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拾珠,筛选并推荐精品好诗词给朋友们欣赏,是我文章的常见主题,也是我的心愿。
有些诗知名度不高,很多朋友都没有读过,但水平极高,很值得推荐给朋友们欣赏,比如本文推荐的这7首七律。
我猜这些诗很多朋友一首都没有读过!
第1首 唐朝崔涂的《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一首很精彩的羁旅诗,体现了作者一生漂泊流浪的无奈,诗意盎然,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七律佳作。
此诗蕴含作者的羁旅之苦和相思之愁,利用暮春之景衬托诗人对家乡深刻的思念之情,诗句间弥漫着苦闷和无奈。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意境深婉,格调沉郁,作者自我安慰,故作豁达,其实他很明白,为了谋生不得不漂泊流浪,归家只是“梦想”。
第2首 唐朝温庭筠的《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作者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他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淡泊仕途、归隐山水的心境。
温庭筠不拘小节,说话随意,因此得罪了皇帝和当朝宰相,官场很不如意,只能到处漂泊流浪,以讨生活。流寓多年,他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所以写此诗抒怀。
全诗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境界闲适旷远,极富神韵。
第3首 唐朝汪藻的《春日》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这首《春日》是汪藻的成名作,因为有几处失替,严格说这不是七律,是一首古体诗。
作者当时官职闲置,无所事事,所以趁着春日出外踏青,将自己的所感入诗,从而成就了这样一幅富有诗情的田园风光美图。
全诗景致怡人,虚实结合,作者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全诗看上去似断实连,令人称道。
第4首 唐朝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被贬柳州,他两个从弟柳宗直和柳宗一共同前往。柳宗直到柳州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23岁,后又有一些亲人相继离世。
柳宗一住了半年后,要离开柳州到江陵去,离别之际柳宗元写了这首情真意切的七律赠给宗一。
这首诗既是伤别,又是自伤,表达出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悲愤愁苦之情,尤其“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满含愁苦,读来令人动容。
第5首 元朝萨都剌的《越台怀古》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七律佳作,作于至元二年(1336)前后,当时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司知事。他登临越王山,看到山水形胜,以及帝王废都,怀古幽思油然而生,写此诗抒怀。
诗的首联描绘了越王山地势险要,云雾缭绕之景。颔联感慨时过境迁,不复昔日繁华,“海鸦多背夕阳还”极具画面感,最是精彩。颈联则承接上联,引发对闽越王的悼念。尾联以暮雨中越台的凄楚景象收束全篇。
全诗化典于无形,豪迈而感慨,雄浑而苍凉,寄托深远,是元朝不可多得的七律佳作。
第6首 南宋谢枋得的《小孤山》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这首《小孤山》作于谢枋得率兵抗元时期,作者誓死要保卫国家,但他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同时受苟安官员的排挤,让他孤掌难鸣,因此产生了英雄落寞感,此诗中的“孤”,暗合诗人当时的状态。
此诗将山、人合二为一,以山象征诗人一颗孤傲、孤独的报国之心和爱国之志,将诗人爱国嫉恶的品格体现得淋漓酣畅。
第7首 清朝龚自珍的《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是一首“战斗之诗”,作者以笔为刀,发出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此诗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12月,当时他正客居昆山时,亲眼目睹东南富庶地区,贪官污吏,恶人当道,社会黑暗,众多知识分子在清廷“文字狱”的高压政策的钳制和恐怖下,养成了苟安自保的风习,更有争名夺利者,流连于声色,热衷于勾心斗角,当时社会乌烟瘴气,一团糟。
作者自己不畏惧“文字狱”,写此诗揭露官员彼此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通过“田横500壮士”为当时文人呐喊、打气,满纸正气,无异于晴空霹雳,震出作者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精彩的7首七律分享完了,因为这些诗没有入选课本,很多朋友们对它们并不熟悉,甚至有些人一首都没有读过。但不可否认这些诗都非常精彩,很值得推荐给朋友们欣赏。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