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军史及战史失实的原因

繁体

1、我研究粟裕将军战史,是因为发现目前的战史存在伪史,有揭露虚造,恢复真相的必要。针对不是粟裕,而是近年对粟裕的造神现象。

2、粟裕造神现象的最大问题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是把粟裕当成1947——1949年华东解放军的全军统帅。

但是实际上,1947 年 8月11日中央军委发布指示:

1/“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粟裕兵团)统归刘邓指挥”。

2/ “许谭兵团(山东兵团)及其他华东部队一切行动由华东局指挥。”

也就是说,粟裕从 1947 年 8 月起,除了指挥除本部三个纵队以外,并不是华野其他部队的指挥员。并且粟裕直接上级是刘邓陈。

第二是把谭震林、许世友、韦国清等人的歼敌数字和战功都记到粟裕头上。

粟裕在1948年初对上一年战绩的总结中承认,西兵团战绩不如东兵团。东兵团战绩巨大。我们要追上。但是现在一些说法却把许谭韦的战绩都算到粟裕头上。

3、为了给粟裕造神,有人甚至编造故事作为信史,甚至伪造毛泽东语录以给贴金(例如凭空捏造毛主席与蒙哥马利谈话曾经赞扬粟裕。毛蒙所有谈话记录实际上早已发表。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谈话。)。

而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于粟裕失职及错误的多次批评,例如1948年9月政治局会上毛主席对粟裕的公开批评(印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却选择性地无视。

4、1947-1948年间粟裕战绩不佳。毛主席让粟裕下江南,粟裕顾虑重重,徘徊不敢去。这笔账,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

而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粟裕既未担任战役总指挥,也不是华东解放军的总指挥,而仅是战场指挥员之一,但他的作用却被一些文艺作品夸大。

5、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粟裕的主要领导人的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等则常被刻意贬低。

有人贬低说陈毅不会打仗。但是事实上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陈毅才是华东解放军的唯一司令员和统帅,从头到尾毛主席和军委都对陈毅给予极高的信任。

陈毅不仅始终是华东军区、华东解放军司令,也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还是中原解放军的第二司令员,后来也是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

另一个被高度信任的人是邓小平。邓小平不仅是中原局书记、中原野战军政委,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是同时指挥华野及中野的总前委书记,还同时当过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政委。

通过这些跨区、跨军的兼职,可见毛泽东对陈邓二人的寄托之重。

而对于粟裕呢?在整个解放战争从始到终,粟裕一直只是名义的华野副司令,直到淮海战役后组建三野,粟裕也仍然只是副司令。

期间华东部队历经多次改编和改组,但是粟裕从头到尾没有摆脱这个副字。而且粟裕的实际指挥范畴,多数时间是粟裕兵团三个纵队。如果粟裕真那么重要、仗真打得那么好,会如此不被重用吗?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真正的全局指挥者、调度者都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

所以并不是要抹黑粟裕,而是本来他的战绩并不漂亮。只好靠虚构故事甚至谣言来化妆美容。

6、必须指出,粟裕战争回忆录,有些内容失忆及失实。

1959年后粟裕脱离军队任职军科,负责领导编写战史。目前的华东战史和军史基本框架,是粟裕在1962年前后指导下拟定。当时军科有领导(宋时轮)提出应当实事求是写战史,当事人应回避,但是粟裕不同意。

因此,有些将领如许世友以及华东解放军山东兵团的战绩被刻意忽视、淡化,粟裕指挥的一些战役则被特别放大和突出。山东解放战争的历史很少述及甚至被掩盖。

特别是粟裕所部1947年后已归属晋冀鲁豫局、中原局建制这个事实被抹杀。粟裕的败绩被掩盖,甚至被说成胜利。

这种不公正与私心,是违反实事求是原则的。作为客观主义的战史研究,这种吹功掩过,不足为训。

【关于晋冀鲁豫 中央局和中原局】

1、关于粟裕的组织关系,解放战争初期原在华东局,但自1947年10月以后,则转到晋冀鲁豫中央局。

这一历史对于了解粟裕在解放战争的真实领导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在粟裕晚年的回忆录中对此却一字未提。给人的错误印象是,似乎粟裕一直是华东解放战争和华东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因此,有必要予以认真的梳理。

2、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5年8月20日成立,邓小平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

同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和野战军,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及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

3、在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1947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于河北冶陶召开会议,为执行中央关于刘邓率部队挺进大别山的指示,决定晋冀鲁豫中央局一分为二:由邓小平、刘伯承组织建立中原局,领导军队挺进大别山,开辟中原新区。由薄一波、徐向前留守晋冀鲁豫中央局,继续领导晋冀鲁豫根据地。

在新的中原局成立后,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兼任中原局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此议报中央后,翌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

4、1947年9月,根据中央及中央军委指示,陈毅及粟裕的组织关系由华东局转入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属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受刘邓领导,但允许该部对外仍然称华野。

5、1948年5月初,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召开重要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北方局,撤销晋冀鲁豫中央局,同时扩大中原局组织机构及管辖区域。

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决定》,确定: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管辖。

同时中央决定改组中原局,邓小平仍为中原局第一书记,任命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任命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谢富治、张际春、刘子久等12人为中原局委员。

6、中原局、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分区党委及军分区。

中原局任命粟裕兵团(即原华野西兵团),隶属中原局管辖下的豫皖苏军分区,编制列为“豫皖苏兵团”。任命粟裕为豫皖苏分区副书记及豫皖苏兵团司令员。

7、必须指出的是,陈毅、粟裕原曾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副司令员职务,此时名义上并未撤销,但因其二人的组织关系均已不在华东局。因此中央曾经有明确指示,陈毅及粟裕都不再是华东战场和华东军事部队的指挥员。

8、近年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说,在5月中央书记处的城南庄会议期间,毛主席对粟裕说——陈毅将离开华东进入中原局工作,陈毅走后,中央决定把华东野战军的领导工作全部交给你粟裕。

但实际的历史是,陈毅和粟裕是同时调离华东而转入中原局工作的。只是陈毅进入了中原局高层领导,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以及中原人民解放军第一副司令。而粟裕则仅为二级军分区的豫皖苏分区领导人和豫皖苏兵团司令员。

9、陈毅及粟裕自1947年10月后,由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而在1948年5月后,则由中原局领导。邓小平一直是他们的直接领导人。

【附注:194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电示中原局,成立归属中原局领导的豫皖苏分局及军分区。宋任穷、吴芝圃、粟裕、张国华、刘瑞龙、杨一辰六人为豫皖苏分局委员。宋任穷为书记,吴芝圃为副书记,粟裕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为军区副司令员(代理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兼军区政委。】

在改制后,粟裕只是名义上仍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副政委。但实际直接领导的则只是华野西兵团中的三个纵队(1、4、6纵队)。

10、淮海战役中,建立作战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淮海战役结束后,1949年初成立第三野战军,粟裕兵团与华东解放军的其他兵团合组为第三野战军。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央决定,邓小平除任中原局第一书记外,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同时兼任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政委。

因此,邓小平此时仍然是陈毅及粟裕的直接领导人。

顺便指出,近年有人制造粟裕神话,称粟裕才是淮海战役的最高领导人,凌驾于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及邓小平之上。

了解上述组织关系的历史及组织隶属关系,即可知此类说法实属荒诞无稽。

【豫皖苏分局及兵团】

粟裕1948年6月被任命为豫皖苏分局副书记

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是中共中央设在豫皖苏解放区的代表机构,1948年春建立,归属中共中原局领导,负责领导豫皖苏地区的党政军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原局常委宋任穷担任豫皖苏分局书记。

粟裕1948年6月受中原局任命担任豫皖苏分局副书记,豫皖苏军分区司令员,宋任穷为政委,张国华为副司令员。

粟裕领导的原华野1兵团改编为豫皖苏兵团,粟裕为司令员。

但是,粟裕晚年回忆录中未提及这一段历史及任命。

来源:何新文史、何新老家伙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