡而转向明丽,格调由沉郁而转向高昂。“一唱雄鸡天下白”过片承上启下,含意丰富,精警绝伦:凡上下两片的词,无论是长调还是小令,历来都很重视过片(亦称过变),即上下片转换之处。“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意脉不断”(宋张炎,《词源》)。这句词从唐人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唱天下白”化用而来,但这个化用是飞跃性的点化,赋予了新意,显得气势宏伟,境界阔大,与全词浑然一体,妙合无垠。此句与上片一、二句关合甚密。长夜茫茫,但总有日出天明的时候。终于雄鸡一唱,夜幕大开,天下通明,“万怪烟消云落”,这是何等崭新的气象,何等欢乐的情景?这一句词,既有诗人为新中国的诞生、民族大团结的出现而产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也有因备历艰难而大业方成而生发的万千感慨。“一唱”二字,极有力度,写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涤污荡垢,廓清宇内的磅礴气势。这里的“雄鸡”,象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旗帜的党。“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勒住了思想野马的缰绳,回到国庆晚会欢乐情景的描写。万方,指全国各族人民。古人称国族为“方”,《书经》中有“多方”,《易经》中有“鬼方”。杜甫《登楼》:“万方多难此登临。”笔者意谓“万方”与《易经·乾文言》“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中的“万国”一词相仿佛。“乐奏”,指表演的歌舞节目。“于阗”,汉朝西域国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指新疆文工团。又有一说,蕃胡曲中有《于阗采花》一曲,这里指少数民族歌舞。两说皆通,但取第一说较胜。此句与上片“人民五亿不团圆”关合甚密,而今黑暗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兄弟民族欢聚一堂,翩翩起舞,团圆的美梦终成现实,诗人怎不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怎不口吐华章,纵情讴歌?“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人的诗兴自当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浓厚了。这里的诗人,固然是指柳亚子先生,但解释得更活脱一些,也指诗人自己,还可指广大文艺工作者。诗人创作,应物斯感,缘景生情。舞台上的情景象征着解放后全国各民族的融合团结,也象征着各民族幸福祥和的美好生活。生活在崭新时代的艺术家们,面对这一切的一切,定会激发创作激情,谱写出一曲曲描写新生活、反映新时代的新乐章。一个“更”字,表达了诗人对明天的必胜信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所寄予的殷切期望。结句使全词进入一个抒情高潮,画龙点睛,曲折含蓄,余音绕梁。清人沈祥龙说:“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着一直语、粗语、铺排语、说尽语,便索然矣。”(《论词随笔》)诗人的确深谙诗词艺术的个中三昧。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既是一首具体而细微的反映新旧时代伟大变化的作品,更是一曲民族大团结的颂歌,深刻而含蓄地反映了党和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刘少奇说:“一百多年来,我国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兄弟民族在内,共同遭受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帝国主义者曾经进行各种阴谋,破坏我国各民族间由于长远的历史而形成的联系,企图实现他们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第四部分)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全词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团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为之不懈奋斗,后来者更应前赴后继,开创新的局面。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虽属唱和之作,但尽脱窠臼,另辟新境,自出新意。柳词从当时晚会的情景写起,从而歌颂毛泽东,歌颂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而毛词则从历史到现实,气魄宏大,对比鲜明,构思更为精巧。以小令写重大题材,没有力小而任重的感觉,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东西,而能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从高处着眼,从大处着笔,竟能曲尽其意,天然工致,真无愧乎斫轮圣手。虽得之于学养,亦赖乎天分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