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西河大鼓

繁体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西河大鼓书 代有才人出

韩伟:

上一回我们说到,乐亭大鼓艺人凭着一张巧嘴,唱千古悲欢离合,说世间喜怒哀乐,带给我们几多感慨、几许苍凉。除了乐亭大鼓,大鼓家族还有一脉不能不提,那就是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在哪里发端,又是怎么样入天津、进北京,一路走红?一代又一代的艺人留下了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西河大鼓。它产生在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根儿就是白洋淀一代流传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来民间艺人马三峰对它们进行了加工改造,吸取了民歌、戏曲音调,用大三弦伴奏,还把木板击节改为铁板,让这种曲调变得更好听。

过去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外地学艺,天津唱红,全国赚钱”。无论什么曲种,要想唱红必须闯天津这一关。到民国初年的时候,有很多大鼓艺人来到天津表演,表演也没个统一的称谓,什么河间大鼓、梅花调、弦子书、西河调等等,叫啥的都有。民国9年,咱们河北易县的王振山、王凤咏来天津四海升平戏园演出,演出需要打海报,大家犯了嘀咕,海报上该怎么写呢?因为表演这个曲种的艺人都是沿着大清河来到天津,大清河俗称西河,干脆就叫“西河大鼓”吧。打从那时候起,西河大鼓正式定名。

韩伟:

西河大鼓名角辈出,对西河大鼓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创始人马三峰,他是最早打入天津、北京的说书艺人。现如今,在河北、北京、天津的曲艺界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唱大鼓最好的,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咱们单说这来自河北的大鼓王——马三峰,他究竟是什么来历,这大鼓唱得有多么的好呢?

褚亚玲:

马三峰,小名马大河,大约1820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教台村一户农民家庭。十多岁的时候,马大河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养不了家,带着孩子改嫁到安新县端村。家里穷,供不了马大河上学,不过他从小就喜欢看人唱戏、说书,一听就学,一学就会。村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他都能现编现唱,村里人觉得他是个说书的材料,就建议他母亲送他去学说书。他母亲也觉得这也是个手艺,就让他拜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田东文为师,学习木板大鼓,师傅给他改了名字,叫马瑞河。学成之后,他就跟师兄马瑞林一起做搭档说书。

马瑞河的表演风格泼辣、奔放,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叫“马三疯子”。他的师兄马瑞林恰恰相反,稳重、深沉,人送绰号“马大傻子”。就这样,一个“疯子”、一个“傻子”,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他们联袂演出妙趣横生,轰动了当地的书坛。

马三疯子舞台上疯癫,私底下里却是个好琢磨的人。他觉得传统的中三弦伴奏效果不好,不适合在农村街头广场演出,就改用音域宽广的大三弦伴奏,还把木板击节改为铁板击节,将木板大鼓的单一板式改为头板、二板、三板多种形式,又吸收了戏曲、民歌的唱调。这一改,相当成功,很多木板大鼓说书艺人争相效仿,由此形成了西河大鼓书的雏形。所以后辈西河大鼓书艺人普遍认为,马三疯子是西河大鼓的创始人。时间长了,马三疯子越传越远,时间久了,大家把他的本名都淡忘了,都管他叫“马三疯”,疯子的疯不雅,写的时候改成山峰的峰。

马三峰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不在少数,他的弟子朱大官算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打小就跟着马三峰学艺,最擅长拉二胡,曾为河北梆子须生大吉高伴奏多年。另外,朱大官在承袭师傅技艺的同时,进一步对西河大鼓进行改革,使西河大鼓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带了不少徒弟,形成了著名的“朱派”体系。

小有名气,小说书为何一路卖艺到京城?

窗外偷师,赵玉峰怎样潜心求学惊天桥?

褚亚玲:

西河大鼓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那就是“赵派”。创始人名叫赵玉峰,艺名赵双合,1894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玉峰十来岁就跟着堂兄赵双印学唱小北口西河大鼓,第二年就跟着堂兄四处卖艺。十六七岁时,在家乡已经小有名气。

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西河大鼓

当时,河间一带西河大鼓名家辈出,一个年轻人能在这个行当有一席之地已经是很不简单了。然而,好学上进的赵玉峰,没有满足。他想到大城市北京闯一闯、见见世面。

1912年,年仅十八岁的赵玉峰,跟另外两个朋友胡占甲和王树海一起从河间出发,经保定赶往北京。出门在外需要盘缠,可是他们说书挣的那点钱,刚够吃饭、住店,没钱坐车,只好走着去北京,一路走还得一路卖艺筹钱。

这一路艰难自不必提,来到北京,他们赶忙来到天桥卖艺。鼓板一响,人们便渐渐地围拢过来,赵玉峰唱得很起劲。可小伙子们太实诚,不会卖“关子”,等到打钱的时候,人们都走光了。赵玉峰一直唱到傍晚,挣来几个钱还不够买馒头。几天下来,他们根本挣不到几个钱。三个小伙子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一天晚上,赵玉峰来到天桥茶社门前,见海报上写的是说评书《施公案》。赵玉峰往屋里探头一看,见里边灯火通明,还没开书呢,已经高朋满座了。同样是说书的,自己连饭钱都挣不出来,这是为什么?他就想弄个究竟,可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哪有钱进去听书?那就站外面听吧。

不听不知道,一听就听出了差距。人家说书的时候,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满口京音,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交待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自己呢,一口乡间土话,一个劲地傻唱,难怪大家听不懂是啥玩艺儿。再看人家的形体动作,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而自己呢,随心所欲,没个章法,这差的不只二里地啊。

赵玉峰下决心从头学起,每天来窗外“偷”书,从不间断。整整一个冬天,赵玉峰囫囵半片的把这部书的记下来,把它改编成了西河大鼓,然后拿到天桥去演,一下就轰动了。从此,西河大鼓在北京城里站住了脚。

褚亚玲:

赵玉峰的西河大鼓在北京砸出了不小的动静,又乘胜转战到了天津,在这里也大受欢迎。赵玉峰还想把市场拓展到关外去。九一八事变前的一个夏天,赵玉峰到抚顺聚和轩茶社演出《双镖记》。海报贴出之后,观众上座率很高,不论刮风下雨,只要开书,便座无虚席。

有一天刚刚散场,书客还没走完,只见一个陌生人走上书台,对赵玉峰一拱手,说:“赵老板,辛苦辛苦,我是久仰大名啊!”赵玉峰抬头一看,来人50多岁,慈眉善目,穿一件白绸子大褂,说话彬彬有礼,急忙迎上前去。

这时候,茶社掌柜的赶过来介绍说:“这位就是北京城鼎鼎大名的梁先生,梁殿元。”

梁殿元是谁?当时评书界的名家!赵玉峰久闻大名,十分惊喜,连忙帮着他搬行李,还请他到自己家住。

一向爱才的梁殿元,见赵玉峰如此虚心,便说:“我有两部书,一部是《大隋唐》,一部是《铁冠图》,如果你愿意学,我把两部书都给你。”

赵玉峰一听更是喜出望外。《大隋唐》是部好书,扣子紧,热闹,自己早就想学,怎奈投师无门。今天,梁先生竟然主动上门,慷慨传授,这实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打那开始,梁殿元说评书《大隋唐》,赵玉峰每场必到,梁殿元的《大隋唐》整整说了半年多,赵玉峰一场没落。梁殿元见赵玉峰好学上进,又把全部《三侠五义》传授给了他。赵玉峰把他们全都改成了西河大鼓,很受欢迎。

韩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名师的点拨下,再加上个人努力,赵玉峰的西河大鼓越唱越好。两年之后,赵玉峰离开东北返回天津,那人气是水涨船高,粉丝数量也不断飙升,成了曲艺界的炙手可热的新秀。各种演出应接不暇,正在这个时候,一封东北来信,却让他不顾一切返回沈阳。这封信,是谁写来的,究竟写着什么?

褚亚玲:

这封信是梁殿元写的,信上说他在沈阳说评书《大隋唐》,让赵玉峰去听。

要知道,赵玉峰现在在天津,差不多也成了印钞机,每天一开场,大把的票子哗啦哗啦进了口袋。现如今要是放下演出去东北,那太不划算了。

可赵玉峰二话没说,立刻停止说书,奔赴沈阳。白天听梁殿元的《大隋唐》,晚上听另一位评书演员潘成立的《三侠五义》。这一次,他着重记了《大隋唐》中的诗词赞赋,又从《三侠五义》中学到了许多短打书的长处,都揉进了西河大鼓。

整整四个月,赵玉峰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不但把几年来的积蓄都花光了,还把一些衣服也当出去了。可赵玉峰心里有数,干这行,不能吃老本,学无止境,这次他学到的,价值无法估量。后来,这两部书果然成了他的“看家书”,走到哪演到哪里,在哪演出都受欢迎。

赵玉峰出了名,成了角儿,可他从不沾沾喜喜,不拿架子。他在天津玉霖春茶社说《大隋唐》,鼓板一响,座无虚席。在众多书客中,有两名常客,每天都来听书,一开始赵玉峰并没在意。这一天,赵玉峰刚刚说完书,这两个人径直来到书台前,其中一个上前作了个揖说:“我是唱京戏的,叫高福安,请你明晚去看我们的京戏《伐子都》。”赵玉峰连忙点头称谢,第二天应约前往,看后惊叹不已,心想:看人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把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西河大鼓的表演,为什么不可以加进一些戏曲的身段呢?

从那以后,他有时间就去观摩高福安的京戏,虚心向他求教。高福安每天教他戏曲知识,一边说戏,一边示范。整整学习了一年多,赵玉峰的身段表演大有长进。著名的京韵大鼓演员白凤鸣,看了赵玉峰的西河大鼓之后,感慨地说:“赵老兄的身段,可以与鼓王刘宝全并驾齐驱!”

才高八斗,田荫亭一副金嗓如何红遍天津?

余音绕梁,马增芬一段贯口为何遐迩闻名?

褚亚玲:

赵玉峰一生收过的徒弟无数,其中田荫亭得了他的真传。

田荫亭也是河间人,他从小跟着父亲田士杰学西河大鼓,十八岁拜赵玉峰先生为师。田荫亭天生一副金嗓子,到了中年时期,西河大鼓说得已经是炉火纯青,红遍天津。他在谦德庄书馆说书,三年来天天客满,座无虚席。从1950年开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制他的《养鸡婆》等几十个小段,使他的名字风靡一时。

1957年,天津第一届曲艺杂技汇演,制定了许多奖项,高于一等奖者定为优秀奖,当时马三立为相声优秀奖,骆玉笙为京韵大鼓优秀奖,石慧儒为单弦优秀奖,田荫亭为西河大鼓优秀奖。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同行们当中已经有了“田派西河大鼓”之称。可是田荫亭执意反对,再三推辞说:“余叔岩至死不称余派,杨宝森至死不称杨派;我有何德何能敢妄称田派?”评书大师袁阔成赞叹说:“田先生是曲艺界的秀才,舞台上满身书卷气,那是因为人家肚子里真有学问。”

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西河大鼓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河大鼓还出了一位顶呱呱的女艺人,她就是马增芬。她演唱的《绣鞋帮》、《游湖借伞》等很受大家欢迎,尤其是她演唱的《玲珑塔》堪称一绝。

《玲珑塔》是描写一座高13层的玲珑宝塔的景致,唱词像北京的绕口令,以活泼、伶俐的贯口引人入胜。马增芬唱得如同小溪流水,湍急而清澈,吐字干净利落,旋律起伏有致。

曲艺界不少艺术家,都和西河大鼓有着不解之缘:

单田芳老先生那独特的声音,我们早就很熟悉了。您知道吗,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曾经在东北三省红极一时。

另外,著名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七岁时跟随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习评书。九岁开始正式学习相声。十二岁时,还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过西河大鼓。现如今,老郭在说相声的时候,也时不时来上一段西河大鼓。

这正是:

西河大鼓初定型,轰动书坛马三峰。

几代艺人凝心血,一张巧嘴唱真情。

3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一张图看懂手串不同颗数的寓意

    一张图看懂手串不同颗数的寓意,建议收藏!
  • 中国古代首饰大全

    中国古代首饰大全:发饰:包括笄、簪、钗、步摇、钿、扁方、梳篦、华胜、抹额等,用于固定和装饰头发。耳饰:如耳环、耳坠等,用以装饰耳朵,材质多样,造型各异。颈饰:包括...
  • 美国国防部与比尔盖茨制造了新冠病毒,专利号10130701,西方多国合作将艾滋病毒基因植入SARS以研制疫苗名义制造全球疫情

    33级共济会大员,美国国父华盛顿列席共济会会议画像。比尔盖茨是美国第二大利益集团,医药综合体的代言人。奥巴马、盖茨和中情局对新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
  • 人类为什么需要巫术?

    人类需要巫术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历史、文化、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一、历史与文化背景原始信仰与崇拜在远古和上古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他们倾向于相信超自...
  • 农历,老祖宗为种粮发明的高科技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农业没啥科技含量,又土又落后,至于农历(阴历)这东西更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抛开现代社会的大量高科技设备,不买上一本阴历的...
  • 全靠5060后在支撑,是谁让春节过成了这样!

    如今这春节,竟被人说成是靠一帮50、60后在苦苦支撑,他们成了最后一批认真过春节的人。这话听起来,既无奈又心酸。我不禁要问,究竟是谁,让春节变成了这般模样?是那些渐行...
  • 中国农历新年,为什么不能翻译成Lunar New Year?

    中国农历新年,为什么不能翻译成Lunar New Year?

    爆竹声中一岁除,Amid the crackle of firecrackers,the old year takes flight.春风送暖入屠苏。The spring breeze brings warmth,and Tusu wine brings del...
  • “文字”是有能量的,且密度极高,甚至远超核爆。

    文字是有能量的,且密度极高,甚至远超核爆。它是沉默的,却是震耳欲聋的;它是无色的,却是色彩斑斓的;它是简约的,却是气象万千的;它是渺小的,却是包罗万象的;它是朴素...
  • 2025蛇年专用春联经典30副!

    金龙腾飞送冬去 银蛇曼舞迎春来横批:辞旧迎新龙含宝珠辞旧岁 蛇吐瑞气贺新春横批:新年大吉春风和煦小龙舞 禹域妖娆红日升横批:喜迎新春巳岁迎春花开早 蛇年纳福喜报多...
  • 2025年春联精选

    1上联:降雪无声乾坤一夜玉下联:安邦有继祖国万年春横批:国泰民安2上联:春风浩荡江河披锦绣下联:华夏腾飞苍山映彩霞横批:春意盎然3上联:雏鹰凌空当展兴华翅下联:老骥伏...
  • 一百幅书香门第经典对联,百读不厌,值得珍藏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