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七律 洪都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注 释】
〔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因而得名。这里指江西省南昌市。
〔祖生击楫〕祖生,即东晋名将祖逖。304年匈奴族刘渊在黄河流域建立汉国。中原大乱,祖逖率领亲党数百家来投镇守建邺(今南京市)的晋元帝司马睿。313年祖逖要求率兵北伐,被任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中流击楫,立誓收复中原。击楫,敲打船桨,后用以形容有志报国的抱负和气概。
〔闻鸡久听南天雨〕闻鸡,用闻鸡起舞的典故。参见《五古·挽易昌陶》注。雨,即风雨。《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本句写作者于风雨如晦的岁月,在我国南方像闻鸡起舞那样,奋起行动,从事革命斗争。
〔立马曾挥北地鞭〕立马,即驻马。“挥鞭”,喻指率军作战。本句意谓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我国北方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戎马生涯。
〔后浪推前浪〕寓有新陈代谢、一代胜过一代之意。南宋释文珦《过苕溪》:“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考 辨】
这首诗作者留存一件手迹和一件修改审定的抄件,首次发表在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是根据这个抄件即定稿刊印的。作者在抄件上将“祖生击楫古今传”句中的“古”改为“至”。手迹同定稿相比,有两句异文。诗中“祖生击楫至今传”句,手迹作“手中尚有祖生鞭”;“立马曾挥北地鞭”句,手迹作“立马曾敲北地镫”。
此诗“到得洪都又一年”的本事如下:毛泽东在1964年4月到江西视察工作,曾到过南昌;1965年12月24日再度到南昌,住进了赣江之滨的赣江宾馆,所以说这次到得南昌是“又一年”。据此,可以判定这首诗作于1965年12月下旬。
【赏 析】
雄图发英断 大略驾群才——《七律·洪都》赏析
吴开有
命题不为《南昌》,而叫《洪都》,题高则意高,高绝千古。《洪都》高度概括了一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自传式地刻画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设计师毛泽东的形象,并折射出毛泽东的战友的群像。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首联扣题、切题,感时引古入兴,从诗人又到南昌视察而思接千载说起。洪都,是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都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王勃《滕王阁序》描绘洪都的物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士尽东南之美。”毛诗用“洪都”是摄取古人神韵,取其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内涵。毛泽东1964年到过南昌视察,1965年又到南昌视察,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奋良多,意蕴双关,故说“到得洪都又一年。”古代史上的洪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尽东南之美;现代史上的洪都,群贤毕至,人才荟萃,是1927年“八一”起义之地,紧接着诗人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始了编造人民军队和开创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苦难深重的祖国谋解放所迈出的极为重要而成功的一步。祖生,即东晋名将祖逖。304年,匈奴族刘渊在黄河流域建立汉国,中原大乱。313年,祖生率领亲党数百家来投镇守建邺(今南京市)的晋元帝,请求北伐,被任为奋威将军、豫州(今南昌市)刺史,率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发誓收复中原说:“祖逖不能清中原复济者,有如大江!”击楫,敲打船桨。毛诗用“祖生击楫”,言此意彼,隐喻作者青少年时代就立誓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一直传到今天。一箭双雕,诗笔双美。首联如鲸鲵拨浪,一击之间,即知有千里之势;诗意深曲,隐喻象征作者实现了古人之志,使古今洪都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交相辉映,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中二联转接“祖生击楫”,引古叙事入兴,视听通感、时空转换、曲折错综,顿挫浩荡,炼意警策,寓有哲理,熔胸襟、气度、见识、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美学观于一炉,笔势轩昂地刻画了诗人毛泽东“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的艺术形象,具有奇姿壮彩的崇高之美。
颔联用视听通感、移步换形和时空转换的笔法,有声有色地塑造了叙事抒情主人公的丰功伟业。从这个脍炙人口的佳句中折射出叙事抒情主人公有宏大的谋划和英明的决断,雄才大略,凌驾群才之上。所谓“视听通感”,钱钟书说:“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的”。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给“视听通感”以科学的解释:“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又在给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如声色嗅味触觉等所感觉的在表面上虽似各不相关,而实际上是遥相呼应,互相感通的。“闻鸡久听南天雨”,由“祖生击楫”的故事联想到祖生及其战友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视听发生感通,思绪万端,听到了自己在南中国从事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的风雨之声。“闻鸡”是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洪都》以“闻鸡起舞”入兴,隐喻象征有忧患意识而立志为国效力的诗人及其战友奋起行动,将宏伟谋划付诸实践,叱咤风云,大展宏图。“久听南天雨”,一个“久”字,炼字炼意,叙事寓托了诗人在南中国生活并奋斗了40余年。经历了种种风风雨雨:既经历了民族艰危、神州飘摇的风雨,又经历了革命受挫、党内斗争的风雨。这种种历史事件,用“闻鸡久听南天雨”七个字,高度概括而形象地集中了、升华了、象征了诗人前半生的丰功伟绩,是革命的南天群雕具有洗炼之美。“立马曾挥北地鞭”,一个“曾”字,暗示他后半生叱咤风云的伟烈丰功彪炳史册。“立马”:出自清代诗人严遂《咏史·三垂冈》:“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这首咏三垂冈战役的诗,1964年12月,他读《五代史·唐庄宗传》时凭记忆书写此诗,并注明此“诗歌颂李克用父子”。“北地”,指北方,包括新中国建立后作者定居北京。“挥鞭”,指挥作战的同义语。在遵义会议后,诗人指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我国北方,在八年抗日烽火中,领导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南方游击队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抗日战争,打败了世界上最凶残而强大的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一举雪洗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改变了外国人的中国观,使中国人民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毛泽东成了空前的民族英雄;在解放战争中,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诗人又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使美国侵略军迭遭失败,最后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立马曾挥北地鞭”表现诗人如此步步辉煌,人皆叹为观止,具有超拔之美。颔联由语简言奇、含意深切而精警动人的语句构成警策之美。
颈联与颔联相互排斥,由正说到反时,转折很突然,称为急转。“鬓雪飞来成废料”,令人意料之外,笔锋陡转,又在“曾挥北地鞭”的情理之中。接处用提法,转处用驻法。“鬓雪”,直入比兴,隐喻年迈衰老;“废料”,即废物,隐喻诗人重晚节。表露因素是毛泽东慨叹双鬓斑白,年迈体衰,已成无用之人;而暗含因素则是淡化自己过去所建树的伟业丰功,正如他教育老一辈革命家所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毛泽东言传身教,不服年老,仍要有所作为,口吟手书曹操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永远不满足于胜利的现实,这从对句“彩云常在有新天”跌宕出了崇高的审美理想。“跌宕”即顿宕、顿挫,诗中的小结处。“顿挫者,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所谓‘盘马弯弓惜不发’。”(方东树《昭昧詹言》)毛诗小结小顿处含蓄,具有“言外有意,笔外有神”的神韵之美。“彩云”:美丽的云,隐喻坚持马列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就能永葆革命之青春;“新天”:在科学真理和伟大理想的光辉照耀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就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天地。
尾联“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移情入兴,题外借形,放开一步,宕出远神。“年年后浪推前浪”:起起伏伏,伏中有起,起中有伏,具有起伏之美。俗语:大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宋人文珦《过苕溪》:“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毛泽东摄取古今神韵,上升为艺术辩证法,诗意盎然,隐喻新生事物替换陈旧事物,寓托一代胜过一代。具有荡逸之美和辐射之美。“江草江花处处鲜”,用移情通感形象地描绘了新中国江草绿如蓝、江花红胜火的锦绣前程。以“后浪前浪”、“江草江花”写壮美和优美之景,景中含意,意中带景,象征诗人对新中国未来的展望、憧憬及对后代的殷切期望,言已尽而意无穷,具有健举之美。颈联和尾联升华了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达到了美的至极,具有摄人心魄、警策后世的崇高之美。
《七律·洪都》首联深沉豪放,颔联磅礴豪放,颈联旷达豪放,尾联飘逸豪放,是继承和发展了李白、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美学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七律·洪都》言外有意,笔外有精神。毛泽东是辩证法大师,善于运用艺术创造的对立统一规律来写人的本质精神。全诗的精神有人神、物神,二者以传人之神为主,将人神融入物神,以人神统帅物神,物神辐射人神。诗中的洪都、祖生击楫、闻鸡起舞、南天雨、立马、北地、挥鞭、鬓雪、废料、彩云、新天、后浪前浪、江草江花等物象生气勃勃,言外有意,意象飘逸,笔外有神,神韵袭人。全诗句句精警,字字精神,摸之有棱,掷地有声,浑融无迹,从而铸成诗之境界崇高,气象恢宏,意蕴深邃,格调高昂,具有沁人心脾的氤氲之美和神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