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生
吴宓孔孟的忠实信徒,因此也像儒家的圣人们一样特别关心国人的德道,《吴宓日记 1939~1940》一册,就多次谈及此。
1940年二月十二日的日记,他的自白显示了他对道德的坚守,有一种浓浓的夫子自道的味道:
“宓补述爱彦之情事,且告雪梅,言:宓之诗文不足称,更乏处世之才。宓一生所志,惟在道德。思辨功夫在此,所竞竞力行者亦惟此。……知宓论宓者,亦当着眼于道德方合。”
在他眼里,连中日战争的胜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也是两个民族的道德水准,而他认为中国人那时的道德不如日本,因此对中国的前途命运非常悲观。1939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日记,他写道:
“宓近读《神曲》……深信天命不可违,而道德之效力最大。中国之前途,中日战争之最后胜败,悉视中日两民族道德高下之差以为定。而中国今日道德之败坏,见于实事者,无可讳言。回溯近五十年中国之历史,窃意中国之灭亡必不可免。苟竟得存,则是由于天幸与事机之偶然而已。”
另一处写道:
“至朱君述佛家意见,以为强凌弱,强为恶,必得祸;而弱之受侮,亦必有其因,是以弱之咎也。宓按此正儒家之正解,持此以论日本侵略中国衰亡之一大段史事,庶可见其真而得其平已。”
吴宓对当时中国最失望的,乃是国人道德素质之低下。在1940年一月十五日的日记中,他记录了一个道德沦丧的残酷故事:
“孙君述说在鄂亲见,败退之后,重伤之兵,卧道旁,不能行动。乡民不惟不昇而救之,且以菜刀斩杀此伤兵,而劫夺其身上之衣物财械。呜呼,世事之惨酷有如是者!”
士兵英勇抗敌,重伤后本应得到乡民呵护爱戴,至少应示之以同情,而竟被乡民为了一点财物斩杀,人性泯灭如此,令人发指。我们向来以文明礼仪之邦自居,而国人竟做出这等寡廉鲜耻的事,这种抗日,意义何在?吴宓还站在道义立场,批评那种极不人道的强迫人民抗日的做法,同年九月三十日日记:
“铨又述蜀中强征壮丁之各种流弊。总之,好利恃强,备极残忍。呜呼,中国人心道德如不改良,终于无望。若如此法驱民而战,则虽胜日本亦无意义与价值,况由今之道必败乎?宓观于西欧、俄、德等国之诈横,及日本、中国之虐用其民,乃益明悉孔子、孟子抑霸重民、主德斥利之说劝教之正大切要,于今时势尤为合宜。”
抗日本是为了赶走残暴的侵略者,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若以毫无人道的强征壮丁方式驱民而战,像日本一样残暴,那么即使胜了日本,又有何意义呢?
在吴宓看来,国人素质之低,又最为典型地表现在自私自利上。他说:“趋鹜实利,乃中国人之通病,鲜能自拔者也!”在日记另一处,他又批判社会:“念世人皆贪而吝。重私利,而无复道德与感情。”
1940年六月八日日记:“赴清华教授会,并选举评议员。少壮派得势,惟求加薪。重利。”
如果说底层人趋利是生计所迫,上层社会特别是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的唯利是图,则极大地败坏着风气,危及整个社会。1940年五月四日,他痛心疾首地写道:
……超等立即集资一二千元,驱赴市中,购来大批纸烟及布等,将待时出售而获赢利。宓无才,不能附骥,而窃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中央如此,地方亦然。“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不得,宠赂彰也。”黄师诗云:“岂知亡国在官邪。”
宓观今之中国殉财、殉名、殉欲者,比比皆是。而殉道、殉情者几于绝无仅有。而国社危亡至此,何能挽救?况士子方暴戾恣雎为教,而以破灭中国旧文化为能。……种种口号,相炫相蒙,而中国之希望何在?中国如此,全世又如彼。将奈之何?……至若国亡种灭,尤其中国文字礼教全体崩丧,此亦天命之难违,人孽所自造。
国难当头,知识分子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还有何节操可言?而比知识分子更腐化堕落的是官僚阶层。官僚们历来被认为是人民的表率,如今这帮人却成为最腐败的阶层,这样的国家,希望何在?
知识分子的唯利是图,官僚的贪腐,这些都是道德沦丧的表现。五月二日他“记述黄维谈留英学生行至沪复返滇事,其中更有不德情形”,于是感慨:“中国之亡,亡于道德之沦丧,盖莫能救矣。”六月十三日又说:“视世乱国亡,皆为事理之所当然,道德因果所致。”
吴宓将道德视为个人乃至民族发展的根本,在我们看来好像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毕竟没有制度,没有法治,以及种种因素的助力,人的道德也难以发挥。但从另一个方面看,道德又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因素,因为再好的社会,有再好的金科玉律,都必须具化到每个人身上,因此人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高低。
作为一位学者,吴宓在抗日战争时期并未上战场,但他还是关心民族的危亡,日记中多有流露。但他最关心的,不是日本的侵略,而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比起杀敌救国,吴宓显然更擅长的是文化道德救国,他最看重的,也是文化道德救国。他认为,文化不讲、道德沦丧才是真正的亡国灭种。今天来看,他的思想之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但他的学说,无论对错或合不合宜,都是非常真诚的。日记中一句“讲殉道殉情之义理,颇为激昂”,话虽简,却是他信仰的真情流露。
1939年他曾有诗云:“添薪灭火孰仁智,立教兴邦往后贤。”观其所谓立教,大旨便是道德之教(主要是儒家的道德之教)。就此而言,吴宓倒是难得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家。他对道德的执着看起来有点迂腐,但也正是这种执着,我们可以在他身上发现中国知识分子特别重视道德节操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这种执着,使他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赢得了一大批学子的敬仰。
来源: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因为耶路撒冷的事情又被很多人拉进了视线内。生灵涂炭的战争造成了巨大数字的平民百姓伤亡,然而以色列在中国却被人刻意的洗白。在网络上关于以色列对中...
-
极目新闻记者 陈俊京剧演出舞台上,一名武生翻跟头时裤子不慎掉落至脚踝处。他短暂下台调整,但仍未能系上。此时演出还在继续,武生仓促登台,冒着受伤的风险,坚持翻完跟头...
-
为梦想窒息的贾跃亭,这一次可能要让自己窒息了。日前,贾跃亭努力多年要造的法拉利未来汽车发布了三季度财报,几个简单的数字直接让无数投资人脑溢血。▲ 图源:FaradayFutu...
-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1949年上海解放,入城仪式遭外国人拦路,陈毅大怒:把人抓起来!
1949年,随着上海的解放,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也开始着手安排解放军的入城仪式。7月6日,在全民欢腾中,隆重的入城仪式缓缓开始。在此之前为了能够让入城仪式万无一失,陈毅特... -
1951年,谋划炮轰天安门的两个中情局间谍被枪毙,这是近百年来中国首次处决外国人
1950年,人民共和国第二个国庆节前夕,北京市公安局内七分局天安门派出所接到上级指示:我情报部门已侦悉敌特内外联系的密信及电报密码等,经最后分析确定:敌特密谋在国庆典... -
2006年戈尔巴乔夫用苏联解体经验,对中国说了句忠告“不要搞民主化,不要让国家崩溃”。
1991年,苏联这座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世界格局随之剧变。15年后,作为亲历者的最后一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郑重告诫:“不要搞民主化,不... -
凭借着聚焦经济型SUV战略,长城汽车实现了从负债累累到千亿级规模的增长,其董事长魏建军也以坐拥约1300亿元资产实现人生逆袭。然而,近年来从自主第一跌至第十的成绩也让长城...
-
现在一提起明末大宦官魏忠贤,大家就会想起电视剧中那张可恶的嘴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魏忠贤及他的阉党势力,长期把持朝政,祸国殃民,可谓坏事做尽、恶事做绝。崇祯皇帝...
-
卢麒元:对金融家来说,立场比知识更重要!洋枪队,巴西的举国之殇
笔者佩服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金融管理水平。他们既有学理悟性、又有实战经验,是不可多得的治国奇才。他们管理货币的水平,已经接近人类金融管理艺术的巅峰。他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