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西河大鼓书 代有才人出
韩伟:
上一回我们说到,乐亭大鼓艺人凭着一张巧嘴,唱千古悲欢离合,说世间喜怒哀乐,带给我们几多感慨、几许苍凉。除了乐亭大鼓,大鼓家族还有一脉不能不提,那就是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在哪里发端,又是怎么样入天津、进北京,一路走红?一代又一代的艺人留下了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西河大鼓。它产生在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根儿就是白洋淀一代流传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来民间艺人马三峰对它们进行了加工改造,吸取了民歌、戏曲音调,用大三弦伴奏,还把木板击节改为铁板,让这种曲调变得更好听。
过去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外地学艺,天津唱红,全国赚钱”。无论什么曲种,要想唱红必须闯天津这一关。到民国初年的时候,有很多大鼓艺人来到天津表演,表演也没个统一的称谓,什么河间大鼓、梅花调、弦子书、西河调等等,叫啥的都有。民国9年,咱们河北易县的王振山、王凤咏来天津四海升平戏园演出,演出需要打海报,大家犯了嘀咕,海报上该怎么写呢?因为表演这个曲种的艺人都是沿着大清河来到天津,大清河俗称西河,干脆就叫“西河大鼓”吧。打从那时候起,西河大鼓正式定名。
韩伟:
西河大鼓名角辈出,对西河大鼓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创始人马三峰,他是最早打入天津、北京的说书艺人。现如今,在河北、北京、天津的曲艺界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唱大鼓最好的,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咱们单说这来自河北的大鼓王——马三峰,他究竟是什么来历,这大鼓唱得有多么的好呢?
褚亚玲:
马三峰,小名马大河,大约1820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教台村一户农民家庭。十多岁的时候,马大河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养不了家,带着孩子改嫁到安新县端村。家里穷,供不了马大河上学,不过他从小就喜欢看人唱戏、说书,一听就学,一学就会。村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他都能现编现唱,村里人觉得他是个说书的材料,就建议他母亲送他去学说书。他母亲也觉得这也是个手艺,就让他拜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田东文为师,学习木板大鼓,师傅给他改了名字,叫马瑞河。学成之后,他就跟师兄马瑞林一起做搭档说书。
马瑞河的表演风格泼辣、奔放,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叫“马三疯子”。他的师兄马瑞林恰恰相反,稳重、深沉,人送绰号“马大傻子”。就这样,一个“疯子”、一个“傻子”,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他们联袂演出妙趣横生,轰动了当地的书坛。
马三疯子舞台上疯癫,私底下里却是个好琢磨的人。他觉得传统的中三弦伴奏效果不好,不适合在农村街头广场演出,就改用音域宽广的大三弦伴奏,还把木板击节改为铁板击节,将木板大鼓的单一板式改为头板、二板、三板多种形式,又吸收了戏曲、民歌的唱调。这一改,相当成功,很多木板大鼓说书艺人争相效仿,由此形成了西河大鼓书的雏形。所以后辈西河大鼓书艺人普遍认为,马三疯子是西河大鼓的创始人。时间长了,马三疯子越传越远,时间久了,大家把他的本名都淡忘了,都管他叫“马三疯”,疯子的疯不雅,写的时候改成山峰的峰。
马三峰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不在少数,他的弟子朱大官算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打小就跟着马三峰学艺,最擅长拉二胡,曾为河北梆子须生大吉高伴奏多年。另外,朱大官在承袭师傅技艺的同时,进一步对西河大鼓进行改革,使西河大鼓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带了不少徒弟,形成了著名的“朱派”体系。
小有名气,小说书为何一路卖艺到京城?
窗外偷师,赵玉峰怎样潜心求学惊天桥?
褚亚玲:
西河大鼓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那就是“赵派”。创始人名叫赵玉峰,艺名赵双合,1894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玉峰十来岁就跟着堂兄赵双印学唱小北口西河大鼓,第二年就跟着堂兄四处卖艺。十六七岁时,在家乡已经小有名气。
当时,河间一带西河大鼓名家辈出,一个年轻人能在这个行当有一席之地已经是很不简单了。然而,好学上进的赵玉峰,没有满足。他想到大城市北京闯一闯、见见世面。
1912年,年仅十八岁的赵玉峰,跟另外两个朋友胡占甲和王树海一起从河间出发,经保定赶往北京。出门在外需要盘缠,可是他们说书挣的那点钱,刚够吃饭、住店,没钱坐车,只好走着去北京,一路走还得一路卖艺筹钱。
这一路艰难自不必提,来到北京,他们赶忙来到天桥卖艺。鼓板一响,人们便渐渐地围拢过来,赵玉峰唱得很起劲。可小伙子们太实诚,不会卖“关子”,等到打钱的时候,人们都走光了。赵玉峰一直唱到傍晚,挣来几个钱还不够买馒头。几天下来,他们根本挣不到几个钱。三个小伙子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一天晚上,赵玉峰来到天桥茶社门前,见海报上写的是说评书《施公案》。赵玉峰往屋里探头一看,见里边灯火通明,还没开书呢,已经高朋满座了。同样是说书的,自己连饭钱都挣不出来,这是为什么?他就想弄个究竟,可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哪有钱进去听书?那就站外面听吧。
不听不知道,一听就听出了差距。人家说书的时候,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满口京音,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交待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自己呢,一口乡间土话,一个劲地傻唱,难怪大家听不懂是啥玩艺儿。再看人家的形体动作,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而自己呢,随心所欲,没个章法,这差的不只二里地啊。
赵玉峰下决心从头学起,每天来窗外“偷”书,从不间断。整整一个冬天,赵玉峰囫囵半片的把这部书的记下来,把它改编成了西河大鼓,然后拿到天桥去演,一下就轰动了。从此,西河大鼓在北京城里站住了脚。
褚亚玲:
赵玉峰的西河大鼓在北京砸出了不小的动静,又乘胜转战到了天津,在这里也大受欢迎。赵玉峰还想把市场拓展到关外去。九一八事变前的一个夏天,赵玉峰到抚顺聚和轩茶社演出《双镖记》。海报贴出之后,观众上座率很高,不论刮风下雨,只要开书,便座无虚席。
有一天刚刚散场,书客还没走完,只见一个陌生人走上书台,对赵玉峰一拱手,说:“赵老板,辛苦辛苦,我是久仰大名啊!”赵玉峰抬头一看,来人50多岁,慈眉善目,穿一件白绸子大褂,说话彬彬有礼,急忙迎上前去。
这时候,茶社掌柜的赶过来介绍说:“这位就是北京城鼎鼎大名的梁先生,梁殿元。”
梁殿元是谁?当时评书界的名家!赵玉峰久闻大名,十分惊喜,连忙帮着他搬行李,还请他到自己家住。
一向爱才的梁殿元,见赵玉峰如此虚心,便说:“我有两部书,一部是《大隋唐》,一部是《铁冠图》,如果你愿意学,我把两部书都给你。”
赵玉峰一听更是喜出望外。《大隋唐》是部好书,扣子紧,热闹,自己早就想学,怎奈投师无门。今天,梁先生竟然主动上门,慷慨传授,这实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打那开始,梁殿元说评书《大隋唐》,赵玉峰每场必到,梁殿元的《大隋唐》整整说了半年多,赵玉峰一场没落。梁殿元见赵玉峰好学上进,又把全部《三侠五义》传授给了他。赵玉峰把他们全都改成了西河大鼓,很受欢迎。
韩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名师的点拨下,再加上个人努力,赵玉峰的西河大鼓越唱越好。两年之后,赵玉峰离开东北返回天津,那人气是水涨船高,粉丝数量也不断飙升,成了曲艺界的炙手可热的新秀。各种演出应接不暇,正在这个时候,一封东北来信,却让他不顾一切返回沈阳。这封信,是谁写来的,究竟写着什么?
褚亚玲:
这封信是梁殿元写的,信上说他在沈阳说评书《大隋唐》,让赵玉峰去听。
要知道,赵玉峰现在在天津,差不多也成了印钞机,每天一开场,大把的票子哗啦哗啦进了口袋。现如今要是放下演出去东北,那太不划算了。
可赵玉峰二话没说,立刻停止说书,奔赴沈阳。白天听梁殿元的《大隋唐》,晚上听另一位评书演员潘成立的《三侠五义》。这一次,他着重记了《大隋唐》中的诗词赞赋,又从《三侠五义》中学到了许多短打书的长处,都揉进了西河大鼓。
整整四个月,赵玉峰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不但把几年来的积蓄都花光了,还把一些衣服也当出去了。可赵玉峰心里有数,干这行,不能吃老本,学无止境,这次他学到的,价值无法估量。后来,这两部书果然成了他的“看家书”,走到哪演到哪里,在哪演出都受欢迎。
赵玉峰出了名,成了角儿,可他从不沾沾喜喜,不拿架子。他在天津玉霖春茶社说《大隋唐》,鼓板一响,座无虚席。在众多书客中,有两名常客,每天都来听书,一开始赵玉峰并没在意。这一天,赵玉峰刚刚说完书,这两个人径直来到书台前,其中一个上前作了个揖说:“我是唱京戏的,叫高福安,请你明晚去看我们的京戏《伐子都》。”赵玉峰连忙点头称谢,第二天应约前往,看后惊叹不已,心想:看人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把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西河大鼓的表演,为什么不可以加进一些戏曲的身段呢?
从那以后,他有时间就去观摩高福安的京戏,虚心向他求教。高福安每天教他戏曲知识,一边说戏,一边示范。整整学习了一年多,赵玉峰的身段表演大有长进。著名的京韵大鼓演员白凤鸣,看了赵玉峰的西河大鼓之后,感慨地说:“赵老兄的身段,可以与鼓王刘宝全并驾齐驱!”
才高八斗,田荫亭一副金嗓如何红遍天津?
余音绕梁,马增芬一段贯口为何遐迩闻名?
褚亚玲:
赵玉峰一生收过的徒弟无数,其中田荫亭得了他的真传。
田荫亭也是河间人,他从小跟着父亲田士杰学西河大鼓,十八岁拜赵玉峰先生为师。田荫亭天生一副金嗓子,到了中年时期,西河大鼓说得已经是炉火纯青,红遍天津。他在谦德庄书馆说书,三年来天天客满,座无虚席。从1950年开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制他的《养鸡婆》等几十个小段,使他的名字风靡一时。
1957年,天津第一届曲艺杂技汇演,制定了许多奖项,高于一等奖者定为优秀奖,当时马三立为相声优秀奖,骆玉笙为京韵大鼓优秀奖,石慧儒为单弦优秀奖,田荫亭为西河大鼓优秀奖。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同行们当中已经有了“田派西河大鼓”之称。可是田荫亭执意反对,再三推辞说:“余叔岩至死不称余派,杨宝森至死不称杨派;我有何德何能敢妄称田派?”评书大师袁阔成赞叹说:“田先生是曲艺界的秀才,舞台上满身书卷气,那是因为人家肚子里真有学问。”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河大鼓还出了一位顶呱呱的女艺人,她就是马增芬。她演唱的《绣鞋帮》、《游湖借伞》等很受大家欢迎,尤其是她演唱的《玲珑塔》堪称一绝。
《玲珑塔》是描写一座高13层的玲珑宝塔的景致,唱词像北京的绕口令,以活泼、伶俐的贯口引人入胜。马增芬唱得如同小溪流水,湍急而清澈,吐字干净利落,旋律起伏有致。
曲艺界不少艺术家,都和西河大鼓有着不解之缘:
单田芳老先生那独特的声音,我们早就很熟悉了。您知道吗,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曾经在东北三省红极一时。
另外,著名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七岁时跟随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习评书。九岁开始正式学习相声。十二岁时,还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过西河大鼓。现如今,老郭在说相声的时候,也时不时来上一段西河大鼓。
这正是:
西河大鼓初定型,轰动书坛马三峰。
几代艺人凝心血,一张巧嘴唱真情。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 一:文学常识 一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
- 导读: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
-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且连绵不绝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语言表现形式——礼仪用语。这些礼仪用语,如同镶嵌于...
- 胡说八道、六亲不认,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恐怕我们还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人有三急。这一...
- 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
- 特征、性质与规律,剖析传统丧葬礼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的殡葬文化精华。通过对传统“丧葬礼俗”产生...
-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
- 排着队唱着歌,美华领唱电影《苦菜花》主题曲:苦菜花儿开满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日得解放?……,合唱: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
- 2024年05月20日明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小满不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小满,生活美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
- 从2001年,小布什打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足足在这个贫瘠的小国里深陷了二十年。事实上,早在很久前,奥巴马政府就意识到美国在阿富汗“重...
- 我是2021年6月14日从北京出发,飞机经荷兰阿姆斯特丹,然后到基辅,再转机于15日到的乌克兰南部城市敖德萨,就读于敖德萨音乐学院。因学...
- 5月27日是解放上海75周年的值得纪念的伟大日子。今天回顾上海的解放,不仅有历史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方式在解放战争中是独特的,与北平、天津及绥远等方式皆不同,...
- 2023年10月12日,晋中市公安局高校分局接到辖区太原理工大学郑某报案,称其被他人在网上造谣诽谤。经公安机关查明,甘肃籍人员吕某某,2018年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依法判处...
- “此间生活虽较被捕前为苦,但精神反较在津时为佳……所有时间均由自己支配,反觉身心悠然……不知何者为痛苦、为忧虑也。”这是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的原少校参谋朱建...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大家都喜欢养一些花草来美化环境,说到养花,大家看到好看的花草就想带回家种植。但并不是所有的花卉都适合在家里养护,...
-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的鸦片贸易、把中国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掠夺财富和领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但西方殖民主义者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为掩盖殖...
-
抗法英雄冯子材,儿子冯相贤在电影龙之战中被畏战自杀,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他被人称之为:“晚清的一根又硬又臭老骨头。”晚清政权朝廷内外腐败、懦弱,而这个人则显得格格不入,当时时任总督之时,有人上门送礼,差... -
“普通话”演变史: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应对语言差异的问题
1955年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中,北京官话以一票之差险胜了五十一票的西南官话,成为了现今通行的“普通话”。如今虽然距离1955年的决议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但对于南方的娃... - 作者:大冬瓜Joy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来以下内容是一张图片的,但为了尊重下人类之光,我就手打下来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