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安史二人均死在各自儿子手里

繁体

长安唐宫,富丽堂皇的宫殿内,唐明皇与他的爱妃正在一起奏乐歌舞,看着贵妃婀娜舞动的身姿,眀皇如痴如醉。

忽然,一声尖锐的急报从殿外传来,一个士兵扑跪在地上,手里捏着急报,头重重地磕在地上,断断续续地说出:“陛下!边,边关,急报!安禄山......叛变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我们的皇帝陛下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或者前线弄错了,他怔怔地看着身边的贵妃,好大一会儿,跌坐在龙椅上,喃喃道:“安禄山?叛变?怎么可能......”

唐玄宗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向“乖巧”的心腹爱将安禄山会起兵叛乱,更何况自己还收他做干儿子。

自此,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而玄宗得到消息时,已是几天之后。

安禄山其人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虽说唐朝经济政治发展稳定、军事力量也不弱,却因为一件小事情差点发生了灭国之灾。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发动者是史思明和安禄山。而后世对安禄山的评价也大多是贬义的,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乱臣贼子。但是如果你真正地去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安禄山的能力其实非常的出色。如果你认为这是在“洗白”安禄山,那你就错了。

安禄山出生于现今辽宁朝阳一地,据历史记载他的出生非常具有传奇性。他的母亲并非普通人而是一名突厥族巫师,名叫阿史德氏。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如今说的算命先生,按照道理来讲巫女是侍奉天神的,不能够成婚更何况还诞下子嗣。但奈何安禄山的母亲十分想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便到突厥人民十分信奉的扎荦山祈祷。

一段时间过后,阿史德氏如愿地怀上了孩子。并且给自己的小孩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扎荦山”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安禄山。因为是山神赏赐的孩子,所以安禄山的母亲非常地宠爱他。据说安禄山在出生时,就和普通孩子完全不同。他安安静静的不哭也不闹,让自己的母亲省心又省力。

安禄山稍微年长一点后,跟同龄的其他孩子比,不但个子要高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也非常的突出。特别是一张嘴巴更是巧舌如簧,善与人沟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社牛”,也正是安禄山的能说会道,为他后来的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因为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人,所以他从出生就开始跟随母亲一直生活在边境地区。

正是因为安禄山从小生活在边境,并且嘴皮子十分利索。他便在边境做起了生意,做生意最讲究的就是和人打交道。而这一块正是安禄山所擅长的,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并且他的同行也不会嫉妒他。这也证明了安禄山为人处世非常的老道,还特别能吃苦。他为了让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努力学习各个国家的语言。

后来的安禄山精通六国语言,放在现代这就是妥妥的学霸啊。他也因此成为了当地最有名气的商人。而人都是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他已经赚够了银两,便想成为一名官员。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安禄山便买来了一个官做,做了官以后见到的东西自然比商人见到的多,学习的机会也更多了。

这也促使安禄山对做官越来越感兴趣,他花费了大量的银子为自己升官。又因为安禄山嘴皮子利索十分讨人喜欢,没过多久的时间,安禄山就如愿见到了皇帝。并且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待在了皇帝的身边,为他办事。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安禄山最起码脑子是完全够用的,大多数人永远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他都一一办到了。

时间一长之后,安禄山无论是在生意上还是朝堂上都积累了非常多的人脉。也正因为他曾经做过商人知晓世间不少的奇闻八卦,所以他惯会讨皇帝和妃子的喜欢。最终还成为了皇帝的干儿子,其实安禄山不止有皇帝这一位义父。有了干爹自然就会有干妈一说,杨贵妃便成为了安禄山的首选干妈。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胖子。甚至还有人说有一次安禄山喝醉了酒以后,变成了一头大胖猪,但奇怪的是脑袋却是一颗龙头。曾几何时就有人说过安禄山有皇帝之命,当然那个人的预言也实现了,只不过稍纵即逝罢了。安禄山是一个特别有眼力见的人,他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观察判断这个人的弱点。

在皇帝的身边待久了以后,安禄山自然知道皇帝的弱点。最终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如果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点差池,那唐朝盛世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抒写的,安禄山在历史中自然也是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安禄山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

娄师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娄师德(634年-684年),历史上著名的唐朝贤相,他以杰出的才华和卓越的政治手腕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一生贡献却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娄师德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在唐朝开元中兴的时代,他被选为官员,并迅速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他以其深刻洞察力和务实的政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田水利的建设,促进经济繁荣。同时,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娄师德的政绩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他对权力的执着追求和权谋心态,使他在一些关键决策上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安史之乱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证。事实上,娄师德在选举安禄山为幽州节度使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安禄山虽然具备军事才能,但个人野心膨胀,对皇权有着不可遏制的渴望。娄师德忽视了他的这些问题,并将其提拔为重要职位,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禄山攻破潼关,哥舒翰20万精锐全军覆没

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军队攻破了唐朝的重要关隘潼关,这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与此同时,唐朝派遣将领哥舒翰带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前往抵御安禄山的进攻,却遭遇了惨败,全军覆没的悲剧发生了。

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而外部则面临着来自安禄山的强敌威胁。唐朝派遣哥舒翰为主帅,希望他能够稳住局势,抵挡住安禄山的攻势。哥舒翰作为一位资历深厚的将领,以其勇猛善战的声誉而备受期待。

然而,命运却对哥舒翰和他的二十万精锐军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面对安禄山的军队时,哥舒翰的军队竟然遭遇了严重的溃败,全军覆没。这场惨败让人们震惊和痛惜,也使得唐朝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那么,为何哥舒翰的军队会遭遇如此惨烈的失败呢?一方面,安禄山的军队在实力和战略上占据了优势。安禄山积聚了大量兵力,组织了精锐的军队,而且对唐朝的军事布局和防御措施也了解得非常透彻。另一方面,唐朝内部的困境和问题也对哥舒翰的作战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政治腐败、军纪松弛以及军队之间的内讧和矛盾等问题,都削弱了唐军的整体实力和战斗力。

这场战败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禄山乘胜追击,继续对唐朝进行进攻,导致唐朝进一步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唐朝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陷入了动荡和混乱,国力大幅削弱。

然而,历史并非终结于此。尽管哥舒翰遭遇了惨败,但他的努力和牺牲并不会被遗忘。这场战败也成为了唐朝后来反思和改革的契机。唐朝后来通过整顿军队、加强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改革,逐渐恢复了国家的力量和稳定。最终,唐朝克服了困境,恢复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和繁荣。

哥舒翰的最终结局

一,哥舒翰明确投降了安禄山叛军

长安三万里电影中有哥舒翰这个人,历史上也有。不过电影里面没有明说哥舒翰后面有没有投降安禄山叛军,但是在历史上,哥舒翰是明确投降了安禄山叛军的。不过并不是主动投降,是潼关保卫战大败后被手下绑了送给安禄山叛军的,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选择投降。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二,大唐对哥舒翰是什么判决

哥舒翰可以说是大唐顶级将领,更是一位名将,履历战功,还曾大破吐蕃。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将领,不但守不住潼关,还向安禄山叛军投降了,消息一出,朝堂震动。唐玄宗惊得立刻召集禁军和他的妃子和儿子一起仓皇出逃,因为潼关一失,京城再无屏障,他不跑都不行了。

唐玄宗这一逃,就一路逃到了四川,因为那里还没有被叛军占据,他还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他的儿子李亨却不这么想,李亨觉得现在就该立刻组织军队反击,不然只会让安禄山叛军越发壮大,也因此李亨没有跟随唐玄宗进入四川,是带领一部分军队北上,去了灵武,在那里召集兵马准备反击安禄山叛军,更想要收复长安。

只是让唐玄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这一北上,这一站稳脚跟,就立刻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唐玄宗对于哥舒翰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千刀万剐,毕竟就是因为哥舒翰守潼关不利,他才丢失了京城,还害的他连夜出逃,带人逃到四川。也因此被天下人耻笑,成为了一个逃亡天子。

但是唐肃宗却不这么想,他对于哥舒翰是认可的,所以没有为难哥舒翰的家人。而且真说起来,哥舒翰之所以战败,主要是因为本该防守为上,唐玄宗却一再催促哥舒翰出关和安禄山叛军一战,导致哥舒翰陷入不利的境地,最终大败。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唐肃宗不但没有为难哥舒翰的家人,还提拔哥舒翰的几个儿子为将,让他们继续为国征战。等到后来局面刚一稳定,唐肃宗就代表大唐追赠哥舒翰为太尉。

所以在唐玄宗那里哥舒翰是有罪之臣,是罪在不赦,是该千刀万剐,但是在唐肃宗这里,哥舒翰不但不是有罪之臣,还是一个为国征战值得嘉奖的将军。

唐肃宗此举也赢得了很多人认可,让很多人知道唐肃宗的大度,对待投降安禄山叛军的哥舒翰都可以这样,那哪个将军会不给唐肃宗效力呢?只是可惜唐肃宗的人马没能真正把哥舒翰救出来,在安禄山死后,安禄山叛军并没有土崩瓦解,是拥立了新的首领,也就是史思明,之后叛军继续对抗唐肃宗。哥舒翰最后没能等到救他的人,最终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斩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马嵬事变,杨贵妃为什么必须得死?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安史乱起,对于唐朝朝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数,朝廷在面对叛乱引起的种种问题时,其决策及其施行的结果往往影响深远。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黎明,唐玄宗一行从禁苑西南面的延秋门离开,随行的有杨贵妃姐妹、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等,以及太子、亲王。得知唐玄宗出逃消息,长安大乱,官民四出逃窜,左藏大盈库起火,歹徒趁机劫掠财货。

饮食成逃亡队伍中最严重的问题,皇室成员食物不足,而禁军的伙食更是无法保证提供。一路上几天下来,显示出这次行动的仓皇和无组织,人心惶惶的气氛无所不在。

6月14日中午,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之后就发生马嵬事变。关于事变的经过《旧唐书》有记载:

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而《资治通鉴》卷218肃宗至德元年六月条下有:

丙申 (14日) ,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馀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综合上述史料来看,关于马嵬事变的经过,以《通鉴》的记载最为详尽合理。

玄宗到达马嵬驿大约是在十四日中午,刚刚到达的杨氏父子6人向皇帝问安。其时,愤怒的禁军已经围在驿门附近。杨、魏父子在驿门不远处遇见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马抱怨缺少食物。此时禁军中有人喊出杨和吐蕃人谋反的话,便如导火索引发了禁军的兵变。杨国忠在奔入马嵬驿西门之后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杨氏族人和魏氏父子。仍在驿中的左相韦见素闻乱而出,也被打伤,但是为人阻止,退入驿中。此时玄宗仍不知发生何事,禁军则将马嵬驿围了起来。

玄宗知道杨国忠被禁军所杀之后,身边只有高力士和韦氏父子,其中韦见素重伤。在玄宗便服出驿门慰劳了禁军之后,禁军仍然不散,之后由陈玄礼代众发言,要求赐死贵妃。起初玄宗拒绝并退入驿内,转由高力士代表玄宗和陈玄礼谈判具体事宜。在韦谔的极力劝说和高力士的斡旋下,玄宗最终妥协,下令赐死贵妃,经由陈玄礼验看之后,晓谕四军,马嵬事变结束。

这场事变的双方是禁军和玄宗。禁军哗变的目标很明确:杀杨国忠;理由是杨国忠谋反。围驿的目标也很明确:杀贵妃;理由是杨国忠被杀之后,贵妃继续留在玄宗身边会令禁军担心将来的报复。双方出场的,一方是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另一方是皇帝和高力士。这样的双方自然是不对等的,但是由于陈玄礼的身后是保障玄宗逃亡途中安全的唯一力量,所以这次事变是以皇帝一方让步而告结束的。

安史之乱的后果

一、历经8年的叛乱对于唐期来说是一个惊天炸雷

其实,了解唐玄宗后期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安史勾结,敢起兵造反,不是没有征兆的。

彼时,各地节度使从只管军事,慢慢兼领管辖区的行政、财政、土地等大权,以致于一方独大。军事战略上也发生转变,唐初,军事分布外轻内重,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关中,保卫长安。

而到了玄宗时期,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只安禄山一人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地的节度使,这三地兵力在诸镇中最强,大有凌驾于中央之势。

最重要的,安禄山与权臣杨国忠势同水火,这就给安禄山一个理由,他私拟密诏,以讨伐杨贼,清君侧为名聚兵15万,在范阳起兵。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唐王朝历经开元盛世,海内外承平日久,百姓都有好几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就连将士也久不上战场,兵力远无法抵挡安的部队。故叛军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更有甚者,开门迎接叛军。

一时间,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废,人口锐减。中原地区俨然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不论是叛军,还是唐军,因为战斗的激烈,损伤惨重,募兵的速度远远不及损伤的速度,于是开始抓壮丁。上至白发老人,下至束发少年,都摆脱不了充军的命运。

不仅如此,因为战争需要经济做支撑,耕地被破坏,造成经济滞后。搜刮民财已是常事,人民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甚至到了以纸为衣的地步。

史书记载:“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二、安史之乱不仅造成经济文化萧条,还引起了大混乱。

唐军节节败退,以致于叛军占领长安,洛邑等地。唐玄宗在潼关失守之后仓皇逃入蜀地,在逃离过程中,途经马嵬坡,一路上将士们风餐露宿,一时哀怨四起。

逃命还带着妃子,这一路的奔波不都是拜你们所赐吗?于是怒火中烧,要求处死杨妃与杨相,无奈之下,玄宗只好忍痛舍爱,赐给贵妃一条白绫,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就此殒命。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武登基,唐玄宗此时已是孤家寡人,既无兵权,又失人心,只能被迫退休。

这次叛乱,导致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中原地区经济进入下坡。回顾历史,自唐之后,长安、洛阳因战乱变得残破不堪,已经不是各朝的重点发展之地了。

三、平乱之路九曲十八弯,历经三代。

在得知安禄山叛乱,唐玄宗犹豫之后,任命皇六子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东征,又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

封常清和高仙芝坚守潼关,安禄山的叛军还不至于那么快攻下,但是奸佞当道,玄宗听信谗言,以“失律丧师”的罪名处死了两位将军。之后又任命哥舒翰为统帅,继续镇守潼关。

潼关地势险要,如果死守,还是可以抵挡一段时间的,但玄宗急于平乱,命令哥舒翰出兵迎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长安失陷在即。

唐肃宗登基之后就命令郭子仪征讨叛军,郭子仪联合李光弼会师恒州,击败了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收复了河北一带。

再看叛军,内部也不是风平浪静的。公元757年,受不了安禄山的狗熊脾气,其子安庆绪密谋杀掉了安禄山,自立为帝。在唐军收复长安之后,安庆绪败逃,其部将李归仁带着精锐数万人归于史思明。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史思明降唐,但是朝廷对于史的投降有所怀疑,想要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

公元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围困,次年史思明助其脱困,在邺城大败唐军。由于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郭子仪被召回长安,被解除兵权。

邺城之战20万唐军遭遇惨败,史思明重整旗鼓占领了汴州,将唐帝国的漕运命脉再次断绝。

河阳之战的爆发,是唐军跟安史之乱叛军的又一次正面较量。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因为邺城的失利,唐军退守黄河以南,作为背锅侠的郭子仪被撤职,李光弼成为唐军实际意义上的统帅。为了收拢人马,李光弼以洛阳为基地,开始以朔方、河东、河西三个藩镇的兵力为核心积蓄力量。而唐肃宗对李光弼非常信任,把幽州长史跟河北节度使的职务又给了李光弼。此时的李已经可以调动唐军的所有野战兵力,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汴州是洛阳的门户,汴州的石首直接威胁到洛阳的安全。为此,唐军决定放弃洛阳,在黄河北岸的河阳构筑坚固工事,威胁史思明的老巢范阳和粮草运输线河阳四通八达,是叛军西进的必经之路。

李光弼以河阳为依托,构筑了横跨黄河两岸的坚固防线,甚至在黄河中间的沙洲上都修筑了堡垒。为了方便调动兵力,李光弼用船只相连组成浮桥,联系各个阵地,便于相互支援。史思明很快面临粮草不足的困境,为此必须拿下河阳。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759年10月,史思明亲自率领5万余精锐兵出洛阳,兵锋直指河阳南城,这里的唐军防御相对薄弱。同时史思明还派遣了一支小部队作为佯攻,从北岸发起牵制行动。史思明甚至还准备了大量的船只,上附燃烧物,打算烧毁唐军的浮桥。面对史思明的疑兵之计,李光弼不为所动,继续加固城防,以逸待劳,同时用一些小策略袭扰对手。

此时史思明如果发起全面进攻,唐军应该会陷入被动,但史思明此人过于工于心计,擅长虚张声势,以至于贻误了宝贵的战机。安史之乱叛军迟迟无法取得突破,让史思明火冒三丈,经过再三犹豫后,史思明终于决定重兵进攻南城,结果攻城战很轻易地就被唐军瓦解了。

河阳之战以史思明的失败而告终,只能率领残部撤回洛阳,这也决定了史思明最后的结局。

不久之后,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称帝。公元761年,安禄山军队发生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此时,叛军已经军心涣散,屡次被唐军打败。

安史之乱有多可笑?让皇帝畏惧的两大叛军头子,却死在亲儿子刀下

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收复洛阳,史朝义无奈奔逃莫州,唐军将领仆固怀恩乘胜追击。

公元763年,此时叛军的力量已被一步一步削弱。在莫州的田承嗣投降,他还献出了史朝义的家眷。史朝义又带着五千骑兵窜逃范阳,此时他已是强弩之末,还在苦苦支撑。

不料,其部下李怀仙趁机投降,献范阳予唐军。失败已成定局,史朝义众叛亲离,已是走投无路,于是,在林中自缢。

延伸插读:

李白救下面临死刑的郭子仪,不仅是救了自己,还挽救了大唐。

诗仙李白任翰林学士期间,深得唐玄宗宠爱,一次渤海国使节送来一封字体奇异的国书,大唐朝廷竟没有一个人认识,这时贺知章向玄宗进言,唯有请来李白,才能认识此书,酩酊大醉地李白到来后,不仅识得这封国书,还乘醉写下回信,警告渤海国王,这便是“醉酒吓蛮书”,当时,李白要求大太监高力士帮他脱靴,宰相杨国忠为他磨墨,因此得罪了这两个小人,他们向唐玄宗一再进谗,李白终于失宠,他见京城容不下自己,向唐玄宗申请离京云游天下。唐玄宗命令李白过境的州府,地方官必须礼遇,李白借着这个机会,游历大好河山,遍尝天下美酒。

醉酒吓蛮书

一次李白来到并州(山西),看到路上一队兵丁护送一辆押运囚犯的车子,车里关押的是一名军官。眼见这名军官身材高大,器宇轩昂,李白不由得上前与军官搭话,经过交谈得知,军官名叫郭子仪,是陇西节度使哥舒翰手下偏将,因为部下失火烧掉了大军的粮草,现要被押回去依军法斩首,李白见郭子仪虽在死囚笼中,却丝毫没有恐惧,不由得和他一直聊下去,李白对郭子仪的学问见识,兵法韬略欣赏不已,便有心搭救。见到哥舒翰后,李白帮郭子仪求情,又大力夸赞郭子仪的学识能力,哥舒翰本是爱才之人,爽快地答应李白,又照李白的建议上疏为郭子仪升官,郭子仪有了这次际遇,很快崭露头角,一路升迁,多年后在安史之乱中平灭叛军,拯救大唐,被封为汾阳郡王。

安史之乱后,李白一心想要为平叛效一份力,于是投效到永王李磷的帐下,不料李磷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皇帝,不遵唐肃宗号令,而是想攻占金陵,与朝廷分庭抗礼,但很快就被扑灭,史称“永王之乱”,被牵涉其中的李白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谋反的“叛党”,被捕入狱,按律当斩。

此时在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已经贵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在听说李白入狱的消息之后,立即入宫面见唐肃宗,辩解说李白只是一介书生,绝非有意谋反,自己甘愿用官职爵位、身家性命来为李白赎罪。唐肃宗见状,下令赦免李白的死罪,改为流放夜郎。《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李白与郭子仪这一对盛唐文武双璧惺惺相惜,互相救下对方性命。

李白虽然是诗仙,却和很多文人一样,政治水平不敢恭维,一不小心就站错了队,引来杀身之祸。但李白敬才惜才,慧眼独具,他救下的郭子仪,不仅在多年后救了自己,更在安史之乱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钱建状 | 几案尤物与文字之祥:宋代文人与砚

    钱建状 | 几案尤物与文字之祥:宋代文人与砚

    转自凤凰网几案尤物与文字之祥:宋代文人与砚文/钱建状厦门大学中文系钱建状教授摘 要:与唐五代文人相比,宋代文人赏砚、品砚,人数更多...
  • 仁爱礁风波背后的中美菲斗法

    仁爱礁风波背后的中美菲斗法

    菲律宾船只强闯仁爱礁 遭中方海警船水炮驱离拜登政府公开“挺菲”并扬言将开展所谓“南海联合巡逻行动”美国持续搅局南海 意欲何为?与此同时 中美情报领域交锋不断美高调...
  • 基辛格52年前的秘密访华,再也无法复制

    基辛格52年前的秘密访华,再也无法复制

    1971年7月9日的凌晨4点,天还未亮,一名戴着大檐帽和墨镜的男子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国家宾馆低调出发,为了避免被行人认出,他乘坐巴基斯坦的军用车来到停机坪上,下车后...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十

    太阳大的那么亲和,太阳红的血热,陶染着祥云,梦般得镶着金;远处万物黑着脸,只有透过来得叶香重翻,方显秋意盎然,混为一味;秋燕痴翔,恋宇影欢,着落于夕美望界,爆屏于...
  • 以色列的建国,国土来历是否合法?

    以色列的建国,国土来历是否合法?

    以色列建国合法吗?这是一个广泛争议的话题。笔者看到一个在以色列呆过多年、因为哈以冲突刚回到国内的研究国际政治的学者,分别总结的从以色列人视角给出的以色列国建国合法...
  • 中央党校罗平汉: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中央党校罗平汉: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内容丰富、务实,重点突出,其中有很多引人关注的新特点、新提法...
  • 历史上少为人知的冷知识,赶紧来长长知识!

    历史上少为人知的冷知识,赶紧来长长知识!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这么多年发展下来,也出现了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冷知识,今天就来跟大家分析几个,一起来看看吧!唐代一向是许...
  • 闻一:苏联的致命失败在于把国家封闭起来

    闻一:苏联的致命失败在于把国家封闭起来

    闻一(1937.4-2022.9)简介:著名苏联史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江苏泰兴人,著有《苏联的过去和现在》《布哈林传》《走近俄罗斯》《解体岁月》《重返莫斯科》《回眸苏联》《俄...
  • 蹴鞠:中国古代足球的魅力与影响

    蹴鞠:中国古代足球的魅力与影响

    足球这项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其实是起源于中国的。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国际足联(FIFA)在2004年正式承认的。国际足联认为,中国古代的蹴鞠,是世界足球的祖先,是足球...
  • 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中国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01小努力,大满足佛教也是宗...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