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读书读得好能当官,不仅可以光宗耀祖,随之而来的是权势,是身份地位的蜕变。
是从草民到父母官的阶层跨越。
但这是对于通过科举考试胜出的那部分人而言,是极少数的幸运儿。
大多数读书人,十年寒窗,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寒窗苦读也未必换来五斗米。
于是,民间更多的说法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对读书称呼是穷酸秀才,是腐儒。
人们追捧羡慕的是那部分靠读书做了官的天选之才。
而非对读书这件事情看得有多了不起。
即便是现在的人,这样的看法依然大行其道,读书无用论,高学历无用论,在不同时期都曾流行过。
特别是在毕业即失业,所学非所需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一生中读书最用功的时候,就永远停留在了高三备考的那三年。
而有人,偏偏读书不是为做官。
01
五百年前,有一个13岁的少年却说:人生第一等事绝不是金榜题名,入朝当官,而是学做圣贤!
他就是王阳明。
什么是圣贤?
心怀大义,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写文章,为往圣继绝学。
武能提枪上马安天下,为万世开太平。
一身正气,可为天地立心,心怀大义,能为生民立命。
这样的读书目标,别说是私塾先生,就是他的状元爹王华,也会觉得他这是为自己贪玩不用功找借口。
因为即便放在今天,也没有几个成年人敢喊出这样高调的人生理想。
这就是伟人、圣人、成就大事业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我们没有抵达过大海与星空,但却不能就此否认别人眼中的浩瀚与壮阔。
02
王阳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思维在高处,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而且行动能落实。
他一生践行心学核心理念“知行合一”,始终在精神层面“致良知”,“明明德”,取得了世间少有的,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业。
他让传统儒家涅槃重生,在程朱理学中另辟蹊径,成为阳明心学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大功臣。
也难怪,有人会将他列为与孔子比肩,称之为中国“唯二”的圣人,就连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也只能算个半圣。
这样的评价,对于不熟悉王阳明的国人来说,会有些诧异。
历史上文治武功的人多了去了,孔子,万世师表,儒学正宗开山鼻祖。
他王阳明何德何能?
但如果你了解心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对现当代的中国、日本及欧美的影响,就不会有疑问了。
03
阳明心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儒家一统天下的专制社会里,冲破了理学的桎梏,发出了人人皆可为圣贤的“致良知”的吼声。
良知在于人心中,不用向外求取。强调了“人”“自我”的重要性。
世界不重要,规则不重要,我才是最重要的。不臣服天地君亲师,只对自己的心负责!
说白了就是解放人性。
与明代中期王阳明心学同一时期诞生的,是起源于意大利,波及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
所以,日本研究儒学的大师冈田武彦说,
王阳明是中国最早提出尊重人的个性的学说,阳明心学开启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之路。
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我们常可以见到,他边破边立,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处处出现以人为本,率性而为,随心而动的思想。
他把过往圣贤视作过去的影子,无视学术权威,不惧权势,只追随自己中的良知。
04
他的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很大,而且比朱熹的程朱理学更早传入欧美,引发关注。
说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意识的一次大变革,一点也不为过。
只不过,这次思想变革是克制、收敛且低调的。
毕竟,王阳明是体制内官员,书香门第,不是黄巢、李自成之流。
他想说的,和他讲出来的话之间,隐隐还隔了一层窗户纸。
所以,后来阳明心学发展为很多分支,各有侧重。
有的侧重修行和顿悟,比如
而眼光如炬的乱世豪杰们,则一眼看出心学中除旧革新,解放人性,天上地下在乎一心的,那种对圣贤祛魅,对社会固有规则的质疑和挑战。
这些观点放在现在依然不过时,何况是500年前,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明朝。
把人从社会制度、道德规则中解救出来,且依然不叛经离道,依然守着良知,这中间,多一分,少一分,都会误入歧途,受人非议。
何况他还能一手执卷开坛授徒创立心学,一手执剑策马沙场平定天下兵法出神入化。
05
这样的人物,难怪毛泽东说他: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从王阳明往后,五百年来,所有人跟他比,皆为碌碌平庸之人。这评价也没谁了。
不止毛泽东,曾国藩、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近现代很多政治文化精英都曾经追随过他。邻国日本队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也极深。
日本现代企业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他的底层逻辑和思想源头正是来源于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日本天皇的老师、日本哲学家高濑武次郎说:
“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06
最后,借用梵高的一句话来致敬王阳明。“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哲学何尝不是?人类对真理的探索,道阻且长,而人的生命短暂而不可逆,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得复一份天理,何等轻松洒脱,何等简易!”
来源:予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