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精选摘录 繁体
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刚愎自用
老子在其所著《老子》一书中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就是说人要谦虚、低调,不要太过自我表现,因为太过自显于众的人反而会自讨苦吃。按老子所说,不自我表扬者,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者,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者,反能有功劳;不自我矜持者,反能长久受人欢迎。
南怀瑾深得老子思想精华,认为人确实要克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现今,很多人有自是、自伐、自夸、自矜的毛病或缺点。自见就是自以为是;自是就是主观认为自己的看法一定正确,自己绝对没错。自伐,就是自夸,自我表扬,自我表功。自矜,就是自尊自大,傲慢。“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是自己在抬高自己。古话说,你坐轿子要别人抬才能抬得起来。如果别人不抬,靠你自己来抬自己,你坐的轿子怎能抬得起来?所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是吃力不讨好,欲得反失,想要表现反显得自己愚昧无知,令人耻笑。这样做,表面看是刚强,实际结果会让人不耻。
从前魏地有个人,素以博学多识而著称。很多奇物古玩,据说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器具,并且解说得头头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为豪。
一天,他去河边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东西,把脚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边揉脚一边四下张望,原来是一件铜器。他顿时忘了脚疼,拾起来细细察看。这件铜器的形状像一个酒杯,两边还各有一个孔,上面刻的花纹光彩夺目,俨然一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这样的宝贝非常高兴,决定大宴宾客庆贺一番。他摆下酒席,请来了众多亲朋好友,他对大家说:“我最近得到一个夏商时期的器物,现在拿出来让大伙儿赏玩赏玩。”于是他小心地将那铜器取出,斟满了酒,敬献给各位宾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很多人装出懂行的样子交口称赞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宝物。可是宾主欢饮还不到一轮,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有个从仇山来的人一见到魏人用来盛酒的铜器,就惊愕地问:“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东西?这是一个铜护裆,是角抵的人用来保护生殖器的。”这一来,举座哗然,魏人羞愧万分,立刻把铜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无独有偶。
楚邱地方有个文人,其博学多识的名声并不亚于上面故事中的魏人。一天,他得到了一个形状像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颈毛与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个洞。楚邱文人怎么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就到处打听,可是问遍了远近街坊许多人,都没有一个人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后来一个号称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人听到消息后找上门来,研究了一番这古物,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古代有犀牛形状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状的酒杯,这个东西大概是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听大喜,把它装进匣子收藏起来,每当设宴款待贵客时,就拿出来盛酒。
有一次,一个人偶然做客这个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这个东西盛酒,便惊愕地说:“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个东西?这是尿壶呀,也就是那些贵妇人所说的‘兽子’,怎么可以用来做酒杯呢?”楚邱文人听了这话,脸唰地一下红到了耳朵根,羞惭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赶紧把那古物扔得远远的。
上面这两个故事中的人明明不学无术,却偏要装作博学多识的人,最终只能自欺欺人,出尽洋相。可见不自以为是,不刚愎自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为人之道。而那些企图依靠吹嘘或欺骗手段争得名利的人,常常会出尽洋相,让人笑话。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骄傲自大之通病,这类人大多也是逞强好胜、刚愎自用的人。而逞强好胜、刚愎自用,不仅令人厌恶,与己、与人、与事业都不利,而且,世间的纷争相当多的也是由这种心态、行为所产生的。
中国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做众人之长。所以有修养的人决不这样做。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自我表现、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是非就能判断清楚;不自我吹嘘、夸耀,事业才有成效;不自高自大、盛气凌人,领导人才能久长。
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不”并不是柔弱的表现。它们赢得了“明”、“彰”、“有功”、“长”的结果,最终成为四强。这是很典型的柔弱转化为刚强的表现。
清朝名臣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采择。而曾国藩对幕僚们的这些意见,亦非常重视,也经常加以采纳。比如,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受到清廷的重视,这件事可说是曾国藩初期成功之关键。
还有曾国藩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集众人智慧为己所用。比如,有一次他写信说:“你最好与左宗棠共事,因为他的气概和胆略过于常人,所以邀他与你一起共事,来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他还曾劝曾国荃“早早提拔”下属,再三叮嘱:“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然曾国荃不听其言,后屡遭弹劾,非议也多,曾国藩认为是他手下无好参谋所致。
当然,曾国藩因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招致失败或非议鼎沸的事例也不少。例如,曾国藩晚年对未听幕僚劝阻颇为后悔,曾写下“深用自疚”、“引为渐怍”等话给后人警醒。
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关系。
纵观历史,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绝不是仅仅由于他有什么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和良好的机遇。这些,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尚不充分。因为,即便是伟人,他首先也还是一个人,而一个人的智慧、胆略、体力等种种一切构成其能力都是有限的。回首伟人们成长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成功正是来源于他们善于学习别人,善于借鉴别人,把他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他人的胆略变成自己的胆略,借用别人的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然后,他们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影响力!
所以,凡想建大业、立大功者,千万要牢记“四不”,实践“四不”;相反,只要逆“四不”而动,那就没有不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