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作战指挥能力极为出众但行事莽撞

繁体

前话:严格的说,孙坚不能算是三国人物(当然,把他作为三国人物也是很有理由的),不过由于他被其子孙权尊为始祖武烈皇帝,所以,吴国的历史不得不以他开始——虽然个人认为吴国的真正历史是孙策和周瑜开创的。因为孙坚是个很复杂的人物,而且关于他的史料相对较多(毕竟是皇帝嘛)。

孙坚是吴郡富春人,据说他们孙家“世仕吴”(见韦昭吴书),可是从刘宋刘义庆的《幽明录》“种瓜为业”和陈寿的评语“孤微发迹”等来看,恐怕那是韦昭的褒美。不过,至少在17岁时,孙坚已经做了富春县的县吏了。

三国志上孙坚初次发迹的记载是这样的:熹平元年,年仅17岁的孙坚和他父亲孙钟乘客船办事(应该是沿着浙江——即今富春江——的),到钱塘时,碰到当地著名的海贼胡玉(既然连姓名也留垂青史,可见不是一般强盗了)领着一帮弟兄在岸边分赃,孙坚见状,独自一人操刀上岸,对着众贼人指东划西,好像在指挥人马,胡玉等以为是官军来了,怕寡不敌众,弃财而逃,孙坚不依不饶,竟然还追上去砍了一个贼子。于是,名声大振,被吴郡太守看中,当了代理郡尉,也算是个小司令官了。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尽管当时可能连孙坚也没有意识到。

还是熹平元年,在会稽称了好几年越王的许氏家族中的许昌继任新“家督”,他显然不满足越王的称号,改称阳明皇帝,并且在老巢句章(就是现在的余姚,1300多年后,这里居然又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阳明!难道余姚人对“阳明”一词有偏爱?)起兵,反守为攻,居然也有了不小的声势,叛军有上万人。身为邻郡司马(其实就是郡尉)的孙坚闲不住了,招募了千把人吴郡“精勇”,和扬州的官军、会稽的官军一起投入了平乱之战。一会儿,许昌的造反就被镇压了。

关于这件事,三国志里记载得很简单,不过,我认为,对于孙坚来说,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以后建国的吴国中吴郡、会稽郡两郡的尖锐矛盾。现在我来解释一下。

从灵帝纪来看,会稽许氏家族应该是属于会稽的土豪。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和地方土豪为了争夺廉价劳动力,矛盾非常大,许氏家族的造反就是其极端表现之一。孙坚率领的吴郡“精勇”在参加这场战争的同时,对于会稽郡的其他地方土豪也有严重的冲击(比如,当地最有势力的周家,其代表人物为周昕、周[日禺]、周昂三兄弟)。说实在的,孙坚的吴郡“精勇”从中央政府来说自然是“解放军”,可对于会稽人而言,其实就是侵略军!这些吴郡“精勇”在会稽除了平乱,还应该会做很多诸如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勾当,这从孙坚的为人看,极有可能!这个可以从孙坚向其正妻吴夫人逼婚一事可见一斑。吴郡的吴家是同郡土豪,孙坚由于垂涎吴氏的美色,连“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也抛弃了,从当时吴家的口气来看,孙坚应该是当地的一个大流氓,属于古惑仔老大一类的,结果,吴郡贵族吴家由于害怕孙坚的“轻绞”(当时的轻绞之徒即意现今的抢劫犯)还是把美女吴氏嫁给了孙坚,当然,吴氏的因祸得福是后话了。既然对于同郡豪族,孙坚都不会手软,何况对于邻郡的豪族,更何况邻郡的豪族有造反的嫌疑,而自己却是堂堂政府军的司令官之一。所以我认为,孙坚在会稽的恶行导致了会稽土豪对于孙氏家族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一直持续到东吴的灭亡。

得胜而回的孙坚虽然受到了扬州刺史臧旻的表彰,可是好像并没有升官,而且还被调出了吴郡,甚至调出了扬州(其实,这个很容易解释,当时,会稽土豪代表周氏三兄弟是属于官家的——当然,其势力远没有之后那么大,否则孙坚应该就消失在三国志上了——在他们的授意下,孙坚被远调是很正常的了),从此,一直到死,扬州在孙坚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消失了,孙坚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

孙坚被调出扬州后,最早担任的是徐州广陵郡盐渎县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说起盐渎,就是现在的江苏盐城,那可是在下的祖籍啊),几年后,又被调到下邳国担任盱眙丞,最后,又被调为下邳丞。虽说基本上是平级调动,可究竟也是从穷县往富县方向发展,那个下邳城还是下邳国的首县呢。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孙坚被迫离开了家乡,可是,他在故乡的弟兄(其实就是当地的小混混,他们中的主力就是前文所说的吴郡“精勇”)们有相当一部分人跟了过来,这成了日后孙坚赖以起家的基本力量。所以说,被调离扬州吴郡之后,孙坚的地方政治力量被严重削弱,可是,他的军事力量仍然被保存了下来。

经过十多年的徐州边远地带的平淡生活,中平元年,孙坚终于出现了转机。

那一年,中古时期最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衰弱的东汉王朝的政府军显然已经无法对此加以控制,于是原本就已经很强大的地方军终于堂堂正正的站在了2世纪末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

当时征讨黄巾的政府军主力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吴书上说他是车骑将军,这显然是错误的,皇甫嵩要到董卓死后才担任此职,不过在征剿黄巾期间他曾任左车骑将军)和右中郎将朱儁率领,因为政府军实力实在太弱,所以不得不从地方上筹军。身为下邳丞的孙坚被朱儁征为佐军司马参战。

为什么朱儁点名要孙坚?这里,我花点时间把朱儁给大家介绍一下。

朱儁字公伟,是会稽上虞人。早年的生涯和刘备差不多,也是幼年丧父,随母卖布为生。以“好义轻财”著称(看来也是个挺有钱的商人家庭),被上虞县长看中,推荐给当时的会稽太守韦毅,从县办公室秘书升到市办公室秘书。尹端继任太守后,朱儁升任为主簿(即办公室主任),成为一郡的红人。

前文已经讲了,熹平元年,许昌在会稽造反,吴郡的孙坚率兵来到会稽作战,朱儁此时应该与他有过接触,而且两人应该还挺合得来的。后来,尽管孙坚在客地犯下许多触及当地豪族的恶行,可是由于朱儁并非当地豪族(虽然可能有点关系),所以对此并不是很在意。

熹平二年,尹端在讨伐许昭(许昌子)时大败,犯了死罪,朱儁替他到京师行贿,这才使尹端免于极刑。尹端的继任徐珪很看重朱儁,把他推荐做东海国的兰陵令。朱儁和孙坚这时同在徐州,应该又有了不少接触吧。

二世纪七十年代末,东汉的边缘地带交州发生严重叛乱,朱儁在光和元年被拜为交阯刺史(以区区一芥县令被拜刺史,看来史书多半漏记了朱儁5、6年的官宦生涯)前去平乱,结果不负众望,靠着家乡的5000兵马(看来,朱儁和孙坚也差不多,也是家乡的地头蛇一类,不过比老孙强多了),以少胜多,平定交州七郡,展现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

由于仅历时半月就平定了上万人的叛乱,朱儁受到东汉政府的高度赏识,被封都亭侯。

到了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的时候,朝廷又想起了朱爵爷,被征为两帅之一。

朱儁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在会稽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孙坚,请他出山,孙坚立马就答应了。

孙坚除了带上本郡的铁哥们外,还在当地招募了不少士兵(其中包括后来的东吴第一武将,当时流寓淮泗的程普),有千把人,随同朱儁出征,屡建奇功,被升为别部司马。

黄巾之乱平定后不久凉州的边章、韩遂造反,车骑将军张温出兵西征。可能也是出于朱儁的力荐,或者孙坚曾与张温有过交情,张温让孙坚屯长安,留守关中。在留守关中期间,孙坚与董卓有过一面之交,据说还向张温说过老董不少坏话。

凉州叛乱平定后,孙坚被拜为议郎。此时,长沙区星又造反了(看来,东汉末年的叛乱从未停止过),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南征。从此,孙坚脱离了中央政府,他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凭借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上当地部分豪族的支持,孙坚到荆南后不过一月就平定了区星的叛乱。由于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响应区星,孙坚很有魄力地越境讨伐(这在当时是不为中央政府所允许的),结果获得胜利,中央政府不但没有怪罪孙坚,反而加封他为乌程侯(属于县侯)。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已经基本失去控制了。另外,吴录上还说孙坚曾经越境至庐江讨贼,如果属实,那么,在灵帝末年,孙坚不但在荆南三郡站稳了脚,还在老家扬州有了一定的声势。不过,孙坚的这一次出兵庐江,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结识了当地的豪族周家——当然,那时他不可能意识到庐江周家对他后继者的帮助竟会有那么大……

中平六年仲夏,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力将军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显然,董卓的进京严重触犯了当时山东大官僚集团的利益,在第二年,即初平元年的正月,山东大官僚集团达成了联合阵营,共同抵抗董卓——名义上固然是讨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实他们本身又何尝不是“逆”呢?)。当时,几乎所有的非凉州、并州集团都参加了这一阵营,孙坚也不例外。不过,孙坚参加这一阵营后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和凉、并军事集团开战,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同为山东集团的荆州刺史王叡。

早在孙坚平定荆南时,王叡就和孙坚打过交道,应该说,当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其实,当时刺史和太守的官阶是一样的,当然前者的社会、政治地位更高些,不过军事地位还不一定),可是王叡却很看不起孙坚,而且还是明着看不起,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吧。在晋朝,以至后来的南朝,王家是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开创王家最发达史的是王祥,而王叡就是王祥的伯父!在当时,王叡属于一流名门,不免有些矜气,而孙坚属于暴发户类型,而且是以军功立足,根本没有政治背景,小时候还是吴郡著名的古惑仔,可以说,王叡轻视孙坚是理所当然的,而以孙坚的脾气来讲,是一定会记仇的,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了杀意,这时时机成熟,报复的机会当然不容错过。借着北上的机会,孙坚“过杀之”。

按理说,孙坚是长沙太守,王叡是荆州刺史,即便孙坚要杀王叡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为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王叡砍了呢?在下在这里案着吴录解说一下。

王叡是徐州琅邪贵族,在荆州当刺史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毕竟在这里属于外乡人,而王叡本人也不懂得团结当地土豪(相比之下,同属外乡人的孙坚就比他强多了,虽然可能会比他还鲁莽些),所以在荆州很孤立。当时荆州的治所在武陵郡的汉寿县,离武陵太守的治所临沅城很近,按理,王叡至少应该和武陵太守保持一般关系才对,可事实却是他和当时的武陵太守曹寅有尖锐的矛盾。在荆州军准备北上伐董时,王叡曾扬言要杀曹寅,曹寅当然很害怕,当即先发制人,求救于正在北上的、同样和王叡有怨的孙坚,孙坚当然立马就答应了。于是,在客军孙坚和地头蛇曹寅的夹攻下王叡兵败而亡。

孙坚在杀了王叡后,又杀了荆州南阳太守张咨,事情是这样的:

孙坚按着北上计划,到达了荆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南阳郡,可是当地太守张咨却没有任何表示欢迎的举动。其原因当然很容易理解。张咨是豫州人,和王叡一样属于外乡贵族,俩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还可以。孙坚杀了王叡,老张当然心里不太乐意,所以对孙坚爱理不理的。另外,张咨也有这个资本。在东汉,南阳不但是帝乡,还是著名的繁华地区,南阳太守在当时几乎和刺史、州牧的地位相当,他当然有理由小看孙坚了——虽然后者在荆南有着不一般的根基!孙坚当然不能忍受,既然已经杀了刺史了,索性再杀个太守吧!张咨不过是一介文士,当然惨死于孙坚手下。

这时,孙坚知道自己在荆州已经快待不下去了,因为太残忍!而且北上也不太方便了,毕竟他杀的两个人也是山东官僚集团里的大人物!不过,事情在一个人出现后发生了转机,那个人就是袁术,从此,直到孙坚37岁去世,袁术都一直影响着他!

初平元年,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借着讨伐国贼、兴复汉室的口号在荆南起兵。可是,矛头所指却是与自己有宿愿的、同为山东大官僚集团领导人物的、当时分别担任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的王叡、张咨。孙坚的举动遭到了绝大部分山东上层人物的反对,这时他已经有些走投无路了:很显然,以他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一统荆州的,连回到家乡的实力也和很有些不够,又遭到了当时盟军的敌视——处境可见一斑。这时,常人的出路应该是投奔老董,可是孙坚不行。可以这么讲,孙坚和董卓的关系犹如赵云和袁绍的关系,两人是不可能走到一块的——当然,和赵、袁比起来,老董对老孙还是不错的。不过,因为某种原因(这一点我想在以后分析董卓时详细展开,在此我只想提一点,那就是,董卓实际上更本就没有被山东勤王军所打败,董卓的人生末年可以这样概括:成也晋军,败也晋军),当时老董没有趁机笼络孙坚,而是启用了当年的党锢名士刘表出任新的荆州刺史(很奇怪,有许多现象表明老董对当年惨遭宦官排挤的党人是同情的,这很不可思议!),另外,为了安抚已经自愿流亡在南阳鲁阳的袁术,老董任命他为南阳太守——这对孙坚来说很有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味道!经过慎重考虑,孙坚终于投靠了袁术,袁术也很爽快地接受了,同时立马提名孙坚担任豫州刺史(豫州的大部在当时还不是袁术的控制区,实际上孙坚担任的是袁术的“征豫将军”)。孙坚从“大名”的身份沦落到家臣!——呵呵,记得有网友说前期的袁术很强,那还不是靠着孙坚父子?

孙坚北上的第一站是豫州的颍川,受到了太守李旻的积极响应,李太守还亲自加盟了孙坚军。他们西进河南,占领了梁城(今临汝一带)。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在董卓手下大将徐荣、李蒙的进攻下,孙坚军大败,其本人仅保全了数十骑而还!李旻活捉被烹!

孙坚失败后,由于获得了当地豪族的支持(可能也有袁术的因素),很快就在梁又组织了一批部队回合陆续归队的残兵败将,在阳人又和董卓军展开了大会战。实际上,这次董卓军的统帅是胡轸、副帅是吕布,军力显然比上次梁县会战要强,孙坚手里的不过是些败军和新兵,军力与上次比要弱,按理,孙坚是必败的,可是,由于在战场上胡、吕二人的严重不和(实际上是董卓军中并州派和凉州派不和的集中体现),孙坚居然第二次梁县会战时大获全胜,还斩了老董的爱将华雄!

正在孙坚想要乘胜追击上洛(这可才是真正的上洛,鬼子的上洛真是……)之时,一直负责供给粮草的袁术由于害怕孙坚功高震主,停止了补给。孙坚只得亲自回到袁术的老巢鲁阳向袁术讨粮(说句良心话,孙氏父子对袁术可谓忠心耿耿,至于孙策后来的背叛实在是袁术自己太不像话),袁术被孙坚感动,终于继续供应粮草(在三国时期,粮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比军队还重要!孙坚当初投靠袁术,除了军力因素外,粮草的缺乏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有了后勤的保障,孙坚继续北上,这时,董卓才发现孙坚的厉害!尽管多年以前在平定凉州的叛乱时老董对孙坚有过一面之交!于是老董向孙坚求和,孙坚当然不同意(客观上讲,孙坚虽然是流氓出身,可比起某些名流来说对汉室要忠心得多!至于孙坚暗藏玉玺实在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的造谣),他马不停蹄,一举攻克洛阳的“南大门”大谷关。这时,董卓亲自出马,和孙坚在洛阳郊外展开会战,结果,董卓军被击败,董卓自己也撤离了洛阳。孙坚在击败洛阳守将吕布后(当然,当时的吕布也是无心恋战了),进入了洛阳城。

孙坚进洛阳城后,一边安抚百姓,一边修复帝陵,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一面。孙坚显然没有什么大野心,在占领都城后,他依旧西出函谷关向老董的新据点长安进攻!

董卓在撤离洛阳后曾对他的秘书长刘艾说,“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戇,诸将宜慎之。”的确,孙坚在关东官僚集团中并不是什么大人物(袁术是!),可是,他却是击败董卓军的最大功臣,和董卓的作战也最为彻底,可惜,老罗为了烘托刘备,把孙坚的事全安在了刘备头上(演义里和董卓作战的刘、关、张的原型即是老孙),实在是……

正当孙坚兵进渑池准备一举打到长安时,他的敌人——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敌人出现了!

初平二年仲夏,孙坚正率军前往长安准备和董卓军展开又一场大战时,袁术从鲁阳发来急信,原来,勤王军的盟主袁绍趁着孙坚远行,派会稽人周[日禺](后汉书作周昕,周[日禺]的长兄,那时是丹阳太守,另外,会稽周家还有一个当时的名流,就是周昂,周[日禺]的次兄,时任九江太守……呵呵,有点鲁迅一家的味道吧?)担任豫州刺史(真是不把老孙放在眼里!),其实就是派他来进攻豫州的!豫州在当时属于袁术的势力范围,袁术推荐孙坚为豫州刺史,实际上是让孙坚来替他抵抗北方的袁绍、曹操(当时还未成气候,不过,早在灵帝年间,曹操就是公认的袁绍的人了,而且是袁绍政治集团中很有地位的大人物,以至于曾遭到袁术的追杀——见《曹真传•;注》!),他本人坐守南阳和刘表对抗(很显然,袁术的用心主要在刘表身上,他把孙坚基本上当作盾而不是矛,孙坚出于一片忠君爱国心,冒险单兵与董卓军作战,实际上对袁术而言是件很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按袁术的意思,先取荆州,后取江东,然后挥师北上,一举而天下定。袁绍和曹操当然也看穿了袁术的心思,所以趁孙坚西征之机来攻打豫州,使袁术得以腹背受敌(当时,袁绍、曹操、刘表是盟友,袁术、公孙瓒、刘备——那时不过是公孙瓒的手下,就如孙坚同袁术的关系——是盟友)——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形看,董卓已经势微(当然,还是最有实力的诸侯),在关东,袁绍的最大敌人就是袁术,所以,关东军盟主袁绍的第一刀挥向自己的同父异母弟也是很理所当然的了。

孙坚得知后,这位公元二世纪的男子汉也不免流泪感慨道:“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如果孙坚说的是心里话,那么,只能说,孙坚实在是太单纯了,他在那时的中国也的确只配当个奴才而做不了主子!和他的两个杰出儿子相比,老孙也太……于是,孙坚退兵,中国的主战场从关中的东西军会战转移到关东的军阀大混战。

在袁术的帮助下,孙坚顺利地击退了周[日禺]军,在豫州巩固了政权。这时,袁绍正忙于处理冀州宗主权问题,也没空继续派兵,袁术暂时缓了口气,作了个决定,让孙坚出征刘表!这个决定即使从后人来看也是很正确的——无论从战略上讲还是从战术上讲——可是,对于孙坚而言,他死期临近了,尽管这完全是意外!

初平二年的最后几个月,孙坚开始转战于荆北。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战争进入高潮,孙坚率军在樊、邓一带击溃了刘表的大将黄祖,兵锋直抵襄阳。应该说,袁术已经胜利在望了。如果孙坚不日攻克襄阳,继而铲除刘表、平定全荆州,那么历史将会完全改变!可是一次非常意外的事发生了。孙坚在襄阳城外“单马行岘山”,这一鲁莽的军事行动使老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老孙被手下败将黄祖的军士所射杀。——一代豪杰的死往往很突然、很意外(不过,比起银英中杨的突然死亡,老孙的死可谓“波澜不惊”了)。孙坚的死,是袁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推迟了南中国(荆扬)的统一近30年。——这里还要指出一点,英雄记上说孙坚死于初平四年正月初七,看来是笔误吧。

最后想综合谈一下孙坚。

孙坚初起时,不过是吴郡的一介流氓,虽然在家乡就已经才华毕现,可由于和会稽大部分贵族不和被调离扬州,在江北担任一些小地方官。真正的起家是跟随朱儁讨伐黄巾。孙坚虽然出身低微,往往和世家大族闹矛盾,可是,从他讨伐董卓军的事迹来看,他才是勤王军的中坚力量,他表现出的忠心比任何世受皇恩的豪门望族还要丰富。

孙坚和袁术的结合应该说也不是偶然的。起初,孙坚“为他人作嫁衣裳”,袁术狠很地利用了一下孙坚,窃取了他的胜利果实,不过,后来,有相当多的史料可以证明袁术和孙坚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俩人可以说是很合得来的,这个,我想,同袁术的“侠气”也很有关系。总之,演义里孙坚、袁术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绝对是一派胡言!

从孙坚的表现看,他至少是一个在战场上很能发挥的将军,作战指挥能力极为出众,可是行事莽撞(当初和许多会稽名流闹翻,后来杀王叡、张咨,最后“单马行岘山”以至身死,这些都是莽夫的所为),董卓“小戇”的评语实在恰如其分。所以孙坚还算不得真正的英雄,他的长子、次子比他更符合这一标准!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上(七)

    三个字,字字千金,一语道出真情,这个丫头不简单,老杨面露惑色扭头盯着杨秀儿“丫头,你和谁商量啦?”“我愿意!爷爷自然愿意,您说对不...
  • 古人写字时,为何要从右往左写?

    众所周知,人的视觉是习惯性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看的,所以写字的时候,也就更倾向于从左往右写。但是在古代,人们为什么要从右往左写?(文...
  • 农村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定或者习俗

    作者:牧云小仙女 来源:知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在外混得再好、再风光,只要回到农村老家,就得按规矩来。在父母、长辈和亲戚邻居面前...
  •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19...
  • 亲密朋友被害,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后苏联同阿富汗开战

    亲密朋友被害,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后苏联同阿富汗开战

    从2001年,小布什打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足足在这个贫瘠的小国里深陷了二十年。事实上,早在很久前,奥巴马政府就意识到美国在阿富汗“重...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上(十一)

    年底了,老婆孩子,都盼着我回家呢!”张杰仰面朝天,双手抱头,左腿压着右腿,搓搓着黑若焦炭的脚,说着说着眼泪儿悄悄地淌流到脸颊,思乡...
  •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皇帝

    秦始皇:一统六合,奠定华夏基业秦始皇嬴政,凭借其雄才大略,历经十年征战,最终在公元前221年一扫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
  • 巴勒斯坦,以前难民四处结怨,现在困于苦难,润不出去了

    巴勒斯坦,以前难民四处结怨,现在困于苦难,润不出去了

    随着本轮巴以冲突即将满两周,被困在加沙地带的近250万巴勒斯坦民众的命运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当地时间10月17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在访问德国时表示,约旦和埃及不会接...
  • 古代为什么没有人伪造银票?根本伪造不了

    古代为什么没有人伪造银票?根本伪造不了

    在宋代以前,平民百姓买东西都会用铜钱,只有大户人家才会用银子,而且铜钱银子携带非常的不方便,稍微多带一点就会非常的重,直到宋代出现...
  • 晚潮|男子簪花

    晚潮|男子簪花

    □徐惠林爱花种花的男子不少,一张老照片里的作家老舍,蹲在一堆鲜艳的盆花面前,左手夹支管烟,满意而自在地欣赏。花是老舍自栽的,于莳花...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