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151、齐家先修身      读书在明理

【原文】

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

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注释】

齐家:治理家庭。

【译文】

治理家庭首先要自我修养,言行定要处处谨慎。读书在于明达事理,定要使自己的见识高超而不低俗。

【赏析】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连自己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一个家庭呢?连一个家庭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业,更别谈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之类的事了。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一个人是否能成事,只要看他的家庭是否和谐和美满就可断言,因为那是他最切身的,连最切身的都弄不好,那么谈其他都是令人怀疑的。而家的完满,主要在自身的修养。如果自己吃喝嫖赌,而想要管理一个家庭,使它幸福,那可说是以斧斫树,欲其开花,根本不可能。

读书的目的在于改变气质,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然而有些读书人的言行却不及普通人,这是因为书未读进心中,却又为物欲蒙蔽所致。就事理上而言,读书人识见要高,高不仅是指对事情的知识要懂得多,可以深入其弊而加以改善,可以立举其要而加以实行,更重要的是能“高而望远”。读书人对事情要有远见、广见,而不可短视、窄视,要顾及大众的利益,而不可只见一己私利。

  152、积善者有余庆 多藏者必厚亡

【原文】

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

粟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注释】

厚亡:多有取亡之道。

【译文】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啬给人食用,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后,将果核种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多做善事的人,自然会有遗及子孙的德泽。粟的果肉深藏在壳内,似乎尽力在加以保护,人必剖开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将壳丢弃,因此无法生根发芽,由此可见,吝于付出的人,往往是多有亡失。

【赏析】

帝王之墓可谓坚固了,但被挖掘而尸首不全的,却往往是这些最牢固的坟墓,金字塔便是最好的例子。可见藏得再隐秘的东西,也会像粟子一般被剖开来吃。再看古来对人曾有贡献的人,即使死后连尸体都没有,后人还会为他立衣冠冢、立铜像来纪念他。因此,生死之道不在表面,往往不爱生者得永生,而贪生怕死的人却常死。桃肉与粟核用来比喻积善和多藏的人固然恰当,其道理却可推广而扩大。因为生之道与死之理,并不只表现在积善与多藏之两方面上。

153、读书不可知足  接物不可求备

【原文】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

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注释】

求备:追求完备。

【译文】

追求完备的之心,可以用在自身修养上,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易于满足之心,可以用在适应环境上,不可用在读书求知上。

【赏析】

追求完备要看事物而定。就像种花,如果种的花是兰花,当然要求它长得愈美愈佳;若是罂粟,又岂能要它长得太好?物质的需求是永不会满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深渊,绝不可能将它填满。至于个人心性的修养,虽然也是无止境的,然而较之物质的追求,一个是走入深渊,渐失光明;一个则要攀登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悦是长久的,而欲望的刺激是短暂的,究竟何者当追求,何者不宜太过,是十分明显的事。人之欢喜毕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当善于运用,在不好的、恶劣的环境中,要常感满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进步,而不致于失之偏激。但是在求学问的进步上,却永远不可知足。若是太过知足,便无法在知识和智慧上求上进,那么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中,都无法做更大的发挥和突破。

154、有守足重    立言可传

【原文】

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

立言即未经起行,而于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

【注释】

不挠:不屈。有猷:有贡献。

【译文】

能谨守道义而不变节,虽对道义并无推展之功,却也有守节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贡献有作为是同等重要的。著书立说宣扬道理,虽未以行动付诸实践,但已使闻而信者得到利益,所以和立事业建功德一样不朽。

【赏析】

有时外在的环境并不容许我们有所作为,这时就要退而坚守。君子守道如守城池,若是连最后的一座城都不能守住,那么大片江山都要落入非道义者之手。因此,即使不能使道义大行于天下,至少也要守住最后的一已,一已不失,道义仍有宣扬的一天,否则就十分可悲了。因此能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暴风雨中不被连根拔起,较之在风和日丽中开花更为艰难。

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有时甚至高于事业和功德,因为事业和功德有起有落,有时而尽,而文字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一个人可能对三千年前某圣贤的文字起了共鸣而付诸实践,然而三千年前的帝国对他却毫无影响。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却使中国诞生了多少仁人志士,圣贤伟人。事业功德仅及于人,文字却能传于心,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立言可以与立德、立功并为三不朽,甚至更有过之。

155、富贵应读书积德   愚少宜亲贤事长

【原文】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

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注释】

亲贤:亲近贤人。

【译文】

富有之时不肯好好读书,显贵之时不肯积下德业,错过了这可为之时实在可惜。年少之时不肯敬奉长辈,愚昧却又不肯请教贤人,这是最不吉的事情!

【赏析】

富有的时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且不必为生计操心;显达的时候正是可以凭着地位和力量去行善事,造福社会的时候。然而却不知道把握时机去读书,去积德,一旦这些良机消逝了,再想全心读书,多积功德,已是困难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时机,更要懂得在此种时机中做有意义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长上;愚昧的人不肯向贤者请教,而刚愎自用,这两者都是极危险的事。因为少年人往往无知,凭其血气之勇行事,若无长辈在一旁敦促,极可能误入歧途,自毁其前程。无知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计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摔下去的顶多是自己;若是“盲人开机车,白日闯闹市”,那害死的人就不少了。有些灾害的起因其实就是愚昧,历史上多见例证,造成的灾害和祸患更是无可弥补。

156、五伦为教然后有大经     四子成书然后有正学

【原文】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

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注释】

虞廷:虞舜。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经:不可变易的礼法。紫阳:北宋理学大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庵,徽州婺源人。学者称为紫阳先生。四子成书:朱熹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

自从虞舜教百姓以五伦,天下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天下才有奉为圭臬的中正之学。

【赏析】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者,几乎包括了世间人际关系的全部,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生活景象。若是父子有亲,便无忤逆不孝之事发生;若是人人尽忠,国家必能富强壮大;若能夫妇有别,便可减少许多家庭纠纷;若是长幼有序,岂有兄弟阋墙之争;若是朋友有信,何来欺骗巧取豪夺。凡此种种,在四千多年前便已成为教民的大纲,可叹今人弃之如敝屣,言而无信,男女不分,父不父,子不子,背仁忘义,以至于造成社会的混乱现象。

学问是没有年代的区分的,新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旧有的根基上才能巩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有人或许以为早已过时了,然而如果真正对时代和社会有相当的体认,再回过头来看这些书,才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真正的道理。难怪朱子要加以集注,作为学子必读的天下正学。

157、钱能福人也能祸人    药能生人也能杀人

【原文】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

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译文】

钱能为人造福,也能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了这点。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赏析】

钱是一种力量,力量本身并无善恶,就看人如何去用它。用之得当便是善,用之不当便是恶;用之为善便是福,用之为恶便是祸。有钱的人如果将他的钱用来造福人群,那便是众人之福;若是用来为非作歹,就会害了自己。能明了这一点,有钱之人更应该谨慎地去使用他的钱,倘不能为众人之福,至少也不要为一己之祸。

药是用来治病的,有疾固然应当投医,无病也不应该乱用药物。药要对症,一种药治一种病,如果将治脚的药用来医头痛,自然要失灵了。用药也要适量,任何一种药不适量都会有害。微量的砒霜可以治病,过量就会致命,即使是普通的药,使用过量也会造成机能上的损害。

岂止药是如此?任何一种政策乃至于制度也是如此,都不能矫枉过正。宋鉴于前代以武亡国而重文轻武,终致军事力量薄弱而亡国,便是过量的例子。用药不可不慎,这不仅是对医病而言,也是针对一切事情而发。

158、耕读乃能成其业   仕宦亦未见其荣

【原文】

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

仕宦虽称显贵,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译文】

耕读并重固然是个好办法,总要在求学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过失,也不见得就光荣。

【赏析】

耕读并行固然很好,但是当以读书为重。因为耕为养体,读为养心;耕得好可以养家人,读得好却可助社会。耕食粗劣尚可为人,读不明理却枉做了人,所以说“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此业乃是指一生的功业而言。过去乡下有所谓“放牛班”,不重课业而重田业,实在不对,因为读书是争一生,而非争一餐。

当官是光荣的事,倘若为官而不清廉,不能为百姓造福,反为百姓祸,就有辱祖先的名声了。或是不能尽忠职守,有负国家重托,只知领工薪,暗中收红包,这样子还不如去挑水肥,至少还能使环境干净些。当官有官品,官品清廉,能为民造福,为国尽忠,即使是小官,也是光荣的事,并不一定是贵显才算是光荣。

159、知己乃知音      读书为有用

【原文】

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

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注释】

无惭:没有愧疚之处

【译文】

人难得有一知己,但面对知己应无惭愧之处;读书人既然读了很多书,总要学以致用才不枉然。

【赏析】

人生难得一个知己,伯牙碎琴,岂是偶然?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张琴,虽然粗糙精致各不相同,然而无论是“下里巴人”或是“阳春白雪”,总会有人听它。

能得知己是幸运的,许多事不必说他就知道,他娴熟你心灵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弹出第一个音符时,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灵曲调你是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会突然弹出俚曲巷词,使得一直以为你是“阳春白雪”的他感到难堪呢?知己的目的在使彼此的心灵相互提升,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长,要像花树的攀条对望,而不要像荆棘的利刺相插,这样才是无愧于心。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固然是一种快乐,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它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而用则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当,反倒不如毫无学问来得干净。若是已读书,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则应力求贡献社会,否则弃置不用实在可惜!社会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就在“人尽其才”。

160、以直道教人     以诚心待人

【原文】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

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注释】

直道:正直的道理。自反:自我反省。求白:求说明以洗刷清白。

【译文】

以正直道理育人,即使不被人接受,但自己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自己而求得他人宽容;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别人,即使不被人理解,天长日久自然会明白,不需要急于解释什么。

【赏析】

有很多人以为有些事说了也没用,别人反正不会听从,不如不说,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虽然他也许一时不肯听从你的劝告,一旦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再想起你的话,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来。劝告他人的时候,要懂得方法,口气要婉转,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容易接受。每一个人都有他易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式逐渐引他走向正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则连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确的路呢?我们以诚挚的心对待他人,即使他人对自己一时有不谅解之处,如果事情容易解释,而对方又是明理的人,尽可向对方说明。即使对方始终不能谅解,但是至少自己无愧于心,于人于诚皆无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