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精选摘录 繁体
善恶分明
南怀瑾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既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喜爱,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反对,因为人群中有笃诚的君子,也有品行恶劣的小人。但只要善恶分明,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就像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还有“恨人”,“爱”和“恨”是相连的。
孔子曾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孔子坚决反对那种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一味追求他人喜欢的、当面讨好人的人,或喜欢做老好人的人,他认为这是对道德的残害。
南怀瑾也认为,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能够避免犯善恶不分、助纣为虐的错误。他举例说,“《论语》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段话说(纣王的兄长)微子离开了朝廷,(纣王的叔父)箕子变成了纣王的奴隶,(纣王的叔父)比干以死劝谏却被杀害。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德的人!’孔子称赞了‘殷商有三位仁德的人’,然而,这‘三位仁德的人’的仁德体现在哪里呢?‘微子去之’,是离开朝廷,为什么要离开?因为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残害百姓而不守天道,并且不听劝谏,微子是纣王的兄长,是家中的长子,看到国家灭亡已是必然,为了宗庙不被毁,无可奈何地带着祖先灵位,离开了朝廷,投奔到周去了。这是对历代祖先的仁德之心。纣王的叔父箕子,担任三公的重要职务,多次劝谏但无用,既爱国家又恨纣王,变成了纣王的奴隶。这是对国家政治的仁德之心。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了国家百姓而以死劝谏,终被纣王杀害。这是对百姓的仁德之心。所以,南怀瑾总结道:三人的行为,或为保宗庙,或为保国家,或为保民众,虽然所行不同,却都是仁德的人。这三个人,被孔子许以‘仁人’”。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深知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于是他采取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等方法,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过了几年,东汉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还发布了治理天下要依法治理的法令。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不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一次,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然后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洛阳令董宣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人,也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办罪。
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这一下,差点儿把湖阳公主气昏过去。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
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呢?”
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么干了。”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善恶分明、执法严明。
在古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敢于坚持这一点的官吏品德是高尚的,能够容忍这样的下属的皇帝也是比较英明和有远见的。所以,如果社会中的成员都能坚持原则,弘扬正气,就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
而善恶分明、坚持原则、不姑息养奸,不做让自己丧失立场的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为人称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