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保定老调

繁体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保定多古风 老调源流长

韩伟:

上一回咱们听过了慷慨激昂的河北丝弦,结识了侠肝义胆的梨园豪杰,一曲丝弦犹绕梁,几多传奇梨园情。在咱们河北,还有一些起源于田间地头、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小戏,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从白洋淀的芦苇荡一直唱到京城大舞台的保定老调。接下来,我们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

在保定白洋淀一带,有一句老话,“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这老调究竟有多老呢?

咱们把时间表上翻到元朝、明朝那会儿,每到过大年的时候,白洋淀周边村村都办花会, 花会上少不了“小车会”、“跑旱船”这几样热热闹闹的节目,但是跟别的地儿不一样,演员们一边演,还一边唱,唱的什么呢?句式为 3句、3句、2句的“三三二”段体,8句一段,学名 “河西调”,当地人叫“娃娃”、“耍孩儿”

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保定多古风  老调源流长

到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这种花会哼唱小曲已经有了戏曲雏形,因为是用枣木梆子击节打拍子,所以叫老调梆子。开始的时候,老调梆子一直与丝弦合班演出,艺人又唱丝弦又唱梆子,在过去叫“两下锅”或“三下锅”。

韩伟:

花了几百年的功夫,这老调才算是登上了台,但一直和别的剧种当团结户,撘伙儿过日子,如此又过了大几十年, 清末民初的时候,老调开始兴旺,不仅自成一脉,还唱出河北,唱进了京城,那带着老调一路向前的老调艺人又是哪一位呢?

褚亚玲:

“霸州红”韩大仓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韩大仓是河北霸州北高各庄村人,他打小学戏攻老生,跟着草台班子四处演出。那会儿的戏班子,都是农忙的时候在地里干农活,农闲的时候搭班子串村演戏,小小年纪,韩大仓就在当地的老调班里"跑大棚",清光绪初年,在京南霸州、固安、永清、新城、雄县等地,韩大仓唱出了名,他的嗓音宽厚洪亮,吐字清晰,声若铜钟,被誉为老调中的假高庆奎"。

20多岁,韩大仓挑头组了老调班,这个戏班子可不得了,他把咱们河北乡间的小戏一直唱到了北京的天桥广兴园剧场,这可是给老调立门户,扬名气的一件大事。

民国七年(1918年) 韩大仓带着的老调班进醇亲王府演出堂会,艺惊四座,经过京城名流那么一传播,韩大仓可就火透了京城,当时在京城戏迷眼里,韩大仓和京剧名须生高庆奎、刘洪生齐名,那都属于开先河的一代宗师。韩大仓之后,周福才、小莲花等老调艺人也相继走红。

痴迷老调,村里穷娃怎样走进戏坊拜师学艺?

博采众家,乡下农夫如何辉耀舞台成为泰斗?

褚亚玲:

周福才,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白洋淀边上安新县南冯村人。大家都叫他福子。小时候家里穷,不到10岁便给送到村里的富户家中当“小做活的”。

南冯村是老调剧种的发祥地,人们居家干活、下地劳动都爱哼唱几句。当时村里有一个叫邵国琪的盐商,是个有钱的文艺男,特别喜欢老调,他专门腾出几间房在村里立起了戏坊,这个村级的业余剧团从娃娃抓起,招了一班小孩,请本村的艺人高凤春、高云龙教戏。每天晚上戏坊里咿咿呀呀教学的热闹,这屋外还趴着一个小脑袋听得入迷,是谁呢?——“小做活的”小福子。

小福子着了魔似地,天天晚上跑到戏坊看排戏,时候长了,戏坊的老师被他打动了,正式收了他学戏,这孩子该着是吃这碗饭,学了两年,十四岁上,就进了当地最有名的韩大仓戏班,跟着师傅走江湖唱戏。

常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唱出名堂唱成角儿,小福子下了狠劲儿。白天跟着戏班子走村串街的演出,一天三场戏,晚上顶着星星才回来,睡不了几个钟点,又早早从炕上爬起来,借着星光深一脚浅一脚来到村外一口井旁边,干嘛呀?——喊嗓,只见小福子把身子趴在井沿上,头伸到井口里啊啊地喊,就这样一年四季,从春练到冬,寒冬腊月大雪天也照练不误,喊完嗓子爬起来,身下的雪化了一片……

为了练嗓,小福子别出心裁,想出了个好办法,他把一个罐子带在身边,只要有空儿,就用嘴对着罐子喊,回到家里,那更不能歇,他在墙上挖了个洞,把一个罐子口对外放在墙洞上,没事就就用嘴对着罐子口喊……

功夫下到这个地步,您说,能不出活儿能不成角儿吗?

1894年,韩大仓率领戏班在北京天桥的广兴园戏院演出,18岁的周福子也随着去了。当时,北京的戏曲舞台盛行“两下锅”——两个剧种同台演出,唱京剧的刘鸿声是当时的名角,这位刘鸿声走路有点跛,不善做功,唱功、念功却很是了得,他的嗓音高亢、挺拔,自成一派,世称“刘派”,刘鸿声见周福子憨厚老实嗓子亮,有意提携这孩子,邀他同台演出,周福子头一回进京城,就和名家搭档,心里甭提多美啦。

眼见着前途一片大好,少年周福子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什么呢?从北京回来以后,他的嗓子倒仓了。倒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演员青春发育,变嗓,声音暗哑,唱不了了。戏班子不养闲人,周福子只好卷起铺盖卷,回了家,种了二亩地,当上瓜农。

周福子人在瓜田里,脑子转的却是唱戏的那点事儿,到京城见过了大世面,他开始觉得老调戏中有些唱词不讲究,很多都是土语,到了外边别人都听不懂,这声腔、韵律怎么才能更好呢?

当时,村里两位读书人,一个拔贡,这拔贡不得了,差不多相当于科举考试中州县的状元,名叫高伯从,还有一位秀才叫王祝熙。周福子见天追着人家俩,他把精心挑选的又沙又甜的西瓜摆在瓜棚里,把俩书生恭恭敬敬地请到瓜棚下,说:“我唱段老调,您二位给正正音韵,纠正一个字,给一个西瓜。”高伯从和王祝熙很感动,不冲西瓜也冲着这份人家这份好学的心,只要有空,就到瓜棚,跟周福子探讨唱戏的学问。

要说周福子真是有心人,当时40里外的安州出了个翰林叫潘龄泉,潘龄泉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周福子一打听到人家回家探亲,就跑到人家家里拜访,不为攀权附贵,为得就是请人家说说戏,说来也怪,这博士后遇上种瓜的却有说不完的话,这戏里的典故是怎么回事,戏中的人物该怎么理解,潘龄泉给周福子掰开揉碎说的清清楚楚,周周详祥,还把五音六律的学识也都教给了周福子……

周福子一边种瓜,一边学习,每天坚持练声,没多久,这倒仓的嗓子逐渐恢复过来了,又能唱了,周福子没有慌着回戏班,他觉得自己差得还太远,还得拜师,找谁呢?放眼保定当时最火的演员是西河大鼓艺人朱大官,是西河大鼓“朱派”的创始人。周福子想跟人家学,可压根不认识人家,怎么办呢?

当时保定的最大的商业兼娱乐场所马号里有一家茶园,朱大官常在这里演出,当时,能听上一段朱大官的西河大鼓,那也是很值得炫耀的事儿。

打听到朱大官的行迹,周福子来到茶园,应聘茶房,并且跟老板说一分钱工资也不要,白干,为的什么呀?随时听朱大官的演唱。就这么着,周福子每天提着水壶一边给客人沏茶续水,一边偷艺。这事儿后来被朱大官知道了,不但没生气,还非常感动,他把周福子叫来,“得嘞,你也别偷摸的了,想学啥,我都交给你。”周福子从朱大官这里学到了咬字清晰和唱白间用的技法,功力大增。

民国七年(1918年)秋,周福子再次到北京演出,距离18岁头回进京,已经过去24年,这二十多年,他从一个青涩的乡村少年变成了老调艺坛的领军人物,

舞台上,周福子唱念做打,魅力十足,舞台下,举手投足,气定神闲,他先后在大栅栏的同乐园、三庆园戏院演出,一出《调寇》惊艳京城,当时醇亲王载沣(feng)看了周福子的戏后,非常震惊,叫来这位主演:“你叫什么名字?”周福子回答:“我没学名,姓周,小时候叫福子,就叫周福子。”

醇亲王载沣想了想说:“你这么有才,我看你就叫周福才吧!”

从此,周福子改成周福才。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周福才到保定地区的安国县城演出。一贴演出戏报,人们就相互传“周福才演戏来啦!”正巧,这时安国县城驻扎一支刚从外地开拔来的军阀队伍。他们看这阵势挺好奇,“这周福才到底什么人呢?我们倒要看一看,把他给叫过来,给军爷们演一场。”

这天演的是周福才的拿手戏《临潼山》。戏中有一场叫《劝军》,是李渊面对杨广派来拦杀他的军兵,劝说他们不要再为隋炀帝卖命当兵。唱词是这样的:众好汉你们慢慢地动手,李渊我有话对你们言。…战死在两军阵不如鸡犬,把一个热身子扔在了阵前。有亲戚和朋友捎书带信,你举家老小哭皇天。爹也想,娘也盼,那妻子房中守孤单。劝尔等退了伍回家去孝母,落一个庄稼人苦种庄田。春种秋收打几石,咱们纳了皇粮不怕官。到夜晚你把那柴门紧闭,怀抱子足蹬妻自在安然……

周福才这番唱声情并茂,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直戳人心,台下鸦雀无声,军阀部队的军兵一个个都愣在那里,只觉得这字字句句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头,当天夜里,不少军兵丢下枪,开了小差跑回家。军政当局对此大为恼火,说周福才涣散军心,要逮捕他。幸亏,事先有人给送了信儿,周福才连夜步行80公里赶到定县火车站,逃到太原,躲了半年才躲过这场祸端。

1954年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到保定演出,河北省文联专门组织了荀慧生和周福才的观摩演出。荀慧生演《红娘》,周福才演《调寇》。周福才的表演,获得了荀慧生的交口称赞。

周福子广学博采而又融会贯通,为老调树立了新的风格特点,把老调艺术引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就了老调泰斗的地位。

作为保定老调的泰斗,周福才不仅用一己之力,为这门艺术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而且还慧眼识珠,挖掘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周福才之后,老调舞台上又涌现出那些优秀的艺术家呢?

老调不老 ,崔澄田台上台下如何掀起老调旋风?

戏比天大,王冠英戏里戏外怎样唱响慷慨悲歌?

咱们先说说老调艺术家崔澄田先生。崔澄田是保定蠡县崔庄村人, 10岁时参加了本县南宗村老调戏班,学白脸末(即白脸奸净)。13岁登台首演,先后在 “杠子红”肖宽玉和“平山红”冯广亭戏班搭过戏。

后来,崔澄田又兼学红黑花脸。他好学好问好琢磨,演得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948年,在安平县城内有5个花脸同台演出,崔澄田最后一个演,他一出场,满场叫好!演完一场,观众还不依不饶,只得续戏两天,让把其他4位花脸演过的角色挨个再演一遍。

1959年,他调到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在《潘杨讼》中饰演潘洪。他边练边改,在表演上,加进了慢台步、小动作和含蓄、微笑、藐视等面部表情,把既老奸巨猾,又行止威严;既威严肃穆,又跋扈骄狂的潘洪刻画得丝丝入扣。

1960年,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带着《潘杨讼》进京演出,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他,周总理称他是“活潘洪”,邓小平还与他合影留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夸他演的潘洪“能得一百分”,并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要京剧界同行向他学习。后来,《潘杨讼》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映。 (加音频)

在这次演出中,主演寇准的王贯英,也表现不凡,被邓小平赞扬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王贯英,1938年出生在安新县北冯村,是老调艺术诞生以来的首批女学员,原来唱女腔,在周福才的建议下,改唱生行,周福才还为这个女弟子亲授了《荐诸葛》的徐元直、《坐路》的李渊等戏,使王贯英后来成了老调舞台的中坚。

王贯英嗓音雄浑圆润、身段阳刚大度。先天条件好,又肯吃苦,为了演好剧中的“骆驼跪”(就是跪在舞台上来回移动并演唱),她双脚离地,只用双膝着地,在砖地上反复练习。那时候没有专用护膝,用棉絮包裹的膝盖都磨破了,新伤结茧,结茧后又成新伤,她在六十多个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反串过红脸、须生、刀马、老旦、彩旦、小旦等行当,塑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称赞王贯英的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贯英不仅唱的好,艺德也高。1963年,王贯英身怀六甲,依然选择随团到涞源县演出。她说:“山区的老百姓看场戏不容易,戏报早已贴出,如果我回了戏,观众会多失望啊!”当天演出的剧目是《潘杨讼》,“寇准”的“骆驼跪”动作幅度很大,王贯英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整套动作。当晚,她赶回保定,第二天生下大女儿。

“天大地大都不如戏大。”保定老调,几百年来唱不尽忠肠烈骨、慷慨悲歌,唱不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正是:

霸州红带队进京,周福子痛下苦功。

保定老调多激昂,燕赵慷慨代代唱。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2025年春联精选

    1上联:降雪无声乾坤一夜玉下联:安邦有继祖国万年春横批:国泰民安2上联:春风浩荡江河披锦绣下联:华夏腾飞苍山映彩霞横批:春意盎然3上联:雏鹰凌空当展兴华翅下联:老骥伏...
  • 一百幅书香门第经典对联,百读不厌,值得珍藏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 中华文化和文学常识大全

    一:文学常识 一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
  •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导读: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
  •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礼仪用语大全思维导图

    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且连绵不绝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语言表现形式——礼仪用语。这些礼仪用语,如同镶嵌于...
  •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六亲不认,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恐怕我们还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人有三急。这一...
  •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
  •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特征、性质与规律,剖析传统丧葬礼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的殡葬文化精华。通过对传统“丧葬礼俗”产生...
  • 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传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十一

    排着队唱着歌,美华领唱电影《苦菜花》主题曲:苦菜花儿开满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日得解放?……,合唱: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