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菩萨都不愿搭理的国家,怎么可能弃恶从善?

繁体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偏偏这个世间,有的人被迫弃刀,却一直紧握着深藏内心的屠刀,不甘失败,妄想成佛。

就连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也对这类人,这样的国家,这种民族嗤之以鼻,躲之不及,根本不愿前往弘法。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大唐第十八任天子李漼在位,是为唐懿宗。

懿宗皇帝崇信佛教,广建佛寺,且爱慕虚荣,好大喜功。

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一度让佛教一蹶不振。但到了懿宗皇帝时期,随着皇帝施舍钱财无数,从长安到地方,各类大型的法会道场接二连三,处处佛号喧天,时时梵音袅袅。

但佛菩萨似乎不太买懿宗皇帝的账。从正月开始,坏消息就一个接着一个。

正月,南诏陷交趾;六月,安南也失陷南诏,朝廷只能废安南都护府。

种种不详昭示着热衷宴饮,昏聩骄逸的懿宗皇帝,并不被佛祖菩萨所庇佑。

日本——菩萨都不愿搭理的国家,怎么可能弃恶从善?

好在煌煌华夏,素来皇帝不行出名臣,名臣不足出英雄,英雄不够出枭雄,大不了皇帝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历数几千年,终究是家国一体,天下共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无与伦比的韧性和以德报怨的忍耐力,造就了血脉里盈动着天下大同的梦想和与人为善的美德。

因此,中华史上,只要国破山河在,总有后来人。

但有些民族和国家,却是根子里就浸透着无以感化的一股脑儿坏水。

这一年的中土佛教圣地五台山,迎来了一位日本的僧人。

大唐开国,邻邦艳羡。海岛倭国遣使,蒙大唐赐名“日本”,便极力效仿大唐,以图海岛大治,雄踞东海。

这个日本僧人,名字叫慧锷,这是他第三次入唐求法。

这次来到五台山中台精舍,看到一尊观音像妙相端严,慈悲涌现,便恳求能请回日本,弘扬佛法。

慧锷所求得到五台山的应允。心愿达成,随即打算渡海归国供奉。

然而,东海登船,在浙江舟山一带的莲花洋上,风雨大作,骇浪惊涛,三番五次前行不得。

到后来,慧锷顿悟观音菩萨不愿前往日本,只得将这尊菩萨就地供奉,成为了今日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

大唐年间,日本尚无祸乱大唐的实力,但冥冥之中,连同观音菩萨都窥透了日本民族的可怕本性,感化不能,超度不得,故而拒绝前往。

抛开传说的巧合性,日本人是公认典型的双重人格,决定了这个民族有着举世无双的矛盾性。即看上去彬彬有礼,人畜无害,实则残暴至极,忍辱负重,蓄势待发。

地大物博的中国,始终是日本垂涎欲滴的“理想家园”。

从甲午海战到全面侵华,从结盟德国到追随美国,日本人的生存哲学永远在于跟随强者,在甘为鹰犬的同时,发展自己,增强实力,志在火中取栗。

至于什么礼仪道德,公平正义,从来不会出现在日本人生存的词典里。

时至今日,日本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乃至民族,都在压抑中委曲求全,在潜藏中意图再次捕捉机会,成为改写历史的霸主。

当中国的强大梦回汉唐时,日本也许会如今日之美国,昔日之大唐一样,再度服服帖帖,甘为奴才。

但这样的日本可信吗?难道不可怕吗?

口口声声鼓吹乃至信以为真的中日友好,无异于东郭先生的愚昧无知,自绝于己。

什么是日本?

与其看所谓的《菊与刀》,不如听一听民国学者辜鸿铭对这个国家评价的一段话:

“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必卑伏。”

这才是日本。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典籍:

《旧唐书· 本纪第十九》

《新唐书·本纪第九》

来源:悦溪奇幻夜

本文初摘录于:2024-05-06,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5-06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