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蠢人、怪物越来越多?

繁体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OpenAI、SORA、“元宇宙”、游戏、拟真、去政治化、去中心化,等等。最典型的特征,是“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

幸好,世界还有“肉”的存在。否则,愚蠢就失去了身份标记。“肉”必然要承载着一个人的精神。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世界上的很多“肉”,是以一种怪物的面目出现的。正如哈拉维所说,地球的地质期正从“人类世”迈向“怪物世”。

为什么蠢人、怪物越来越多?

这些“怪物”无关乎“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主义”,既没有自我主体意识,更缺少自我批判精神。他们陷入了“人-非人”的迷惘、癫狂和自贱之中。

成为怪物,越来越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一脚踏进怪物的坑中,也将自己变成怪物,而不自知。因此,如何辨识怪物,如何与怪物相处,是今后世界的一个大问题。

本文的任务是,分析怪物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如何让自己尽可能不成为怪物。

怪物作为非器质性的精神病现象,主要成因有下面几种:

——权力迷信。权力与知识、符号共谋,形成意识形态话语。他们被“国家”“人民”“民族”等大词所捕获。针对这一点,休谟很早就说过,政府总是建立在思想控制的基础之上,这一原则“存在于最专制和最军事化的国家,同时也存在于最自由和最民主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奈格里在其著作《超越帝国》中也写道:“正如全球化所表明的那样,人民和国家是一个骗局。”

实际上,在电脑发明之前,有远见的人早就预言了今天的局面。段永朝的《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一书如此介绍:

1972年下半年出版的激进的黑客报纸《人民的伙伴电脑》发表了这样的宣言:“电脑基本上是被用来反对人民而不是去帮助人民,是被用来控制人民而不是去解放人民。改变这一切的世纪已经来临——我们需要……人民的电脑。”这一年,英特尔公司公布了第一代8位微处理器8008,16岁的中学生比尔·盖茨,从一期《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这个神奇的芯片,并深深地为之吸引。他毫不犹豫地与好友艾伦花了376美元买了一个8008,搭起电子线路板,并试图在上面编写程序。

可笑的是,蠢人、怪物们,正是通过使用电脑来反对西方的。这些人尽管是怪物,但他们也是“时代之子”。蠢人们之所以自信满满地反这反那,也是因为中了“资本-民族-国家”逻辑的毒。在哲学上,这是一种“笛卡尔主义”的病:“我思故我在”是借助“上帝”来完成证明的。也就是说,“我”的“主体性”,其实也是“自我神化”。

——不识“他者”。蠢人之所以愚蠢,是因为无法将自己从“自我神化”中解救出来。因为,这需要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让自己走出“我”的假象,看到自己的“肉”是需要世界万物来喂养和支持的,离开了“他者”,“我”将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即使是“思想”,我们其实也是借自“他者”的。蠢人之蠢,在于他认为自己可以自足、自存。

就连尼采这样的“狂人”也知道,没有单个的人,只有整体性的人。世界的“肉”是彼此关联和喂养的。因此,你我作为“肉”,都应该尽可能健康,否则,“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饭”。日本曾经是老鼠屎。但它完成了更新。但蠢人们将记忆留在了老鼠屎的时代,而无能跟上今天的日本文明。蠢人们更不知道,他的祖先是从非洲走出来的,而且,如果对他进行基因测序的话,他完全是一个杂交了无数代的新品种。他更不知道自己呼吸过埃及法老、罗马皇帝呼吸过的空气分子。

——缺乏经验。蠢人、怪物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他们完全被空洞的符号世界所捕获。他们匍匐在大词符号所承载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脚下,跪舔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他们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观察过天上的云彩和幽深,他们从来不曾仔细打量过一只蜜蜂如何围绕着花朵飞舞,他们更不会体察粮食是如何从大地中拔苗而出的。总之,他们对真实的生活漠不关心。他们是父母、邻人的窥视者、不轨者。

一个人要想将自己表现出来,就必然会注重自我的生活形式——个人修养。因此,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马斯洛有这样的忠告,“那些更具依赖性的、任性的、空谈的、消极的人,把这种自我实现的哲学看成是‘等待灵感’,他们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忽然就会有某种巅峰体验,不费吹灰之力就告诉他们何去何从。这种自我放任的意识认为,只要是自我实现,就应该是快活的……事实上,培养自己的能力可能是十分艰苦的……”

……

蠢人、怪物们的缺陷当然不止以上这些。他们还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缺乏友善、共情能力……因此,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蠢人、怪物。

然而,这个世界是奥妙无穷的。每一个微小的事物里面,无不潜藏着一个无限宇宙。即使在台湾的高山湖泊深处的软泥中,人们也能考古出万千年前从欧亚大陆刮过来的沙尘暴。世界是如此神奇地联结在一起,只是蠢人、怪物死活也不愿意知道罢了。幸好,这个世界最终不是由他们来决定的。

来源:每天为你读一本好书

本文初摘录于:2024-03-23,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3-23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