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老子”与“孔子”之异同

繁体

老子与孔子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所处的时代亦是最伟大的先秦(轴心)时代,说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主脉,决定中华文明的主走向,也绝不为过。老子与孔子的代表作分别是《道德经》与《论语》,老子与孔子的思想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呢?本人在不断接触和学习《道德经》与《论语》的基础上,试图进行粗浅分析,仅代表个人不成熟的观点,请方家见谅,不吝赐教。

一、世界观的不同:老子重自然,遵(天)道贵德,道法自然,天然去雕饰,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孔子重人伦,遵人伦道德(人道),重人文教化,学而知之,即使深知“中庸不可能也,吾知之矣!”,也赴汤蹈火,知难而上。

二、方法论的不同:1、老子重天道本质,直捣黄龙抵天道之源——“象帝之先”,得“道”端看顿悟;孔子重过程,在探究人伦的本原(人道)——“仁”过程中,期通过学而时习之的渐修积累,致学而知之,复礼归仁,成圣成贤。2、老子以天道为源头(亦同为归宿),对于人道,倡“塞其兑,闭其门”,倡“不窥牖,见天道,不出户,知天下”,抱一(天道)为天下式,摒弃人智伪巧(人道),内守天道,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孔子以“仁”为最高的归宿,亦期“仁”能无限接近“天道”,或认为“仁”(人道)已然与“天道”合一。在孔子眼中,其知“仁”守“仁”已达“天道“水准(即天人合一)的代表是尧舜等,故言必称尧舜,而老子则认为尧舜(孔子眼中理想人格)等为“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劝孔子“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自然)。要学“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返璞归真),不作无效的人为努力,不要有匡正天下的执念(因天道自然,人为即伪,若社会失天道,亦终只能由天行道来收拾残局,回归天道),“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亦见老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失却天道而难以救赎的深深悲戚)。”孔子深赞其理,亦视老子“犹龙也”,深不可识,神龙见首不见尾,却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故“知其不可而为之”。3、老子重阴重柔,重雌重守,演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重阳重刚,重雄重进取,演绎“天行健(乾),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教化对象不同:老子的教化以圣王为主要对象,以天道观之教之,重天之大“道”,不屑人伦琐碎,不屑人为智巧,娓娓“道”来却毫不妥协,一般人对《道德经》中“非常道”亦难以理解,对“常道”更是难得堂奥;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根据人的上中下不同根器,应机启发。对下根器之人,亦不惜降维至由“礼”而入“义”而至“仁”,逐次提升,最终“天下归仁”。《论语》是记录日常论道之语,一般人也易入而能渐进,却易被嗤之以鼻,误以为浅、散,不成体系。

道家与儒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瑰宝、无价之珍,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道”来说,老子侧重“体”,由”体”视“用”,孔子侧重“用”,由“用”归“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在其滋养下,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源远流长,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用不分,缺一不可。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无论阴与是阳,走到极处,均可相互转化,不断”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返至“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混而为一,同归太极、无极(天道),即回归至孔子少议少闻的“性与天道”,至此老子与孔子其“道”均“一以贯之”,亦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真义,道家可谓“诚则明矣”,儒家则“明则诚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儒家亦云“道须臾不离,可离非道也”,即道家之“自然也”,儒家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亦即道家之“无为”也。这般看来,“大制不割”,谁说他们不是一家的呢?

来源:缘是心灵醒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