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的通俗解释

繁体

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陆王心学的通俗解释

1

想象一台电脑,你点办公软件它弹出游戏,你点学习网页他跳转娱乐视频,你会怎么想?这电脑一定中病毒了,要杀毒。想象一个人,他该做工作的时候读闲书停不下来,该学习的时候躺平追剧打电子游戏,你认为这人有什么问题?比较常见的看法是他还没有醒悟过来,或者他有拖延症。

心学是讲什么的?

心学告诉你,上面这人并不是差在觉悟,这人是被私欲捆住了手脚,把本心埋没了,要通过笃行扫去私欲,使本心复明,只要不整日胡思乱想,把功夫下在行上,拖延症自然就没有了。

不是太明白?没关系,听我慢慢道来。

2

再想一个问题,是先有知再有行,还是先有行再有知?举个例子,日本描写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指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日无所事事的啃老族)的动画《欢迎来到NHK》,讲述男主受学姐影响认为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阴谋,随后选择不再出门成为自宅警备员,后在女主帮助下摆脱孤僻,回归社会。

陆王心学的通俗解释

《欢迎来到NHK》女主中原岬

按通常的观点来看,男主是因为认识出了问题,相信世界是个巨大的阴谋,才会成为NEET,先有知后有行,以知定行。但在心学的观点看来则是相反的,世界是阴谋这个知,本是学姐的行产生的知,只是男主用不出门、不参加社交活动的行先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牢笼,才把世界是阴谋这个来自外界的知化成了自己的知,困住他的牢笼是他自己的行,不是作为行副产品的知,是先有行,再有知,以行定知。

事实上,女主中原岬最终推动男主回归社会的方式也不是戳破男主的阴谋论,而是设计一系列实践环节改变男主的行,最终心结自解。

听起来还是有些反常识?

再举个例子,刻苦读书学做圣贤,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先学圣贤之道再做圣贤,知而后行,看起来是不是十分合理?但就此心学开宗祖师陆九渊如此反驳:“尧舜之时何书可读?”如果读书提升认知才能做尧舜那样的圣人,上古时刀耕火种,尧舜又是读谁的书成为圣贤?

感觉有些味道了吗?

总之,心学认为先有行,再有知,知只是行的注脚,比如六经,是先贤们行的注脚,你熟读六经,但没有没有身体力行,那六经这个注脚就仍是先贤们的注脚,不是你的注脚,也就是说,这个知对你而言是外物,他是别人行的注脚,不是你的东西,不是你的知。

3

到这里你可能看出来了,心学世界中的知,不是指纸上得来的知,是行凝结起来的知。

如果你读了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身体力行日复一日,那么对你来说这个书上的知,别人的知你真的得到了,成为了你自己的东西,你的知,你自己行的注脚。如果你大字不识一个,从没读过书,但你多年在社会摸爬滚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某一天有人告诉你一些圣贤书上的道理,你感慨道:“哎呀,我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做的,虽然我没读过书,但我的想法和这书上的一样。”恭喜你,你虽不识字,但你的知和圣贤书上的知没有任何差别,两个知都是从行凝结出来的,一个是圣贤行的注脚,一个是你行的注脚,你和圣贤行一样的行,你和圣贤就有一样的注脚,一样的知,你就是圣贤。听到这里你可能隐隐有感觉,心学这门学问,可能不大看重读书。是,也不是。

心学也很看重学习,但心学的学习看重你要去实践所学,如果不实践,就毫无用处。心学滥觞于南宋,光大于中晚明,任何一门哲学的诞生和兴盛都有其现实意义,南宋和中晚明时期的文坛官场,文人政客皓首穷经惟务雕虫,淫辞诡辩奸心盗行,以致英俊沉沦豺狼当道,世风日下四维不张,国家在下坡路上越滑越远。

心学的时代意义,就是振聋发聩地指出,那些学经只为舞弄辞藻求富贵荣华的,可称乱经;那些天天死记硬背钻研考据训诂的,可称侮经;那么拿经学充当门面,写文章打官腔一套一套,实则狼心狗行男盗女娼之徒,可称贼经。

针对这些丑行乱象,心学开出的药方就是行。用现代语言再通俗一些解释,心学认为人可以看做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枢纽就是你的本心,或者叫良知,外界的种种信息,经由你的本心处理为指令输入你这个系统,你的身体应该按照本心的指令执行相应的行。如果不执行,这个系统就是有问题的。

4

现在我们又绕回了开头,把人类比为电脑的用意你想必也理解了,当一个人他知道该做什么,但就是不做的时候,就像一台中了病毒拒绝执行正确指令的电脑,那么有意义的问题来了,如何对人这个系统杀毒?这种情况下,心学认为,人这台电脑中的毒叫私欲,私欲遮蔽了本心,好比病毒劫持了系统,要杀毒,就要拂去私欲,使本心复明。

再具体一点解释,你该做点正事,你也从心底想要做点正事,但追剧停不下来,游戏停不下来,你沉溺在追剧和游戏的快乐中难以自拔,但你从心底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矛盾和自责的心情始终挥之不去,你内心隐隐有个声音,我明明是想要做点正事,我也知道这样耽搁下去不是办法,我明明不想一直这么颓废下去,为什么我却停不下来浪费时间,也开始不了任何正事呢?很好,这个声音就是你的本心,追剧玩儿游戏就是你的私欲。

打个补丁,并不是说一切娱乐都是要扫除的私欲,而是说让你和本心背离,使你产生“我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这种想法的,才是你的私欲。假使你就是打算每天玩玩游戏追追剧或者做其他能够使你愉悦的事情这样自得其乐地生活下去,即便千夫所指也不能动摇你的本心,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是生活方式,只要不影响他人都是无可指摘的。

打完补丁言归正传,现在我们识别出了病毒,就是我们的私欲,那该如何拂去这个私欲,使本心复明呢?心学认为,只有行。听到这里想必你已经大失所望:“这不就是片儿汤话嘛,就是因为做不到才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居然就是去做,这说了等于没说嘛,一点用没有。”别急,听我往下讲。

5

机器不执行指令,可以查毒杀毒,可以重启,但人不行,这是人比机器麻烦的地方。但不管如何查毒杀毒,系统也只是在原来的框架模型上缝缝补补,整体算法和算力并不会经由这些操作得到提升。而人则不同,人可以通过改变行去改变知,好比系统通过反复训练不断优化算法、提升算力,直至彻底替换掉原有的框架模型,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存在这种整体性新陈代谢的途径,是人比机器好的地方。

回到上面的例子,你不再等待一个顿悟觉醒的契机,你也不再寄望于通过各种文章讲座提升认知来打破现状,你只是关掉了视频网站退出了游戏,开始学习,开始工作,开始做你心底深处认为你该做的事,现在你符合本心的行形成了一点点知,向你浑噩日常生活所形成的私欲水潭中投下了一颗石子,长久以来毫无变化的死水表面荡开一圈涟漪,水潭上方仿佛凝固的空气也微微扰动。改变,就是好事。你开始日复一日地执行本心的指令,排除私欲的各种干扰,终于有一天,你突然觉得不再追剧不再玩游戏的日常十分自然,仿佛它们从来没有存在过,你开始从学习或者其他符合本心的行动中感受到快乐,有一天睡前,你发现你开始期待明天也能重复今天这样的生活,你十分惊讶于你居然会有这种心情,在你浑浑噩噩度日的时候,这种感受是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游戏和追剧对你的吸引力难道不是客观的吗?学习等种种所谓正事难道不该始终是让人厌烦痛苦的吗?无他,心学认为你的痛苦和快乐从来也不建立在外物上,而是建立在你自己的知上,而你的知是你日日所行的结果,你觉得游戏快乐这个知,是你每天都在玩儿游戏这个行造成的结果,你觉得学习很痛苦,是你每天逃避学习这个行形成的知。

反过来,如果你每天都在学习,你的行会塑造你的知,学习对你来说要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要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那种认为学霸和学神每天都在克服巨大的痛苦投入学习的观点是十分一厢情愿的,因为学习这件事已经被容纳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能够像每天玩游戏的人从游戏中汲取情绪价值一样从学习中汲取日常所需的情绪价值,这在从不学习的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

6

举一反三,游戏使人沉迷的魅力在从不玩游戏的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天天喝白酒的人认为白酒好喝,但在从不喝白酒的人眼中没有比白酒更难喝的饮料——在心学世界中,这都是一回事,知本就是行的副产品,并没有离开行独立存在的知,只有被行所塑造出来的知:行圣贤之行,就得圣贤之知,所谓“六经皆我注脚”;行禽兽之行,即便满口仁义道德,笔下锦绣文章,仍是禽兽之知。当你拒绝被私欲左右,开始听从本心的声音,你就开始用新的行替换掉旧的行,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你通过新的行产生的知,就会逐渐替换掉你旧有的知,也就是私欲。

是的,私欲也是一种知,它产生于你和本心相背离的行。重复的行会形成惯性,这种惯性你可以叫行为模式,也可以叫路径依赖,在心学这里,它叫做知。通过重复符合本心的行,不断拒绝不符合本心的行,形成行为模式,这个过程在心学叫做发明本心。“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使本心复明的过程,也是扫去私欲灰尘的过程。

这种清扫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你听从本心的行被你内化了,你开始自动过滤灰尘,就像每天的饮食、睡眠一样自然,这个时候,你才算得到了知,它是你持续、稳定、自然的行的注脚,这也就做到了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

陆王心学的通俗解释

7

看到这里,如果你能明白上面文字的意思,你也就知晓了心学的核心逻辑,与其他哲学强调思维层面的觉悟不同,心学独特的地方在于打破了知而后行的刻板印象,陆、王等心学宗匠以其超逸绝伦的逆向思维和贯通思维对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庞杂表象进行了深邃的洞察,又用高度洗练的手笔化繁为简抽象出极其锋利的人生观和方法论,重新把握和界定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即行而后知。

行而后知,区区四个字,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须知大道至简,不笑,不足以为道。

心学作为方法论的锋利之处在于对行动力的推崇,在心学看来,许多人之所以懂得许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在于他们对本心和所行割裂的状况束手无策。好比一个总在等待长大的孩子,想着某一刻自己会突然成长,不再对孩子的事情感兴趣,开始做大人的事情,但心学告诉你这一天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大人之所以是大人,是因为他们做大人的事情,孩子做大人的事情,就得到大人的行知,大人做孩子的事情,只能得到孩子的行知,这种状况靠一切顿悟式的认知提升都无法打破。悟而不行,实为未悟,不悟而行,念头自通。

变成大人的唯一方式是开始并坚持做大人的事情,不管这是你的选择,还是迫不得已,这都是仅有的一条途径。学习心学会让你了解到这样的真实,即便知晓后你仍然毫无行动,至少心学也已经替你拿掉了一个等待顿悟、觉醒降临的错误选项,这已经很了不起,但心学的伟大之处却不止于此。

8

心学的宗旨并不只在于提升人们的行动力,学习心学最终是要在人生观层面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心学的宏旨是帮助每个人成为“真人”,也就是贯通了行、知、言语和文章的人。

在心学看来,世人的痛苦之根在于本心和所行的割裂,世道人心之乱也在于人们终日所求不过是所书、所言合乎经义,到自身去行、知时却把经义束之高阁只管蝇营狗苟,小到身德不修,家计纷争难齐,大到国事日非,终成门户私计。

这些各个层面大大小小的困境丝毫没有随着时间流逝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史笔之乱象正如此时此刻,今日之乱象也正如彼时彼刻,你不得不佩服陆、王等心学宗匠从这些亘古不变的恒常中抽丝剥茧发掘出了根源:世间尽是假人,又如何容得下真善美。

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夫妇为什么难相处,因为挂在嘴上的道理自己却做不到、不肯做,终究不过是人云亦云,知行割裂骗得了一时,骗得了外人,骗不了朝夕相处的身边人,不能知行合一,决难修身齐家。国家为什么难治理,人心为什么总难齐,声色犬马的教人清心寡欲,五谷不分的教人劳身力耕,口中大义,笔下骈俪,所行皆巧取豪夺,所谋尽结党营私,诈伪起,盗贼生。

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贼一途,在于知行合一,去伪存真。我所行即为我所知,我所不行即为我所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所书,即我所言,我所言,即我所知,我所知,即我所行,我所行,即我本心,一气贯通,则言为心声,文为心画,行知相照,本心如镜。

《传习录》所载阳明先生言语,辞藻不华,论理却如林中响箭直透人心;读先生所书《瘗旅文》,感情倾泻挥洒透纸而出令人不觉潸然,笔端纵横处却又襟怀旷达仿佛巨人独步世间俯瞰万物,正是因为阳明先生本心、行、知、言语、文章一气贯通,听其言如见其行,观其书如视其心,才会有如此酣畅淋漓之感。

陆王心学的通俗解释

王阳明《何陋轩记》手迹

行、知、言语、文章照见其心者,便是真人,不能,便是假人。求真为基底,为善去恶再起楼阁,便是至人、圣人,从此我心光明、一任自然,这便是心学的大观。

我想以心学逻辑的一个闭环作为本文的结尾:心学以为,世上一切知不过是行的注脚,没有经义,不过是失了注脚,只要本心在,行便在,行在,知就在,知会换各种名字,但所行大道却是相通的,以心学滥觞千年余年前晏婴之语为证,与诸位共勉。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晏子春秋

来源:文 / 星澜梦羽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