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生活着一个老人,非常博学,但他从不与村里人交往接触,只是默默地一个人生活。人们希望他能教导村中的孩子们,认些字学点知识,但他们想尽了办法,都不能让老人开口同意。老人在沉默中生活了许多年,最终在沉默中悄然死去。”
这是我在很多年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印象非常深刻。我一直不能理解,老人为什么不答应村里人?哪怕只是做做样子,随便敷衍教授几下,毕竟这些纯朴的人们也没有多高的期望。
这些年来,我很多次想起这个故事,我思索着老人的行为,忖度着老人的心思。我有了一些答案。但就像胡斐那不知有没有砍下去的一刀,终是不知是否准确,终是不能令人满意。我猜测:
1、抱残守缺
老人久经风雨,或曾肩披彩虹,人生如意事、人生不如意事,早已世事洞明。只是如今年事已高,又孤寡一人,或许还有些不为人知的老人病、基础病,虽说“夕阳无限好”,可也再无精力体力探索人生未究之事业。教育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既然无力全心投入,那就只能放手而不误子弟,守着残缺惫怠之身,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外云卷去舒。
对于一位老人来说,成住坏空,是一种循环,也是一种必然;坠茵落溷,是个人造化,也是命运使然。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定是和谐相生,各得其所;恨不相逢未嫁时,那只能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张桂梅陈立群,人生的难言与不可道之处,不需要解释。一个孤寡的老人,抱残守缺,宁静相拥,或许也是他认可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2、抱断守孤
老人曾经教授过许多学生帮助过许多朋友,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些学生和朋友背叛、逃离、淡漠、消失、陌路,甚至伤害,没有一人能给予他相对地慰藉。他认识到了人性中的黑,从此失去了与外界交际的热情与意愿,宁愿一个人在孤寂中度过余生。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故事发表的年代,那一场运动的余波还在影响着许多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比如卞仲耘案。在曾经受过迫害的许多人中,有些人矢志不渝,仍然坚持真善美,他们选择忘记,选择继续行走在理想的大道上;有些人以直报怨,追求公正合理,他们不再姑息放纵,选择用法律去追索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有些人则是草木皆兵,只因承受深重,不敢丝毫忘却,他们用断、舍、离,期望保护将来的自己。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现在,又有另一种情况,因着精致利己主义(钱理群教授的定义)的蔓延,其带来的心灵伤害,往往也让许多人除非必要,否则相见争如不见。
3、抱退守成
老人曾经有过许多真知灼见,给出过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某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即便如此,他仍因某句话、某个意见、某篇文章、某种行为,不讨某人所欢喜,不得某人之心腹,被抹煞一切功劳,或因此而受牵连受株除,或因此而带累门生拖及故旧。他认识到言多必失,故而闭门谢客,自此封绝一生。
阶级、圈子、利益,我们可以没有,但阻碍不了别人有;我们可以视而不见,但阻碍不了别人如是想;我们可以方正以待天下,但阻碍不了别人熙攘以往孜孜以求。天下人行天下事,说得多了,做得多了,再谨慎也会有撞到别人的时候,更不用说一旦忘乎所以,自然四面树敌。既然有了矛盾,那就会有纷争;如果不欲相争,还不如学学那年的梁漱溟,就此闭门退出而守成。
4、抱真守美
老人曾经注释过许多经典,曾经发表过许多观点,并形成了具有自我独特风格的学术体系。但他的学术观点学术体系,鉴于事实证据上的某些瑕疵,虽说有理却也不能盖棺,深邃却也网开多面,因此也曾为他人所曲解、漫骂,甚至上纲上线、人身攻击,他不愿意失去文人风骨而彼此攻讦,却也不愿唯唯诺诺,他只能躬身而退,韬隐江湖,守护自我,守护美好。
学术纷争历来就有,甚至残酷至极。先秦诸子时代以降,彼此相互攻诘。如儒墨都为显学,而两家却也争恶,在仁、义利、天命、鬼神、名实、丧葬等诸多方面对立。墨家主张“非攻”,曾经与公输班论战而九次解围;兵家则研究作战用兵,以战争为其用武之地。同是论辩之术,墨家重视思维形式和逻辑推理,名家惠施派强调事物的一般共性而忽视并抹煞差异,名家公孙龙派则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存在而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儒有孔孟荀三家分歧,董仲舒又以“德”而“独尊儒术”,后世更有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墨家三分,秦齐楚墨相互诘难;同为法家,韩非却因李斯而死;老子西出函谷,难说没有守护本心、全其道义的意思。
5、抱知守不知
都说老人博学,可老人自知世界之大奇,知识之深广,未知之无穷。他越是探索,越是精研,越是惶恐,越是不敢为人师。他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之里,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了解、挖掘世界更多的秘密。那无限的秘密啊,是他向往的神奇领地。他努力地继续学习着,无暇再为其他而分顾。或许老人的人生,就在知与不知的不停交换之中。
每一个人生都是一个圆。圆之内,都是人们已知的现在;而圆的边际以外,则是广阔未知的未来。人们越是扩充着自己的圆,边际接触的未知也越是多见。智慧的人们,一边是兴奋莫明,一边又惶恐不安,停不下的脚步,停下来的脚步,都在思考着:知,还是不知?据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后来都在研究。那是愚者、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彼岸,自然也不必向他们解释。
6、抱至善守不忍
老人博学,自知立身世界,常见最多的是权衡市侩,最不经济的是君子之义。村人纯朴,少年如璞,若要受命,便没了推脱。老人不欲解释功利厚黑,那又如何教导学生在世间安身立命;若要教授,又仿佛是在教唆少年唯利是图,有失自己的原则,亲手毁却立身之木。众生芸芸,东隅桑榆,随世俗而雕琢,溶人间之百态,亦不失为人生正途。老人唯有守住不忍。
天地正气、道德文章,那是一条最难坚守的枯涩之路。世上有一等人,如齐太史晋董狐、明于谦方孝孺,明知死无葬身之地,仍欣然而往之。这样的人,最值得受人尊敬。这样的人,亦最让人伤心。人生短短几十春秋,能与草木同朽,也是普通人的福分。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昔日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或许老人就在学习拾得: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在一旁静静地看他。蝴蝶扇了扇翅膀,却不知道有人因此而遭了殃。我只能希望,老人的不肯,只是抱守而已。
(2025年4月9日,东山有居)
来源:东山有居浮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