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记载,足以让人胆颤心惊

繁体

前言

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从农民逆袭成为皇帝,堪称传奇。而登基后的血腥手段,又令他倍受争议。至于其死后的葬仪,更是让人胆战心惊。

朱元璋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记载,足以让人胆颤心惊

活人殉葬之风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史料清晰记载,朱元璋在死后实行了“人殉”。吕毖《明朝小史》记载:“太祖崩,侍寝宫人尽数殉葬。”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称:“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在众多丧葬习俗中,活人殉葬无疑是最为残忍的一种。

古人认为,让陪葬者在阴间继续侍奉逝者,是表达忠诚与孝顺的一种方式。关于人殉的起源,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已知最早的人殉实例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晚期,它源于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

殷商时期,人殉制度鼎盛。

在殷墟侯家庄商王墓葬中,共发现164名陪葬者;而商王妃妇好的墓中,也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则陪葬了21名年轻女子。进入西周,人殉之风依然盛行。据《墨子•节葬》记载,西周初年,天子殉葬者多则数百,少则数十;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数量也在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这说明当时人殉已然为一种礼仪制度。

不过到了西周晚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殉制度开始遭到人们的质疑和反对。但秦时的殉葬规模,比商周时期更甚。

秦始皇病逝后,秦二世就组织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生殉。他不仅命令秦始皇后宫中无子嗣的嫔妃全部陪葬,还囚禁了所有造墓工匠,为秦始皇殉葬的宫女、工匠数以万计。后世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近100座秦始皇妃嫔的墓葬。

这些殉葬者的尸骨上均留有伤痕,表明她们生前遭受了极大的折磨。即便是当时地位尊崇的后妃,也未能逃脱殉葬的悲惨结局。汉代以后,人殉制度逐渐式微。至少不再像以往那样公然进行,披上了一层“自愿”的伪装。

从汉至宋,很少再有大规模后妃殉葬的情况出现。可见统治阶级对于采用活人殉葬的做法也缺乏底气。

朱元璋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记载,足以让人胆颤心惊

然而,人殉制度并未完全消失。

在元、明、清三代,人殉现象又有所抬头,明朝尤为盛行。到了清朝初期,大规模的人殉情况已较为少见。但原始时代的遗风仍有一定影响,贵族和统治者中偶尔还会出现人殉现象。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统治者对人殉这一野蛮行为逐渐产生摒弃之意。康熙皇帝曾两次下令严禁殉葬,先是康熙十二年六月禁止八旗包衣佐领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后是康熙二十七年五月严禁夫死妻殉,并规定殉死者不再获得旌表。此后,人殉制度逐渐转变为焚烧纸人、纸马和纸币等象征性的替代方式。

明朝人殉制度

明朝人殉制度的滥觞,是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的。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去世后,有两名王妃被要求殉葬。这一事件开创了明朝妃嫔、宫女殉葬的恶劣先例,也为朱元璋自己死后的殉葬行为埋下了伏笔。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遗诏中明确规定,侍寝过的四十名妃嫔需全部陪葬,一同被葬入孝陵。

这一举动标志着明朝人殉制度的正式确立,而朱元璋的殉葬人数也成为了明朝之最。关于这些殉葬妃嫔的具体葬身之地及殉葬过程,史料记载并不详尽。

但根据推测,殉葬的妃嫔们通常会被赐予白绫或毒酒等自尽。若有人试图反抗,则可能被活活勒死。更为残忍的是,为了保持殉葬嫔妃尸体的不腐,她们甚至可能被强行灌入水银。

朱元璋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记载,足以让人胆颤心惊

明朝实行人殉制度期间,新帝即位后,会对那些自愿殉葬的宫人进行表彰。同时,还会对其家族成员赐予丰厚的抚恤,并赋予他们享受俸禄及世袭此特权的权利。这样的家族,被称作“太祖朝天女户”。

因此,当时不少家族为了谋取世代的荣华富贵,不惜牺牲亲人的性命。由于人殉葬制度在统治阶级中相当普遍,所以对民众的影响也很大。一时间,妻子为丈夫殉葬的现象变得相当普遍。

明成祖朱棣同样采取了人殉的制度。

《李朝实录》详细描述了永乐二十二年间,朱棣死后,后宫女子被迫殉葬的凄惨景象:朱棣去世后,挑选了三十多位宫人进行殉葬。这些宫人先在庭院里参加告别宴,饭后被领至大殿,哭声一直在宫殿与楼台间回响。大殿中摆放着一张张小型木床,她们被要求站上木床,然后将绳索环绕在上方,把头伸入绳套中。紧接着,木床被移走,这些后宫的女子就这样被吊死。殉葬的宫人中,包括朝鲜进献的韩氏、崔氏二女。面对死亡的逼近,韩氏曾向明仁宗恳求,希望能返回祖国照料老母,但仁宗却不为所动。韩氏绝望哭喊:“娘,吾去。”话音还未消散,脚下的木床已被抽离,她最终在异国结束了生命。

明仁宗时,殉葬制度有所收敛。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年的时间。

在临终遗诏中,他直言自己统治时间有限,给予百姓的恩泽尚不足够。故不愿再为百姓增添负担,陵墓建造力求简朴。然而即便如此,仁宗时仍有五位嫔妃殉葬。其中贵妃郭氏的身份尤为尊贵,她也是明朝历史上殉葬者中身份最高的一位。

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有十名妃嫔为他殉葬。

为了颂扬这些殉葬者的行为,就宣称她们为了大义舍身,追随先帝,应当嘉奖她们的贞烈。这批宫人中,有一个叫做郭爱的,刚进宫还不到一个月。甚至还未曾有机会见到朱瞻基一面,就被迫为他殉葬了。

朱元璋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记载,足以让人胆颤心惊

景泰帝是明朝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位。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遭遇重创,英宗被俘。因此朱祁钰登基称帝,即景泰帝,尊英宗为太上皇。动荡之际,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使明朝得以转危为安。

英宗放回后先被囚禁于南宫,后通过“夺门之变”复位。而景泰帝驾崩后被安葬于西山,按照亲王规格举行祭葬礼。

据明代黄瑜所著《双槐岁抄》记载,景泰帝死后,唐氏等妃嫔均被赐红帛,被迫自杀以殉葬。景泰帝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实行人殉的皇帝。至明英宗时期,这一残酷的人殉制度终于被废除。

人殉盛行原因

在古人的信仰中,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他们认为人的魂魄在离世后仍会继续存在。因此在处理亡者相关事务时,古人会像对待生者一样谨慎周到,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关怀。统治阶级秉持着“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期望在死后能继续享受生前的待遇。这也是人殉制度得以沿袭的原因之一。

按理说,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更能体会底层百姓的辛酸,也更清楚贵族与统治阶级的某些制度对底层民众的剥削与压迫。那么,为何朱元璋还要重启那早已被废弃的殉葬制度呢?

明朝建立后,深知民间疾苦的朱元璋确实对丧葬制度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他大力倡导节俭,严禁铺张浪费的厚葬风气。而为明朝开创人殉先例的举动,似乎与他秉持的理念相矛盾。因此也有人提出,认为人殉做法,实际是建文帝擅自做主的结果。但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朱元璋生前,他就已经为秦王朱樉实行了人殉制度。

纵观历史,帝王为了加强统治而做出与自己初衷相悖的决定,也并不少见。改朝换代奠定新朝基础之时,每位帝王都一定会深刻反省前朝衰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以保障自己的王朝能长久稳固。

而元朝灭亡的一大原因,被朱元璋总结为“女祸”。于是,他实行了严格的后宫管理制度,严禁后妃干预政事。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朱元璋在临终之际下令让妃嫔陪葬,也是从根源上杜绝外戚势力的潜在威胁。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功臣们大肆杀戮清洗。

在这段历史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太子朱标曾为此向朱元璋谏言,试图阻止血腥事件。朱元璋听了,沉默不语。隔日,他就唤来朱标,递给他一根布满尖刺的藤条,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随即削平了藤条上的尖刺,交给他,道:“我帮你清理了尖刺,现在拿着就方便了。”

从朱元璋清洗功臣的举动中,便可见他的政治目的。由此分析,朱元璋实行人殉制度,可能也是为了剔除那些可能引起政治风波的不稳定因素,为后世子孙铺平道路。

除了深受传统灵魂观与丧葬观念,以及朱元璋个人思想的影响外,宋明理学推崇的“贞洁观念”也是推动人殉制度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与“守贞殉节”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程颐的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无形中给无数女性带来了沉重的枷锁。

更为可怕的是,“贞节观”扭曲人性,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鼓励寡妇守节乃至殉节的风气。众多女性为了追求“贞节烈女”的名声,“自愿”赴死。

英宗彻底废止

明朝人殉制度,是在明英宗时期被废止的。虽然提起“堡宗”朱祁镇,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忠孝仁智礼义廉耻半点不沾的恶人、昏君。但废除殉葬制度这一点,的确是没得黑的。

明嘉万间学者邓元锡撰《皇明书》,其中明确写到明英宗的遗令中有一条“止嫔御殉葬”。陈师《禅寄笔谈》载:“我朝高庙、文庙、仁庙、宣庙皆用人殉葬,至英宗临崩时,召宪庙谓之日:‘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

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一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市民阶层日益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创作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挣脱宋明理学的枷锁,一些有识之士直接对程朱理学的权威提出了挑战。李贽就因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而被视为“异端”。

与此同时,众多小说中频繁出现对旧有“贞节观念”的质疑声音。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与凌濛初的《拍案惊奇》便是其中的代表。

文学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当时社会对传统贞节观及殉葬制度的反思与质疑。为明朝后来废除人殉制度营造了舆论氛围,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如果说朱元璋推行人殉制度可能是为了平衡朝堂权力,那么随着明朝的稳定,人殉制度对国家社稷已无实际意义,反而引起了不满。因此,英宗废除人殉的做法不仅顺应了民心,也是出于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考虑。

朱元璋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记载,足以让人胆颤心惊

除此之外,“人殉”的废止,与朱祁镇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朱祁镇九岁登基,得益于太皇太后张氏的教导,他多少还保持着些孩童的纯善。然而刚一即位,他面对的就是要为其父明宣宗处理殉葬妃嫔一事。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大触动。正因如此,到了英宗十三岁的年纪,他已开始试图制止殉葬。

正统四年间,周宪王朱有燉薨逝,朱祁镇颁发诏令,明确规定王妃及夫人等无需殉葬。遗憾的是,当诏书送达时,她们已经殉葬身亡。

英宗也非常珍视夫妻间的情分。

土木堡之变中,他被瓦剌俘虏,发妻钱皇后不惜倾尽钱财,一心要将他赎回。此后,她夜以继日地在佛堂跪拜祈愿,以至于一条腿受寒致残,一只眼也因悲痛过度而失明。英宗获释归来后,钱皇后始终相伴左右,在南宫共度了七年的艰难时光。期间,钱皇后亲手做女红,补贴家用。这段患难与共的岁月,让英宗复位后更加看重钱皇后。英宗死前留下遗命,只与钱皇后同葬。

《明史孝庄钱皇后传》中记载:“英宗大渐,遗命曰: ‘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然而,钱皇后出身不高,且没有子嗣,又遭到太子生母周贵妃的嫉妒。英宗生前尚能保钱皇后周全,但英宗离世后,钱皇后很可能会面临被迫殉葬的命运。因此,英宗在临终之际做出废除殉葬制度的决定,或许也是出于对钱皇后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晗。明清宫人殉葬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宗华。古皇室盛行人殉制【J】。政府法制,2011,(03):57。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