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成都写下《登锦城散花楼》、在金陵写下《登金陵凤凰台》一起来鉴赏

繁体

唐朝是一个海纳百川、自由开放、有着灿烂文化的朝代。

说到唐朝,就不得不提唐诗了,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唐朝到处都是诗人。

这些诗人宛如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唐朝的天空。

而这其中最为闪亮的当属诗仙李白。

李白在成都写的一首《登锦城散花楼》,开头平平无奇,结尾却相当豪气

李白在20多岁的时候离开四川,仗剑远游,开启了他浪漫狂放的诗酒人生。

他曾深入大山拜访名士,写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美得令人心醉。

他也曾登上成都的散花楼,写下一首诗,开头平平无奇,结尾却相当豪气。

这首诗名为《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诗题中的“锦城”指的就是四川成都,三国时期,成都是织锦中心,因绚丽多彩蜀锦而天下闻名,为此蜀汉王朝特地建造了锦官城,设立锦官以保护蜀锦织造和织锦工人,所以成都又称“锦城”和“锦官城”。

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四川度过的,他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父亲来到了四川的青莲乡,蜀地秀丽的山川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他在十五岁之前便写下了一首诗,名为《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不久后,他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来到匡山山脚下的大明寺,开启了他将近10年的求学时光。

当然他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他时常外出游玩,或寻幽探密,或拜访隐士高人,或纯粹游山玩水。

李白在成都写的一首《登锦城散花楼》,开头平平无奇,结尾却相当豪气

大概在他20岁那年,他来到了成都,登上了散花楼,写下了这首诗,开头平平无奇,结尾却相当豪气。

自古以来,名楼、名人、名作总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滕王阁和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鹤楼和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散花楼”很多人也许之前都没有听过,它建立于隋朝初年,后来毁于元军入侵中原之时。

若非有李白这首诗,也许它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诗歌开头从日光写起,绚丽的霞光照耀着锦官城,散花楼沐浴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诗人在清晨登上阳光普照的散花楼,心情应该也是相当愉悦的。

接着的两句具体描写散花楼之美,华美的窗棂染上了金色,门上的彩绘美轮美奂,珍珠缀饰的帘子挂在银色的帘钩上,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精美绝伦,令人心生赞叹。

李白一边欣赏着一边攀登着这座高楼,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他登楼的感受。

高高的台阶耸入云端,一眼望不到头,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登上这散花楼,极目远眺,锦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一时间,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了。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极写散花楼的气象雄伟,也正因散花楼极目云天,所以诗人才会乐而忘忧。

李白在成都写的一首《登锦城散花楼》,开头平平无奇,结尾却相当豪气

接着的七八句诗人又从正面来描写他登楼所见之景。

当时已是日暮时分,突然飘起了细雨,潇潇地洒向了三峡,搅动了满江的春水,环绕着锦城,缓缓流动。

这两句很容易让人想起“巫山云雨”的典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为散花楼增添了一抹浪漫神奇的色彩。

最后两句“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酣畅淋漓,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看到了独属于李白的豪迈霸气。

登上楼台仿佛到了九天云霄之上,这样的豪言壮语让我想到了他的另一首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样的飘逸潇洒,豪迈阔大,令人叹服。

全诗来看,开头几句有些平平无奇,结尾却相当豪气,如此大手笔的挥洒,不愧是诗仙。

可惜的是虽然这首诗千古流传,散花楼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想。

李白在成都写下《登锦城散花楼》、在金陵写下《登金陵凤凰台》一起来鉴赏

公元757年,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其麾下效力,本想随之建功立业,可惜事与愿违,不久他就因此获罪,流放夜郎。

后因关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也获得自由,这首诗可能就是在他返回途中登临凤凰台所作: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借凤凰台抒发繁华易逝,盛世难在的无限感慨,曾经的风云人物早已化作一抔黄土,繁华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只剩下一点残垣断壁,这便是王朝更替,千古兴亡啊!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人把目光转向自然之景,大自然恢阔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李白虽然洒脱,但他还是依然关心政治生活,可惜他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的心中总有一丝忧郁。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