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最怕什么,最怕挖到看似不属于该时代的文物,比如三星堆的文物,长得跟穿越过来的一样。
对此古生物学家表示,早已经习惯了,只要见识过史前海洋生物化石的,再看见什么都不会新奇。
古生物学家们啥没有经历过?连3亿年前的“螺丝”都见过,还是镶嵌在陨石里面的“螺丝”。
三星堆的神奇文物
这截仿佛是外星文明的“螺丝”,揭开了生命演化史上热闹的海洋世界。
那时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生物们展现了自己无限的演化潜能,告诉了后世的人类,生物多样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就让我们跟随这颗“螺丝”,回到亿万年前的地球海洋。
神秘“螺丝”
一枚来自3亿年前的螺丝,这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最早提出螺丝这个概念的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阿基米德,真正将螺丝生产出来,已经是18世纪的事情了。
3亿年前,地球还处于石炭纪,这个时候脊椎动物才登陆不久,正处于两栖形态。
植物在陆地上肆意生长,整个地球的含氧量达到历史新高。
节肢动物制霸着陆地,是名副其实的“巨虫”。
石炭纪的陆地
一派生机勃勃,但没有任何文明。
敢问这样的时代如何诞生螺丝?
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截螺丝镶嵌在一枚陨石里面,仿佛在说,它是天外来客。
那么这枚螺丝真的是外星人的杰作吗?
古生物学家们对螺丝进行了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它生前是有机生物,难道是建国之前动物成“螺丝精”了?
史前“螺丝”
恐怕不是,因为古生物学家们很快找到了螺丝的真身,一种史前生物——海百合。
百合是一种植物,海百合是开在海里的百合花吗?
并不是,海百合是一种动物,在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算是元老级生物。
更神奇的还是,直到今天,海百合依然存在,全世界现存有600多种。
现存的海百合
海中百合
石炭纪是海百合最繁盛的时代,它们遍布当时海洋的每个角落。
海百合虽然属于棘皮动物,但是却长得非常像植物,仿佛是水中绽开的百合花一样。
海百合的“根”将它们固定在海底、礁石、甚至生物的遗骸上。
海百合的触手组成了“花瓣”,在水中摇曳,这并不是它在跳舞,而是它在利用这些触手搜刮海洋中的营养物,比如浮游生物、海藻等。
海百合的化石
连接海百合“根”以及“花瓣”的自然就是它的“茎”,它是海百合的身体,“花瓣”获得的营养会通过它输送到每个细胞。
为了加固自己的身体,海百合将“茎”进化成了环节状,就像洗衣机的排水管,可以伸缩,这样有助于它们扩大捕猎范围。
海百合并不像植物一样不挪窝,有些种类是会在海中自由游动的,前往食物更加丰富的海域。
作为无脊椎动物,海百合就像一坨会游动的美味。
石炭纪的海洋里充满了各种鱼类,它们的下颌早已经进化完全,可以一口吃下柔弱的海百合。
因此有一部分海百合像刺胞动物们学习,进化出了毒刺。
作为无脊椎动物,海百合如果死亡,最先腐烂的就是它的触手部分,而最容易被保留下来的,恰恰是它的“茎”。
只不过很多海百合化石是平面的,看不出“茎”是螺丝状,这枚陨石的海百合是难得的“3D立体”。
海百合的化石
科学家们推测,这截镶嵌在陨石中的海百合,很有可能是天外来客撞击地球,刚好这一块陨石撞在了浅海。
由于在大气中摩擦生热,陨石处于炽热的状态,砸的这一下就把海百合给包裹了进去,海百合自然是当场就死亡了。
之后陨石冷却,把这一截海百合的遗骸一直封锁在里面,直到3亿年后,才被人类发现。
随便一颗陨石都能砸中海百合,可想而知在石炭纪的海洋里,海百合是多么繁盛。
陨石撞击地球
光是化石显示,远古的海百合种类就有3000种以上,并且触手的模样多种多样。
海百合的“花瓣”并不只是像百合花,还有像蕨类叶子的、像菊花的,甚至还有像香菜的。
鉴于这些植物出现的时间都比海百合晚,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才是“盗版”,海百合是“正版”。
海百合只不过是石炭纪巅峰的冰山一角,在这个时代,创造了很多生物历史之最。
海底的海百合
巅峰石炭纪
石炭纪是古生代的倒数第二个纪,也是生物演化的关键时代,在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的祖先始祖单弓兽真正踏上了陆地。
另一方面,恐龙、鳄鱼、翼龙、海洋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也在同一时期登陆。
它们的后代,将开启接未来2亿多年的相爱相杀。
石炭纪时代,是名副其实的节肢动物的时代,又被称为“巨虫时代”。
石炭纪的巨虫
天空中飞翔着翼展接近一米的巨型蜻蜓,翼展半米的巨型知了,还有石炭纪的巨型蜘蛛,如果它还活着,将会以猫为食。
此外还有巨型马陆、巨型蜈蚣,体长在3米左右,就是那个时代的蛇。
由于当时的脊椎动物大部分还处于两栖模式,这注定了它们无法离开水太远。
于是昆虫们捷足先登,率先进入到了内陆地区,享受了更多的资源。
为什么这些节肢动物们长得这么巨大?
巨脉蜻蜓
原因就在于氧气含量。石炭纪的氧气含量在35%到40%,远超我们今天的大气。
像昆虫、蜘蛛这样的动物,它们的体型大小很依赖于氧气的浓度,氧气浓度越大,它们的体型就越大,相反,则越小。
石炭纪不仅是动物演化的一个巅峰,也是植物演化的巅峰,这一时期,裸子植物开始取代各种蕨类,成为了植物中的扛把子,形成了真正的木制组织。
这让裸子植物能够长得更高大,被埋入土地后也不会快速腐烂,进而生成一种能源——煤。
我们现在开采的煤炭资源,有一半就是来自石炭纪的树木。
然而,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如此高的氧气浓度,必定不全是好事。
石炭纪时代
石炭纪结束
在石炭纪末期,地球上频繁发生火灾。
因为茂密的森林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经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纤维素等有机物固定在树干内。
这些碳一时半会儿回不到大气中去,慢慢了大气中的氧气逐渐占据上风。
氧气是极好的助燃剂,石炭纪的空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分“易燃易爆”。
有时只需要一个闪电,一点高温,就能让陆地上的森林被点燃。不仅是树木被点燃,那些暴露在空气中的煤层也被引燃。
石炭纪的森林大火
石炭纪末期,地球犹如一片火海,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增加二氧化碳,恢复碳平衡。
很快,生物们被一场全球变冷席卷,雨林崩溃、海平面下降,海百合在这场浩劫中备受打击。
从那之后,海百合的种类开始下降,逐渐失去了自己在海洋中攻占的地盘。
但是作为地球生物的最初版本,海百合保留有生命初始型号的优点,那就是牢牢占据底层生态位,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基本盘,不怕被灭绝一锅端了。
如今幸存的600多种海百合,分为无柄海百合和有柄海百合,它们延续了祖先的生活模式,要么固定在海底,要么随波逐流。
它们曾经存在过
一些种类的海百合身上还能看见像螺丝一样的环节,这是它们对初心最好的坚守。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来源:知乎APP作者知乎用户问题背景:中国对美国经济投入了大量资金,持有美国四分之一的国债,购买了上万亿的美国国债,那这些钱为什么不能收回来,拿回解决自己的教育、医疗...
-
据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美国曼哈顿法院于1月3日解封已故富商爱泼斯坦性侵案的法律文件,大批与案情相关人员的姓名将随之曝光,涉及多位西方著名人物,比如克林顿、特朗普以...
- 本文转自:中国国防报17世纪下半叶,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为实现统治蒙古各部、割据西北的野心,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越过杭爱...
- 2024年12月,尘肺病晚期患者高春现,通过“尘肺病患者救助群”,联系到了曾“开胸验肺”的张海超。昏暗房间里充斥着制氧机运转的呼呼声。“我…我不治了…没意义…你…好好的...
-
1990年,一省长在小饭馆吃饭,被霸道警察辱骂殴打,结局如何?
1990年,经由中组部同意,岳岐峰同志升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兼省长,岳接到任命之后,第一时间赶往辽宁上任,在办完了相关手续之后,他按照过往的习惯,带着秘书一起下乡做调研,... - 陈独秀与毛泽东曾经是革命同志,后来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不过,在陈独秀与毛泽东的早年交往中有段蜜月期。在那段日子里,陈独秀可以说是十分赏识和大力提携毛泽东,对毛泽...
-
日内瓦风云(上)1954年 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1954年瑞士日内瓦,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迅速风靡全世界,当年这部越剧在日内瓦放映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沉浸在里边,看得是...
-
忠诚的哈萨克人:两次回归却遭乾隆拒绝,致清朝损失44万平方公里
来源:枕猫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它北邻俄罗斯,东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它有272.49万平方公里,它的领土横跨亚欧两洲国境线,总长超过1.05万千米。虽然说... -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严看死守村民烧秸秆,光干部餐食费就花了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近年来,禁止秸秆焚烧对防治大气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但部分农民反映,这也带来了病虫害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半月谈记者在东北部分地区走访发现,随着种植品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