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唐宫,富丽堂皇的宫殿内,唐明皇与他的爱妃正在一起奏乐歌舞,看着贵妃婀娜舞动的身姿,眀皇如痴如醉。
忽然,一声尖锐的急报从殿外传来,一个士兵扑跪在地上,手里捏着急报,头重重地磕在地上,断断续续地说出:“陛下!边,边关,急报!安禄山......叛变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我们的皇帝陛下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或者前线弄错了,他怔怔地看着身边的贵妃,好大一会儿,跌坐在龙椅上,喃喃道:“安禄山?叛变?怎么可能......”
唐玄宗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向“乖巧”的心腹爱将安禄山会起兵叛乱,更何况自己还收他做干儿子。
自此,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而玄宗得到消息时,已是几天之后。
安禄山其人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
虽说唐朝经济政治发展稳定、军事力量也不弱,却因为一件小事情差点发生了灭国之灾。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发动者是史思明和安禄山。而后世对安禄山的评价也大多是贬义的,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乱臣贼子。但是如果你真正地去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安禄山的能力其实非常的出色。如果你认为这是在“洗白”安禄山,那你就错了。
安禄山出生于现今辽宁朝阳一地,据历史记载他的出生非常具有传奇性。他的母亲并非普通人而是一名突厥族巫师,名叫阿史德氏。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如今说的算命先生,按照道理来讲巫女是侍奉天神的,不能够成婚更何况还诞下子嗣。但奈何安禄山的母亲十分想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便到突厥人民十分信奉的扎荦山祈祷。
一段时间过后,阿史德氏如愿地怀上了孩子。并且给自己的小孩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扎荦山”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安禄山。因为是山神赏赐的孩子,所以安禄山的母亲非常地宠爱他。据说安禄山在出生时,就和普通孩子完全不同。他安安静静的不哭也不闹,让自己的母亲省心又省力。
安禄山稍微年长一点后,跟同龄的其他孩子比,不但个子要高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也非常的突出。特别是一张嘴巴更是巧舌如簧,善与人沟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社牛”,也正是安禄山的能说会道,为他后来的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因为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人,所以他从出生就开始跟随母亲一直生活在边境地区。
正是因为安禄山从小生活在边境,并且嘴皮子十分利索。他便在边境做起了生意,做生意最讲究的就是和人打交道。而这一块正是安禄山所擅长的,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并且他的同行也不会嫉妒他。这也证明了安禄山为人处世非常的老道,还特别能吃苦。他为了让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努力学习各个国家的语言。
后来的安禄山精通六国语言,放在现代这就是妥妥的学霸啊。他也因此成为了当地最有名气的商人。而人都是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他已经赚够了银两,便想成为一名官员。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安禄山便买来了一个官做,做了官以后见到的东西自然比商人见到的多,学习的机会也更多了。
这也促使安禄山对做官越来越感兴趣,他花费了大量的银子为自己升官。又因为安禄山嘴皮子利索十分讨人喜欢,没过多久的时间,安禄山就如愿见到了皇帝。并且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待在了皇帝的身边,为他办事。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安禄山最起码脑子是完全够用的,大多数人永远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他都一一办到了。
时间一长之后,安禄山无论是在生意上还是朝堂上都积累了非常多的人脉。也正因为他曾经做过商人知晓世间不少的奇闻八卦,所以他惯会讨皇帝和妃子的喜欢。最终还成为了皇帝的干儿子,其实安禄山不止有皇帝这一位义父。有了干爹自然就会有干妈一说,杨贵妃便成为了安禄山的首选干妈。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胖子。甚至还有人说有一次安禄山喝醉了酒以后,变成了一头大胖猪,但奇怪的是脑袋却是一颗龙头。曾几何时就有人说过安禄山有皇帝之命,当然那个人的预言也实现了,只不过稍纵即逝罢了。安禄山是一个特别有眼力见的人,他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观察判断这个人的弱点。
在皇帝的身边待久了以后,安禄山自然知道皇帝的弱点。最终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如果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点差池,那唐朝盛世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抒写的,安禄山在历史中自然也是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安禄山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
娄师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娄师德(634年-684年),历史上著名的唐朝贤相,他以杰出的才华和卓越的政治手腕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一生贡献却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娄师德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在唐朝开元中兴的时代,他被选为官员,并迅速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他以其深刻洞察力和务实的政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田水利的建设,促进经济繁荣。同时,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娄师德的政绩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他对权力的执着追求和权谋心态,使他在一些关键决策上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安史之乱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证。事实上,娄师德在选举安禄山为幽州节度使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安禄山虽然具备军事才能,但个人野心膨胀,对皇权有着不可遏制的渴望。娄师德忽视了他的这些问题,并将其提拔为重要职位,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禄山攻破潼关,哥舒翰20万精锐全军覆没
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军队攻破了唐朝的重要关隘潼关,这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与此同时,唐朝派遣将领哥舒翰带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前往抵御安禄山的进攻,却遭遇了惨败,全军覆没的悲剧发生了。
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而外部则面临着来自安禄山的强敌威胁。唐朝派遣哥舒翰为主帅,希望他能够稳住局势,抵挡住安禄山的攻势。哥舒翰作为一位资历深厚的将领,以其勇猛善战的声誉而备受期待。
然而,命运却对哥舒翰和他的二十万精锐军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面对安禄山的军队时,哥舒翰的军队竟然遭遇了严重的溃败,全军覆没。这场惨败让人们震惊和痛惜,也使得唐朝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
那么,为何哥舒翰的军队会遭遇如此惨烈的失败呢?一方面,安禄山的军队在实力和战略上占据了优势。安禄山积聚了大量兵力,组织了精锐的军队,而且对唐朝的军事布局和防御措施也了解得非常透彻。另一方面,唐朝内部的困境和问题也对哥舒翰的作战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政治腐败、军纪松弛以及军队之间的内讧和矛盾等问题,都削弱了唐军的整体实力和战斗力。
这场战败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禄山乘胜追击,继续对唐朝进行进攻,导致唐朝进一步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唐朝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陷入了动荡和混乱,国力大幅削弱。
然而,历史并非终结于此。尽管哥舒翰遭遇了惨败,但他的努力和牺牲并不会被遗忘。这场战败也成为了唐朝后来反思和改革的契机。唐朝后来通过整顿军队、加强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改革,逐渐恢复了国家的力量和稳定。最终,唐朝克服了困境,恢复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和繁荣。
哥舒翰的最终结局
一,哥舒翰明确投降了安禄山叛军
长安三万里电影中有哥舒翰这个人,历史上也有。不过电影里面没有明说哥舒翰后面有没有投降安禄山叛军,但是在历史上,哥舒翰是明确投降了安禄山叛军的。不过并不是主动投降,是潼关保卫战大败后被手下绑了送给安禄山叛军的,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选择投降。
二,大唐对哥舒翰是什么判决
哥舒翰可以说是大唐顶级将领,更是一位名将,履历战功,还曾大破吐蕃。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将领,不但守不住潼关,还向安禄山叛军投降了,消息一出,朝堂震动。唐玄宗惊得立刻召集禁军和他的妃子和儿子一起仓皇出逃,因为潼关一失,京城再无屏障,他不跑都不行了。
唐玄宗这一逃,就一路逃到了四川,因为那里还没有被叛军占据,他还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他的儿子李亨却不这么想,李亨觉得现在就该立刻组织军队反击,不然只会让安禄山叛军越发壮大,也因此李亨没有跟随唐玄宗进入四川,是带领一部分军队北上,去了灵武,在那里召集兵马准备反击安禄山叛军,更想要收复长安。
只是让唐玄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这一北上,这一站稳脚跟,就立刻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唐玄宗对于哥舒翰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千刀万剐,毕竟就是因为哥舒翰守潼关不利,他才丢失了京城,还害的他连夜出逃,带人逃到四川。也因此被天下人耻笑,成为了一个逃亡天子。
但是唐肃宗却不这么想,他对于哥舒翰是认可的,所以没有为难哥舒翰的家人。而且真说起来,哥舒翰之所以战败,主要是因为本该防守为上,唐玄宗却一再催促哥舒翰出关和安禄山叛军一战,导致哥舒翰陷入不利的境地,最终大败。
唐肃宗不但没有为难哥舒翰的家人,还提拔哥舒翰的几个儿子为将,让他们继续为国征战。等到后来局面刚一稳定,唐肃宗就代表大唐追赠哥舒翰为太尉。
所以在唐玄宗那里哥舒翰是有罪之臣,是罪在不赦,是该千刀万剐,但是在唐肃宗这里,哥舒翰不但不是有罪之臣,还是一个为国征战值得嘉奖的将军。
唐肃宗此举也赢得了很多人认可,让很多人知道唐肃宗的大度,对待投降安禄山叛军的哥舒翰都可以这样,那哪个将军会不给唐肃宗效力呢?只是可惜唐肃宗的人马没能真正把哥舒翰救出来,在安禄山死后,安禄山叛军并没有土崩瓦解,是拥立了新的首领,也就是史思明,之后叛军继续对抗唐肃宗。哥舒翰最后没能等到救他的人,最终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斩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马嵬事变,杨贵妃为什么必须得死?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安史乱起,对于唐朝朝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数,朝廷在面对叛乱引起的种种问题时,其决策及其施行的结果往往影响深远。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黎明,唐玄宗一行从禁苑西南面的延秋门离开,随行的有杨贵妃姐妹、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等,以及太子、亲王。得知唐玄宗出逃消息,长安大乱,官民四出逃窜,左藏大盈库起火,歹徒趁机劫掠财货。
饮食成逃亡队伍中最严重的问题,皇室成员食物不足,而禁军的伙食更是无法保证提供。一路上几天下来,显示出这次行动的仓皇和无组织,人心惶惶的气氛无所不在。
6月14日中午,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之后就发生马嵬事变。关于事变的经过《旧唐书》有记载:
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而《资治通鉴》卷218肃宗至德元年六月条下有:
丙申 (14日) ,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馀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综合上述史料来看,关于马嵬事变的经过,以《通鉴》的记载最为详尽合理。
玄宗到达马嵬驿大约是在十四日中午,刚刚到达的杨氏父子6人向皇帝问安。其时,愤怒的禁军已经围在驿门附近。杨、魏父子在驿门不远处遇见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马抱怨缺少食物。此时禁军中有人喊出杨和吐蕃人谋反的话,便如导火索引发了禁军的兵变。杨国忠在奔入马嵬驿西门之后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杨氏族人和魏氏父子。仍在驿中的左相韦见素闻乱而出,也被打伤,但是为人阻止,退入驿中。此时玄宗仍不知发生何事,禁军则将马嵬驿围了起来。
玄宗知道杨国忠被禁军所杀之后,身边只有高力士和韦氏父子,其中韦见素重伤。在玄宗便服出驿门慰劳了禁军之后,禁军仍然不散,之后由陈玄礼代众发言,要求赐死贵妃。起初玄宗拒绝并退入驿内,转由高力士代表玄宗和陈玄礼谈判具体事宜。在韦谔的极力劝说和高力士的斡旋下,玄宗最终妥协,下令赐死贵妃,经由陈玄礼验看之后,晓谕四军,马嵬事变结束。
这场事变的双方是禁军和玄宗。禁军哗变的目标很明确:杀杨国忠;理由是杨国忠谋反。围驿的目标也很明确:杀贵妃;理由是杨国忠被杀之后,贵妃继续留在玄宗身边会令禁军担心将来的报复。双方出场的,一方是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另一方是皇帝和高力士。这样的双方自然是不对等的,但是由于陈玄礼的身后是保障玄宗逃亡途中安全的唯一力量,所以这次事变是以皇帝一方让步而告结束的。
安史之乱的后果
一、历经8年的叛乱对于唐期来说是一个惊天炸雷
其实,了解唐玄宗后期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安史勾结,敢起兵造反,不是没有征兆的。
彼时,各地节度使从只管军事,慢慢兼领管辖区的行政、财政、土地等大权,以致于一方独大。军事战略上也发生转变,唐初,军事分布外轻内重,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关中,保卫长安。
而到了玄宗时期,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只安禄山一人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地的节度使,这三地兵力在诸镇中最强,大有凌驾于中央之势。
最重要的,安禄山与权臣杨国忠势同水火,这就给安禄山一个理由,他私拟密诏,以讨伐杨贼,清君侧为名聚兵15万,在范阳起兵。
唐王朝历经开元盛世,海内外承平日久,百姓都有好几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就连将士也久不上战场,兵力远无法抵挡安的部队。故叛军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更有甚者,开门迎接叛军。
一时间,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废,人口锐减。中原地区俨然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不论是叛军,还是唐军,因为战斗的激烈,损伤惨重,募兵的速度远远不及损伤的速度,于是开始抓壮丁。上至白发老人,下至束发少年,都摆脱不了充军的命运。
不仅如此,因为战争需要经济做支撑,耕地被破坏,造成经济滞后。搜刮民财已是常事,人民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甚至到了以纸为衣的地步。
史书记载:“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二、安史之乱不仅造成经济文化萧条,还引起了大混乱。
唐军节节败退,以致于叛军占领长安,洛邑等地。唐玄宗在潼关失守之后仓皇逃入蜀地,在逃离过程中,途经马嵬坡,一路上将士们风餐露宿,一时哀怨四起。
逃命还带着妃子,这一路的奔波不都是拜你们所赐吗?于是怒火中烧,要求处死杨妃与杨相,无奈之下,玄宗只好忍痛舍爱,赐给贵妃一条白绫,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就此殒命。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武登基,唐玄宗此时已是孤家寡人,既无兵权,又失人心,只能被迫退休。
这次叛乱,导致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中原地区经济进入下坡。回顾历史,自唐之后,长安、洛阳因战乱变得残破不堪,已经不是各朝的重点发展之地了。
三、平乱之路九曲十八弯,历经三代。
在得知安禄山叛乱,唐玄宗犹豫之后,任命皇六子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东征,又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
封常清和高仙芝坚守潼关,安禄山的叛军还不至于那么快攻下,但是奸佞当道,玄宗听信谗言,以“失律丧师”的罪名处死了两位将军。之后又任命哥舒翰为统帅,继续镇守潼关。
潼关地势险要,如果死守,还是可以抵挡一段时间的,但玄宗急于平乱,命令哥舒翰出兵迎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长安失陷在即。
唐肃宗登基之后就命令郭子仪征讨叛军,郭子仪联合李光弼会师恒州,击败了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收复了河北一带。
再看叛军,内部也不是风平浪静的。公元757年,受不了安禄山的狗熊脾气,其子安庆绪密谋杀掉了安禄山,自立为帝。在唐军收复长安之后,安庆绪败逃,其部将李归仁带着精锐数万人归于史思明。
史思明降唐,但是朝廷对于史的投降有所怀疑,想要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
公元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围困,次年史思明助其脱困,在邺城大败唐军。由于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郭子仪被召回长安,被解除兵权。
邺城之战20万唐军遭遇惨败,史思明重整旗鼓占领了汴州,将唐帝国的漕运命脉再次断绝。
河阳之战的爆发,是唐军跟安史之乱叛军的又一次正面较量。
因为邺城的失利,唐军退守黄河以南,作为背锅侠的郭子仪被撤职,李光弼成为唐军实际意义上的统帅。为了收拢人马,李光弼以洛阳为基地,开始以朔方、河东、河西三个藩镇的兵力为核心积蓄力量。而唐肃宗对李光弼非常信任,把幽州长史跟河北节度使的职务又给了李光弼。此时的李已经可以调动唐军的所有野战兵力,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
汴州是洛阳的门户,汴州的石首直接威胁到洛阳的安全。为此,唐军决定放弃洛阳,在黄河北岸的河阳构筑坚固工事,威胁史思明的老巢范阳和粮草运输线河阳四通八达,是叛军西进的必经之路。
李光弼以河阳为依托,构筑了横跨黄河两岸的坚固防线,甚至在黄河中间的沙洲上都修筑了堡垒。为了方便调动兵力,李光弼用船只相连组成浮桥,联系各个阵地,便于相互支援。史思明很快面临粮草不足的困境,为此必须拿下河阳。
759年10月,史思明亲自率领5万余精锐兵出洛阳,兵锋直指河阳南城,这里的唐军防御相对薄弱。同时史思明还派遣了一支小部队作为佯攻,从北岸发起牵制行动。史思明甚至还准备了大量的船只,上附燃烧物,打算烧毁唐军的浮桥。面对史思明的疑兵之计,李光弼不为所动,继续加固城防,以逸待劳,同时用一些小策略袭扰对手。
此时史思明如果发起全面进攻,唐军应该会陷入被动,但史思明此人过于工于心计,擅长虚张声势,以至于贻误了宝贵的战机。安史之乱叛军迟迟无法取得突破,让史思明火冒三丈,经过再三犹豫后,史思明终于决定重兵进攻南城,结果攻城战很轻易地就被唐军瓦解了。
河阳之战以史思明的失败而告终,只能率领残部撤回洛阳,这也决定了史思明最后的结局。
不久之后,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称帝。公元761年,安禄山军队发生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此时,叛军已经军心涣散,屡次被唐军打败。
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收复洛阳,史朝义无奈奔逃莫州,唐军将领仆固怀恩乘胜追击。
公元763年,此时叛军的力量已被一步一步削弱。在莫州的田承嗣投降,他还献出了史朝义的家眷。史朝义又带着五千骑兵窜逃范阳,此时他已是强弩之末,还在苦苦支撑。
不料,其部下李怀仙趁机投降,献范阳予唐军。失败已成定局,史朝义众叛亲离,已是走投无路,于是,在林中自缢。
延伸插读:
李白救下面临死刑的郭子仪,不仅是救了自己,还挽救了大唐。
诗仙李白任翰林学士期间,深得唐玄宗宠爱,一次渤海国使节送来一封字体奇异的国书,大唐朝廷竟没有一个人认识,这时贺知章向玄宗进言,唯有请来李白,才能认识此书,酩酊大醉地李白到来后,不仅识得这封国书,还乘醉写下回信,警告渤海国王,这便是“醉酒吓蛮书”,当时,李白要求大太监高力士帮他脱靴,宰相杨国忠为他磨墨,因此得罪了这两个小人,他们向唐玄宗一再进谗,李白终于失宠,他见京城容不下自己,向唐玄宗申请离京云游天下。唐玄宗命令李白过境的州府,地方官必须礼遇,李白借着这个机会,游历大好河山,遍尝天下美酒。
醉酒吓蛮书
一次李白来到并州(山西),看到路上一队兵丁护送一辆押运囚犯的车子,车里关押的是一名军官。眼见这名军官身材高大,器宇轩昂,李白不由得上前与军官搭话,经过交谈得知,军官名叫郭子仪,是陇西节度使哥舒翰手下偏将,因为部下失火烧掉了大军的粮草,现要被押回去依军法斩首,李白见郭子仪虽在死囚笼中,却丝毫没有恐惧,不由得和他一直聊下去,李白对郭子仪的学问见识,兵法韬略欣赏不已,便有心搭救。见到哥舒翰后,李白帮郭子仪求情,又大力夸赞郭子仪的学识能力,哥舒翰本是爱才之人,爽快地答应李白,又照李白的建议上疏为郭子仪升官,郭子仪有了这次际遇,很快崭露头角,一路升迁,多年后在安史之乱中平灭叛军,拯救大唐,被封为汾阳郡王。
安史之乱后,李白一心想要为平叛效一份力,于是投效到永王李磷的帐下,不料李磷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皇帝,不遵唐肃宗号令,而是想攻占金陵,与朝廷分庭抗礼,但很快就被扑灭,史称“永王之乱”,被牵涉其中的李白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谋反的“叛党”,被捕入狱,按律当斩。
此时在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已经贵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在听说李白入狱的消息之后,立即入宫面见唐肃宗,辩解说李白只是一介书生,绝非有意谋反,自己甘愿用官职爵位、身家性命来为李白赎罪。唐肃宗见状,下令赦免李白的死罪,改为流放夜郎。《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李白与郭子仪这一对盛唐文武双璧惺惺相惜,互相救下对方性命。
李白虽然是诗仙,却和很多文人一样,政治水平不敢恭维,一不小心就站错了队,引来杀身之祸。但李白敬才惜才,慧眼独具,他救下的郭子仪,不仅在多年后救了自己,更在安史之乱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01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说杞国人害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某日,他走到一个洼地,就害怕得连滚带爬的跑了,以后看到洼地就害怕。 这件事一直以来被作为笑谈流...
- 历史背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实行“休克疗法”,借此来刺激俄罗斯经济和他梦想的100天实现资本主义的目标。并在其刚刚上台时就发行国有债券,每个俄罗斯公民都能...
-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南京又现扶老人被冤案,全程视频呈现最真实人性
5月14日晚,年轻人杨帆骑摩托车经过南京市应天大街时,看到路上多人围观一位趴于地上的老人,他于是停车上前,在要求围观者为其作证的情况下,开始救助老人,他将老人扶到路边... - (清东陵中的孝陵)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具体时间,是三月初七。这一天,整个大清朝廷都很忙。因为,明天一早,嘉庆皇帝就要去直隶遵化祭扫清东陵,届时还将会有诸多文...
-
1951年,谋划炮轰天安门的两个中情局间谍被枪毙,这是近百年来中国首次处决外国人
1950年,人民共和国第二个国庆节前夕,北京市公安局内七分局天安门派出所接到上级指示:我情报部门已侦悉敌特内外联系的密信及电报密码等,经最后分析确定:敌特密谋在国庆典... -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范晔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纪、传九十卷。现在通行的《后汉书》版本都收入晋司马彪撰《续汉书志》三十卷,填补...
- 据沈志华教授披露,在获悉彭德怀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被批判后,金日成曾致电中国外交部,“表明他非常赞同对彭的处理,并要求亲见毛泽东,有很多事要对其说”。金日成对彭德怀...
- 来源:知乎作者清风度明月我当过几年鹅城县长,说说我的真实感受吧你以为的贪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老板说,局长你得帮我把这事儿办了,局长说好的,但是办这事儿,你得多少...
-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真相揭秘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性决战。根据《史记》的记载,赵军主力被歼灭,使得山东六国再无一国具备独立抗衡秦国...
- 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许多人对故事情节耳熟能详,然而真实的智取威虎山是否与电视、电影上所演绎的一致呢?对此,上海知青夏文元有亲身体验可以分享,他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