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沧州木板书

繁体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大鼓原生态 沧州木板书

韩伟:

上一回听过了余音绕梁的西河大鼓,那真叫一个韵味十足。今天出场的主角也不寻常,要把北方的曲艺比成一座金字塔,它就是最顶尖的一块砖,要把著名的京韵大鼓比作一棵树,它就是入地千尺的树根。这就是在咱河北土生土长的木板大鼓,它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传奇故事?接下来,我们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

说起这木板大鼓,您可着全国找一找,唯有河北沧州这独一份。要往根儿上追溯,那就得说到三千年前,打从周朝开始,一直到了今天,它一直是咱老百姓最喜欢的民间曲艺之一。从史书上翻一翻,《沧县志》上就记着这么一段话:“江湖大鼓风行一时,其声韵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慷慨悲歌之声。”这里的江湖大鼓指的就是木板书。

韩伟:

抑扬顿挫的木板大鼓,慷慨悲壮的燕赵之声。这一场好戏上台,需要的只是两个人,一个唱曲,一个伴奏,一个大鼓,一副木板,一段流水的曲调,就是一回好听的故事。这两位艺人轻装上阵,正是曲艺行里的一对轻骑兵,他们走到哪,唱到哪,唱出来怎样一段古老的传说呢?

褚亚玲:

话说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沧州的木板大鼓就已经有了名气,这名气有多大呢?就连紫禁城里的乾隆爷都给听说了,他专门召了一位名叫李朝臣的艺人,到宫里唱了一回木板大鼓《西厢记》。再有那个才高气傲的纪晓岚,他也是沧州木板大鼓的粉丝,一有机会就把专唱木板大鼓的名家刘君瑞请到自己的家里。

这路曲艺人人爱听,代代流传,一直传到了咸丰年里,这一行出了一位扛旗的人物庞凤城。他生在沧州,长在沧州,一辈子最爱本地的曲艺,除了那木板大鼓唱得绝,落子、吹歌,也都是行家,因为打小在武术之乡长起来,那一身的武术也很了得。庞凤城不光是多才多艺,而且样样精通,他集合了众家之长,吸收了戏曲、民歌的优点,把木板大鼓唱得更好,也把这一路艺术发展起来。

彩云遮月,一声悠扬如何打动西洋观众?

世事纷飞,一腔古曲如何传承百年时光?

褚亚玲:

沧州城里有不少木板大鼓的名家,也分出了好几个门派,除了以庞凤城为代表的庞派,还有以穆汉青为代表的穆派,“沧州红”王福祯为代表的王派。就说这王派的掌门人王福祯吧,他本来是西河大鼓的门生,后来又学了木板大鼓,他那一张嘴皮子,简直是没人能比,一副“云遮月”的好嗓子,更是特别动听。他最拿手的《大小五义》在沧州城里每年都要来上一场,每一回都是座无虚席。王福祯一说从白天说到了半夜,那听众们听得精精神神,个个都不想回家。

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沧州木板书

木板书

从王福祯往后数,还有朱恩波、朱德恒和张德成,这几位都能自成一派。到了上个世纪,这行里又出了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刘银在,他本名刘凤喜,入了行以后,按着辈分取了“银在”这个艺名。他头一个把沧州的木板大鼓搬上了艺术舞台,还把大鼓书唱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刘银在凭着多年功夫唱出了一场又一场的好戏,还对老辈儿传下来的艺术做了改良,这一出出的功劳都让大伙听在耳朵眼里,记在心窝子里。他的大照片登上了《河北日报》,登上了《人民日报》,他的作品拿下了好几个大奖,他那一口唱腔人人爱,老一代的革命家陈云同志听了他的戏,也成了沧州木板大鼓的铁杆粉丝,还专门存了一份演唱的磁带。

要说这好东西那就是人人爱,沧州的木板大鼓不光是咱本地人的心头好,就连大鼻子的洋人也喜欢。就在2010年的夏天,中国的传统曲艺头一回集体出了国门,在塞纳河边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巴黎中国曲艺节”,来自沧州的木板艺人王银杰和刘凤鸣演绎了一场《贾宝玉夜探潇湘馆》。

宝玉和黛玉缠缠绵绵,柔肠百转,最后却是“一段好姻缘没能对成”。感人的故事,动人的韵味,让外国的朋友们看得是如痴如醉。王银杰、刘凤鸣这两位老先生也凭着这一曲高唱拿下了卢浮金奖。节目结束之后,一位法国文化部专员红着眼圈对人说:“表演这个节目的两位老艺术家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细心、准确地将故事娓娓道来,评委们对此深表感动,不仅为单纯的艺术,更为中国的传承精神感动。”

王银杰和刘凤鸣两位老前辈,一曲红巴黎,舞台上的十几分钟,来自于台下几十年的用功,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褚亚玲:

刘凤鸣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入了木板大鼓这一行,现如今,在沧州的木板大鼓艺人里面,他会的曲段最多,拿的大奖也不少,凭着这样的好成绩,成为了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早先,他拜在木板名角儿温贵全的门下做徒弟,起初呢,为的就是安身立命,填饱肚子,跟着师父学了两个月,就和同门的师兄弟们一块走街串巷给人说书。那小哥几个的日子过得挺辛苦,说一晚上的小戏只能挣到一块五毛钱。不过,这时间是一天一天地过,哥几个的本事也是蹭蹭见涨,两三年的功夫过去了,他们说书的行情也是水涨船高,一晚上就能挣上八块钱,这个价位是身份的标签,说明他们已经是那个年头里一等一的说书人了。

转眼就到了1971年,刘凤鸣进了县里的文工团,到处去表演,尤其到了东北,一上场就得了个碰头彩,文工团在那说了半个月,场场都是爆满,天天都有观众排着大队抢戏票。可是,这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日子一久,传统的老戏码就不那么吃香了,县里的文工团熬不住了,刘凤鸣也只好带着家当回故乡,单枪匹马地说书讨生活,甚至一度离开了自己的老本行。那些年里,刘凤鸣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到了最近几年,老树又遇到了春风,刘老先生的手艺活儿又成了香饽饽,他拿起熟悉的家伙事儿,唱起久违的老调子,逢年过节地就到处去巡演,到哪都能遇见知心的知音老乡。

要说这人红不单是靠运气,主要还得说人家老刘的本事过得硬,不论是说还是唱,他样样都在行,尤其是他弹的曲子,保准人人都叫绝。刘凤鸣说了,琴随的是人的性子,你是什么样的人性,就能弹出什么样的调。

韩伟:

刘凤鸣的说法挺有道理,不管是在哪一行里,讲的都是艺和德,要是谁的人性好,艺术一准也错不了。再比方说这刘凤鸣的老哥们王银杰,那也是行里响当当的人物,老人家这一辈子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褚亚玲:

如今年过花甲的王银杰,性子里最突出的就是两个字——执着。他16岁当学徒,17岁抱三弦,18岁登舞台,这四五十年的时间里面从没有一天放下手里的木板,停下了嘴边的唱词。王银杰一肚子曲段样样精通,一屋子挂满了大镜子,没事就要对着影子练眼神,练身段,就连下地干活的时候,也少不了要在庄稼地里来一段大鼓书。

下了这么大的功夫,王银杰成了十里八乡出名的角儿。他的木板大鼓走到哪,父老乡亲们就能跟到哪;他的唱词一开腔,就能赢来成片的掌声和叫好声。当地的老乡说了,就要听见那木板“梆”的一声,心里就开始挠痒痒,真是茶不思,饭不想,非得听上一段大鼓才解馋。

说起这一行里的老艺人,有名有姓的还真不少,这其中还有哪位人物不得不提?咱们待会接着说。

行走四方,沧州艺人如何唱响大鼓声腔?

声传百里,古老技艺如何述说离合悲欢?

褚亚玲:

在沧州木板大鼓的圈子当中,还有一个人物名叫刘银河,他那副嗓子特别地高,还真是没有辜负自己这个名,那可是高过了银河,震响了九霄。

刘银河本是沧县旧州镇后漕村人,就在他16岁的那一年,偶然听了一耳朵木板大鼓的唱腔,这一下他就入了迷,缠着自己的父亲说什么也要学会这门本事。父亲看着孩子实在是爱大鼓,就费着心思给他寻了一位好师父,这就是当时的红角儿温源书。这一回,总算是了了刘银河的心愿,他拜在师门下学了整整一个冬天,就把好几套的曲目装进了自己的肚子。隔年开了春,刘银河就跟着几个哥们一起出去闯荡,他们到了黄骅,进了天津,把那一腔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唱响了四方。

提起沧州的木板大鼓,当地人个个都有说不完的话,有个沧州老乡回忆说:记得在六十年代初,他不过是个七、八岁的孩子,每到了麦收之后,全村的老老少少出了力、流了汗,把自家的收成装进了仓库,处处都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这时候,大伙都盼着这么一件又乐呵,又解乏的事——听大鼓。

等着天空擦了黑,各家各户都吃过了晚饭,全村上下聚到了一起,听一位“王二先生”上场献艺。这先生个头不高,身板瘦条,走起路来慢慢悠悠,浑身的打扮利利索索。王二先生平时不爱说话,轻易不跟别人开口,不过等到这鼓弦一响,他立马就换了个人——手里那一把折扇左右指点,一会儿是长枪,一会儿又成了短剑;两片嘴唇上下翻飞,一会儿是说,一会儿又唱。那悠远的唱腔回忆起来好像就在耳边……

一条老运河,流过古沧州,千百年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木板大鼓就是这片土地上的奇葩。那喑哑迟涩的行腔,拙朴苍劲的鼓板,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木板大鼓,叙说着亘古不变的人生。

木板一响,鼓声一起,木板艺人唱起“丁香割肉”的故事,说起“老来难”的苦衷,讲述着“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往事,回味着“小五义”热血沸腾的传说。一声声情真意切的木板,一句句苍凉悲壮的唱腔,一段段离合悲欢的情节,能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品出酸甜苦辣的味道。

这正是:

木板大鼓起沧州,一声悠扬去烦忧。

唱尽悲欢与离合,走出国门美名留。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一百幅书香门第经典对联,百读不厌,值得珍藏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 中华文化和文学常识大全

    一:文学常识 一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
  •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导读: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
  •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礼仪用语大全思维导图

    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且连绵不绝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语言表现形式——礼仪用语。这些礼仪用语,如同镶嵌于...
  •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六亲不认,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恐怕我们还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人有三急。这一...
  •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
  •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特征、性质与规律,剖析传统丧葬礼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的殡葬文化精华。通过对传统“丧葬礼俗”产生...
  • 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传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十一

    排着队唱着歌,美华领唱电影《苦菜花》主题曲:苦菜花儿开满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日得解放?……,合唱: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
  • 二十四节气中为何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二十四节气中为何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2024年05月20日明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小满不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小满,生活美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