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写给子女的诗,首首堪称教科书

繁体

来源:大河报博览

亲情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感情,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平时,想起父母、子女,心中都会一暖。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4首写给子女的诗,首首堪称教科书

今天,要分享4首诗人写给子女的诗,有笑点,也有泪点。

《责子》

【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有5个儿子,孩子多了,都“不尽如人意”,陶渊明开始了吐槽模式。我的5个孩子,都不喜欢学习。阿舒16岁了,懒惰无人能比;阿宣快到15岁了,也不爱学习;阿雍阿端13了,连六和七都不认识;阿通才9岁,每天就知道要梨子栗子吃。

关于这首诗,有人说,是陶渊明抱怨孩子不肖,北宋的黄庭坚有不同看法,他说:“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耳,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试想一下,陶渊明闲暇时,看着这五个儿子,颇有憨态可掬之感。

有的时候,父母之爱,并不复杂,也许就藏在他看你的眼神里,藏在他对你戏谑的玩笑中。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爱,都走向相聚,只有父母的爱,走向离别。

韦应物早年丧妻,留下两个女儿相依为命。这一天,大女儿出嫁,诗人送其出行,“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儿要嫁去远方,一整天,诗人都忧郁悲戚。

女大当嫁,这是世间规律,诗人亦不能将女儿永远留在身边。在悲伤之外,作为一个父亲,他嘱咐女儿:勤俭持家、孝顺长辈、恪守妇道、行为得体。

有人说,婚礼上最扎心的一幕就是送女出嫁了。那一年,父亲把她从医院抱回家,今天,父亲把她从家里送出去。几十年的心血、亲情,一朝怎能割舍。

可韦应物是理性的,将对女儿的叮嘱深深印在心里,将感伤留给自己。这就是父亲对女儿的爱吧!

《洗儿诗》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被贬黄州后,朝云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给儿子洗身时,苏轼写下了这首诗。

苏轼天性聪颖,却坎坷不断,于是,他希望儿子愚笨一点,愿他无灾无难的做官。

父母对子女一直寄予了期望,但是,如果要在期望和平安中选一样,那么,所有的父母一定会选平安。父母之爱子,有的时候,不盼你大富大贵,只愿你一生平安。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晚年隐居山阴时,写给小儿子陆聿的一首诗,他通过自身的读书经历,向儿子阐明关于读书做学问的道理,发人深省,几百年来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诗歌前两句以古人为例,强调了勤奋刻苦的重要性,激励儿子珍惜时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两句则告诫儿子不要局限于书本学到的知识,而是要有“躬身实践”的精神。

都说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结局,影响着孩子的人生方向。陆游在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中,亦融入了深邃的教育理念。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