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繁体

提出“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这个观点的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为什么杜维明教授会提出这个观点呢,通过这些年的读书学习和思考,今天我想大胆尝试着做一个梳理。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34岁之前的王阳明多数时候是苦闷的。12岁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但一直未探寻到成为圣人的方法和路径,可学习的榜样中,孔子、孟子、周文王等等,与自己的境遇差别又非常大,可借鉴之处也非常受限。他的父亲王华砥砺他,若想实现圣人志向,必须有一个平台,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才能获得平台。

可是中举做官后,他发现官场的黑暗和无聊,看不到可以实现圣人志向的希望。转头又探索佛道两家,奈何两家都不收,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王阳明也看透了这两家的精髓和本质,确实也不适合自己。他又重新回到官场,并在工作之余与好友湛若水一同在北京城里开班授课,讲授身心之学。

据史料记载,当时去听课的人并不多,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在学习口耳之学,对身心之学,那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富家子弟唱的高调。一个穷苦读书人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科举和仕途。你如果跟他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如果你拿知识作为晋升的工具,那就太低俗了,估计他会跟你拼命。

还有一个原因,无论王阳明还是湛若水,当时都很年轻,他们对身心之学的感悟力和体验力远没有那么强大,尤其是王阳明,他自己还对朱熹理学感到困惑,如何去指点别人?

33岁的王阳明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儒释道三教精髓,但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此时的他好似一座地下烈火飞奔的休眠火山,要喷发出万众瞩目的璀璨光芒。而这个喷发,必须一个外力推一把。有人称这种外力为外部环境。

曾有思想家总结,每一个大人物的成功都有一个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像运气一样,绝不可少。有的人在外部环境特别好的时候不需要过人的自身素质就能成功,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而从来没有听说过拥有超级素质的人在没有外部环境的帮助下可以成功。

人类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而外部环境是一种作用力,不过有正推力(顺境),也有反推力(逆境)。而多数时候,反推力才是人类前进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

而王阳明先生就是在一股反推力的作用下,一举创建了心学。作用于王阳明先生反推力的,是当时宦官当权的“八虎”之首刘瑾。

具体阳明先生是如果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被廷杖四十,入锦衣卫大牢,被贬龙场的,今天暂不详述。

阳明先生经过各种曲折艰难到达龙场后,活下来成为了首要任务。当时上一任龙场驿站的站长走之前,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龙场驿三年的生存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

第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当地少数民族和我们不是同类人,阴骘易怒,发起火来像魔鬼。即使是中原人,也不要随便和他说话。来这里的人有很多是为来避免法律制裁、心狠手辣的亡命之徒,好人谁会来这里;

第二,注意空气质量。这里的空气看着清新,实则暗藏杀机,尤其是早上和夜里,森林中的瘴气四处弥漫,稍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

第三,动物凶猛。龙场原本是野兽的家园,所以要时刻小心狼虫虎豹的攻击;

第四,自力更生。法律虽然规定政府供应粮食,但经常是一年才来一次,所以得学会种植谷物,有长久的食物来源;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否则,你终会有一天把自己结果了。

于是,经过漫长的一段时间适应,受伤、中毒、被动物攻击等等,他们坚强地活着。

为了淡化残酷的生存环境,他凭记忆诵读理学经典,把自己从现实世界中拔出来沉到思想世界中。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本文作者:李慧琴女士

有生以来,阳明先生第一次有意识地陷进回忆中。他突然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发现的事实。他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染佛道、苦攻辞章,都是他那“野多违俗”的性格和“成为圣贤”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生死搏击。现实世界总把他的性格和理想打倒在地。而他自己也注意到,每一次他都能站起来,并且比倒下之前更强大。就在他被投入锦衣卫大牢前,他心中已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身心之学。即使在去贵州的路上,他还在探索身心之学的精妙。不过,他也承认,现实世界还是很强大的,因为它用龙场这一记重拳把他打倒在地,至少在他回忆往事时,他还没有站起来。

实际上,经过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上书,廷杖四十,投入锦衣卫大牢,被贬龙场,途中被害等等磨难,从内心而言,他现在比过去强大了百倍。他说:“我已经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其实人人所谓的怕死,怕的并不是死,而是对生有所眷恋而已。他一想到因为死亡会让他那些理想半途而废,心里就火烧火燎地难受。

于是,他为自己准备了一副棺材,说:我现在就听天由命吧。这并不是对自己的放弃,实际上“听天由命”隐含了某种洒脱,它是在我们无法改变事情时的淡然心态。

阳明先生在听天由命时,每天都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当他的心彻底安静下来后,他就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个圣人处这我这样的环境中,他如何做?”

这个问题特别好!

它实际上问的是:圣人是如何改变外部环境有所作为的?

阳明先生已意识到,圣人无论多么非凡,也不过是肉眼凡胎,他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必须面对外部环境。那么,圣人们处于逆境中是如何改变外部世界的呢?遗憾的是,他很快发现,儒家圣人系统中的那几位圣人谁都没有他这样的遭遇。孟子是贵族,每次出门都鲜衣怒马,仆从如云。周武王是西周时期的王,谁敢放逐他?周文王坐过牢,但吃喝不愁。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的确挨过饿,那也是几天的事。也就是说,没有哪个圣人像他这样倒霉过。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他找不到标杆,寻不到成功的案例,这让他心灵备受煎熬。后来,他通过长时间的默想,突然发现,圣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外部环境的,他们只是适应环境。正如他自己,刚来时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想死的心都有。可现在,他不还是好好地活着?那么,让他活下来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无非就是努力适应了外部环境。

想到这里,他心情轻松了许多。他重新把时间用在理学的突破上。

他开始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对朱熹仍然极不满意,因为朱熹说,去外面世界格真理。那他现在的处境,如何能从外部找到一个好好活下去,并且可以创造人生价值的真理呢?外部根本没有这样的真理,所以他根本无法找到。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圣人处此该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他的脑海里撞击着,他变得神魂颠倒起来,像中了魔一样絮絮叨叨,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摇头。他的脑子再也放不下这些翻来覆去被他肯定和否定的问题,终于有一天,这些问题冲出了他的脑子,像一副画一样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

于是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幕: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而龙场悟道就是阳明心学诞生典礼上的礼炮。

龙场悟道核心八个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辨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最根本思想,也是开头写的,为什么杜维明教授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的答案所在。

(文章内容参考《知行合一王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

来源:木兰爱生活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