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间看到了一组白求恩的老照片,你们还记得这位国际友人吗。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 年诞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
他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凭借着精湛的医术,本可在安逸的环境里享受优越的生活。
1937 年 7 月 30 日,白求恩在美国洛杉矶参加当地医疗局举行的欢迎 “西班牙人民之友” 的庆祝活动,在这里与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相遇。
陶行知向白求恩介绍了 “七七事变” 后中国的形势,白求恩被陶行知慷慨激昂的话语感动,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到中国去。
从此,怀揣着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投身共产革命当中,献身自我,救死扶伤。
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将自己的医术奉献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就这样,一位叫白求恩的异国他乡医生,却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拯救无数中国伤员的生命,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定,更是一种对人性光辉的彰显,一种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
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建立了流动医疗队,不顾个人安危,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伤员们进行着紧急救治。
看着这张照片,我的想起了小时候的课本上学习的一篇关于写白求恩的课文,穿插的照片就是他正在埋头做手术,也是从那一篇课文中认识了白求恩,知道了他在中国的故事。
现在想起来,再看这些老照片,瞬间被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日夜操劳,常常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只为了能多挽救一个生命。他的双手,曾经拯救过无数的战士,他的身影是战场上最温暖的存在。
白求恩对待每一个伤员都的精心治疗。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救治伤员,还培训了大量的中国医护人员,为中国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求恩想尽一切办法为伤员们筹集药品和医疗器械。他四处奔走,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争取到了更多的援助。
他的努力,让无数的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也让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来自国际友人的温暖和支持。
白求恩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一种无私奉献、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多少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白求恩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他的故事不能被后世忘掉。
看着这张些老照片,我感慨万千。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1939 年 11 月初,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白求恩生命垂危。尽管身体状况极差,他却依旧坚持工作,不肯停下。
11 月 7 日,他在工作中昏倒,体温超过 40 度。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下令全力救治,可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白求恩病情持续恶化。
11 月 11 日,白求恩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写下给聂荣臻的遗书。他详细安排了自己的遗物,将行军床送予聂荣臻夫妇,英国皮鞋留给聂荣臻,马靴和马裤留给冀中吕司令,纪念品送贺龙将军等。
他还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为前妻拨一笔生活费,并表达了愧疚与牵挂。11 月 12 日凌晨,白求恩永远离开了。
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抗日事业与人道主义事业,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与敬仰。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白求恩等国际友人的恩情,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让我们以白求恩为榜样,不忘初心,让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光芒。
来源:灯塔小居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作者:萌弟十方来源:知乎这个问题清朝也调查过。清实录乾隆朝对土尔扈特最早的记录是乾隆四年。乾隆四年九月八日,伏尔加的土尔扈特部想派人去西藏煎茶学习。当时中俄已经签...
-
作者:相忘于江湖1935年1月15日,遵义子尹路一幢两层的花园洋房。一场载入史册的会议在这里举行,这是决定红军命运的一次会议。在持续3天的会议中,红军的主要将领大部分参加...
-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寺庙就是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寺”和“庙”连在一起说,其实这有悖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在古代,寺... -
前言多数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都是从影视剧中得到了,这也是一种普遍情况,把戏剧当成了历史,实际的清朝并非如此。就拿乾隆皇帝来说,在电视剧里都给整成什么了?花花公子、...
-
杜车别——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
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一)有朋友让我看一篇许倬云写的公号文:《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点进去一看,劈头是一个秃顶长... -
一张“京都贵妇”照的流出,终究还是撕下了“名媛”最后的遮羞布
俗话说,先敬罗衣后敬人。当今社会,借助互联网的发达,已经让这句话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名媛”这个词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现如今,打开手机,更是随... -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文化在不断更迭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规矩。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千万不能丢...
- “科目三”原指中国驾照考试中的一项,如今成为全球社交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它主要由左右摇手和扭胯组成,背景音乐是动感十足的中国风歌曲,充满独特的魅力。中国文化...
- 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以及四子拖雷。成吉思汗的这四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分作两派,长子术赤与四子拖雷为一派,次子察合...
- 记得一部影视剧里伟人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说的:“美国三天不害人,连走路都没精神!”是的,这就是美国。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就始终龃龉不断,好时候少,坏时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