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自南开大学、光明日报、《南开大学报》、三联生活周刊、迦陵学舍、今晚报、作者 | 展欢颜等、摄影:吕家佐)
本站注:本文内容初编辑于2022年10月,部分内容原作者写于2020年,故多次提及叶先生97岁,后后于2023年8月补充收编了包括庆祝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辰的先生作品解析部分。版面格式需要,(第二页)内容略有改动。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著有《迦陵著作集》等。在南开大学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与陈省身故居宁园之间,有一座仿古四合院——迦陵学舍,里面陈设典雅别致,存放着丰富的诗词古籍。书香和书声从这里溢出,为校园增添了醇厚浓郁的人文气息。迦陵,是叶嘉莹先生的号。近些年,叶先生就是在这里读书、写作、教学。2023年,她迎来了百岁寿辰。
她,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却在54岁写信给中国教育部,申请免费来华教学。
来华任教后,她辗转全国多所高校讲授古诗词,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2020年6月22日,97岁的她在抖音开通直播,线上讲解《唐诗三百首》。
这位年近百岁依然不忘初心的教授,就是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自1979年起,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叶嘉莹就利用假期在中国教授古典诗词,1989年她在加拿大荣获“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后,又在南开创建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与现代文学有组织、有计划、有发表园地的创作不同,旧体诗词创作是作者对人生的“日记式”表达,它的情感是真挚的,整理和出版却是偶然的。叶先生的诗、词、曲创作收在《迦陵诗词稿》里,这些诗词历经70年多次编纂和增订,分为两编:上编以1953年叶先生的爱人赵钟荪先生手抄辑录的诗词作品为基础,经陈国安、施淑等整理铅印,曾以《迦陵存稿》为题出版;下编收入此后的作品,2019年出版的最新增订本,收诗歌450余首,词百余阕,另有曲辞、联语若干。此后,叶先生仍时有作品发表。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句感叹,成了叶嘉莹一生的真实写照。
但她,却凭借自渡力,在劫难频频的一生活出优雅的风度。
正如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曾在书中提出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叶嘉莹给出的答案是:自己。
少年丧母,她醉心古典文化,为自己疗伤;
中年婚姻不幸,她宽容以对,化解了忧愁;
晚年丧女,她看淡小我,收获了长寿。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人人皆是跋涉者。力不从心时,谁都想有人渡自己一程。
但人生多艰,没人能次次渡我们。
而良癖和宽容、淡然的心态,却能一次又一次将我们摆渡出困境。
叶先生1924年生于北平(今北京),高中时母亲病逝,1948年结婚,随爱人迁往台湾,遭遇“白色恐怖”。20世纪60年代赴北美执教,1979年起回到祖国大陆任教。叶先生的诗词作品呈现了她曲折苦难的经历和坚强执着的追求。从整体来看,叶先生的诗词创作,可归结为“羁旅”与“归来”两大主题。
叶嘉莹三四岁便跟父母学识字。
别的孩子在胡同里撒欢的时候,她已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上初中那年,她从母亲手里接过一套《词学小丛书》,又进一步学会了填词。
学会填词后,叶嘉莹常常填词抒发情怀,她填过一首《浣溪沙》:
“屋脊模糊一角黄,晚晴天气爱斜阳,低飞紫燕入雕梁。翠袖单寒人倚竹,碧天沉静月窥墙,此时心绪最茫茫。”
叶嘉莹(中)幼时照片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天真模样。
若无变故,家学渊源深厚的叶嘉莹大概率会成为一名女词人。
可惜,1937年的卢沟桥炮声打乱了她的命运轨迹。
战乱中,父亲音讯全无,母亲忧劳成疾。
叶嘉莹与父亲在加拿大合影
1941年,叶嘉莹刚刚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母亲撒手人寰,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
17岁的叶嘉莹听着钉子敲进棺木的声音,悲伤和无助在心里泛滥成灾。
所幸,她有诗词为伴。
叶嘉莹年轻时的照片
她接连写下8首《哭母诗》,以诗疗伤。
随着叶嘉莹用诗疏解哀伤,她的心绪平稳许多,开始冷静面对丧母之痛。
可是,她走出了丧母之痛,又面临生存困境。
身在沦陷区,又没有父母庇护,曾经衣食无忧的她只能吃难以下咽的混合面,穿打补丁的衣服,伤感悄然袭上她的心头。
迷茫中,她一遍遍地阅读《论语》,书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醒脑的清风,渐渐驱散了她的伤感。她不再介意衣食粗劣,忘我地投入学业中,成为全班第一名。
在古典文化的支撑下,叶嘉莹走出了丧母之痛,又在迷茫中突围,成长为一名优秀学子。
叶嘉莹年轻时的照片
萧伯纳曾说:“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其实,醉心于癖好的人也是坚不可摧的。
生命无常,世事多变,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伤痛。
可是,有癖好的人,有着属于自己的疗伤方法,还有观世事的独特视角,不会沉陷在伤痛中,迷失方向。
即使命运卷起暴风雪,有癖好的人仍会心存暖意,保有对生活的热爱,不会万念俱灰,更不会轻易倒下。
1945年,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女子中学教书。
工作期间,她结识了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赵钟荪,并在1948年完婚。
新婚不久,国民党颓势渐显,叶嘉莹随丈夫去了台湾,自此开启颠沛流离的半生。
抵台第二年,长女出生。
叶嘉莹与丈夫和孩子们的合影
仅仅4个月后,赵钟荪因“白色恐怖”被捕入狱,叶嘉莹受到牵连,工作丢了,住房也被抄。
女儿正嗷嗷待哺,她只好带女儿寄宿在丈夫的姐姐家。
姐姐一家五口住在两居室里,姐姐和姐夫住一间,姐姐的婆婆带两个孩子住一间,叶嘉莹只能带女儿睡过道。
她怕打扰人家,姐姐一家午休时,她把女儿抱到屋外哄睡;晚上,她先把女儿哄睡着,等其他人都睡了,自己才在过道打地铺睡下,第二天又早早起来收拾过道。
深夜里,寄人篱下的苦涩和对丈夫的担忧,交织在一起啃噬着叶嘉莹的内心,她只能反复给自己打气:等丈夫出狱,一切都会好起来。
1949年冬,叶先生带着仅三个月的长女也一并被关了起来。第二年,带着哺乳期女儿的叶先生被释放,却失去了教职和宿舍。她写过一首《转蓬》,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诗中,叶先生把自己比喻为随风迁转、远离家乡的蓬草,在无枝可依时遭逢莫名的祸患,同事避之不及,亲友又搭救无门。
1962年,叶先生写过一首《海云》:“眼底青山迥出群,天边白浪雪纷纷。何当了却人间事,从此余生伴海云。”结合两年后写作的《南溟》,就知道这首诗并非看上去的那样意象高远、立意洒脱。《南溟》写道:“白云家在南溟水,水逝云飞负此心。攀藕人归莲已落,载歌船去梦无寻。难回银汉垂天远,空泣鲛珠向海沉。香篆能消烛易尽,残灰冷泪怨何深。”短暂、缥缈的意象其实表达的是无常、易逝的漂泊感,叶先生在台湾任教的十余年,似乎从没得到过安顿。
1956年,叶嘉莹在台大任教时为小朋友讲课
3年后,赵钟荪终于出狱,可叶嘉莹的生活并没有好起来。
经历牢狱之灾后,赵钟荪性情大变,不仅不肯出去工作,还稍不如意就暴打妻子。
叶嘉莹每天在外忙于生计,回家还要忍受丈夫的斥责和拳头。
遍体鳞伤时,她好几次梦见母亲接自己回家,可是梦醒,依然是自己孤零零一人。
绝望之际,她默念禅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知道,丈夫在狱中一定经历了难言的悲痛,才会性格迥变,自己不能跟他计较。
对婚姻一次次失望后,叶嘉莹把精力全部投入诗词研究中,诗词鉴赏水平日益精进。
不久,她受邀担任台大中文系讲师。
叶嘉莹与台大校长见面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她又相继在淡江大学和辅仁大学授课。
因为对丈夫的宽容,叶嘉莹走出了怨恨、自怜的负面情绪,将全部精力用于提升自己。
生活的低潮期,因此成了她事业的上升期。
叶嘉莹的教师节
就像雨果所说:“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遭遇伤害和背叛。怨恨与宽容,只是一念之差,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凭借深厚的古诗词修养,叶嘉莹在1966年被哈佛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自1966年起,叶先生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不得不用英文讲授中国古典诗歌。1968年秋,叶先生在美国任教合同到期,写下《留别哈佛》三首,其中第一首言:“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曰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歧。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浮生可叹浮家客,却羡浮槎有定期。”此时,叶先生的父亲和两个女儿已经移居美国,她如果回到台湾任教则收入不够家用,只能在北美另寻机会。这首诗沿用了落叶等意象,尾联以羡慕天河上定期往来的浮槎哀叹自己漂泊的生活。
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两年后,她又接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约,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
生活稳定后,她将全家接出台湾,定居温哥华。
她以为生活终于苦尽甘来,怎料,一场横祸突然降临,她再次经历了人间至痛。
1976年,结婚仅3年的长女和女婿在车祸中双双丧生。
女儿自小便是叶嘉莹的精神支柱,年过半百却突丧爱女,她伤心欲绝,几度昏厥。
强忍悲痛料理完女儿的后事,她便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肯见人。
闭门不出的日子里,她开始反思自己一生辛劳的意义,并渐渐领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应是人的终极目标和理想。
想通后,她决定看淡小我的伤痛,追寻更高的目标。
于是,她写信向中国教育部申请回国教学,不收分文报酬。
1979年春,她如愿回国任教,叶先生在一首绝句中写道:“五年三度赋还乡,依旧归来喜欲狂。榆叶梅红杨柳绿,今番好是值春光。”此时已经55岁,离乡30余年的叶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申请利用假期自费往返大陆讲学,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后转赴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和南开大学。叶先生拜访了陆宗达、史树青、郭预衡、刘在昭等旧日师友,写了12首赠诗,其中最后一首是:“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先生以“散木”自喻,认为回到故国才真正找到了“乡根”和归宿,此后“归来”主题又多次出现,例如叶先生在应中华诗词学会友人邀请赴宴时口占三绝,其中第二首说:“我是东西南北人,一生漂泊老风尘。归来却喜多吟侣,赠我新诗感意亲。”
叶先生自1979年起,每年利用假期来南开讲学,每每在秋天回到南开时,都因为错过了马蹄湖荷花花期而感到遗憾,因而曾赋《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曰:“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后来,叶先生在南开定居,在坐落于马蹄湖畔的迦陵学舍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了这份与南开的深厚情谊,先生赋诗曰:“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1979年,叶嘉莹(前排右二)抵达天津与南开大学诸大学教师合影
上世纪80年代,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还有教学任务,只能利用假期回国教学。
1990年在加拿大退休后,她将工作重心移到国内,回国任教让叶先生获得了安顿,旅居北美的岁月因此不只感到漂泊。1997年,温哥华花期将至,叶先生又要踏上旅程,写下绝句,回应了初到台湾时写作的《转蓬》:“久惯生涯似转蓬,去留得失等飘风。此行喜有春相伴,一路看花到海东。”诗中虽然仍把海外生活视作漂泊,却提到有春相伴便有花可观,旅程因此有了值得欣赏、玩味的景致。同年又捐出一半退休金,在南开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资助热爱传统文化的莘莘学子。
叶先生曾托名老师顾随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确实,面对苦难,叶先生从没有选择逃避,也未曾放弃过希望。从宏观来看,叶先生在诗词中传递的主要情绪,可概括为“坚韧”与“进取”。2018年,她又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这些年,她变卖房产、省吃俭用,已累计捐出3568万,倾尽所有地在中国传承古典文化。
叶嘉莹在《掬水月在手》中的访谈
因为对南开的杰出贡献,她在2019年受聘为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并荣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经历颠沛流离的命运后,她学会了看淡世事无常,看淡钱财得失。
半百时因丧女痛不欲生的她,如今已97岁高龄,并且依然身体康健、气质优雅。
古话说:“胸怀淡泊人长寿,心平气和体健康。”叶嘉莹的长寿,便是得益于她老年后的看淡。
看淡,不是心灰意冷,而是不执着于得失,以顺其自然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人生,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每个人都在一边失去,一边得到。
但,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补偿。
过于在意得失,只会徒增烦恼,身心俱疲;学会看淡,才能不忧不惧、身心无恙。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里回顾人生:“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是够苦。”
叶嘉莹这一生,少年丧母,中年丧女,婚姻不幸,委实是在苦海里泅渡。
叶先生17岁那年,母亲因肿瘤到天津做手术,术后感染,不幸在回京的火车上去世了。其时正值抗日战争,她的父亲叶廷元在外地工作,叶先生和两个弟弟寄居叔父家,刚经历丧母之痛又备尝亲人离散的艰辛。叶先生写了《哭母诗八首》,其中第六首说:“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凄凉莫怨无人问,剪纸招魂诉母亲。”从掌上明珠到憔悴委尘,叶先生不只失去了情感上的依托,也遭遇了现实生活的离乱与困顿。
经此波折,叶先生在与顾随先生唱和时,写过这样一首耐人寻味的诗作:“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狂风撼城既是实景,也是日军侵华的真实写照,当时日本军车放着军乐在路上横冲直撞,骚扰北平城里的百姓。偶遇晴明,天气却寒冷难耐,唯有深宵的煤油灯散发出一丝暖意。叶先生在诗中说,自己要在战乱中入世,为国家做事情,而不是隐居和逃避——这是当时优秀青年学生的觉悟和志业。
高昂的理想和信念使叶先生在苦难中仍抱有希望,这在后期作品里体现为一系列高远的意象和昂扬进取的热情。1983年,叶先生写过一首《蝶恋花》:“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 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上片意境开阔高远,登楼远眺,海天相接,追逐神山渺远的形迹,要像屈原一样“上下求索”;下片回到眼前,月光入户,兰香四溢,难忘书生报国的心愿,听说当年春意迟后,希望早日归国,不要错过了花期。归国任教让叶先生逐渐与前半生的苦难经历和解,作品中屡屡表现出进取的情怀:“不向西风怨摇落,好花原有四时香”(《金晖》,1992年);“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鹧鸪天·似水年光去不停》,2000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浣溪沙·又到长空过雁时》,2001年)。
苦,更是普通人生活的底色。
有的人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纵然疫情肆虐,依然不敢闲居在家。
有的人玩命加班,为公司耗尽青春,仍难逃中年被嫌弃的命运。
有的人怀着“与子偕老”的愿望步入婚姻,可世事变迁后,只能无奈看着爱人渐行渐远。
年少时,我们希望有人帮自己渡过难关,待独自闯过重重关卡,方才明白:人生的大多数关卡,唯有自己能渡自己。
择一良癖,学会宽容,学会看淡,把一颗心安顿好,才能泅过苦海,抵达幸福的彼岸。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2015年大连举报李铁+河北,提供了哪些证据?当时足协管事的是谁?
7年前大连举报李铁+河北收买对手,提供了哪些证据?当时中国足协管事的是谁?前国足主帅李铁被带走调查后,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大家都在关心会有多少中国足球的大佬卷入李铁... - “华佗论箭·七月盛典”于2014年7月25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图为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与严介和对话。(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华佗论箭...
- 这几天欧洲又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先是乌东战场发生巨变,接下来就是北约内部突然后院起火。发生冲突的两个北约国家分别是土耳其和希腊...
- 一位郑州的朋友,问——上面的人好蒙,还是下面的人好蒙?历史告诉我们,谁都不好蒙,但,多数的贪官会选择——欺上。“欺上”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起了网上一个段子:刚考上...
- 辞旧迎新,王健林的关键词却是割肉。11万㎡的上海金山万达,被卖给了中联基金,仅最近7天,中联已接管了四座万达广场。12月25日,太仓万达,卖了,12月26日,湖州万达,卖了,...
- 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喜悦的日子。这个节日,在《三国演义》里是太平气象,在《西游记》里是铁锁星桥,在《水浒传》里是忠义交情,在《红楼...
- “大明太祖皇帝薨!”“大明太祖皇帝薨!”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躺在床榻上看着身边的人恋恋不舍,身边的人哭成一片。可当太监尖细的声音一声接一声的一声在宫中回荡,...
- 来源:北宫谈文史2020年9月,一则关于美国中情局(CIA)的新闻消息,被各大媒体刊登在了报刊、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之上。新闻一经发布后,便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在这则新...
-
外媒记者刁难邓小平,问他为何总是二把手,邓小平的回答让人佩服
1980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118号厅,新闻司司长钱其琛,翻译施燕华和一个记录员,此时正在严阵以待。邓小平同志将要接见一位特殊的客人... -
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楼 ——对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港和罗塞塔石碑的质疑
【何新先生的推荐按语】倚天立先生的这一组论文,理性、科学、透彻,从实证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所谓辉煌的地中海史前文明的不可信与荒诞无稽,非常值得一读,特予以鼎力推荐。此文原发于天涯论坛,鄙人读后深以为赞,可圈可点。特予略作整理,以连载形式陆续介绍,请朋友们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