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七绝 刘蕡

一九五八年

千载长天起大云,

中唐俊伟有刘蕡。

孤鸿铩羽悲鸣镝,

万马齐喑叫一声。

这首诗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

【注 释】

〔刘蕡(fén坟)〕(?—842)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828年),举贤良方正,刘蕡对策称:“宫闱将变,社稷将危”,“阍寺持废立之权”,“四凶在朝,虽强必诛”。痛论宦官专权,能废立君主,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赞赏刘蕡的文章,但惧怕宦官的专横,不敢录取他。令狐楚、牛僧孺都征召他为幕府从事,后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作者在读《旧唐书·刘蕡传》时,对刘蕡的策论很赞赏,旁批:“起特奇。”

〔千载长天起大云〕大云,即庆云,古谓祥瑞之气,其下隐有贤人。据《尚书大传》,相传舜将禅位给禹,同臣僚在一起唱《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东汉郑玄注:“卿,当为‘庆’。”本句寓意是,1000多年前的中唐如果用刘蕡这样的贤人,将会从没落趋向中兴。

〔中唐〕唐朝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以大历(766年)到大和(835年)之间为中唐。

〔孤鸿铩(shā杀)羽悲鸣镝(dí嫡)〕孤鸿,孤单失群的大雁,喻指刘蕡。铩羽,羽毛摧落,这里比喻受挫、失意。鸣镝,也叫响箭,这里比喻宦官对刘蕡的中伤和打击。

〔万马齐喑(yīn阴)叫一声〕万马齐喑,亦作“万马皆喑”。喑,哑。北宋苏轼《三马图赞引》:“振鬣长鸣,万马皆喑。”谓骏马抖动颈上的鬃毛嘶叫时,其他的马都鸦雀无声。后用来比喻一种沉闷的局面。叫一声,喻指刘蕡冒死大胆攻击宦官,名动一时。

【考 辨】

这首诗留存作者修改过的林克的抄件。抄件标题为《咏史一首》,作者改为《刘蕡》;抄件首句为“千载天空起大云”,作者改为“千载长天起大云”;抄件末句为“胜过贪生怕死人”,作者改为“万马皆喑叫一声”。

此诗留存作者审定过的吴旭君用毛笔誊清的抄件,末句作“万马齐喑叫一声”。首次发表这首诗时,就是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的。

【赏 析】

呼唤新的时代精神的咏史诗——读《七绝·刘蕡》

李 捷

毛泽东喜好读古代文史典籍,尤其喜好评点历史人物。他曾经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予以肯定。在谈到汉末曹操这位有争议的人物时,他也充分肯定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中的历史作用,并表示“这个案要翻”。而在闻名于世的《沁园春·雪》以及后来的《贺新郎·读史》两首词中,他又纵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评点历史上有所作为的著名人物,讴歌劳动人民和当今的革命英雄。他的评点,发人所未发,引人深思;他的词作,论古说今,大气磅礴,令人感奋。

作于1958年的《七绝·刘蕡》这首诗,则把评点历史人物与论古说今巧妙地结合起来。与上面提到的那两首词不同的是,作者没有采用横跨上千年的历史全景式的描写,而是摄取了中唐时期的一个历史片断;评点的对象,也不是统治集团中的著名人物,而是一位敢于直言犯上、具有独特见解的小人物。

刘蕡是中唐后期人。从中唐开始,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尤其是唐穆宗以后,宦官专权,政治变得日益黑暗。刘蕡作为一位杰出人物,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可谓生不逢时。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刘蕡“博学善属文,尤精《左氏春秋》。与朋友交,好谈王霸大略,耿介嫉恶,言及世务,慨然有澄清之志”。又说,他“明《春秋》,能言古兴亡事,沈健于谋,浩然有救世意”。从这两部史书所录的刘蕡的策论看,这些记载决不是溢美之词。

刘蕡空怀韬略,没有受到重用,官只做到秘书郎,不久还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大和二年(828年)举贤良方正的对策中,刘蕡痛陈宦官专权的危害,劝说皇帝诛杀他们,因而得罪了握有生杀大权的宦官。由此,也暴露出中唐后期政治的黑暗。

刘蕡敢于直谏的政治品格和怀才不遇的坎坷遭遇,引起毛泽东的共鸣和同情。毛泽东在读《旧唐书·刘蕡传》时,对刘蕡的策论很赞赏,尤其欣赏策论的开头几句:“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进。”毛泽东读罢,在一旁批了三个字“起特奇”。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刘蕡在历史上是个小人物。他终生遭宦官诬陷,抑郁而终。但是,毛泽东并不以成败论英雄,也没有因为刘蕡地位的低微而忽略他的存在。恰好相反,通观《七绝·刘蕡》,在毛泽东的笔下,刘蕡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诗一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亘古奇才的俊伟人杰。

长天,原本是空间概念,形容天空的浩大广袤。而在诗中,作者却赋予它历史的苍茫与深沉。在作者看来,这无垠无际的长天,就犹如历史的长河。它既不是以十计,也不是以百计,而是以千计。悠悠千载,恍若昨日。这种情感,似曾相识。如《贺新郎·读史》中的“歌未竟,东方白”,《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念奴娇·井冈山》中的“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和“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等等,都饱含着作者对往昔的追思和对人间沧桑的慨叹。

不过,作者吟出“千载长天起大云”,不是慨叹往昔,而是为千载之后的长天终于出现了“大云”而大发感慨。这呼风唤雨、使沉寂了千年的长天发生变化的“大云”,不是别人,就是称得起中唐俊伟的刘蕡。

据《旧唐书·刘蕡传》记载:“时对策者百余人,所对止循常务,唯蕡切论黄门太横,将危宗社。”这不正是打破了沉寂千年的长天的“大云”吗?

又据《旧唐书·刘蕡传》记载:“是岁,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餗、库部郎中庞严为考策官,三人者,时之文士也,睹蕡条对,叹服嗟悒,以为汉之晁(错)、董(仲舒),无以过之。”“守道正人,传读其文,至有相对垂泣者。”可见,刘蕡的确称得起是“中唐俊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在亟需人才的时代,被封建专制制度和奸佞小人扼杀了。这怎不令人悲叹惋惜呢!

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孤鸿,即孤单失群的大雁。作者把受到宦官排斥、禁锢的刘蕡比作失群的孤雁,是再恰当不过的。铩羽,指羽毛摧落,大雁掉了羽毛便很难展翅高飞。在封建专制社会,统治者排除异己的一个办法,就是不准他们做官,这在当时叫作“禁锢”。宦官们对待刘蕡的办法,实际上也是剥夺他做官的权力,就好比将大雁和雁群隔开,再摧落掉它的羽毛。在这种情况下,刘蕡就是有天大的本事,面对宦官的中伤和打击(鸣镝),也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

“孤鸿铩羽悲鸣镝”,这七个字,饱含了作者对刘蕡一类人物的同情,也饱含了作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憎恨与控诉。而作者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28年,也正是同封建制度彻底决裂、顽强抗争的28年。

“万马齐喑叫一声”。作者用激昂的语调结束全诗。这一句,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刘蕡当时来说,他在宦官专权的情况下,甘冒杀身之祸切论时弊,发人之所未敢发,名动一时,称得起是冲破专制局面的英雄。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对刘蕡的赞颂。

而联系作者写作这首诗的年代来考虑,这最后一句也寄托着作者对当代民族精神的满腔希望。

1958年,正是毛泽东心目中国民经济将要发生“大跃进”的一年。他在多次讲话中,号召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少年有为的一批代表人物,希望大家敢作敢为,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同年4月15日,他在一则按语里还引用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一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而毛泽东在《七绝·刘蕡》一诗中的“万马齐喑叫一声”,所要表达的同样是这种意境。不同的是,当年龚自珍所要打破的是封建专制主义造成的压抑沉闷的局面,毛泽东所要打破的则是在国家工业化道路上墨守成规带来的沉闷局面。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总之,作者在最后一句,由对刘蕡敢作敢为的赞叹,联想到对“大跃进”年代民族精神的呼唤,借古喻今,借古抒怀。而这也许正是作者特别看重刘蕡,写作这首《七绝·刘蕡》的初衷所在。

《七绝·刘蕡》是一首咏史诗。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绝不仅是历史。作者是在借咏史抒怀。融入诗人笔下的,是对富有群众创造活力的时代的呼唤,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