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九步审讯法由美国著名审讯专家英博教授和雷德教授提出的,是在审讯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审讯对象的肢体语言,总结大量经验与案例,因应审讯对象供述心理的产生与强化过程,提出的一个完整的审讯步骤。
这种方法因本身的科学性、极强的操作性、肉眼可见的实效性,兼具避免刑讯逼供等人权要求,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运用。
但是,如笔者一直提倡的,这个世界不存在两片同样的叶子,也不存在两个一样的人,任何一种审讯模式,都难以完全匹配丰富多样的审讯实践,甚至任何一种审讯模式,在实战中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同时,这个模式对审讯人的心理知识要求也非常高,需要能够根据对象反应,较为准确评估每一步的实效。否则,下一步就失去运用基础。故对审讯人员整体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
但不能由此否定该模式本身的价值。只要在多数时间或者优势比例中有作用的模式,就是一个好的模式,就值得学习品悟。
其实,审讯人员的能力,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练成的,并无捷径。
那些自称从无或极少接受理论培训的审讯人员,其实也有一套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在质上也是“理论”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自己加工而成的理论”,是一种“朴素的理论”。
该模式第一步,即:直接、正面提出指控
即明确告知审讯对象,他被认为是实施了这起犯罪的人。
而且无论对象初始反应如何,审讯人员都应当向其提供一个理由,解释说出事实真相对他的意义和原因,通过这些过渡使讯问进入主题。
不难看出,这个过程,有弱化罪责感与供述好处的运用。
引申:谈判前,目标一定要明确,即使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内心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意图。
第二步:主题展开
向审讯对象表达对实施犯罪的原因的推断,为其提供一个对自己实施犯罪进行开脱的道德上的借口。
其实这个过程,既有“确认”的运用,也有再次弱化罪责的作用。毕竟,承认一件被谴责的事,首先需要提供一个“道德借口”。
引申:商务谈判过程中,可以做出“体谅”对方,或者说站在对方立场进行表述,以显示双方合作属于双赢互利性质的合作。
第三步:对付否认
一般来讲,在讯问主题展开期间,不管是有罪者还是无辜者,都会否认自己与犯罪有关。
这一步,就是具体的如何对付这些否认方法。
其中主要是阻止否认,使用各种借口,并使讯问回到第二步的道德借口主题上来。
其中,有罪者往往会停止否认自己无罪,或者减弱这种否认。
引申: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对方提出的拒绝理由,或者各种推诿,要价的借口,都是可以理解的,要结合自己的底线最终决定是否认可和接受对方提出的理由,异议。
第四步:克服异议
涉及的任务是克服对象在否认犯罪之后,作出的另一些辩解理由。
英博教授和雷德教授认为,这些辩解,通常只会由有罪的审讯对象提出,尤其是会发生在否认有罪的阶段之后。
引申:商务谈判中的歧义,分歧,或者不同思路产生的时候,自己要迅速判断是否合乎自己的预期利益,如果不利与自己,迅速找出应对方案,不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第五步:获取并维持犯罪嫌疑人的注意力
如果不能获取对象的注意力,意味着审讯是徒劳的。
这与我们审讯实践中,强调的要确保正常沟通、能“听进去”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引申:谈判对手对自己的表达是否重视,以纠正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内容,引起对方共鸣,或者是注意。
第六步:处理犯罪嫌疑人的消极情绪
在这个阶段中,犯罪嫌疑人正在权衡说出真相而可能获得的好处,此种心理通常会反映在犯罪嫌疑人的非言语性行为变化中,比如一些明显的特征:流泪、崩溃情绪、目光呆滞。
其实这一步,也是审讯人员微表情微动作的观察。
审讯中,对细节的观察是贯彻始终的。
引申:商务谈判中,对方的表情,情绪,语气,眼神都很值得注意,因为那都是对方的心理反应。
第七步:提出选择性问题
即给审讯对象提出一些在犯罪的某些方面可说出口的借口。
一般是通过“可以接受”或“可以理解”的方式提出来。
如“这是第一次,还是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这一条启示我们的是,在审讯实践中要降低审讯对象回答的难度。
引申:谈判的时候,引导对方顺理成章的接受自己的思路,适时理清彼此意图脉络或者说思维导图,时刻把谈判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
第八步:让犯罪嫌疑人口头陈述各种犯罪细节
这些叙述将最终用于在法律上确认其有罪。
在我们的审讯实践中,就是讲一些具有隐蔽性的、非亲身经历难以知情的细节。
引申:谈判的杀手锏,掌握对方死穴,弱点,可以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
第九步:将口供转换为书面供词
将口头供述转化为书面或电子记录形式,或其他合法形式。
在我们的审讯实践中,就是围绕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让事实落地。
引申:口说无凭,立字为据。谈判结束,一定要落实到合同上,没有文字的口头协议,容易引起纠纷。
不难看出的是,即使这样一个著名的审讯法,也不免有一些争议,比如一开始就有先入为主、主观推定之嫌疑。
这也启示我们,审讯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难以理想化,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心理限制。但是,只要这种心理限制达不到使一个无辜的人妥协的地步,也许,就有一定的参考与实践价值!
来源:审讯心理与实务、引申部分来自:商务机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