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常建诗红人不红,一首山水诗字字超凡,入选《唐诗三百首》

繁体

古代有很多诗人“诗红人不红”,例如“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他的作者曹松却不被后人所熟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经典名句,但是诗人林升却很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还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作者苏麟,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唐朝诗人常建同样如此,他的名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入选教科书,其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联历来为人所称道。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但他的名字却经常被人遗忘。

唐朝诗人常建诗红人不红,一首山水诗字字超凡,入选《唐诗三百首》

常建是开元年间,和王昌龄同榜的进士。

盛唐是个诗才辈出的年代,孟浩然、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甫等等,浪漫主义诗人、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现实主义诗人,几乎都全了,而且是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所以说和李白王维同一时代的诗人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幸运的是可以亲眼目睹这些诗坛大佬的风采,不幸的是在这些大佬的光芒下,他们几乎黯淡无光。

常建便是如此,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风格清幽淡泊,意境超脱高远。

今天要讲的是他的另一首山水诗,字字超凡,入选《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名为《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唐朝诗人常建诗红人不红,一首山水诗字字超凡,入选《唐诗三百首》

前面我们讲过常建和王昌龄是同榜进士,所以两人来往密切。

不像王昌龄,即使仕途坎坷,依然坚守在官场上,常建在任盱眙县尉没多久后,便辞官退隐武昌樊山。

这首诗就写于他归隐途中,当时的他路过王昌龄出仕前的旧居,想起故人,便在此处逗留了一段时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开头一句便突出了隐居处周围环境的清幽。

曲曲折折的清溪在山间缓缓流淌着,不知它源自何方,也不知流往何处;空中的白云悠悠地徘徊着,远远望去,友人的故居就在那白云缭绕的深处。

溪水、白云,几乎就是隐居的标配,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所以首联这两句看似写隐居环境,实际也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孤高出尘、超凡脱俗。

接着颔联和颈联画面转到了隐居处的内部环境,通过描写诗人的所见所感,突出了友人清高的生活情趣,同样也流露出了诗人欲归隐田园的高洁志趣。

不知不觉中,已是月上中天,诗人独自站在院落里,抬头仰望着浩瀚无垠的天空。

清亮的月光透过松间的缝隙,洒满了庭院。

夜深了,连盛放的花儿也陷入了沉睡,只有淡淡的花影,在月光中微微晃动着;满院的药草即使无人打理,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周边的小路上早已长满了青苔。

松、月光、花影、苔纹,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林月夜图,将王昌龄隐居处的幽静、清雅写到了极致。

可是如此清幽的住处,主人却离开了,诗人的心中有些怅惘,也有些惋惜。

唐朝诗人常建诗红人不红,一首山水诗字字超凡,入选《唐诗三百首》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最后一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的是自己的归志。

我也想要远离尘世中的纷纷扰扰,到西山看鸾凤起舞,与仙鹤为伴,在山林中度过余生。

“西山鸾鹤群”,让我想起了北宋著名的隐士,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他数十年不曾踏足城市,十足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高人范”,堪称隐逸界的标杆。

而常建虽没达到林逋的境界,但从辞官后,也是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寄情山水,《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他隐居后所写,很能体现他当时的心境。

这首诗从友人住处的清幽入手,引发出自己的隐逸志趣,清新自然,婉转含蓄,后世对这首诗的评价也很高,“字字超凡”、“清澈之笔,中有灵悟”,不失为一首山水佳作。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