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禅诗”,即是那些渗透着佛学与禅宗哲理的诗篇。例如,六祖惠能大师的著名五言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广为人知。历代以来,许多杰出的禅诗作家,如寒山、拾得、王梵志、王维、苏轼、曹雪芹,以及近代的赵朴初大居士等,均对禅诗有所贡献。禅诗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还能启迪人心,让读者领略禅宗的韵味。
首先我们讨论一首出自《汉魏六朝诗讲录》的禅诗,由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所作,名为《插秧诗》。
布袋和尚,亦称契此和尚,因其常背布袋而得名。他以其常笑的面容、幽默风趣、聪慧睿智、慈善和乐观的态度,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民间更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被视为许多寺院中弥勒佛像的原型。对于曾参观寺庙的人来说,那个总是笑呵呵的弥勒佛形象必定印象深刻。身边常见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描绘了弥勒佛的宽容与慈悲,提醒世人学习这种包容。
那么,这位一代高僧布袋和尚的禅诗,又将如何独树一帜,带给我们何种深思呢?
这首诗写的是: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插秧诗》诗,是描述农人插秧景象的作品。据说,此诗乃布袋和尚在其游化民间期间所作,意在启迪当时与之同耕的百姓。
诗的前两句“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不仅仅是描绘景色,更是布袋和尚向世人传达修行内在境界的方式。这里的“田”,既可以理解为字面上的农田,亦可象征人们的“心田”。而插秧,作为一项农事活动,也隐喻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如言语、思想、行动乃至生活的点滴。这些行为不仅是修炼我们“心田”的途径,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状态。
“低头便见水中天”这一句,喻指当人们放下杂念,全心观察、感知自己的身心时,便能领悟到身心与外在世界的真实本质。若能达到内心的平静,或许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身心与外境世界的真实面貌。
其实,禅诗可以多种角度去理解,而在此我愿意与各位分享我的个人见解。我认为大师通过这首诗传达给世人的一大教诲便是:仅有在低头的时刻,人们才能真正看见水中的天空。农民在插秧时,不得不弯腰低头,这是一种艰辛的劳作。将这般辛勤劳动视作修行,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做人需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即便在今天,许多人不再需要从事农业劳作,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谦卑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人;放下浮躁,认真务实地对待事物和人际关系,可能才是收获成果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分享几首发人深思的禅诗:
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许多人对于诗人常建的了解,大都源于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他在诗中所描绘的曲径通幽的意境,和忘情尘俗的静趣,不仅抚慰了一颗被世俗纷扰浸泡着的心,也让世人获得了平心静气的力量。
生活中,值得拥有这样一种状态:心静。
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卑不亢。
你有过烦恼的时候吗?其实,你不用回答,我也知道答案,活在这世上,谁,又可能没有烦恼呢?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有你的烦心事,他有他的忧与愁,甚至有时候,我们仅仅因为天气的变化而莫名地烦恼,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烦恼更是多之又多。
心静,自然清
关于常建的生卒,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知他于开元十五年(公园727年)中进士,与边塞诗人王昌龄同榜。
此后,仕途失意,常漫游于山水名胜,在经过江苏常熟时,前往兴福寺(又称“破山寺”)拜访。
清晨入寺,旭日初现,伴随影影绰绰的阳光,穿过弯曲幽深的小路,原来,万籁俱寂处,便是这后院丛林的深处。
抬眸处,鸟鸣阵阵,自由自在;低眉间,水波涤荡,潭影空心。
钟磬之音,悠扬而洪亮,自然静寂,若与世隔绝,只觉心中烦忧,被尽数洗净。
人生一世,得享心静二字,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去看看大自然,览山川湖海,赏花鸟鱼虫,望云卷云舒,观大千世界,在安静中,为生活留点空隙。
身置闲处,心放静中,心静,自然清,便再无任何动摇和畏惧。
2
心静,自然安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夏日山中》
某日,天气燥热难耐,李白行至山中,脚步稍显疲惫。
在不远处,寻到一处阴凉,绿荫掩映,微风阵阵。趁四下无人,他竟脱去衣袍,披散头发,袒露胸膛,舒服地靠在石壁上,任山间林风吹拂,连手中的扇子都懒得摇了。
此刻,天地间只他一人,静静地领悟世间的美好,享受这片刻安宁的时光,如此,胜却人间无数。
喜欢李白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于山水处,从容,于沉浮间,洒脱。
这是宁谢纷华而甘淡泊,亦是饱经沧桑后的成熟。
我们常常感谢这个世界,又时常厌倦这个世界,对它充满期待,又对它充满恐惧。
期待每日的新鲜,也恐惧未知的将来。
世事浮沉,也许并不能尽如人意,只愿你能以一颗安静的心,有向前一寸的勇气,亦有后退一尺的从容,自在随性,随心,随缘,尽兴过活,不枉此生!
03
心静,则万事宽
佛家的清静自然,总是自带一种禅意。
这首出自南宋诗僧慧开禅师之手的诗,在炎炎夏日读来更是抚平了一颗颗躁郁不安的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万物并秀,各守其色,一季有一季的风景,一时有一时的风韵。
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
无论春夏秋冬,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应天时,这样的时节便是最好的时节。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前总是喜欢,到生活之外寻找真相,结果往往是空欢喜一场,而在放弃寻找,真正的浸入生活之后,真相竟自然而然地浮现了。
生活的真相,也不过就是平平常常。
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心中无事,没有挂碍,便日日都是好日。
在这个比以往任何都喧嚣纷杂的时代,那些轰轰烈烈和天翻地覆,最终都将安静下来,归于平淡。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得失,不在意一时成败,懂得放下,学会释怀,保持一颗平常心,平静待之,则万事皆宽。
人就是这样,很多烦恼其实都只是自找的而已,虽然你不想要,但烦心事儿总是会时不时地来骚扰,越是感性的人,越容易被烦恼纠缠。
人在烦恼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难静下心来,不但静不下来,还会各种胡思乱想,越想越烦,越烦心越乱,简直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能静下心来别想太多,烦恼就会自然消散,但,我们可以控制身体,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
多愁善感,有时候等同于杞人忧天,我听说过一句话,说:人想太多,其实是一种灾难!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因为想多了的后果,就是带来无谓的烦恼,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但是这样的境界,寻常人是很难做到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时候简直觉得思想完全不由自主,在我想安静的时候,它偏偏就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特别是在遇到烦恼的时候,它还会从这个糟心的事联想到别的事儿。
后来有人教我一个办法,在遇到烦恼胡思乱想的时候,那就是——读书!当你进入书本的世界以后,思维就不会漫无边际地乱想,这个方法的确有效。
而且,我在读书的时候,还读到了一首对我有很大启发的诗作,这是一首禅诗,内容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首禅诗,作者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僧慧开禅师,这首诗作一听,就可以让人感到很有意境,读起来也很舒服,并没有什么深奥难道的词句,开头的两句,就只是说了一年四季的变幻和对应的景象。
其实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烦恼,比如春天吧,南方的春天大部分时间都是阴雨连绵、又湿又冷,然后夏天呢又热得像个大大的蒸笼,让人心浮气躁,到了秋天的时候,一片萧瑟和凄凉,又让人情绪低落;
还有冬天更是麻烦,南方没有暖气,每到冬天都是种煎熬。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刚才我说的这些,都是春夏秋冬不好的一面,而慧开禅师看到的,却是四季好的一面。
他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能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如果你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阴雨炎热萧瑟寒冷,那一年四季都是烦恼;
如果你忽略掉这些转而将注意力放到“春花秋月、夏夜冬雪”上,哪还会有那么的烦恼呢?所以慧开禅师后面两句诗就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其实,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只有放下杂念,保持一颗随时都可以发现美好的平常心,人生才会处处是风景,季季都是好时节!烦恼的时候,读读慧开禅师这首禅诗吧,烦恼会自然消散!
本文来源:有画说文史/古典书城作者:铜草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