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河北棒子

繁体

上一回说到传承百年的燕赵艺术——皮影戏,那戏台上的小人一举一动有意思,大幕上的故事有声有色韵味足。在咱河北,还有一种曲调是家喻户晓,有一种声腔是源远流长,说不定,收音机前的您张口就能来上一段,这就是铿镪顿挫的河北梆子。这一行里有多少传奇的故事?有哪些传奇的人物?接下来,我们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在燕赵之地,在剧坛之中,元曲之后有“高腔”,这“高腔”就是热热闹闹的“弋阳腔”。打从乾隆年间起,这种吸收了陕西、山西两种梆子唱法的曲调就红遍了河北,成了中国梆子声腔的一脉支流。那时候,这种腔调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有人管这叫做京梆子的,有人把它称为卫梆子。到了1952年,它才有了如今这个响亮的大名——河北梆子。要说带有“河北”二字的地方剧种,这可算得上是全天下的独一份,它是咱河北人的“家乡戏”,也是最正宗的河北“省剧”。

韩伟:最好听是家乡戏,最亲热是故乡人。故乡人唱起家乡戏,一嗓子就能唱红了你的眼圈子,捂热了你的心窝子。说起河北梆子的名家,少不了要提到那位土生土长的“梨园领袖”,他大名田际云,小名叫田虎,还有个艺名叫做“响九霄”。这个生在保定高阳的梆子大师是如何唱响了九重云霄?他这一生到底是怎样的一段传奇?

褚亚玲:1864年,高阳县里的老田家得了一个胖小子,这娃娃虎头虎脑特别招人喜欢,老人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虎子。虎子十岁那一年,就进了科班去学戏,学的就是河北梆子里的小花旦。虎子跟着师父学了两年,大人都瞧着这孩子有出息,就把他领到北京,改学京戏。等到虎子满了十八,他那嗓子可就不得了了,这小伙子担纲领衔走遍了北京和上海,所到之处都聚起了一大帮的铁杆粉丝。

转眼又过了两年,曾经的小虎子成了舞台上的大腕,他带人组了玉成班,领着“两门抱”的演员,创出了“两下锅”的戏。这“两门抱”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能演皮黄和河北梆子的艺人。至于这“两下锅”,指的就是皮黄和河北梆子同台演出。

这样的戏一上台就火了,可以说是引领了戏曲舞台的新风尚。别的戏班也都学着这时髦的法子登台演出,在京城、河北这一片,“两下锅”的戏目真叫一个红红火火。后来的京剧名家东光人荀慧生、高阳人盖叫天、南宫人尚小云,那时候都是河北梆子的演员。

田际云成了戏台上的名角,他的名气也飘进了皇宫紫禁城。慈禧老太太最爱听戏,常常是一封帖子就把田际云请了宫中。有一回,慈禧听戏听得特别高兴,直夸这田际云的嗓子给力唱腔好,那真是“响遏行云,直冲霄汉”。说到这,慈禧想起来了,说你是不是有个艺名叫“响九霄”?田际云答话说没错啊。老太太问:“这是哪几个字呢?”田际云说:“想就是想念的想,九是个数字,霄就是云霄的霄。”慈禧摇摇头,说:“你这个字是不是错了?按说应该是响彻行云的响呀。”慈禧既然发话了,田际云也只好顺水推舟,应下了太后的恩赐,把艺名中想念的想改作了响亮的响。这个慈禧“推敲”的结果也成了艺坛之中的一个典故。

田际云到了而立之年,凭着人人夸的艺和德当上了梨园精忠庙庙首,也就是梨园公会的会长。有了大伙的信任,田际云在自己的本行上更是用下了十二分的心思,他琢磨着改革戏曲,编演新剧,他带着玉成班演出的《佛门点元》、《错中错》、《斗牛宫》等等好些个新鲜的戏目都成了当年戏曲排行榜上的大热门。

田际云不单是戏台上的大英雄,到了舞台下边,他也是敢作敢为的好男儿。他不光是改良了戏曲,也改革了这一行的风气,把老辈儿里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一扫而光。田际云创办了第一个女伶科班“崇雅设”,招了57位女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河北梆子女演员,他还把梨园精忠庙改名成为“正乐育化会”,谭鑫培和他分任正副会长,立志要以“正当娱乐,教化国民”为宗旨,演好戏,做好人。

那个年头里,正逢着风云际会的大变革,田际云唱了几十年的戏,最明白忠孝仁义的道理,他借着艺人的身份,为革命做了不少的贡献。这样的往事,有过不少的见证人,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其中的一位。梅先生曾经提起过,在戊戌变法的时候,田际云支持强国兴邦的维新派,趁着进宫唱戏的机会演了好几回“克格勃”,在康梁新党和光绪皇帝之间通风报信,传递时事新书和西式的用具。

可惜,天不遂人愿,戊戌变法终于也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六君子在菜市口命丧黄泉,田际云也卷进了这场风暴,一路南下到上海避难。后来,多亏了梨园名宿孙菊仙热心相助,拿出大笔的银子买通了李莲英,在慈禧面前说了一大车的好话,这才免去了田际云的罪名,让他回到了北京。

这正应了那句“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田际云经历的这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人生大戏,真比那舞台上的剧目还要精彩。

青衣正宗,一代名伶如何唱响金嗓?

梆子红角,一生凄凉为何终归病亡?

褚亚玲:在燕赵之地的梨园行中,出过这么一个珠圆玉润的好嗓子,有过这么一位红遍四方的名角儿。她号称“梆子大王”,被称为“青衣正宗”,是女伶之中的“一代宗师”,是河北梆子的“金嗓钢喉”。这位正是祖籍沧州的王莹仙。她十二岁入了师门,十三岁登台唱戏,按着“北京学戏,天津唱红”的行业定律走红津门,被人赠了一个响当当的艺名“金刚钻”。

这位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儿,她巾帼不让须眉,集前人之大成,开一代之新风,出了不少的好点子,请人编出了新剧本,像是那一出新编的《牛郎织女》,就在一夜之间唱响了天空。

可是,就当这金刚钻刚刚到了二十多,正是艺术上发光的时候,却赶上国家遭了殃,日本兵打到了家门口,老百姓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谁还去逛戏园子呢?好些个小戏班全都解了体,条件好一点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都改行去唱京戏或者是评剧。可着整个北京城,再也找不到像模像样河北梆子班社,只有天桥的红楼戏园和小小戏园还有一出河北梆子的帽儿戏。

戏班子门前没了人气,唱戏的艺人也就没了饭辙,绷着精神唱上一出,换来那俩钱还不够买上一斤玉米面的。为了养家糊口,一些个戏台上的演员只好上街卖艺,赚两个零钱,或者干脆转行,挑着担子做了小贩。

金刚钻是个要强的人,可是这样的世道却由不得她,她到哪也找不到出路,实在憋屈得没法,只好借着吸毒排解心里的愁。这么一来,她的身体哪还能有个好呢?大大小小的毛病缠了她整整半辈子。就在金刚钻48岁那一年,清明节刚刚过了一天,地面上的雨水还没干呢,她就死在了中华茶园的后台。

可怜这一代名伶,到了最后连一副棺木的银子也没有,当时的领班银达子正是金刚钻的好朋友,他见证了这位“梆子大王”的起起落落,知道这个“青衣正宗”心底的苦处。隔天,银达子就约了金刚钻的亲传弟子柳香玉,同台演了一出《烧骨计》。

这出戏演到小媳妇的公婆病死了,家里没钱去发丧,银达子噗通一下跪在台上,一句词,两行泪,声声泣血诉说了金刚钻死的悲惨。台下的观众听得鼻子发酸,看得两眼泛红,摸着口袋凑了笔钱,这才办下了金刚钻的后事。

金刚钻这一辈子演过金枝玉叶的大小姐,扮过历经坎坷的奇女子,那一出出的好戏让人叫绝,而她人生的悲剧却是无人能解。

褚亚玲:金刚钻王莹仙这一辈子唱红了不少的剧目,也交下了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位交情很深的老姐妹,就是她十三岁登台演出的时候结识的小香水。当时,这个小香水也是红遍了华北、东北这一片的名角儿,她跟金刚钻、张小仙、小荣福并称为河北梆子的“青衣四杰”。

韩伟:现如今,好些个明星的粉丝都给自己的偶像起了爱称,平时见了面准得举上个大牌子,上面就写着这个热热乎乎的别名。要说这事其实早有渊源,也算是专业粉丝的一项传统。咱们提到的小香水和金刚钻,就享受到了这样的星级待遇,这又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褚亚玲:那时候,天津的《庸报》上面记着一段文字,说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天津当地的老头儿、老太太们,一提起戏台上的小香水和金刚钻,从来都不直呼其名,而是亲亲热热地把她们叫做“香水儿”和“钻儿”。能明白这样的名词,才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资深票友;要连这个都不懂,人家一准把你当成戏园子里的菜鸟。从这件事上,您就能瞧出这两个梆子名角儿在天津卫里有多红了。

说起这小香水,她本名叫做李佩云。她在小时候也是个苦命的丫头,父亲早早就离开了人间,亲娘也就改嫁了别人,这姑娘跟着后爸爸改姓了赵。佩云稍微大了点,跟拜在了唱老生的梆子名家魏联升的门下,老师下着心思教,小佩云也是用心地学,不单是学成了“慷慨激昂,无粉黛气”的老生,也练就了“质朴舒展,妩媚委婉”的青衣。她跟着师父走南闯北地去演出,师徒二人珠联璧合,红遍了大江南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香水那一副“铁嗓铜喉”灌制成了经典唱片《辕门斩子》,这也是河北梆子最有历史的有声资料。

红颜薄命,柳香玉如何深陷苦海?

善恶有报,刘凤石如何命丧黄泉?

褚亚玲:有句老话说的是“红颜命薄”,梆子行里也有这么一位苦命的女主角,这位就是前面说到的金刚钻亲传弟子柳香玉。她得了师父的真传,也成了一代红人,可是这人红是非多,柳香玉唱响了天津卫,成了戏台上的大名人,可是,这名气却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好运气,却让她陷入了一个深深的火坑。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天津城里的大反派,解放前的大恶人刘凤石,他在国民党的政府里当着官,没事就仗着这份势力到处欺负人,经常在各大娱乐场所进进出出,骚扰那些没有靠山的女艺人。他听说了柳香玉的鼎鼎大名,看中了这姑娘的花容月貌,于是就动了歪心眼儿,非要让人家来做自己的小老婆。柳香玉虽说是不愿意,可是,这胳膊哪能拧得过大腿呢?最后也只好进了刘凤石的家门。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是,在柳香玉的婚姻当中,不光是找不到什么爱情,就连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没有,甚至连她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俩人到了一块过日子,刘凤石根本就不拿她当个人,有事没事就要找茬动手打人,柳香玉辛辛苦苦演出拿到的报酬也一律要被刘凤石没收。

等到天津解放了,柳香玉在家里还是没解放,她一天到晚受着刘凤石的气,断不了要被这个魔鬼一样的男人虐待。柳香玉是从旧社会熬过来的艺人,几十年来习惯了逆来顺受,她心里滴着黄连水,却不敢把这委屈随便跟人说,实在忍不住了,也就是跟戏班里的好朋友韩俊卿念叨念叨。

这时候,思想进步的韩俊卿不仅在剧团里当主演,还在天津市文艺工会做委员,她知道柳香玉心里的苦衷,就劝着她跟那个不是东西的刘凤石划清界限。有了好朋友来鼓劲儿,柳香玉终于向政府揭发了刘凤石的历史罪行,并且明确地提出来要跟这个大恶人一刀两断——离婚!

小绵羊似的柳香玉突然站了起来,这事激怒了刘凤石,隔天,这个禽兽不如的家伙就把柳香玉杀死在家中。这事一传出来,整个的天津市都给怒了,特别是戏曲界的兄弟姐妹,更是恨不得磨刀霍霍,杀了刘凤石那个恶魔。

刘凤石夹着尾巴逃跑了,可他到底也没逃出疏而不漏的天网恢恢,最终被逮捕回到天津,在刑场执行了枪决。柳香玉的冤仇终于算是报了,行里的旧朋友还为她凑了点钱,留给她的家人。

柳香玉演了一辈子的戏,那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她在戏里明白了一个理儿,那就是人间善恶终有报。虽然她已经离开了人世,可是这一报还一报的道理终究是没错。

这正是:

燕赵梨园荟群英,河北梆子天下名。

旧世英才多悲命,高腔一曲挽名伶。

韩伟:上一回讲到了河北梆子的老艺人,说到了悲欢离合的老故事。从古说到今,这行里又出了哪位扛鼎的人物,又留下多少经典的传说?接下来,我们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1947年,那是一个秋天,沧州肃宁的老裴家添了一个千金。这家里的父亲裴园是唱京戏的武生,他瞧着自家的小丫头挺机灵,就把一身的本事全都教给了她。这姑娘倒也是真不错,大段大段的台词,抑扬顿挫的唱腔,起转腾挪的动作,对她来说全都不在话下。

韩伟:这姑娘不是别人,正是河北梆子大家裴艳玲裴先生。因为父亲手把手地教,也因为她自个儿肯下功夫学,到了五岁那年,这小家伙就登上了大台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褚亚玲:话说这一回,裴家的父亲裴园跟着剧团在沧州盐山的红山村演出,演的正是那出《金水桥》,讲的是公子秦英戴罪出征的事。临到开场的时候,台上的锣鼓点已经响起来了,饰演秦英的演员突然犯了急病,上不了台了。大伙急得没法没法地,赶上了这样的事,临时换一出戏演,那根本不可能,要换演员上台,一时半会儿地也找不着合适的人。

一帮子大人都在那瞪着眼睛干着急,小不点的裴艳玲突然冒出来一句:“我能演秦英!”大伙一听这话,都是一愣,谁也不信这孩子能有这么大的能耐。不过,眼下也没有别的辙,有人就说了:“这姑娘平时挺机灵,不妨让她试上一把?”那边有老琴师拉开了胡琴,这边的小丫头开口就唱,大人们闭着眼睛仔细一听——合音入调,字正腔熟,倒还真是这个味儿,就让她上台来一出吧!

耳听着前台开了戏,小姑娘赶紧穿上行头,踩着鼓点就上了场,一声叫板,一个亮相,就听着下面一片的碰头好。大伙听着对味儿,瞧着新鲜,看了这么多年戏,谁见过这么小的秦英呢?这小家伙个头不大,劲头倒挺足,举手投足,有规有矩;念白行腔,有板有眼。不过四尺高的小大人,就像是战场上的大将军。

自打这回开始,五岁的裴艳玲临场救急的故事成了一段传奇,这个爱戏如命的小姑娘也就此步入了梨园。既然认定了演戏这条路,裴家的父亲就打算让这姑娘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老人家想得长远,特地为孩子找了一个好师父,这就是裴家的老朋友李崇帅。

裴艳玲到了李师父的门下,每天早起头一件事就是练功,晚上睡前才能停,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练功的事情哪天也不能断了顿。李崇帅训徒弟的法子如今已经见不着了,他自己先得坐好,让裴艳玲立在边上,师父别住她一条腿,再把她另一条腿举起来,接下来,做师父的就开始跟人唠闲嗑,两个小时之后,裴艳玲才能休息。师徒俩人活动一小会儿,下一轮的训练又开始了。旁腿、正腿、副腿、十字腿,全都要这样压出来。

再有就是在打谷场上练习打旋子。李师父挑着太阳最毒的时候,带上徒弟出了门。裴艳玲到了打谷场上,她四肢腾空,就像一只灵巧的小燕子,飞一下落地,飞一下再落地,来来回回一共六下,正好绕成一个圈,一排腿必须要连着打出72个旋子,绕出十二个圈。

裴艳玲下着功夫学京剧、学昆曲,学河北梆子,九岁那年就挑起了大梁。她凭着本事给自己挣饭吃,一个月就能拿到800元,相当于六个县委书记的月工资总和。

三年之后,裴艳玲进了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因为一身的好本事,被毛主席等等的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两回。在1962年,毛泽东在北戴河见着了裴艳玲,主席问她都会什么戏,裴艳玲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会唱《八大锤》和京昆的《夜奔》。”毛主席一听就乐了:“哟,不简单喔!不过,唱《夜奔》应该学北昆的路子!拜侯永奎为师。”原来,毛主席也是一位资深票友,他的指点说得很是对路。裴艳玲听了主席的话,就在北京跟侯永奎学起了艺。她本身就有家学的底子,又跟着名师,得了真传,只用了十来天的功夫就学成了一出《夜奔》。

敬业如神,惜时如金,对裴艳玲来说,戏就是她的天。她心里念着一句话——“舞台不可欺,观众不可欺!”就是天大的事情,也不能碍着她上台演戏。1990年,裴艳玲接到邀请,可以到亚运会的主会场去看开幕式,这么好的事她愣是给人家婉言谢绝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视同仁,一代大师如何成就一世英名?

一脉相传,一腔古曲如何绽开一片芬芳?

褚亚玲:其实,裴艳玲也想着,这一辈子要能亲眼看看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那是一件多难得的事呐。可是,在她的心里,还有一桩事情更重要,那就是她的戏。当时,剧团已经安排好了要到廊坊去演出,裴艳玲说什么也不能误了这个点。就在她离开北京城的时候,沿途的大街已经开始戒严,开幕式的背景音乐已经响了起来。裴艳玲把这一切留在身后,跟着剧团如约赶到廊坊的农村,为那些的乡亲们送上一场精彩的大戏。

刚刚听到的这段好戏是裴艳玲自筹资金排演的经典剧目《钟馗》,这出戏一进北京,就在这里掀起了一股“河北梆子热”。正是她牵头在全国实行了京剧、昆曲、河北梆子“三下锅”的演出形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戏剧改革的潮头。她把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塑造地光彩照人,极具个性魅力,在行里有着“活林冲”、“活武松”、“活钟馗”的称号。

说起这出戏来,还有着一段故事,那一年剧团到了衡水,正赶上天降大雪,滴水成冰。那天的戏码也正是这出《钟馗》,为了在高处翻转腾挪,裴艳玲只能贴身单穿一条肥肥大大的戏装五彩裤,连条秋裤都不能套,那滋味想想也能知道,一准是好受不了。不过,在裴艳玲看来,这样的苦根本算不上啥,她说了:农民看上一次戏,那有多不易呀。这样的观众更可贵,更可敬,也最可爱。所以,越是在条件简陋、艰苦的地方,越要提醒自己:保证演出质量,绝不能有一丝一豪的应付之念。

多少回路途劳累,多少次忍饥挨饿,只要有观众等着,裴艳玲一准提着精气神,准时准点地在戏台上亮相。裴先生有个原则:无论是在中南海大礼堂,在欧洲的戏剧大厅,还是在吹着冷风的农村剧场,她都一样地对待,从来是“一视同仁,童叟无欺”。

舞台上的裴先生凭着真功夫赢了几十年的喝彩叫好,这位艺术大家的风骨气魄更让我们肃然起敬。

褚亚玲:在河北梆子的舞台上还有一位名家刘凤岭,他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门抱,一提起戏来,别的事都不是事了,活脱就是一位“戏痴”。他的“痴名”从何而来呢?说起来还有几段故事。

刘凤岭出演《南北和》中的杨八郎,每场戏到了“八郎别家”的时候,他对着戏中的母亲一叩首,台词一念,更鼓一响,那眼泪就出来了,观众们也都跟着抹起了眼角。

韩伟:刘凤岭演戏很入戏,他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可是,有的时候,不光是戏台上的情节让人伤心,舞台上的意外没准还会伤了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褚亚玲:那在1999年,河北梆子剧团到北京去演《尧天舜日》,其中一场戏讲的是舜为了救人,上腿去踹鳄鱼,刘凤岭要从钢铁打造的鳄鱼道具边上跳过去。可是在一回演出当中,鳄鱼道具的位置有点不太对付,刘凤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可是这戏已经演了一半,观众正看得起劲,哪能停下来呢?他心一横,就照着原样一跃而起,幸亏他的头部没有磕着道具,可是却重重地摔在了台前。刘凤岭强忍着头晕站了起来,他捂着热乎乎的胸口走下舞台,一口鲜血就喷了出来。后来,刘凤岭想起这事也觉得有点后怕,不过,他从来没觉得后悔,再有这事,还得是这么办!

刘凤岭凭着这股子“痴劲儿”演出了别人演不了的戏,也赢得了人人羡慕的美名。他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还被专家称为“河北梆子剧种中难得的全才”,“河北梆子老生第一家”。

痴人痴戏,刘凤岭一生痴情留下几段佳话?

名曲名家,燕赵人世代坚守留取几多美名?

褚亚玲:十年之后,刘凤岭遇到一出大戏,这就是新编历史剧《绝唱》,他在其中领衔主演荆轲这个角色,用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和豪迈。新戏新唱,刘凤岭在角色中融入了不少的新想法,他琢磨出来很多唱腔上的心得,他说了:“戏曲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一桌二椅,会把观众都给流失掉。现在的观众比过去有文化,剧本不能再拖泥带水,唱词也不能拖沓。在音乐设计和舞台包装上要突出气势,从视觉听觉上把观众吸引住。”

这样的理念被他应用在戏台上,打破旧程式,不拘旧教条,演出了一个可歌可泣,可称可颂的荆轲。观众们坐在戏台下面,好像身临易水河畔,眼前是千年之前的燕赵英雄,耳边是传诵千古的经典诗篇。

刘凤岭在戏台上演过了好些个英雄人物,可是到了台下,熟悉的朋友们都说他是个“老蔫”,平时压根儿就不爱说话,甚至还有那么一点腼腆。可是,一旦上了台,他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生龙活虎,就像是脱缰的烈马,唱得是高昂激越,念得是板眼顿挫,做得是丝丝入扣,打得是刚柔并济。

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刘凤岭还把心思用在了文化知识上,老辈儿的艺人文化低,他觉得这样不是事,必须得在文化修养上下功夫。按着刘凤岭的说法:“有再好的自然条件和演唱条件也只能是好演员,成不了艺术家。”他读诗经,读楚辞,读唐诗宋词,读文学名著,在字里行间寻找角色需要的“英气”“贵气”“书卷气”甚至“穷酸气”,在骨子里培育出文人才子的风流儒雅。

这一番功夫自然不会白费,有了这样的努力,刘凤岭在河北梆子的舞台上呈现出仙风道骨,心态复杂的庄周和楚王孙,表现出集明主、贤夫与一身的舜,演出了超然洒脱、愤世嫉俗的曹雪芹,品格高尚、人格完美的张金垠,有了愚昧麻木、浑身充满民族劣根性的阿Q……

“京、评、梆”全才的刘凤岭做的还有河北梆子传统剧目的整理和专业性的排演工作,目的也正是为了让这好听好看的传统好剧留下资料,让河北梆子传承有路,让家乡戏发扬光大。

历史亦故事,故事亦历史。天地舞台,舞台天地,台下尝世间酸甜苦辣,台上演人生悲欢离合,叙述“舞台人生”的辉煌,映射“人生舞台”的沧桑,或许这就是戏曲舞台的魅力所在。吸引得一代代艺术家为它而歌,为它而舞。

在燕赵之地,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就像是满天的群星灿烂,他们亮开一腔金嗓,唱响一曲铿锵,他们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只为在舞台上绽放光芒。

这正是:

河北梆子不寻常,群星灿烂耀故乡。

燕赵梨园春常在,慷慨豪歌永唱响。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2025年春联精选

    1上联:降雪无声乾坤一夜玉下联:安邦有继祖国万年春横批:国泰民安2上联:春风浩荡江河披锦绣下联:华夏腾飞苍山映彩霞横批:春意盎然3上联:雏鹰凌空当展兴华翅下联:老骥伏...
  • 一百幅书香门第经典对联,百读不厌,值得珍藏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 中华文化和文学常识大全

    一:文学常识 一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
  •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导读: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
  •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礼仪用语大全思维导图

    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且连绵不绝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语言表现形式——礼仪用语。这些礼仪用语,如同镶嵌于...
  •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六亲不认,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恐怕我们还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人有三急。这一...
  •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
  •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特征、性质与规律,剖析传统丧葬礼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的殡葬文化精华。通过对传统“丧葬礼俗”产生...
  • 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传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十一

    排着队唱着歌,美华领唱电影《苦菜花》主题曲:苦菜花儿开满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日得解放?……,合唱: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