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处世之道| 古代名言集锦:原文+译文

繁体

00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西汉·戴圣 《礼记·学记》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00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战国·庄子 《庄子·内篇》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00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 《长歌行》

【译文】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

00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005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

【译文】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006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东汉·孔融 《论盛孝章书》

【译文】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

007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唐·权德舆 《放歌行》

【译文】年轻的时候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等到了老年即使再心怀悲戚也于事无补了。

008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清·魏源 《默觚·学篇三》

【译文】有志气的人珍惜每一年的时光,有贤德的人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圣人珍惜每一个时辰的时间。意指越是修养高深、有所成就之人,往往越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00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为政》

【译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终究一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010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西汉·戴圣 《礼记·学记》

【译文】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011 学而不化,非学也。——南宋·杨万里 《庸言》

【译文】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卓有成效地学习。

012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东汉·王充 《论衡·实知篇》

【译文】人的才能有高下之分,要想了解事物就开始学习;学习了就能明白了,不问是不会认识事物的。

013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南宋·陈俊卿 《陈氏家训》

【译文】肥沃的土地栽种什么都行,但土地贫瘠就栽松树或者柏树,成活率高,家境贫寒的孩子要想有出息就得努力读书。

014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中日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西汉·刘向 《说苑·建本》

【译文】少年爱学习,如初升朝阳那么鲜亮;壮年爱学习,如中午阳光那么辉煌;老年爱学习,如点燃蜡烛那么熠熠发光。意在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015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东汉·王充 《论衡·实知篇》

【译文】不学就没有成就,不请教别人就不会知道。

016 人不可以无学。——北宋·苏轼 《登州谢上表二首》

【译文】人不可以没有学问。

017 不知义理,生于不学。——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

【译文】人不明白事理的原因在于不学习。

018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东汉·王充 《论衡·效力篇》

【译文】人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

019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篇》

【译文】积累财富千千万,比不过好好读书学习。

020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唐·韩愈 《符读书城南》

【译文】人所以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是因为肚子里面有知识和学问。

021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北宋·苏轼 《和董传留别》

【译文】一个人即便身穿粗衣劣布,但是如果饱读诗书,他的才情与气质自然会光彩夺目。

022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清·曾国藩 《曾国藩家训》

【译文】一个人的气质,是生下来就有的,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明理才能变化人的气质。

023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明·吴麟徵 《家诫要言》

【译文】多读书就会气质清新,气质清新就会心神端正,心神端正就会生出吉祥。

024 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逾明者,学也。——《孔子家语·致思》

【译文】表面形象整齐,是重视容貌的结果;从内心明白事理,是学习的结果。

025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

【译文】不懂就学习,不了解就询问,尽管有知识却非常谦虚,这才算真正有知识。

026 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唐·范质 《诫儿侄八百字》

【译文】我们不应该担忧别人不了解我们,而应该担忧我们自己的学习不够深入到位。

027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北宋·苏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译文】心里想的与实际行动不统一,心与手不能协调配合,都是没有学问造成的过失。

028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译文】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而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

029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 《白鹿洞二首·其一》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春末的时候,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

030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西汉·刘安 《准南子·原道训》

【译文】圣明的人不以径尺之璧玉为贵重,而珍惜一寸的光阴,这是因为时间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

031 尺璧非宝,寸阴可惜。——南朝梁·萧绎 《金楼子·立言上》

【译文】一尺大的玉璧并不是宝贝,一寸光阴才是值得珍惜的。

032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元·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

【译文】时光似箭流逝,催人变老,日月穿梭往来,催促少年人珍惜时光。

033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尚书大传·虞夏传》

【译文】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引申为追求光明,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

034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战国楚·屈原 《楚辞·离骚》

【译文】时光匆匆而过不能久留,春来秋去,时序交替。

035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秋日登洪府藤王阁饯别序》

【译文】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036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西晋·陆机 《短歌行》

【译文】人的寿命有多长?短暂得好比清晨的霜。时间流逝了不再回来,花儿开过了不再重放。

037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译文】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038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清·钱德巷 《解人颐·朱文公劝学歌》

【译文】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今年不学还有明年。岁月流逝,光阴不会因为我而停留。唉,时间被浪费了,这是谁的过失?

039 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唐·李白 《拟古十二首》

【译文】再长的绳子也难缚住太阳,使时光不流逝,自古以来的人们对此都感到悲伤和无奈。

040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清·李毓秀 《弟子规》

【译文】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这样利于集中精神,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书本的意思。

04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公冶长》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042 毋剿说,毋雷同。——西汉·戴圣 《礼记·曲礼上》

【译文】不要抄袭别人的言论当作自己的言论,也不要和别人雷同。

043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先秦诸子 《尚书·仲虺之诰》

【译文】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044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战国·孟轲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治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是启发人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而已。

045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战国·荀况 《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作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

046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047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篇》

【译文】读书的人如同栽培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花,秋天可以收果。

048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篇》

【译文】如若没有读遍天下之书,就不要随意校改别人的文章。

049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清·朱柏庐 《朱子家训》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

050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明·孙奇逢 《孝友堂家训》

【译文】古代的人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是第二等的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读书明白道理,做个好人。

051 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明·孙奇逢 《孝友堂家训》

【译文】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正直的人和清正的官,作为平民,治理好家就是最重要的事,外出做官,效力国家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说家里增添一个贪官污吏,还不如增添一个安守本分的平民百姓。

052 程文之外,另有学问;科场之外,另有人生。——南宋·陆九渊 《陆氏家规》

【译文】科举文章之外还有其他的学问;除了走进科场,还有其他的人生。大意是不要把科考做官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

053 智识虽浅,罄竭则深。——唐·张九龄 《荆州谢上表》

【译文】智慧和见识虽然浅薄,但只要竭尽全力地钻研就能深入。

054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韩愈 《进学解》

【译文】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

055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唐·韩愈 《师说》

【译文】学习细枝末节的知识而遗漏了重要的知识,我看不出其懂得学习的要义表现在什么地方。

056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西汉·戴圣 《礼记·学记》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057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唐·杜牧 《留诲曹师等诗》

【译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寻根问底。

058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北宋·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

【译文】不专心于一艺则没有特长,没有特长则无法尽其才能。

059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南宋·朱熹 《学规类编》

【译文】涤除旧的见解,以吸收新的观点。

060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北宋·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篇》

【译文】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用心感悟其中的道理,如果一味抱着原来的想法去读书将没有什么收获。

061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清·顾炎武 《日知录》

【译文】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前面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就骄傲自满。

062 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明·吴应箕 《读书止观录》

【译文】阅读未见过的书,如结识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读已看过的书,如老朋友相晤,叙旧联谊。

063 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译文】对于读书人而言,能耐得住清贫就是顺遂的日子;对于种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俭用就是丰收的年头。

064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译文】求学问不外乎“静”和“敬”两个字。教导他人,首先要让他去掉“骄”和“惰”两个毛病。

065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译文】读书只怕不多,思考义理担心不明白。只怕自己自满而不愿学习,已经学了又担心不付诸行动。

066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西汉·扬雄 《法言·学行》

【译文】学习中加以整理,反复思考以求精当,和朋友讨论切磋,凭美好名誉使之发扬,孜孜不倦,有始有终,这就是良好的治学态度。

067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南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译文】君子从事治学,不做便罢了,做就一定要干成,因此常常下百倍的功夫以促其成。

068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清·李光地 《家训·喻儿》

【译文】大凡读书,阅读过或吟诵过,都不如亲自动手更有效果。这是因为动手时心一定会随之动,即使浏览或吟诵过二十遍,其效果不如摘抄一次的功效大。

069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清·张潮 《幽梦影》

【译文】做任何事都不应当过分苛刻,但如果读书,就不能不深入刻苦;做任何事都不应当过分贪多,但如果买书,就不能不越多越好。

070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明·郑晓 《郑端简公训子语》

【译文】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

071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西汉·杨雄《法言·学行》

【译文】众多的江河模仿海水流动不止,终能汇聚于海;丘陵仿效大山静止不前,故不能与大山相聚,这是因为山丘画地自我限制的结果。意指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虚心向别人学习。

07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子张》

【译文】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自己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07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宋·苏轼 《稼说·送张琥》

【译文】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知识积累丰厚,才能慢慢施展才华。

074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北宋·欧阳修 《赐翰林学士吴奎乞知青州不允诏》

【译文】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各种书籍,就足以通晓古今诸种学说。

075 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唐·韩愈 《争臣论》

【译文】学识广博而见闻颇多,但是却不以此而求扬名。

07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书读得多了,脑子里就对写作有了感觉,自己下笔写作的时候就会非常顺畅,就好象得到神的帮助一样。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077 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亦未有不多而能透者。——清·李光地 《榕村全书》

【译文】读书不明瞭透彻,读得再多也无用,然而也没有不大量地诵读而就能够透彻的。

078 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南宋·朱熹 《朱子语类》

【译文】和您谈一次话,胜过自己读十年书。形容对方学识渊博,见解高超,从谈话中使自己获益匪浅。

079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北宋·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译文】写秃的笔堆成小山也不值得珍惜,读书万卷才能挥写自如,运笔神妙。

080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唐·韩愈 《进学解》

【译文】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

081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

【译文】如果想要丰富知识和才干,必须要做到博闻广见。

082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 《柏学士茅屋》

【译文】成功必须勤苦努力才能得到;男儿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刻苦读书,学富五车。

083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唐·韩愈 《进学解》

【译文】口中不停地诵读六经的文字,手中不停地翻阅百家的各种典籍。

084 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北宋·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译文】六经、三史以及诸子百家学说,并不是没有学习的必要,这些学说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085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唐·柳宗元 《陆文通先生墓表》

【译文】书籍极多,收藏时堆满房屋,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

086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明·冯梦龙 《古今小说》

【译文】读书超过五车,通晓二酉之书。形容知识渊博、读书甚多。

087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清·程允升 《幼学琼林·文事》

【译文】多才的文士应是多才多艺,博学的儒生应是学贯古今。

08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北宋·苏轼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译文】一本书可以不厌其烦地读上好多遍,读的遍数多了,深入思考了,自然了解书中的意思。

08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译文】要问池塘的水为什么会这般明净清澈,原来有一股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过来。借池塘活水比喻学习中不断吸收新知识。

09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战国·孟轲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喻指在读书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

091 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

【译文】只局限于自己所听到的,则会失去先天的聪敏;只局限于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会失去先天的智慧。

092 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唐·韩愈 《上襄阳于相公书》

【译文】在学习中手翻目阅,口中诵读其语言,心中思考其要义。

093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唐·刘禹锡 《送周鲁儒赴举诗》

【译文】少年时便有喜爱读书的嗜好,手指上至今还留下了握笔的痕迹。

094 经简而直,传新而奇。——北宋·欧阳修 《春秋论上》

【译文】儒家经典语言简单而质朴,而传的内容却非常新奇。

095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北宋·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

【译文】孔子是古代圣贤之人,他的学说一定是从看书而得来的。

096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北宋·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

【译文】把书搁置起来不读,交游叙谈便没有根据。

097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南宋·朱熹 《朱文公文集》

【译文】做学问,最优先的是深入探求规律;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

098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099 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译文】哪曾见过明亮的镜子厌倦人们经常照,清澈的流水害怕和风吹拂?比喻有学问者不厌烦别人多提问题。

10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为政》

【译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0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述而》

【译文】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10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述而》

【译文】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103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

【译文】找一个只是传授经学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一个教你怎么做人且以自己的行为加以示范的老师却很难。

104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清·张之洞 《创设储才学堂折》

【译文】国家的强盛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学校。

105 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南宋·吕祖谦 《大学策问》

【译文】要讲切合实际的道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以达到有用于社会之目的。

106 学之言觉也,以先觉觉后觉;学之言效也,以后人师前人。——清·魏源 《默觚·学篇一》

【译文】学习中所谓觉悟、明白,都是先觉悟者促使后来的人觉悟;学习中所谓摹仿,也是后人学习前人的一种方式。

107 执笔唯凭于手熟,为文每事于口占。——明·吴应箕 《读书止观录》

【译文】手拿起笔写字靠的是熟练,写文章经常是先口头完成。

10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述而》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109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述而》

【译文】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则不能继续教育下去了。

110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西汉·戴圣 《礼记·学记》

【译文】只有认真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懂的知识;从事教育了,然后才知道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11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西汉·戴圣 《礼记·学记》

【译文】擅长歌唱的人有能力让别人跟着他歌唱,善于教育的人有能力使别人继承他的心志。

112 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西汉·司马迁 《史记·日者列传》

【译文】如果土质不适合树苗,种下去也不会生长;如果不按照学员的本性意愿,再教育也没有用。

113 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唐·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译文】耳目经常接触,自然受影响,不用学习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

114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西汉·戴圣 《礼记·学记》

【译文】了解学生的思想,才能够纠正他的过失。

115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北宋·陆佃 《陶山集》

【译文】学习当中会遇到问题,必须要有老师;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讨论,必须要有学友。

116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 《潜书·讲学》

【译文】学习贵在得到一个好老师,但得到一个好朋友也很重要。

117 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北宋·张载 《语录中》

【译文】读书人读书时,每读一次都有一次新的体会,那么他的学习就进步了。

118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西汉·戴圣 《礼记·曲礼上》

【译文】向老师请教文章篇卷应该起身行礼,学习中有不清楚之处请老师指教也要起身行礼,这是尊师的基本礼节。

119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北宋·王安石 《洪范传》

【译文】教育学生或管理民众,都应当以提倡正直为首要任务。

120 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明·吴麟徵 《家诫要言》

【译文】多读书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大事,拓宽知识面,就可以减免人生当中的一些忧患。

121 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大家一起学习,后来学得最好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122 学者先要会疑。——南宋·朱熹 吕祖谦 《近思录》

【译文】做学问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和疑问。

123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北宋·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译文】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12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战国·荀况 《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比喻经过学习,后者更胜前者。

12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韩愈

【译文】若把书中的知识比作一座高山,那么勤奋就是通往山中的小路;如果把学习比作一望无际的海洋,那么吃苦努力就是到达彼岸的小船。意指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吃苦勤奋才能学有所成。

126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战国·荀况 《荀子·劝学》

【译文】骏马虽然跑得很快,一跃也不过十步;劣马跑上十天也可以行走千里,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不懈。

127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战国·荀况 《荀子·劝学》

【译文】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就连金属和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成花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2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战国·荀况 《荀子·劝学》

【译文】不去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比喻不勤奋学习,就不能获得高深的知识或确立远大的心志。

129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战国·荀况 《荀子·大略》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

130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西汉·戴圣 《礼记·学记》

【译文】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乐于和同学相处,深信所学之道,即使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反道义。

131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唐·韩愈 《进学解》

【译文】本意指孟子和荀子两位大儒一说话就能成为经典,一举手、一投足就能够被世人效法。现指教师是学生天然的榜样和模范,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13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新刻对联大会》

【译文】学习就像是船只逆水而行,不用力划浆或用力过小,船不但不会前进,反而会倒退;心则如同平原上的跑马,放走再收回来就难了。

133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西汉·桓宽 《盐铁论·击之》

【译文】做事情停止就没有功效,就好象耕种者懈怠就没有收获一样。

134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北宋·苏轼

【译文】要发奋识遍天下所有的字,立志读尽人间所有的书籍以丰富知识。

13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136 学不可以已。——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译文】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

137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138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才。——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译文】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139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明·顾炎武《与友人书》

【译文】人们读书做学问,如果不天天进步就会天天退步。说明学习必须勤奋不怠,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

14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于随随便便。

141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唐·韩愈 《符读书城南》

【译文】勤读诗书才能有所收获,学习不勤就腹中空虚。

14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颜真卿 《劝学诗》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

14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宋·岳飞 《满江红·写怀》

【译文】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144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北宋·汪洙 《神童诗》

【译文】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145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述而》

【译文】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记了,快乐把一切忧虑都忘记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146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泰伯》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147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北齐·邢邵 《广平王碑文》

【译文】志向就像百川归海,日进不已;创业好比攀登高山,不畏艰险。指立志做大事的人必须奋发向上,持之以恒。

148 三余广学,百战雄才。——唐·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译文】只有利用空闲时间广泛学习,才能成为百战百胜的雄略之才。

149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唐·卢照邻 《长安古意》

【译文】汉代扬雄,甘于寂寞,年年岁岁潜心著书,终于以文章名世。

150 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唐·韩愈《复志赋》

【译文】早晨任意奔驰在书林之中,黄昏又驰骋在艺苑之内。比喻作者沉迷于书海艺苑之内,陶醉于治学的快乐之中。

151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清·金缨《格言联璧》

【译文】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好下一代。

152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153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也。——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154 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北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译文】所提问题不切合题要,则其听讲时就一定不专心致志;思考的问题不深刻,则其获得知识就不能巩固。

155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北宋·林逋 《省心录》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之处的人喜欢学习,认为向他人请教是耻辱的人必定自满。

156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劝学诗》

【译文】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15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增广贤文》

【译文】一年的打算在春天,一天的打算在早晨,一家的打算在于和睦,一生的打算在于勤奋。

158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有个学生名叫颜回,是个勤奋的好孩子,从不因为一些事迁怒他人,也从不犯第二次错。

159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译文】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读书却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学问是自己的,别人并不能代读。

160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 《与子俨等疏》

【译文】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

16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译文】指读书读得遍数多了,自然就会理解书的内容和涵义。

162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南宋·朱熹 《学规类编》

【译文】读书的办法没有别途径,只有坚定毅志、虚心学习,反复的钻研,才能收到成效。

163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南宋·朱熹 《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来,由浅入深,读熟之后再认真去思考。

164 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南宋·陆九渊 《象山全集·语录》

【译文】读书不要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泛泛的去读,能理解多少算多少,时间长了自然就全明白了,不要把一时理解不了当成耻辱。

165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译文】书是一味良药,善于读书的人用它可以治疗迷惑和愚昧。

166 人一刻不进学,对草木亦可愧。——清·周永年《先正读书诀》

【译文】读书人每时每刻不让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步的话,面对草木也感到惭愧,因为草木在不停地生长。

167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译文】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百次;别人十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千次。意谓人应以勤奋不懈的努力,以弥补天资之不足。

168 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南宋·陆九渊《象山全集·与黄循中》

【译文】作为一个人不可以不学习,就像鱼不可以没有水一样。

169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译文】学问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70 知行合一。——明·王阳明 《传习录》

【译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既不是以知来合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合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

171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清·顾炎武 《日知录》

【译文】只泛泛而谈地讨论国家大事、不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会耽误国家的发展,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17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研究它为快乐的人。

173 励志笃行。——东汉·班固 《白虎通·谏诤》

【译文】有坚定的信念,一心一意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174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春秋·左丘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办事谨慎地开始又认真地坚持到结束,那么就始终不会遭到困窘。

175 鞠躬履方,择地而行。——东汉·班固《汉书·冯奉世传》

【译文】恭恭敬敬地履行职责,选择合适的地方行事。

176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明·刘伯温《拟连珠》

【译文】事物是甜还是苦,尝试过的人才能辨别;道路有平坦与险阻,走过的人才知道。意指实践出真知。

177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译文】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容易成功,没有准备就容易失败。

17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卫灵公》

【译文】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79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南宋·张栻《论语解·序》

【译文】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才越有方向感。

18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浅显不足,要透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非亲身实践不可。

181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元·脱脱等《宋史·朱熹传》

【译文】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查修正,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182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译文】“道阻且长”出自《诗经》,意思是前行的道路充满阻碍,并且又远又长。“行则将至”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只要坚持不懈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抵达目的地。

18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董其昌《画旨》

【译文】比喻要努力读书,增长学识,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184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明·林鸿《饮酒》

【译文】书上的话一句都不去付诸实践,读万卷书也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185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明·王阳明《传习录》

【译文】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186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周礼·冬官考工记》

【译文】与其坐下来空谈大道理,不如行动起来、亲身实践。

187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西晋·傅玄《傅子·通志》

【译文】要想甄别一个人,与其听他说话,不如看他做事;与其看他做事,不如观察他的行为。

188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译文】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说明实践最重要。

189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清·唐甄《潜书·权实》

【译文】为政最重要的是付出实际行动,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反之,为政如果文饰浮夸,百姓就不得安宁。

190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战国·荀况《荀子·修身》

【译文】道路虽然近,不走也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小,不实际去做也不会成功。

191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佚名

【译文】前进的路程虽然遥远,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会有抵达目的地的时候;事情虽然很难处理,但只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就会有做成功的时候。

19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学而》

【译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193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译文】不以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筹谋得当局部之事;不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就难以谋划周全一时之事。

194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文】身负重担而路途遥远的人,并不选地方而安身。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要经历长期奋斗,坚忍不拔,不会在功业未竟之时选择安逸的生活。

195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春秋·管仲《管子·乘马》

【译文】各项事业都产生于周密谋划,成功于辛勤努力,失败于骄傲放纵。

196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战国·商鞅《商君书·更法》

【译文】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197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译文】事物到了窘困穷尽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变化,变化之后才能通达,通达之后才能长久。

198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西汉·桓宽《盐铁论·忧边》

【译文】聪明的人会根据时代变迁来调整应对策略,智慧的人会随着世事变化来制定治理规则。强调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199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译文】虽有智慧谋略,不如利用有利时势。指事业的成功,天时机会非常重要。

200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西汉·刘安 《淮南子·原道训》

【译文】大禹之所以能治水成功,就是因为他善于总结水流的运动规律,能够因势利导治理洪水。

201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战国宋·墨子 《墨子·修身》

【译文】意志不坚定的人,才智也不会通达;不讲信用的人,行动也不会有结果。

202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元·范梈 《王氏能远楼》

【译文】人生的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只要迈步向前,日积月累,就可以进入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

203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唐·韩愈 《答李翊书》

【译文】有茂密的树根,就会有丰硕的果实;有充足的灯油,就会有明亮的灯光。比喻凡事从根基上下功夫,自然就会有显著成效和丰厚回报。

204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北齐·刘昼 《刘子·崇学》

【译文】堆山的人,从堆一筐泥土开始,最后堆成陡高的峭壁;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最后挖成万丈的深井。

205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天底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只要肯付诸行动,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如果不躬行实践,容易的事也会变困难。

206 当官处事,但务着实。——南宋·吕本中《舍人官箴》

【译文】做官从政,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

207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

【译文】天下是没有什么所谓的难事的,因为所谓的难事只要遇到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的人,就会被化解。

208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北宋·黄晞《聱隅子·生学篇》

【译文】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20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增广贤文》

【译文】到了实际要使用的时候,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事情的艰难。

210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译文】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不去做,还不如不知道。

211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西汉·戴圣 《礼记·儒行》

【译文】广泛地学习而不停步,坚定地实践而不厌倦。

2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西汉·戴圣 《礼记·中庸》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213 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明·吴应箕 《读书止观录》

【译文】赋读得多了,就能写得好赋;剑看得多了,就能识别其优劣。指真正的学问要靠长期反复实践才能得到。

214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

【译文】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15 学而不能行之谓之病。——战国·庄子 《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学到知识而不能付之于行动就是弊病。

216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南宋·朱熹 《朱子语类》

【译文】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

217 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佚名

【译文】知晓它的意义,领悟它的道理,遵守它的规则,实践它的行为。

218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佚名

【译文】常年在外奔波磨练自己,不怕困难永远向前走,就会像树一样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带来满院芳香。

219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佚名

【译文】努力奋斗前行,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220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1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译文】君子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222 要常践道,践道则精明。一不践道,便不精明,便失枝落节。——南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

【译文】大意为要知行合一,只有不断实践,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才能有所长进,良好的品质才能产生。

223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西汉·扬雄《法言·学行》

【译文】学习之后,能见诸行动,是上等;著述立言,稍次一等;传道授业,又次一等;一切都没有,就是普通人。

224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春秋·老子 《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深沉,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225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战国·荀况 《荀子·儒效》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226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战国·商鞅 《商君书·算地》

【译文】治理国家,通过考察社情民风来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体察国情切合实际,就能制定出适合的国策。如果不考察社情民风,不考虑具体国情,那么法令确立了,民众反而无所适从,政务会事倍功半。

227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西汉·戴德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广博;学的知识既然宽广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够把它们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