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第十二章 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

功勋火炮“喀秋莎”战场狂飙,威震敌胆

资料参考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

到10月初,敌人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炮兵部队也进入了阵地。按美军惯例,进入阵地的各种火炮采取了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原则。一线为60炮、81炮、无后坐力炮和抵近的坦克炮,距离我前沿1000米以内,甚至300—400米。二线为机关炮和部分105毫米轻榴弹炮,并以单炮抵近射击,距我前沿2000—3000米。战役后期敌人则大量使用T-38型多管火箭炮。三线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距我前沿3000—5000米。四线为155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加农炮,距我前沿6000—8000米。炮兵阵地以营为群配置,营采取后三角分散配置;连阵地集中,多采取一线式或梯次配置。

10月28日,志愿军第15军炮兵召开作战会议,组成了第45师炮兵前方指挥所,共辖7个炮兵群:第1群配属炮2师30团2个连,有美式155毫米榴弹炮8门;第2群配属炮28团2个连,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3群配属炮7师3营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配属军属炮9团3营日式38野炮11门;第5群配属师山炮营,有山炮8门;第6群配属高炮35营及601团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炮209团火箭炮24门为机动炮群。以上火炮,除火箭炮、高炮由师炮指直接掌握指挥外,其余全部配属给担任反击任务的三个步兵团直接指挥。

(节选自李鹏:《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载《兵器知识》2004年第12期,第80—86页。)

高炮威震,美军飞行员哀叹“金化以北的天空可怕极了”

第五点,毛主席讲的“炮火猛烈”,就是说“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上甘岭战役讲这个步炮联合作战,炮兵互相支援作战,确实是战役制胜的要素。毛主席在批评唯武器论、机械论时指出,不但要看到武器作用,而且要看人力作用。武器是战争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上甘岭炮战,我们的炮兵打得那是很有特色的!

在朝鲜战场,敌人掌握着制空权,我们炮兵上去以后,敌人的火炮除了将成万吨钢铁一股脑儿地撂在上甘岭一线阵地外,重点打击还有两处:一个是我们的炮兵阵地,另一个是我们的指挥所。当然,我们的指挥所都是隐蔽在坑道里,但炮兵阵地的火炮多是随后机动陆续加强上来的,因此一般都是采用临时构筑的炮兵阵地。坑道工事炮射口的位置多半在向敌的山坡上,射口大,又不易伪装,故暴露比较多,一旦敌机发现炮兵阵地,马上就会联系他们的飞机结合着火炮联合攻击,这样就使得我们的炮阵地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所以高炮的任务除了掩护指挥所、交通运输之外,主要还是负责掩护炮兵阵地。

当时炮35营是配属45师的,他们配备的是37高炮。炮兵最讨厌的就是敌人的炮兵校正机,我们37高炮射程短,打不着它,它就像蚊子一样整天在空中“嗡、嗡、嗡”地干扰。有时候我们开炮,它的翅膀那么动弹一下,“嗡”的一声仍在天上捣乱。如被它发现目标,几分钟就能将敌人的飞机呼之而来,并指挥着他们的炮火攻击我们的阵地。敌人的火炮射程比较远,若打不准的话,炮兵校正机还可以在空中继续为火炮纠正射击目标。它们几乎天天在头顶上盘旋,如何解决它们是件令人头痛的问题。

上甘岭战役还未打响之前,敌人的炮兵校正机每天都从早到晚不间断地飞来飞去。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一打响,天上飞的美军炮兵校正机那就不只是一架了,一架接着一架从早到晚一直在空中鼓捣着,不时发出刺耳的声音,除指挥敌炮轰击我阵地,还不时放出大片烟雾,掩护敌军冲击,很讨厌!后来,炮35营他们就想办法怎么对付它。

我们口径37的高炮打不到它,炮兵就采用了高炮“搬家法”,将37高炮拆开,从山沟里一直将高炮的部件搬到了高山顶上,选择那里做炮阵地。这样就使37火炮的射程一下子增加了几百米。16日、17日两天,炮兵一下子打掉美军2架炮兵校正机。打掉了炮兵校正机就等于打瞎了敌人的眼睛,炮没有眼睛,炮弹的威力就小多了。接着,其他高炮都向35营学习经验,炮兵阵地周围的37高炮也都搬上了山头。我们的高射炮兵就是这样在装备落后于美军的不利条件下,想方设法、群策群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坚决要打好这个仗。

第十二章 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

高射机枪对准空中敌机

为了发挥高炮的战术技术之长,对付敌人的制空权,我们还组成了高、中、低三层密集的火力网。高炮卸开被抬上山,增加了射距和射界。我们的炮打落敌人炮兵校正机4架以后,敌人校正机不敢再飞来,害怕飞临我阵地上空了。

飞机轰炸总要俯冲吧,我们最高层火力是后上来的85高炮,中层火力有山上的37高炮,低层火力有高射机关枪,打起来就像“空中狙击手”。像这个打法,敌人根本没有料到。有一次,一架敌人炮兵校正机飞得很高,小口径高炮打不着它,但山顶上还有我们的大口径高射炮,我们的炮兵瞄得准准的,一下子就把敌人的炮兵校正机打下来了。想起刚开始,敌人的炮兵校正机那么张狂,它们“查户口”“钻山沟”,飞来飞去不可一世,到后来我们的炮兵真痛打了它们,它也就不敢轻易在金化以北的天空飞了。

战役第一、第二阶段,高炮充分地发挥了威力。自从那2架敌人的炮兵校正机被打掉以后,17日、18日我们的炮又打掉了敌人对我们威胁最大的炮阵地,摧毁敌人榴弹炮21门。到19日、20日以后,尽管我们没有飞机,但也扼制了敌机疯狂的攻击态势,他们在空中轰炸的盲目性就比以往大多了,我们的炮也减少了伤亡和损失。到19日以后,天上的校正机基本上就消失了,飞机也不敢轻易在我们阵地上盘旋了。整个战役,我们打掉了4架炮兵校正机。战场局势都在逐渐改变,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我们炮兵手中。

步兵对85炮也很熟悉,这种高炮只要有炮弹,它就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那时15军高炮先前采取了把小炮拆开搬到山上,然后组成高中低三层火网的这个办法,取得的战果蛮大。志司专门发报表扬了我们那个高炮营。85高炮上阵地稍晚些,也上了战场,而此时敌机正吃了37高炮的亏,没料到山头上还有高射炮!但它又找不到炮阵地,还以为是85高炮打的它,于是寻找时机前来报复。敌机害怕被击落,不敢低飞,高飞高打,投掷炸弹,虽然打不准,也是给了点颜色看看。敌机找不到37小炮,却恰巧发现了85高炮一点目标,所以85高炮一上来便替37小炮吃了这个亏。当然85高炮也打下了不少敌机,但那次的战果还是算别人的,所以85高炮蛮有意见,气也不小。当然这个气也不该向步兵发呀,步兵对他们也有意见呢!

我们的炮兵对他们说:“你这个大家伙掩护了谁呢?你应该是叫飞机怕你嘛,结果没有战果不说,倒弄得叫飞机打了你们。”

所以从这以后,85高炮就虚心学习,找到37高炮取经。37高炮的经验就是抬炮上山。于是85高炮打破规律,专门找敌人飞机可能的进入线,在敌机意想不到的地方打。这对于高炮来讲就有点“打游击”的味道了,就是采用使敌出其不意的战法掩护我们的炮阵地和交通线以及后方。高炮架在山上,形成了严密的防控火网,沿途还增设了防空警报勤务,构筑了防空洞、车辆掩蔽部,这样很好地保障了昼夜的安全运输。85炮采取这种游动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战果。有时候家伙大了易招风,办法也来得迟了一点。

第十二章 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

高射炮兵警惕地守卫着上甘岭上空

第十二章 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

高射炮兵第35营2连2班战士击中了敌机

高炮对空掩护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敌机逐渐害怕我们高炮对空射击,而放弃低飞俯冲,投弹准确性大大降低。我军炮兵在高炮掩护下也保证了地面炮兵的安全,地面炮兵压制敌人炮火,又保障了高炮的安全,这样就更大地发挥了炮火的作用,我们的交通线也能日夜不停地向前线供应物资。仅从10月14日到11月15日33天共击落击伤敌机208架,平均每天6架左右。击落的敌机一般都落在了我们这一边的防线以内。为此,当年美联社曾报道一名美军飞行员飞回机场时的情景,说他一跳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金化以北的天空可怕极了!”

第十二章 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

被志愿军炮兵击落的美军飞机残骸

我们使用炮火就是要想办法力争压制住敌人的优势火力。炮兵在装备落后的不利条件下,斗智斗勇,他们将野炮、山炮抬上山顶,这是炮兵在火炮战术应用方面的一大发明。上山视野开阔,增加射程,能持久作战,也弥补了我们大炮口径小、效力减低的缺点。大炮推前后,我们能以突然、快速、准确、猛烈的火力对敌人炮阵地进行集中射击,摧毁并严重打击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敌人炮阵地,打完之后,炮还能马上转移。

炮兵还发明了打“游动炮”。像2团的炮,叫他打“游动炮”,给你任务,你自己到前面选个阵地。他们摸准了敌人威胁我军最大的炮兵阵地,于是根据地形到前沿选好阵地,不打则已,一打就把敌人炮阵地狠揍一顿,让敌人傻了眼。敌人的炮阵地开始往后收缩。以后敌人不敢轻易攻打我们的炮兵阵地,于是转头欺负我们后方的运输线。我们的高炮也采取打“游动炮”的方式,估计敌人可能在这儿捣乱,事先我们的高炮做足了准备,嘿嘿,抓住了机会就可以打落它几架飞机。所以这个仗打到后来是越打越有味道。你飞来我就揍你!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敌军今天要搞什么,然后高炮就能想法子整你两架下来。我们的炮兵在战斗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互比赛、传递经验的局面,大家憋足了劲头,战果报得也特别快。这些战例都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创造出来的。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