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冀南梨花鼓 名角代代传
韩伟:
上一回听过了沧州大地的故事,感受了木板大鼓的魅力。在河北的最南边还有一个传奇的剧种,要问它到底怎么个好法,当地的老乡说了——“到苏州不能不听苏州评弹,到咱这不能不听梨花大鼓”。这不能不听的经典曲调包含着多少老故事?接下来,我们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
说起这不能不听的梨花大鼓,它的历史可不短,在清末文人刘鹗的大作《老残游记》当中,就有一段关于梨花大鼓的描写,那里面说:“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那一线钢丝说的就是梨花大鼓的声腔,这字里行间都是梨花大鼓的韵味。
韩伟:
故事里的黑妞和白妞本事真不小,可是,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人呢?是不是真有这么妙的曲?其实,小说里的人物原型正是梨花大鼓的名角儿——刘小玉姊妹俩。这样出神入化的唱腔,这么好听耐听的大鼓,又有着什么样的前世今生呢?
褚亚玲:
早年间,梨花大鼓的名字可不像现在这么诗情画意,开头的“梨花”二字并不是梨树上开的梨花,而是庄稼汉犁地用的“犁铧片”。这名字说着说着,就成了洁白好看的梨花,梨花大鼓也就成了这门艺术的正名。
在清朝的嘉庆年间,邢台出了五位大名鼎鼎的梨花大鼓艺人,因为他们的名字里面都带着一个大山的“山”字,所以就成了响当当的“五大山”。这老几位把梨花大鼓唱得越来越精,发展出腔多字少、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等等不少的讲究。他们还收了好些个徒子徒孙,把这门艺术传了下来。
后来,这一派梨花大鼓就像那千树万树梨花开,冒出来很多出名的艺人。其中数得着的一位就是生在邢台威县的郭老彬。他自小脑袋瓜就好使,跟着先生读了好几年的书,一举就考上了秀才。在他十八岁的那一年上,郭老彬进京去考官办的铁路学堂,在这场考试上受了点不大不小的挫折,最后是名落孙山。
要说这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郭老彬在京城里面溜达了几天散散心,就在天桥书馆听了一段大鼓书。这一听就不得了了,郭老彬就觉得这大鼓词可比从前看过的经史子集给力多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上个专业的大鼓艺人。
郭老彬下着心思留着意,终于拜进了专唱梨花大鼓的艺人郭老艺的门下。因为他肚子里面有墨水,对付这背词的事情更是不在话下,没用多少时间,郭老彬就记下了师父教的段子,也掌握了各种的板式和唱腔。再加上郭老彬那一副天生天成的好嗓子,按着他师父的话,这后生不唱大鼓就白瞎了!
郭老彬在师门下学了几年,当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出了名,等到学满三年,正式出师。郭老彬请了巨鹿县的岳振邦来做三弦琴师,这一对拍档一出马就唱红了河北南边的一大块地方。
这老哥俩一合作就是几十年,为着让观众“听得懂”,他们琢磨出来不少的新招式,让人事越听越爱听。他们俩想着这好东西不能在自己这断了篇,必须得把它传给后人,于是,就开班招了很多好苗子,带出来一大批出色的曲艺演员。
前头咱们说过了,这郭老彬有文化,文化人做起事来跟别的艺人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最明白“文化”二字的价值。郭老彬这一辈子学大鼓,唱大鼓,教大鼓,还把这些老辈儿里传下来的的东西整理成书,还借鉴着史书的写法,创作了不少的“赞”和“符”,在大鼓书这样的草根艺术里融入了“春秋大义”。这一切全都是郭老彬老先生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
金兰姊妹,一腔梨花大鼓唱出几许情缘?
世代传承,一脉民间曲艺生出几多变迁?
褚亚玲:
邢台威县是梨花大鼓的粉丝根据地,也是这一行的红角儿大本营,除了上面提到的郭老彬,这里还出了一对亲姐妹,两位名艺人,这是“五大山”之一李明山的传人孙金兰、孙金枝。
先说这年长一点的孙金兰,这姑娘在家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这闺女生来没享了什么福,因为这家里人口多,土地少,一年忙忙活活到了头,打下的粮食还不够这一家子的口粮。日子难过也得过,三姑娘在十来岁上就出了家门讨生活,跟人学着唱大鼓。之前谁也没想到,三姑娘在这一行里还挺有天分,只用了几年的功夫就唱出了名。等到出师以后,她年纪轻轻就当上领班,带着一队的人马到处巡回演出。
就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曾经的三姑娘已经成了有名的“大金兰”,她走到哪都有一大帮的发烧友,唱到哪都有好多乡亲来捧场。那时候,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钱没钱,不能不看大金兰!”
大金兰到底有多火,听了这段故事您就知道了。话说有这么一回,大金兰到了衡水枣强,在庙会上搭台子演出,这样的演出没有明码标价的门票,只要大伙听着好,愿意给多少那就是多少。大金兰唱完这一场,跟班的伙计们上来收钱,拿到的银元、铜钱根本就拎不动,最后,只好用上搭棚的木杆子,才算是抬走了。
在大金兰的艺术人生当中,不光是她一个人风光,也把浑身的本事教给了自己的亲妹妹——孙金枝。这么说来,老孙家这俩姑娘不光是亲姐妹,还有一层师徒的关系。虽说这姐妹是亲的,大金兰却从来都不惯着这个比自己小了十三岁的妹妹,到了学艺的事上,真比那私塾的先生还厉害,不管是背段子,还是练唱腔,要求的就是一个“严”字。
都说严师出高徒,这老话儿一点也没错,正因为大金兰这一套“严”字当头的教法,小不点的孙金枝早早地就学成了好几段大鼓书。那一出经典的《许仙游湖》就是她跟着姐姐演出的时候在马车上面练出来的。
姐姐教得好,妹妹学得勤,就在孙金枝九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登台演出,成了梨花大鼓行里的“神童”。又经了三四年的历练,孙金枝就成了曲艺班里压轴的主演。
要说这老孙家的两个丫头,那真是一个顶一个地出色。有一年,这姐俩回到邢台威县的老家给乡亲们演出,就在当地的雪塔古会上,孙金枝的风头简直比当年的“大金兰”还要胜出一筹。当时,庙会上一共有六个说书唱戏的棚子,其他那五处都让她拉的开不了书,这是为啥呢?还不是因为乡亲们全都跑到孙金枝这来了。
等到老孙家的小闺女长成了大人,她的本事也是越来越大,名声更是越来越响。在这之后,孙金枝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咱们待会接着说。
褚亚玲:
不管是在曲艺行里,还是在整个文化圈中,但凡是有成就的大家,一定是本事大、脾气小,不论在谁的面前都是那么谦虚,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勤奋。孙金枝正是这样一位艺人,她一辈子都把自己看做是个小学生,时时刻刻都想着学东西,像是当时的名家王金秀和穆大爱,还有前面说过的那位郭老彬,都被她当成老师一样地看待。
多少年如一日地用心琢磨,孙金枝终于有了自成一家的风格,她的委婉细腻,气质潇洒大方,只要一登台亮相,那就一片热烈的掌声,只要一开口演唱,就是一场精彩的好戏。
韩伟:
这好戏不光演在戏台上,在抗日救国的战场上也有梨花大鼓的风采。当年,大鼓艺人加入了抗日的队伍,用那铿锵有力的鼓点为前线的战士鼓着劲,用悠扬好听的唱腔为战士解了乏。可以这么说,胜利的军功章上绝对也有梨花大鼓艺人的一份。中华儿女齐努力,终于让历史开了新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梨花大鼓的艺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传奇?
褚亚玲:
解放以后,经历过旧时代的大鼓艺人终于翻了身,过上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好日子。这一行里的名角儿孙金枝还在1958年里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曲艺汇演,跟周恩来总理握了手。孙金枝记得很清楚,当时,周总理是这么说的:“梨花大鼓是个很好的曲艺剧种,需要由你们这些优秀的演员把它传承、发展下去。”
多少年以后,孙金枝一直记得周总理的嘱托,手把手地把自己的本事教给学生,一字一句地把唱腔传了下去。现如今,孙金枝已经是桃李满天下,有一位学生回忆起当年跟着孙老师学艺的情景,还是感慨万分,他说:“那会儿我们做学生的嗓子总是拐不过弯来,就觉得这大鼓书实在是太难学了,就说《大西厢》开头的那一句吧——一到八月秋风凉,一场白露一场霜。就这么十来个字,一共学了半个多月。尤其是我,总也过不了孙先生那一关,老师一遍一遍地教我唱,不厌其烦地给我开小灶,什么时候练到字正腔圆,什么时候才算完。”
孙金枝常说的有这样一句话:“咬字不清,就像是拿着钝刀子杀人。”老人家话糙理不糙,最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的是最深的道理,最深的功夫。老一辈儿的艺人就是有着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坚持,正是这样一股劲儿让他们摸着了艺术的魂。
一弦一鼓,一曲悠扬如何感人肺腑?
一人一口,一线钢丝如何抛向天际?
褚亚玲:
在上个世纪里,还有一位著名的梨花大鼓艺人名叫魏金凤。她的老家在邢台威县,从小也是个穷人家的闺女。小金凤十来岁上赶上了大灾荒,这姑娘就跟亲娘到巨鹿那一带去讨饭糊口。这样的活法毕竟不是长事,她家里的妈妈为了让闺女学点本事好活命,同时也想着有点钱花,狠着心把孩子卖给了专唱梨花大鼓的艺人刘太昌。
到了人家家里,那还能有好日子过呢?刘太昌的媳妇儿心眼儿毒,没事就拿着金凤来出气,这孩子可算是受尽了委屈。过了没多少日子,刘太昌一转手就把金凤卖了第二家,这回,小金凤到了盲人张老香的家中。张老香也是梨花大鼓的艺人,他的心地还不错,看这孩子心眼灵,嗓子亮,就把金凤收做了徒弟。
小小的魏金凤年纪不大,却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她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认真练,将来凭着自己的本事出人头地。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思,魏金凤学艺不用人敲打,天天起早贪黑地学唱腔,背书段,到了十三岁就能上台演出,一亮相就红遍了十里八乡。当地的老乡听了这孩子的大鼓书,都说是“白日灌满堂,夜晚听三里”,那真是字正腔圆,一句句都送到了耳朵边上,一个十多岁的小丫头,倒比好些老艺人唱得还地道。魏金凤的书棚搭到哪,都是一顶一的人气旺,粉丝们送了她一个美名,这就是霸气十足的“盖京南”。
威县的梨花大鼓传了一代又一代,一张桌子,一把三弦,一面小鼓,一对铜板,吊一盏灯泡,放一碗白水,书一开场,登时鸦雀无声。那样的景,那样的韵,实在让人神往。
现如今,梨花大鼓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人正是“大金兰”的儿媳妇,孙金枝的好学生——张君丽。在今天,余音绕梁的梨花大鼓正迎着寒霜开放,正在新时代中传唱。
这正是:
一线钢丝抛天际,梨花大鼓展魅力。
艺坛带有名人出,鼓书艺术出奇迹。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 一:文学常识 一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
- 导读: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
-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且连绵不绝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语言表现形式——礼仪用语。这些礼仪用语,如同镶嵌于...
- 胡说八道、六亲不认,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恐怕我们还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人有三急。这一...
- 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
- 特征、性质与规律,剖析传统丧葬礼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的殡葬文化精华。通过对传统“丧葬礼俗”产生...
-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
- 排着队唱着歌,美华领唱电影《苦菜花》主题曲:苦菜花儿开满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日得解放?……,合唱: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
- 2024年05月20日明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小满不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小满,生活美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
- 1971年9月13日,中共第二号人物林彪的三叉戟专机突然坠毁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一事件被史学界称为中国最大的政治谜案。如今40年过去了,“九·一三事件”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 12月13日长春高空抛物致死案在长春中院开庭宣判判决被告人周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庭审上,周某未当庭提出上诉也未向被害人家属道歉“首先我还是要感谢司法的公正,感谢法律...
- 196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毛泽东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很多话是“话中有话”。据曾志回忆,那晚丝毫没有寿宴的气氛,个个都紧张而困惑,只听主席一个人在那里嬉...
- 来源:关胖本胖上周和往常一样,和编辑老师一起商量选题,他建议我写“中植系”爆雷。我答应了,但是很快就后悔了。中植系可写的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落笔。“中植系”这样国内...
- 如果不是因为巩汉林的一句话,把他们拉上了热搜,还真的不想做这一期的视频。(同名主页有相应的视频,请查看)早在春节期间就出过一期关于...
- 正月十五要闹:提了几天的灯笼要烧了,攒了几天的炮要放了,吃了几天席面睡了几天懒觉的精力,要也完全地折腾光。总之,耍了社火,这年才算是过完了。“农家要得乐,祈水耍社...
-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仅次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青海省还是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可以说是中华水塔。那么,如此...
-
90多年前,美国一年饿死2万多人,捡垃圾、啃蒲公英是常态,当时怎么了?
如今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几十年前曾遭遇过一场巨大的生存危机。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大崩盘,若干股民破产。然后,美国进入到一个经济... -
抗美援朝时,战犯吴绍周提出2条妙计对付美军,毛主席:提前特赦。
1959年12月,功德林内的战犯们迎来了第一次特赦,包括王耀武、杜聿明、陈长捷、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宋希濂、曾扩情、周振强、卢浚泉在... -
1983年严打事件:朱德之孙朱国华、官二代陈小蒙犯了何罪被枪毙?
那是被后世广泛讨论、猜测甚至渲染的一场司法风暴。其影响持续至今,但诸多案件详情仍未解密。 1983年由高层发动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简称:严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