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繁体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面积1053平方公里,下辖20个乡镇,总人口约73万。

大名府成也因其“地理位置”,败也因其“地理位置”

大名府,地处山东丘陵与太行山之间,是扼守黄河冲积平原与海河平原的咽喉要道。穿过大名府,北上直达北京,南下就是洛阳。在古代,扼守大名府,就是守卫王朝中枢的最重要的防线之一。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从春秋时期开始,大名府就开始凸显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大名府隶属于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汉朝为魏郡;北周在这里设置了魏州。

从隋唐时期起,开始成为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历史上大名长期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曾三朝为都,六朝陪都,成就“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的殊荣。

唐代初期,魏州城已经初具规模,人口13万。公元696年,武则天调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以抵御契丹入侵。

天宝年间,魏州人口增至100万,成为当时全国大城市之一。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大名时曾赞叹:“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魏博节度使,与成德、卢龙、平卢合称“河朔四镇”,是当时全国最为强悍的四个地方军事力量。

其中魏博更居四镇之首,其下辖贝(南宫)、博(聊城)、魏(大名)、卫(卫辉)、相(安阳)、磁(磁县)、洺(广府)7个州。可见当时魏博节度使势力范围已涉及冀鲁豫三省的广大地区。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公元782,魏博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把魏州改作大名府,这是大名府称谓的开始。但唐朝廷是不承认的,仍称魏州。

公元923年李存瑁在魏州称帝,是为后唐。为取吉兆,将魏州改为兴唐府。

后晋时,又把兴唐府改为广晋府。

到了后汉时,因“汉”已代“晋”,再叫广晋不太合适了,于是恢复田悦所改之名,广晋府改为“大名府”,从此大名府这个称呼正式确定下来了。

五代时,后晋、后汉、后周皆把大名府定为陪都。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北宋时,北方的契丹强盛起来,开始对宋朝虎视眈眈。公元1042年,契丹在蓟县、通县一带集结重兵,准备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宋仁宗召集文武百官紧急商量对策,有人主张讲和,有人主张迁都洛阳。

此时丞相吕夷简力排众议,否定讲和迁都。如果迁都洛阳,契丹军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有损大宋国威。应该在大名设立陪都,展现出与契丹决战的决心,这样才能打杀契丹的锐气。

当时大名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汴梁的北大门。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坚守住大名,就阻挡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之策,于当年五月把大名府设为都城,定名“北京”。拨10万两国库银,建立北京行宫。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生忌惮,便取消了此次南侵。

作为北宋的四大京都之一,时称“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作为王朝中枢的北大门,其存在意义更加不可忽视。

建立陪都之后,大名府的人口暴增,一度达到百万规模,在当时世界上,大名府乃是不折不扣的“大都市”。欧阳修、寇准等名臣,都曾在这里任职;被后人戏称为“穿越之子”的王莽,就出生于大名府。

在原唐魏州城的基础上新建的陪都北京,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宏大,但也有48里之多,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宋朝时的“北京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传》中称它“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当时有众多名人贤士曾来大名府治政安邦。单就宋朝,就有寇准、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

大名府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北宋之后的多次南下、北伐战争中,都未能幸免。比如金军灭北宋、蒙古灭辽、太平天国北伐等等战役中,大名府都遭到攻击。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宋时,河北西路、河北东路治所及安抚使均驻大名府,其管辖三府十一州五个军。即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思、清州;统领德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五军,共辖 57 县。北宋时期的大名府达到了历史巅峰。

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国所灭,刘豫在北京大名府建都称帝,国号大齐。

明朝建文年间,因漳河、卫河同时洪水泛滥,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大洪水淹没了大名府城,长达千余年的历史古城被淹没在了黄沙之下,一代名城至此陨落。

如今,在大名府故城的地下,仍然有挖不尽的残砖碎瓦,还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大名府城遭水毁后,明朝在卫河北岸艾家口重筑大名府城。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名古城,并不是宋时的北京大名府,是明代重建,至今已600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名府城池呈正方形,街道整齐、古城框架保存完整。经过明清两朝数百年的建设,筑成周长九里,四面十三门,牢固的石基砖城。每门都有主楼、箭楼、敌楼,三楼鼎歭,成品字形,更有炮台三十六座,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说到底,冷兵器作战的年代,大名府作为重要的关隘,进可攻退可守。进攻方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其攻克,对于后勤补给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大名府的落寞,也因其地形的制约。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定都北京,大名成了北直隶下边的一个县。在大名之上,还有更重要的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北京”,成了大名县,级别甚至连真定府都不如。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此时的大名府,真的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尴尬”。往北,离北京太远;往南,离南京更远。从南京到北京,有京杭大运河,直接绕过大名府,从山东穿过去,比绕道大名更近;而且,此时的大名县地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更尴尬。

清朝初年,明朝的北直隶被独立出来,成为河北省。顺治十六年,河北省再次更名为直隶省,大名府也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直隶省巡抚驻地设置在大名府,即,河北省第一个省会。可是,翻开地图仍不难发现,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

大名府位于直隶省的最南端,与直隶省北部没有多少联系,与保定联系也不多。因为京城的影响,直隶省大部分地区都归京城直接管辖,大名府的存在感低之又低;而与大名府贴近的河南、山东等地,又不归直隶管辖。

不出所料,大名府在当了几十年省会之后,在雍正时期,还是被撤掉了。自此,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光耀人前。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1898年,京汉铁路规划图出炉,这条从北京到汉口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将南北贯穿,为沿线所有的城市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如此重要的线路,偏偏没有路过大名府,而是路过了当时的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城市——石家庄。

从此,直隶省多了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少了一座“北京”大名府。再后来,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再落,成了邯郸市下面的一个县。

大名府治自后汉、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朝代,历经千年基本未变,直到民国后期,大名府内还有10个辖县。之后行政区划重新划分,昔日的大名府消失了,仅保留了一个大名县。

大名府是宋朝的“北京”,为何如今只是个小县城?

岁月悠悠,古城远去。曾经繁华千年的北京大名府已淹没在黄沙之下,任后人凭栏追眺。回望人生不也如此,短短几十年,繁华虚荣也不过昙花一现,你所追求的名利,地位财富,到最后也终成过眼云烟。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来源:暴走地图、宋史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