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近看的朱元璋

繁体

如果想想袁崇焕的结局,或许洪承畴被俘之后的投降也就情有可原了。如果想想朱元璋,那么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做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崇祯皇帝并非庸君。然而,在面对祖宗家业的大厦将倾之时,在面对内忧外患敌友难辨之时,他既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没有信任能人的勇气。而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祖宗传下来的驭人之术:宁可错杀一百形成威慑,也不能放过一个构成威胁。

只是他既定的思维模式,早已经被皇太极看透。一招声东击西的反间计,就借他的手清除了清军入关前最大的障碍。

然而,凡事皆有因果。倘若追根溯源,朱明王朝的结局,早在朱元璋选择用屠刀来清除影响稳定的潜在威胁之时,就已经注定。

想要追求形式上的稳定反而会失去实质上的稳定,这或许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不能近看的朱元璋

朱元璋不可谓不聪明。从佃农到乞丐,从僧人到起义军头领,再到一统江山称帝。他的起点比汉高祖刘邦还低。

朱元璋可谓天赋异禀,从大字不识的半文盲佃农到能够与大臣讲经论史,舞文弄墨。从军事指挥官到制定国家体制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一方面是在竭尽所能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他也在为其子孙后代构建一个永世安享,一劳永逸的王朝。

过去我会觉得这是一出阶层跨越,草根逆袭的爽剧。然而,当我走进历史的细节之中,当我借张宏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朱元璋时,我发现朱元璋的阴暗面与局限亦如他的成绩与闪光点一样明显。

不能近看的朱元璋

在此我只说两点:

第一点是“屠杀”

为了巩固权利,清理功臣,铲除异己,这或许是开国皇帝的必选题。然而,相比过往朝代,朱元璋的猜忌、怀疑和杀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杀的人,从开国元勋到列侯大将、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到州县胥役、进士监生、经生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以至亲侄儿、亲外甥,无人不杀,无人不可杀,一个个地杀,一家家地杀,有罪的杀,无罪的也杀,‘大戮官民,不分臧否’。”

刚开始杀人时,朱元璋还需要编造像样的罪名,之后因为需要杀的人太多,也就懒得遍了。一律用“串通”“谋反”代替。

他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因为他要消除一切反对他的声音。同时,他也相信没有人敢来揭穿他。

经过这样的屠杀与洗礼,整个社会呈现出死水一样的“平静”。

张宏杰在《为朱元璋画象》一文中写到,“面对朱元璋荒诞无稽不堪一击的指控,面对一桩桩一件件赤裸裸的冤假错案,被屠杀者们保持着令人难以理解的沉默。”

“这些沉默或者善意并不表明中国人麻木怯弱。相反,它恰恰说明了经历了数千年沉重历史的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人们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举起屠刀。他们明白,抗议逃避或者哀求都不会有任何作用,只是浪费精力而已,而且很可能还会因此激起他更大的屠杀欲。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心里也完全认同朱元璋的逻辑,如果是他们处于朱元璋的地位,也很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从这一点而言,朱元璋的屠杀,反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潜藏在集体潜意识里的人性之恶。只是这人性之恶,是借朱元璋之手变成了现实。

第二点是“酷刑”

这些酷刑包括,杀人剥皮、有墨面文身、挑筋、挑膝盖、剁指、断手、刖足、刷洗、称竿、抽肠、阉割、凌迟等许多非刑。

酷刑原本的作用是威慑,但到了朱元璋手里,酷刑却成了他发泄内心仇怨,释放本能恶意,自我满足的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使用一项手段是为了达到目的。如果手段达不成目的,就得分析原因,调整手段。然而,朱元璋在使用酷刑反腐这件事儿上,却是越反越腐,前仆后继。“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也就是说,“为官者看到无论如何没有好下场,不如变本加厉地虐民为害,也不枉为官一场。”

或许朱元璋反腐的初心是好的,但他无法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因为他无法换位思考。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朱元璋从小到大受尽了土豪地主的压榨剥削,受够了贪官污吏的欺凌。因此,一旦掌握实权,他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些“敌人”,以此来抚平过往的创伤。同时,他也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对这些官员进行规范和要求。

然而,朱元璋不知道的是土豪地主与贪官污吏的产生,不是简单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综合问题的必然产物。

因此,若不从治理结构与社会体制上全面进行改革,那么无论是怎么样的酷刑,都无法消除这些“隐患”。甚至在矫枉过正之后,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噬,从而影响到老朱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换句话说,只是追求表面上的和谐稳定,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华美的大厦在遭遇强烈的外力冲击之时,轰然坍塌。

然而,要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改革,既需要领导人有较高的认知,格局和境界,也需要众多能人志士的参与。而这两点条件,由于历史的局限,朱元璋都不具备。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在内心深处的怀疑与恐惧。这是朱元璋无法消除的人格底色,也是他留给后代的无法磨灭的文化基因。

原来发生在明朝的故事,在朱元璋打下天下之时,早已经注定。而在此之后不过是按照剧本上演罢了。

来源:秦声何来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