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汉末乱世的罪魁祸首,其实不是董卓,而是这位富二代
一般提起袁绍,总绕不开这么一个词——四世三公。在袁绍那个时代,这个四个字就是一个金字招牌,是身份的象征,是最好的招聘广告。
所谓四世三公,指的是袁绍的家族连着四代人,都坐到了三公这个位置。至于三公,则是代表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位列三公就基本算是位极人臣了。当然了,不同朝代的三公位置是不一样的。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西周的时候,三公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秦朝的时候,三公就变成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到了东汉,就变了太尉、司徒和司空这三个位置是三公了。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此外,不同时期三公的权力地位也不一样,秦朝的三公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实权派,位极人臣。丞相总领百官,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而在东汉,三公在许多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实权,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性职务。当然了,这里的权力小是相对于外戚和宦官而言的,在朝廷的官员系统里面,三公依然是最高职位,在天下士族的群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更为关键的是,四世三公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个家族的历史有多辉煌,更代表着一种实力。这四个字的背后,乃是一张极其庞大的人脉关系网。古代的官场都讲究“师生之谊”,因为在官场里面,大部分人都免不了需要上司前辈们的提拔和引路。甚至于一些人还有这求学问道的经历,从而促成了一种门生故吏的关系。
一般来讲,你所在的位置越高,待得越久,那么门生故吏那么就会越多。尤其是坐上三公这样的位置,其底下的门生无疑会形成巨大的势力与网络。至于像袁绍他们家这种,连着四代人都位列三公,称其为门生故吏遍天下自然也不为过。
如此豪横的家世背景,自然是给袁绍带来了很大的助力,天下士族子弟,无不向往着投与其结交。而朝中的权贵大佬们,也希望通过袁绍,来拉拢袁家这么一颗大树。比如当初在都城洛阳,大将军何进将袁绍纳入门下,并且帮助袁绍进入了西园新军,成为八校尉之一。这里面自然是少不了袁家的背景支持。
当然了,原本四世三公这个招牌对于袁绍是不会有这么大帮助的,因为他只是一个袁家的庶子。袁绍是袁家三老爷袁逢和家中婢女谈工作的时候,意外生下的儿子。
古代嫡庶观念严重,相对于嫡子,庶子本身就不受重视,再加上袁绍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丫鬟,其在袁家的地位无疑要更加卑微。这也是后来袁术称袁绍为家奴的原因之所在,虽然袁绍是他兄长,但因为庶出的缘故,地位是远不如袁术这个嫡子的。
如此卑微的出身,无疑是极大限制了袁绍的发展。因为家中长辈不会去花大力气培养一个庶子,更不会将家族重担交到一个丫鬟的儿子手里。这种环境下的袁绍,不要说投入何进麾下,连能否到洛阳打拼都成问题。
但是袁绍运气好啊,他的伯父袁成没有子嗣,父亲袁逢便将他过继到了袁成名下。如此一来,袁绍便成为了袁成那一房的子嗣。从宗法上讲,此时的袁绍已经是有资格继承袁成那一脉的家业了。
对于袁绍来讲,这无疑是相当于土鸡变凤凰,起点瞬间拔高。就算家族地位不如弟弟袁术,但也差不到哪里去,远没有袁术所谓的家奴那般夸张。而袁绍的命运,也在此时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和弟弟袁术一样,成为了袁家年轻一代的重点培养对象。甚至于因为年龄的缘故,他要比袁术更早的出名,成功当起了袁家的门面。而四世三公这个招牌,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袁绍身上的重要标签。
袁绍也正是凭借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么一个优势,逐渐将自己拔高到了可以代表袁家的位置,将出身比自己更好的弟弟袁术,给压在了下面。在当时的洛阳城里,提起汝南袁氏的年青一代,大家首先想到的绝对是袁本初。
而袁绍作为袁家下一代的代表人物,自然会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他们都想通过结交袁绍,从而和袁家攀上关系。一时间,洛阳城内袁绍的家门口,每天来往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而且一般人还见不着袁绍,其门槛是很高的,当时的标准是“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在当时,袁绍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比如张邈、何颙、许攸等等,为日后自己的势力组成,做足了储备。总而言之,袁家的家世背景,是给袁绍提供了很大帮助的。虽然袁绍只是一个庶子,但是因为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家族地位直线上升,最终成为了袁家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甚至还要压过嫡出的袁术一头。
当初袁术在洛阳也算是年轻一代的翘楚,年纪轻轻就官至虎贲中郎将。但比起哥哥袁绍,却是差了一头,因为虎贲中郎将这个位置,袁绍早就做过了。后来袁绍被调入西园新军,成为中军校尉,位置空出来,才有了袁术的上位。要知道这个西园新军在当时可是天子亲军,权力地位是非常高的。当时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蹇硕,权力比大将军何进都还要大。
换句话讲,袁术对于袁绍所谓的嫡子优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而在失去了所谓的出身优势之后,袁术和袁绍可就没法比了。因为如果撇开出身不谈,袁绍无论是能力、还是声望,那都不是袁术这个骷髅王所能比的。甚至于放眼整个汉末群雄,袁绍都是才能最为出众的那一批。
由于袁家四世三公的背景,很多人提起袁绍,总免不了带上偏见,认为他不过是一个靠着家族势力的官二代。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大家都低估了袁绍。
当然了,我们不能否认袁家势力,确实给袁绍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只是说袁绍的成就,绝不仅仅是依靠家族背景,更多的还是他出色的个人能力。只不过因为有“四世三公”这么一个金字招牌在,往往会遭到忽略。
袁绍是一个非常有野心,而且是那种才华足以和野心所匹配的枭雄。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汉末乱世,其实就是袁绍所一手导演的作品。
汉末时期的权力架构,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外戚、宦官以及士族势力。其中外戚和宦官乃是朝堂主导,基本上就是轮流上位,而士族则是依附于他们麾下的打工仔。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此时汉朝的权力架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将军何进,凭借外戚的身份录尚书事,成为汉朝一把手。而袁家的主事人袁隗,则是被升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辅政,参录尚书事。换句话讲,袁隗就成为了朝廷的二把手。当然了,这里的二把手也只是名义上,宦官作为皇帝近臣,实力依旧不可小觑。但是,袁家至少也算是士族中的领头羊了。
也就是说,如果同时搬到外戚和宦官,那么袁家将会以士族领袖的身份,成为汉朝的话事人,这是一份多么大的荣耀啊?此外,就算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减除宦官和外戚势力,也是为民除害了。
所以,从这时候开始,袁家秘密开启了一个庞大且影响深远的计划。其计划核心我们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外戚是鹬,宦官是蚌,袁家则是那个渔翁!
而在这个计划之中,袁绍乃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因为他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做事,并且深得其信任。期间所有的挑拨离间,都需要他来完成。在史书记载中,袁绍不止一次直接或者间接的,劝导何进诛杀宦官。
比如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面有记载:袁绍因进亲客张津,劝进悉诛诸宦官。
其实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并不大,因为当初何进就是十常侍们,扶持起来对抗董家外戚集团的棋子。为了能让何进与宦官集团彻底对立,袁绍可以说想尽了办法,为其各种找理由,说他占尽了天时地利,甚至于不惜昧着良心去吹捧何进,想起比作古之先贤。
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要知道何进其实就是一个杀猪的出身,能坐上这个位置,全靠妹妹肚子争气。这也够难为袁绍了。此外,袁绍还说宦官因为是天子近臣的缘故,日后必将成为大宦。
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总而言之,袁绍就是在何进身边不停的拱火挑事,最终让何进下定决心,收拾宦官集团。
当然了,诛杀宦官对何进来说,确实也算一件好事儿。如果成功了,何进就可以大权独揽。很显然,这不是袁绍所希望看到的,何进当了老大,那还有他们袁家什么事儿?于是袁绍又开始给何进挖坑,他献计何进,让其大张旗鼓的令外兵入京。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袁绍这样做,表面上是在为何进造势,增强其实力。但实际上却是在给宦官们提醒,告诉他们何进确实是要收拾你们了,太后是保不住你们的。想要活命,那就先吧何进给收拾了。
这里面的猫腻其实是比较明显的,当时曹操就已经看出来了,还劝何进说不需要这么大张旗鼓,收拾这些没有兵权的宦官们,随便几个狱卒就搞定了。令外兵进京,无疑是给他们提醒。但何进这个大草包,早就已经被袁绍忽悠得不知南北了,根本就不听曹操的。
典军校尉曹操闻而笑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果不其然,被逼上绝路的宦官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何进入宫的机会,把他给收拾了。而这一切,都在袁绍的算计之中。接下来,就是袁家收拾残局了。
首先何进死了之后,袁隗就是朝廷一把手,有着政治优势。其次袁绍是司隶校尉,掌控京畿防务;弟弟袁术是虎贲中郎将,负责宫中禁卫;至于何进的部下们,为了给何进报仇,自然也是站在袁绍这一边。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袁隗稳固朝堂,袁绍则带兵诛杀宦官。之后,便是袁家顺理成章接过大权,最终完美收官。
当然了,袁绍千算万算,算漏了董卓,结果被他摘了桃子,结果导致了汉末军阀割据的乱象。如果没有董卓的话,那么袁绍或许就该是东汉中兴的大功臣了。而且单从计划决策而言,十常侍之乱中,袁绍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更为重要的是,袁绍乃是在何进死后,诛杀宦官的带头人,弟弟袁术只不过是他的打手罢了。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袁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威望高涨,远超弟弟袁术。而后袁绍面对嗜杀残暴的董卓,不卑不亢,当面怒怼,最后横刀扬长而去,一点不给董卓面子。这无疑是有收获了一大波好感。
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整个十常侍之乱下来,虽说作为始作俑者的袁家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作为导演之一的袁绍个人,却因此而获得了名望。如果过之前袁绍受人追捧,更多的是因为家族背景;当下被人称赞,那就是凭借个人威望了。这也是为何,日后关东军阀讨伐董卓时,他袁绍能够被奉为盟主。这样的威望,自然能赢得人才的投奔。
当然,袁绍身上所吸引人不仅仅是威望,还有态度。袁绍这个人,是非常懂礼节的,典型的礼贤下士。史书评价其折节下士,说明对于人才他是能够放下身段,给予礼遇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袁术和袁绍最大的差距其实就在这里。客观来讲,袁术其实不算差,即使比不上曹操袁绍,但在汉末群雄之中,也算是个人物。他有着四世三公的背景,十常侍之乱中,他也身先士卒,诛杀了不少宦官。面对董卓的招揽,他也避而远之。
凭借着这些资本,袁术身边聚集了不少的人才,比如大名鼎鼎的破虏将军孙坚,那就是袁术手下第一猛将啊。此外还有孙策、周瑜、鲁肃等等一些年轻俊才,那都是曾经袁术地盘里面走出来的。这些人原本都该是袁术的可用之才,可是最终都离开了袁术。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要自立为帝,赶走了一大批忠于汉室的人才。最终袁术众叛亲离,无奈败亡。相较而言,袁绍可就聪明多了,人家一直都是打的汉朝旗帜,甚至还想着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这样一个有威望,懂礼节,深明大义的英雄,自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所以后来袁绍在河北打拼,士多附之,最终帮他打下了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即便是后来官渡之战输给了曹操,其实力依旧很强。袁绍治理河北颇有成绩,当地百姓对其拥戴有加。荀攸就夸他以宽厚得众心。所以只要给袁绍时间恢复,卷土重来未可知啊。
只不过袁绍差了些运气,官渡之战后没几年就挂了。而因为在处理继承人方面,确实有些问题,废长立幼导致底下兄弟内斗不断,甚至于引狼入室,让曹操帮忙打架。最终,袁家势力,被曹操各个击破。如果袁绍多活几年,或许汉末局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所以总结来讲,袁绍这个人,绝对是被极度低估的三国历史人物。他不是什么只靠家族势力的无能官二代,而是一个能够与曹操这种人物平分秋色的汉末枭雄。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南京又现扶老人被冤案,全程视频呈现最真实人性
5月14日晚,年轻人杨帆骑摩托车经过南京市应天大街时,看到路上多人围观一位趴于地上的老人,他于是停车上前,在要求围观者为其作证的情况下,开始救助老人,他将老人扶到路边... -
打人被抓的14岁女孩:遭轮奸、哄骗卖淫,却选择谅解侵犯她的人
陈惜又给叫去录口供了。已近傍晚,她睡眼惺忪、裹着睡衣上了警车。她14岁,牵涉的案件与这个数字相近。这次事关她身上新添的一起案子。去年10月23日,她和两个朋友在一家商场... -
1983年香港记者套路中国官员:香港百姓怕驻军,邓小平听说后震怒
作者温读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邓小平同志和“铁娘子”第一次会见。这是中国和英国就香港问题正面较量的开始,谈判进... - 饭点一过,蹲守在3号线通化门地铁站B口,不用多时,就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无数双被擦得锃亮的小皮鞋先人一步地从站口迈出,只是对比穿着的“楞增”和发型的庄严,那些不羁的...
- 2021年2月8日召开的劳动党八届二中全会上。当时的朝媒新闻报道显示,金正恩在会上发了脾气。而在随后KCTV播放的会议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一幕迄今为止仍然是极为罕见的场景。...
-
八里桥战役:3万清军惨败,为何僧格林沁要在开阔地同英军开战?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徒有其表的“天朝上国”光环被列强撕得粉碎。自此之后,各国轮番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无人能制,无人敢... -
1960年,当被问到西藏为什么是中国的,总理的回答让对方无话可说
自建国以来,中国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就一直摩擦不断。而我国与印度之所以会在边界问题上产生不同的意见,根本原因就是在“西藏问题”上的原则性分歧。1960年,周恩来总理第四... -
原南通市委书记吴镕回忆:晚9点,敲开副国级领导邹家华的家门,只汇报了两句话……
本文是曾任江苏南通市委书记吴镕的回忆文章,记录了他在江苏南通亲历的二三事。文章有删节——南通在全国是最先达到人均GDP超万元的四城市... - 1、犹太人又被打了,这回是在阿姆斯特丹,阿贾克斯与特拉维夫马卡比的欧联杯比赛结束后,被荷兰球迷追着暴打了一夜。这场球迷互殴事件在国内已经上了某度百科,目前已造成10名...
- 如前文《东风劲,战鼓响:文化西风内衣破,哭爹又喊娘》所述,当西人在19世纪中后期通过碰瓷中药材“乳香”的来源炮制出“阿拉伯”的概念后,他们随之将已经使用多年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