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4 高度的商品化

美国社会或美国文化的另一大特点,是其高度的商品化。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花花世界”。走进各式各样的商店,里面陈列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颇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差不多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从人的肉体、空气、抽象的观念到各类具体用物,无不商品化。所以当年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把商品视为持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真知灼见。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征发展得更为充分,尽管在表现形态上有诸多不同。

商品,依然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因素,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成为商品。这种大规模的全面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趋向,不是人们主观意志可以主导的。

需要提出的问题不是这种高度的商品化是如何产生的,高度商品化达到了何种程度。研究一个社会的管理过程,我们需要研究的是高度商品化对一个社会错综复杂的管理过程有什么作用?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类生活各个方面要求的提高,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卫生、艺术、交通等各个领域盘根错节的复杂交织,向社会的管理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个政治和行政系统能否承担现代社会带来的全部重担?这是各个国家均遇到的一个难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讲,恐怕没有一个政治和行政系统有这样大的能量来直接管理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政治和行政系统由于结构和功能的制约,必须承担的话,必然会导致鞭长莫及的局面。因为任何政治和行政系统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对小型社会来说,政府有独挡一面的可能性,如新加坡香港,南朝鲜等。对大型社会,尤其是人口达数亿之众的社会,政府直接和全面管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城的可能性不大。历史证明,由于体制设计而走上这条道路的社会,政治和行政系统往往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的很多基本需要,积累下来成堆的问题。努力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自行的组织和动力,自行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使政治系统或行政系统只起间接管制的作用,是在这个方面取胜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要实现这个结构,先决条件是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够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使这些具体而繁杂的活动范畴与政府活动脱钩。商品化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催化剂。住房、食品、交通、就业、教育这些问题是困扰每一个社会的基本难题。不少政府为这些问题所困扰,不能脱身。欲退不得,欲进不能。高度的商品化使美国社会在这些领域中形成了较为特别的结构。

我们可以来看商品化如何使这些领域成为自组织系统的,它们又是如何运转的。

住房

住房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一些发展中的国家的政府为使“居者有其屋”,苦心经营。但在美国,住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尽管在大城市中满街都是无家可归的人踯躅徘徊,但大多数人家都有宽敞的住房。每家有一幢住房是一般的水平。不少住房,七、八间房间,实际上只有一、二个人住。新的住房仍在不断建成。住房管理完全是商品化的。每个人要想有自己的房子,或想租房子,就得花钱购买或租。房地产成为经济领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由经济杠杆予以调节。在不同的地区,价格不同。在中部小城市10万美元左右可以买到的房子在旧金山和纽约可能20万都买不到。在纽约曼哈顿租一间房子可能要400-500美元,在小的城镇可能只需要200-300美元。由于商品化后,房产有利可图,造房业一直有动力。这么多年下来,住房就积累起来,越造越多。政府所做的是管制这些活动,使其在合法范畴内进行,而不直接去营造住房、分配住房、维修住房。政府营建的穷人住房,只是很小一部分。

食物

食物是困扰当今许多国家的又一难题,有的国家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有的国家过了这一关,但在副食品供应和花色品种方面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政府为这些矛盾和商品的短缺而疲于奔命。但在这个社会,食物之丰富多样是惊人的,甚至令人觉得浪费。供应食物的系统完全是商品化的。作为生产者,人们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东西,然后由市场系统销售给消费者。其间生产者、销售者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利润。商品化带来利润,这是最主要的动力。当然,不能说商品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充分发展,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

交通

交通是现代社会必然会面的挑战。现代社会,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均意味着流动性的增加。如果不能为这种流动性开辟通途,社会将会面临一种难以名状的压力。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会受阻。而交通问题,恰恰是不少国家感到棘手的事。交通手段大都商品化了。空中交通,由私营的航空公司负责,如United,Delta,Northwest,TWA等,完全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航空事业之发达,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决定要素。陆上交通,著名的长途汽车“灰狗”(greyhound),连结全国四面八方。如此等等。商品化刺激人们去经营,为了赢利和提高利润,各经营单位就必须想方设法改服务,扩大经营范围。

就业

就业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逻辑矛盾: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排挤出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寻找工作,需要谋生。在这个社会里,劳动力是商品化的。政府并不直接安置人们就业,政府通过政策指导就业,创造就业机会。每个企业都可以自行雇佣人员,每个人都可以到任何企业去找工作。(当然,理论上是这样,这不等于每个想找某项工作的人都能找到该工作)不过,在商品化高度发达的地方,人们看重的不是工作性质,而是得到的交换价值。有合适的报酬,人们就会愿意去交换。有了钱之后,再进入商品化的社会;可以得到任何其他人想得到的东西。商品化之后,就业问题就不由政府来具体管理,而由各个企业与个人在相互之间进行协调。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一个双重结构:社会自组织系统负责各类具体事务,政治系统负责协调各个自组织系统。这是这个社会宏观管理的一大特色。以上只是几例,但不能就此认为商品化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这只是说,商品化提供了使政府轻装上阵的可能性。政府如果卷入社会千头万绪的事务之中,是不可能高效运转的。但政府轻装之后,仍然要管制各个领域中的活动,只不过此时已由直接变为间接。

商品化具有惊人的力量,它推使人们走向每一块有利可图的地方。最典型的象肯塔鸡、汉堡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Crest牙膏、万宝路香烟、联合邮包递运公司等,到处可见,哪怕是在非常偏僻的地方。可以说,只要哪个地方有铜板可图,人们就会把商品和服务送到哪里。商品化不仅在地理广度上推动商品流通,从而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而且驱使商品向多样化发展,驱使商品走向每一个没有开发的领域。在目常小商品中是这样,在高科技方面也是如此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高度商品化带来的光怪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人的肉体、性、知识、政治、权力、法律,都可能成为商品化的目标。纽约四十二街上的黄色文化,大概也是商品化的一个重要产物。商品化,在不少方面腐蚀着社会,引出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也会增加政治和行政系统的压力。

所以,商品化可以减轻政治和行政系统的负担,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这就是政治和行政系统必须管制商品化。商品化的真正本质不在于每样东西都成为商品,而在于商品处在合理的运转机制之中。经济杠杆协调这个机制,政治和行政系统也得协调。当社会的许多基本领域都成为自组织系统之后,政治和行政系统将有条件与它们分离,有条件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商品化的过程,是这些领域成为自组织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里可以形成的;即便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其间的矛盾、冲突、阻碍和混乱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比起管理成千上万的具体活动来说,管理几十个大的自组织系统,政治和行政系统将更富实力,更有效力。

5 边远地区

这里说的“边远地区”,只是借用这个概念。其实这些地区既不边,也不远。就在现代化的城市旁边。我说的“边远地区”指的是亚美尼亚人的居住区。亚美尼亚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群体。其主要特征就是拒绝现代化,与高度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格格不入,依然保持着十七、十八世纪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吸引了整个世界,并且冲击着整个世界,但却没有冲击到近在眼前的亚美尼亚人。

离开爱荷华市 (Iowa City)不远,大约十几分钟的汽车行程,就有一块亚美尼亚人的居住区,叫科罗那(Kolona)。带着上述问题,我来到这个地方。在快要进入科罗那时,就可以在公路上看到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式样的马车,一匹马拖着一个小车厢,面坐着一般穿着黑色服装的亚美尼亚人。这里的公路也有特别的设计,在汽车道两旁,划出了马车道。因为亚美尼亚人不接受现代化的汽车要坐马车。政府有关部门花了很多气力才说服他们,马车在公路上是非常危险的,要他们在马车后面,装一块醒目的红牌子,提醒开车的人注意。

奇怪的亚美尼亚人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他们要到美国?这是解开这个谜的一个重要线索。亚美尼亚人从欧洲移民过来。他们形成于十六世纪欧洲的宗教动乱之中。亚美尼亚人有自己的宗教,但他们受到当时正统宗教的迫害。据闻当时的国家教会对他们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将他们烧死,处刑,关押等。大约从1750年起,一些亚美尼亚人为了躲避迫害,开始流浪,他们去过德国、法国、荷兰和俄国,但始终没有找到安身之地。随之他们决定投奔“新世界”。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土地并拥有土地。亚美尼亚人十分看重士地,他们认为土地是上帝赐予的看得见的礼物,无比珍贵,人不能离开土地。这种信念是亚美尼亚人死守土地,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原因。今天美国大约有 112个亚美尼亚人居住地,遍布全美国。虽然不同的居住地有不同的变化,如亚美尼亚人以耕种为主,有些地方的亚美尼亚人接受了拖拉机和康拜因。但总的说来他们维持着古老的生活精神和生活方式。

何谓古老的生活精神和生活方式?亚美尼亚人的生活精神是采纳任何东西时要看它们有没有用? 衣服可以御寒,但不能艳美。亚美尼亚人一度拒绝金属纽扣,认为这是一种奢侈,象征财富。家里不可挂色彩绚丽的图画。他们往往挂一些画面单调的年历。这反映了亚美尼亚人的生活精神:简朴、自然、自足。

亚美尼亚人的生活方式也很奇特,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最典型的亚美尼亚人的居住地,他们拒绝使用电,因而这些村子里没有电。这体现着亚美尼亚人的自足精神。亚美尼亚人长期受迫害,养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依靠外界。他们拒绝使用拖拉机和康拜因,主要用马做生产工具。妇女都穿着旧式的裙子,没有人穿现代的牛仔裤。美国人一般家家有电话,然而亚美尼亚人的家中没有电话。有些地方的亚美尼亚人接受了洗衣机和冰箱,但他们不用外面的电,而是用自己的柴油机发电。亚美尼亚人外出走动,都乘马车。许多亚美尼亚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十分钟汽车路程的爱荷华城。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他们是一个很闭塞、很落后的群体。他们自己大约并不清楚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但他们觉得生活得很悠闲自得,也符合他们的宗教信仰。

亚美尼亚人还有一些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行为。冬天男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到河面上去采冰,然后运回来保存起来以度过暑天。他们懂得很好的保存冰的技术,大概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九月。传统的取冰技术取代冰箱的功能。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保存冰的方法。如今虽然不是非做这项劳作不可,但亚美尼亚人把这视为保持其精神的一个部分。亚美尼亚人在家里讲一种德语方言不讲英语,他们有自己的学校,但大部分儿童受不到高等教育,因为他们自己的学校教育水准不高,他们也不愿意去大城市。

亚美尼亚人的宗教生活也别其一格。他们大约两周举行一次活动,轮流在各家举行。大家围着这家的房子,举行活动。被选中的这家人家,要做精心的准备,还要准备午餐。亚美尼亚人是父权制的,妇女没有什么权利,得听男人的。每个男孩女孩都要学会驭马,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部分。

这么多年来,尽管亚美尼亚人有这样和那样不同的变化,但这个群体的基本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如此强大的现代文明没能影响并改造他们?西方文明不是冲击了很多非常遥远的民族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访问了住在科罗纳的一位作家,叫约翰·M·齐林斯基(John,M,Zielinski)。她写过一本书,叫《跨越美国的亚美尼亚人》。她的答是“试想一个人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受这样严格的教育,他就不容易抛弃这些观念。另外,亚美尼亚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从事现代化工作的技能,他们所受的训练就是耕耘。他们在这里才感到是最安全的。”我想后一句话是亚美尼亚人最根本的心理积淀。齐林斯基补充说:“另一方面,美国宪法保证他们有这种权利,政府不能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

这是一个真正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在世界现代化的心脏地带,有这么一批人拒绝现代化。他们的边远地区不是在地理范围内,而是在精神世界。他们自愿隔离于现代化。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看法:如果人们在精神领域中拒绝现代化,那么现代化就难以侵入他们。这种现象在不同社会中都可看到。现代化真正的动力在人们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就是“心理安全感”。亚美尼亚人觉得他们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最安全的环境,如果改变它就会是危机和动乱。这种心理恐惧也是他们拒绝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化过程自然是改造旧社会结构的过程,也是某种安全感消失的过程。如果人们均对安全环境的消失感到害怕,现代化乃至任何社会变革都会遇到强大无比的阻力。

社会在协调这些矛盾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听之任之,并不强求一律。它也无法强求一律。如果政府强迫亚美尼亚人接受现代化,那它只会给自已增加压力。象亚美尼亚人这类的例子,在美国很多。不少地方的人都有自已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主流格格不入,但它们可以存在。社会的一部分矛盾就在这种眼开眼闭中化解了。没有人为亚美尼亚人的落后感到脸红,反而认为这是美国精神的典型反映。美国社会的一些管理方法实际上是不加管理。这在某种条件下是一种较有效的管理方法。

回来时,看到一对老夫老妻赶着马车走在现代化的公路上。他们是那样心安,那样自得。难道是现代化错了吗?

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伴随着由此而带来的便利和为此而付出的代价。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