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依然存在的十大“社会病态”及基层治理十大怪现象

繁体

    01

 中国依然存在的十大“社会病态”

【阅读提示:中国社会运行状况良好,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生活规范有序、反腐深入人心,但社会转型中,难免有不少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2014年9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和梳理提炼,初步整理出13种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并且将 “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暴戾狂躁症”、“网络依赖症”、“自虐心态”列为十大“社会病态”。】

现在看,这么多年过去了,这10种社会病态虽然大为改观,但有些病态依然存在,像“社会焦虑症”、“娱乐至死”、“网络依赖症”、“自虐心态”等病态甚至有所加剧。以下为2014年调查报告显示的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

1、娱乐至死:崇尚个人享乐主义,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2、看客心态:阿Q式的冷漠、麻木与围观,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世哲学;

3、习惯性怀疑:社会诚信危机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怀疑一切;

4、审丑心理: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假恶丑盛行、越骂越红;

5、社会焦虑症:因工作、生活、养老及未来无法预期等而长期紧张与不安;

6、信仰缺失:价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道德赤字与坏账凸显;

7、暴戾狂躁症:粗暴野蛮、乖张残暴,易怒且好走极端甚至危害社会;

8、逃避心态:逃避现实,自欺欺人、掩耳盗铃,面对压力与困难采取回避态度;

9、思考恐惧症: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对于谣言或他人观点,不假思索,附和跟风;

10、网络依赖症:对网络及移动媒介上瘾,产生依赖,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

11、炫富心态:展示、炫耀财富,虚荣心作怪,自卑心理的另一种反映,炫耀是为了获得满足感;

12、初老症:未老先衰,心比实际年龄老得快,过早放弃追求、过早妥协;13、自虐心态:自虐虐国,骂上级、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社会病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加强培养民众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良好心态,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02

当前基层治理十大怪现象

【阅读提示:本文列举的基层治理十大怪现象,说的都是大实话,可谓针针见血,入木三分。听听这些逆耳之言,对于正视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状,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01   无事找事

基层普遍陷入了“无事找事”的怪圈里。上级就怕基层没事干,就不断布置各种“狗屁工作”,隔断时间一个工作清单,换个时间又是工作提示,还随时有紧急通知。打雷下雨得通知去看看老百姓家里的房屋安全不安全,冬天取暖有消防安全隐患,要搞“敲门行动”。这些工作,唯一的意义就是证明基层还在干事,至于事情有没有必要干,则是不重要的。

“群众无小事”俨然成了狗屁工作的根源,把群众当作“巨婴”,把基层干部当作“保姆”,群众出点事,上级就要找基层干部的麻烦。基层花了大量时间在应付各种清单和报表,有些地方动不动就搞个问题清单,但凡是巡视、督查、审计、环保、网络舆情、安全生产、信访、社会平安稳定出现的问题,都要清单化处理。没有问题,也要填各种报表,党建、经济、平安、改革、创新、生态、平安等工作,都有常规化的报表。基层干部很忙,忙得晕头转向,但都是在“后台”运转,群众不知道,没有任何获得感,很多时候还觉得很扰民。

有经验的领导,一定要把“无事找事”的范儿做足,免得连累了自己和下属。某地发生过一个重大事故,十几个外地驴友擅自闯入禁区探险,结果遇到山洪暴发,全被淹死了。得亏当地领导有先见之明,事先主动“找事”,在路口设置了警示牌,派人劝阻,各种工作都提前做到位了。结果,上级纪委查了一年,果真证明本地没有任何责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感谢这位领导,真是保护了全县上上下下的许多干部。

02  草木皆兵

现如今,基层工作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任何一个工作都不能放松警惕,随时得紧绷神经,搞不好一点小事就酿成了大事。

上级的巡视、督查、检查以及第三方评估,都得认真准备,排演到位,连衣食住行的细节都得领导亲自过问,就怕哪个环节出篓子。基层最怕上级检查出了问题。只要是“问题”,必定要整改,其中的流程繁杂不已。基层都已经习惯了“零容忍”,能主动避免的一定要主动避免;出了点漏子,别解释,按照上面要求认真整改就是了。

一个地方出漏子,影响的不仅是重要领导的仕途,还是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出了一个安全事故,一次死亡超过三人,这个地方一整年肯定废了,两年都缓不过劲来。整改周期非常长,属地、部门和个人都得整改,还得做教训总结,完了还要举一反三由点到面整改。

03  一刀切

一刀切已经是老问题了,但现在却“切”出了新境界。

上级制定政策都越来越细,连“原则上”这类的语言都不太愿意提及了。过去的一刀切,是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现在的一刀切,不仅要结果,也要过程。一件任务,不仅要按时交账,还要过程控制,一周、一月、一季度、半年、一年,都得有台账和汇报。很多政策,布置任务的时候,已经把表格做好了,照着填就是。脱贫攻坚的时候,每年完成多少,不能多也不能少。

要是脱贫速度慢了,当然要被质问;但快了也不行,上级会说,你咋那么厉害呢?厕所革命的时候也是,好像工程进度是匀速进行了,每个时间段完成多少比例都是规定好的。现在的一刀切,基层都懒得吐槽了。因为,这些政策似乎都是系统设置的,你都找不到吐槽对象。上级会说,我也没办法啊,制度就这么规定的。

因此,基层只能违心干活,有条件要干,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干。只不过,创造条件干的,差不多都是折腾。违背实际的一刀切,不仅折腾干部,还折腾群众。这个系统,已经到了无人负责的程度。基层怨声载道,却毫无办法。

04  刻舟求剑

现如今,很多部门都有制度设计的瘾的。似乎,过去基层的很多问题,都是制度不健全,制度不规范造成的。但实际上,基层相当一部分问题,其实和制度无关,就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过去了,问题就没了。

很多制度,都是为了解决特殊时期的特殊问题而设计的,可以说是实践的产物。但很多部门都希望把特定时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保留并完善,而这个时期又过去了,这就有点刻舟求剑了。比方说,过去邻里纠纷是个大问题,通过枫桥经验,通过村民自治来化解纠纷,就很重要。

但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都空心化了,农村社会从拥挤的社会变成了稀疏的社会,人们都不怎么接触了,矛盾自然就少了。但有些地方却把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越来越正规化,不仅有专门的调解室,还有专门的文书,真是没必要。最典型的是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这两个制度是在脱贫攻坚比较吃紧的时期,各地采取的应急措施。

可以说,这是一个“攻坚”制度。现如今,“攻坚”已经完成了,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其实就大打折扣了。可我们的调查发现,各地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不仅没有撤离,反而扩大了派驻范围,加大了派驻力度。而他们下去又没什么事干,县乡就只能不断派发工作清单和工作提示让他们有活干。但他们一旦干活,村支两委又没事干。那么多干部扎在村里无所事事、无事找事,群众看着都着急。

05  政治恐吓

基层有很多“红线”“底线”,上级动不动就拿出来说事。有些红线,大家都懂,也理解,比如,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粮食安全,环保。有些底线,也不用说,比方说不违规违法。

但上级对“红线”“底线”的认定,却很有弹性。有些在基层再正常不过的工作上的“小事”,一经演绎,也可能是“大事”。比方说,耕地“进出平衡”在基层的执行,明显不符合实际,制造混乱,但没人敢说。

一些生态环保的问题,也明显在折腾,也不敢说。某地有个起火点被上级遥感到了,打电话要求地方上处理。但很不幸,又出了一个,上级发怒了,说这个地方的领导还能不能守住生态环保“红线“,这可把地方吓得半死。于是乎,各地每年都要搞秸秆禁烧,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严防死守,真是劳民伤财。某地发了一个禁止干部吃喝的文件,结果搞得风声鹤唳,基层干部连正常聚餐都不敢了。

事实上,乡干部在村里干工作,在群众家里吃个便饭,群众其实很高兴。很多事情,给群众面子才能把做好。干群之间连饭都不能吃了,还讲什么群众路线呢?但基层干部都懂政治,都不想在这个时候背一个“顶风作案”的帽子。

干脆就不吃了呗,现如今谁还缺吃缺喝啊?

06  技术霸权

这些年,基层已经被陷入了技术牢笼中了,做任何事情,上级都给你一套程序,一套系统,你就得照着这些技术设定工作。基层其实就是填表员,被系统控制的零件,工作是不可能有主动性的了。

越来越多的部门依赖于现代技术,其目的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更好得监督和控制基层。国土、生态、林业、环保等部门,都用上了卫星监测技术,是不是发一个图斑让基层去整改。图斑真是有图有真相,容不得基层狡辩。基层只有照着做的份。但上级就不想一想,这些图斑所揭示的所谓真相,是需要解释的。不同层级,不同地方,解释很不一样。

不容解释,已经成了技术治理的最大特点。而上下级之间一旦失去了解释沟通,也就失去了民主。很多部门依赖于技术,其实是懒政。因为技术代替了具体的行政工作,这些部门完全可以依赖于第三方去操作,基层已经是傀儡。

乃至于,很多基层为了避免被技术霸凌,干脆攻关第三方算了。第三方掌握技术,代替上级拥有实际权力,进而有了和基层做交易的能力。基层到处都是第三方,这也算如今基层治理的一大奇观。

07  唯利是图

基层治理差不多唯利是图了。

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切工作都围绕着项目转。几乎每个县都把重大项目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每个县级领导得领衔一个项目,每月都要检查进度。招商引资、争资跑项仍然是各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很多项目明显不合理,浪费钱财,但还是要搞。原因在于,项目是否有用不重要,重要的是做项目本身就是意义。

有了项目,于公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于私则有明确利益,地方领导和干部群众都可以围绕项目,获得相应的利益。有了项目,哪怕是村干部也有利可图,至少可以承包一点小工程,成为地方能人。但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最好别干。

现如今,各地都有一点社会危机,只是表现不一样而已。有些地方有高价彩礼,有些地方光棍很多,有些地方养老不乐观,有些地方人情负担重,有些地方赌博成风,有些地方还有地下教会泛滥,这些事,又不能创造价值,还可能引发群众上访。群众工作最麻烦,还是少干为好。装不知道最好。

08  以点“代”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地方都把创特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于是乎,各地都在开展俗称“拉练”“赛马”的工作机制,每个季度或每半年,县领导带着各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浩浩荡荡到各个地方看点,现场评比,现场打分。优秀的奖励50万,100万项目经费,表现差的上台做表态发言。

为了吸引领导的注意力,各地都在想方设法造点,各地普遍把具有试验性的示范点,变成了展演性的典型。示范点的目的要让别的地方学习,可复制,可推广;但展演性的典型,最大目标是无可超越。如果让人一下子就复制去了,那还搞什么搞呢?最简单的造点就是砸钱。每个县,每个乡镇都要造出一两个点出来,让领导来了可以看。

因此,选点很重要。得选一个有点基础的,交通方便,但又不能太好的地方。如果一个地方本来就很好了,就没啥创新的价值。如果一个地方一点基础都没有,代价太大,没那么多时间精力来搞。如果那个地方太过偏僻了,领导受不了车马劳顿。因此,现在的基层工作,指望以点带面是不可能的。

任何工作,基本上都是以点“代”面,把点弄好了,其他地方普普通通就算了。所以,一个县里面,有些村早就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但大多数村庄,则还处于初级阶段。群众也很现实,评价一个村干部是不是有能力,就看他能不能搞项目。要是自己的村一不小心成了“点”,那真是天选之子。只可惜,很多“点”,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砸了那么多钱下去,谁买单呢?因此,往往是,越是光鲜亮丽的村庄,负债就越多。

09  精准依赖

现如今,很多上级部门像是中了“精准”的毒,做什么事都要求精准,恨不的数字要精确到小数点的多少位。比如,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工作是防止规模性返贫,但这在基层,什么是规模性?大家不知道。

站在任何一级领导的角度,对“规模性”的理解都是最好一个都没有。因为,如果一村有一个返贫,一个乡镇可能就有十几二十个,一个县就有几百个。一个不算规模性返贫,那几百个算不算?县委书记没把握,所以干脆就一个都不允许。但要做到一个都不允许,工作量就实在太大。于是乎,对返贫的监测,就很是全面而无用。

但凡是有人车祸了,有孩子上大学了,有人住院了,都是所谓的风险点。只要有风险点,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就得一个个去调查,填表,无尽繁琐,无尽折腾。在基层,往往工作要求越精准,结果一定是越不精准。因为,基层本来就是模糊性的社会。哪个村民家情况怎样,有没有返贫风险,村干部怎么会不知道呢?有风险,村干部主动报告不就完了?如果村干部不作为,群众举报不久得了?犯得着一个个信息提示么?结果是,花费了无尽的人力物力,反倒是起了副作用。

“精准治理”这个毒,必须拔掉。

辅助精准的技术和制度设计,最好都废除,回归到群众工作的本质就行了。上级还是少用各种系统,慎用卫星图斑,让驻村工作队早点回自己单位上班。要相信群众,他们自己的事自己会处理好。

我在基层调研,一位乡组织委员说,有个村有四个村干部,这四个村干部的素质都可以担任村支书,能力超强。但就这样的村,还派了三个驻村干部,有必要么?

10  包办代替

基层俨然成了群众的“保姆”,不仅要时刻提醒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了,还经常着急忙慌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少数群众已经形成了等靠要思想。现如今,很多地方搞公益事业,让群众自己参与出钱出力是不可能的了。基层的干部和群众似乎都习惯了,搞任何一件事,最好有项目。如果没有项目,就搞不了。

从来就不想想,自己的事自己处理,不就完了么。搞人居环境治理,政府比群众还着急。人家都不在乎自己的生活环境脏乱差,但基层政府在乎。为了保持清洁,各村都雇佣了专职保洁员。保洁俨然成了各村最大一笔开支,这也是奇了怪了。由于搞了精准扶贫,我们的党和政府似乎也不允许有懒人存在了,非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之类的。

人家都不愿意脱贫致富,着急什么呢?城市社区也一样,什么事都要等街道社区去做,楼道堵塞、安装电梯、环境卫生,似乎都成了社区治理的难题。几乎每一项工作要做下来,背后都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疫情防控过后,每个社区都有了下沉单位。这些下沉单位,俨然成了“帮扶工作队”,其最大任务就是链接资源给小区办好事。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群众都形成了一个固有观念,“帮扶”就是给钱给项目,要是没有,就不给好脸色看。连工作队也形成了自觉,要是没资源带下去,也就不好意思往基层跑。

01选摘自《百度百科》链接为https:// baike .baidu.com /item /中国十大社会病态 /15815789。

02昆仑策网,链接为  http:// www.kunlunce.com /ssjj/ssjjhuanqiu /2023-03-23 /168163.html、作者吕德文,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初摘录于:2024-05-07,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5-07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中国整个社会都要吸取蔡桓公的教训

    扁鹊见蔡桓公先秦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 2024-10-19
  • 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没有高尚品格和信仰,当了医生就是对这个神圣职业的亵渎。患者把人类最为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这个“神圣的人”,而这个人却对患者的生命不屑一顾 … 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实... 2024-09-16
  • 清华硕士马翔宇吹响了全民反腐的冲锋号——如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清华硕士马翔宇吹响了全民反腐的冲锋号——如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和故事所包围。然而,有些故事,它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清华... 2024-08-04
  • 警惕舆论内鬼,靠影响力改变国人认知,破坏国家战略

    警惕舆论内鬼,靠影响力改变国人认知,破坏国家战略

    布林肯访华期间,有一些奇怪的事一直想谈谈,还是本着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来捋,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东西。布林肯访华期间发生了什么怪事?当时网络出现顶级流量的骑墙公知抛出的“... 2024-05-13
  • 龙凯锋: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十四个理由

    龙凯锋: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十四个理由

    最近在视频号直播,谈到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外七条和内七条,总结起来就是十四条理由。外七条:1. 美国处于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三战是冷战,冷战是混合战争模式。... 2024-01-27
  • 特朗普背后是有高人的!

    特朗普在短短时间内就搅动了整个美国政坛,甚至影响了国际格局,真的只是凭他个人能力?当然不是!除了特朗普个人的政治手腕,他背后的幕僚团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这是他... 2025-02-23
  • 西方第一大国,公务员的阎王爷来了

    特朗普上任已一月有余,埃隆·马斯克和他的政府效率部(DOGE)对美国联邦政府进行了急风骤雨般的整肃。马斯克上任首日便裁撤了联邦人事管理局下属的“首席多元化官员执行委员... 2025-02-22
  • 谈主义伤钱,谈交易要筹码,川普虚假的底牌:乌克兰不大选就亡国

    俄美双边会谈刚结束,川普就开始公开对泽连斯基破口大骂。泽连斯基居然还敢顶嘴,于是川普就亮了底牌:俄美正式签署乌克兰停战协议之前,乌克兰必须重新大选,否则乌克兰将不... 2025-02-21
  • 张志坤:与其执着拯救中美关系,不妨换个思路换个打法

    概括一个时期以来的中美关系,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面对来自美国暴风骤雨般的攻势,中国一些人依然很执着地主张采取各种办法拯救中美关系。但是,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尽管中... 2025-02-20
  • 泽连斯基:美国弃子

    泽连斯基:美国弃子

    1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泽连斯基从天降圣人沦为美国弃子,才看出从前那些溢美之词有多廉价。这也难怪,炮制和引导舆论风向的美国国际开发署已经被特朗普和马斯克关停... 2025-02-2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