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很冷门的一首送别诗《送友人入蜀》,清新俊逸,被誉为“五律正宗”

繁体

在古代诗词中,“送别”这个题材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几乎每个诗人都曾写过。

例如诗仙李白,就留下了不少送别名作,《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千古经典。

今天要讲的这首《送友人入蜀》,在李白的一众名作中不算突出,甚至很多人都没读过,但其实后世对此诗评价极高,甚至被誉为“五律正宗”。

李白很冷门的一首送别诗《送友人入蜀》,清新俊逸,被誉为“五律正宗”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的出生地一直是个谜,比较为后世认可的说法是“本陇西,家于绵”,也就是说他出生于陇西,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移居四川绵阳。

对于李白而言,陇西的记忆太过遥远,而蜀地却是他生活了10多年的故乡,那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他是个潇洒如风的浪子,但他的心底始终有一块很柔软的地方,藏着他的故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送友人入蜀》写于公元743年,彼时的他在朝廷屡受权贵排挤,处境艰难,恰逢友人入蜀为官,便写下这首诗,一来寄托他仕途失意的感慨,二来盛赞蜀中风光,以慰思乡之情,三来也是为了劝告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语言简练朴实,情感自然真挚,风格清新俊逸,历来为后世所称道,“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李白很冷门的一首送别诗《送友人入蜀》,清新俊逸,被誉为“五律正宗”

先来看首联,以“见说”起笔,言蜀道之难,暗含送别之意。

这一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另一篇名作《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过相比较而言,《蜀道难》语气强烈,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将蜀道之难描绘得穷形尽相,而此诗则不同,诗人的语气很平缓委婉,而且用了“见说”一词,好像在与朋友娓娓道来,很亲切,也很自然。

接着的颔联两句,诗人开始具体描写蜀道有多“难”。

骑着马走在栈道上,紧靠着峭壁,高耸的悬崖仿佛从侧面突兀而起;云雾缭绕,淡淡的云气好似从马头升腾而起,置身其中,宛如腾云驾雾。

前一句极写蜀道之狭窄陡峭,后一句则突出山峦之高峻,“起”字和“生”字用得最好,将蜀道的特点活活画出,气韵生动,境界奇美,令人叫绝。

再来看颈联,画面一转,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变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水图。

春日里,树木繁茂,枝叶婆娑,笼罩着整个栈道;向下望去,碧绿的江水绕城而流。

短短10字便将“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的美景描绘得宛在目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蜀中山水的热爱。

最为人所称道的还属“笼”和“绕”字,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原是极平常的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旖旎秀美的胜景,正见诗人笔力不凡。

最后的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是对友人的谆谆叮嘱。

“君平”是指西汉著名隐士严遵,一生淡泊名利,隐居不仕。

李白这里提到他,是为了告诫友人宦海沉浮,官位升降早有定数,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这一联引用典故,又包含了李白自身的身世感慨,谆谆善诱,含蓄蕴藉,可见李白对友人的一片真情。

李白很冷门的一首送别诗《送友人入蜀》,清新俊逸,被誉为“五律正宗”

众所周知,诗仙李白最擅长的是七言歌行和绝句,这两种体裁不像律诗那般严格,正符合他的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性格。

虽然他也留下不少律诗,但成就及影响力并不高,甚至有些作品因为韵律问题而被后世诟病,例如《春日游罗敷潭》。

但这首《送友人入蜀》却备受后人称赞,“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此五律正宗也”……

诗歌首联便点出蜀道“难”的特点,接着颔联围绕“难”,展开描写,颈联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蜀地的壮丽风光,尾联又回到主题“送别”。

起承转合,紧扣标题,虽是送别之作,却充满雄浑之势,飘逸之神,短短40字令人叫绝。

延伸阅读:

八位不出名的诗人,写下的送别诗读后别有意味!郑仲贤的《送别》等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