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皮影戏

繁体

唱腔真奇特 皮影舞从容

韩伟:上一回我们行至太行山下,去武安欣赏了花开两朵的平调和落子,今天我们来到渤海边上,到唐山瞧瞧那里独一份的皮影戏。说到唐山皮影,不少听众都会想起央视春晚走红的舞蹈《俏夕阳》和那几位精灵古怪的唐山大妈,这一回咱们就来到俏夕阳的家乡,去看看这原汁原味的唐山皮影到底是哪般模样,又留下了怎样动人传说?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在河北,有一个古老的谜语:“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呢?皮影戏!

皮影,又称“灯影戏”,是我国民间艺苑中的奇葩。表演的时候,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来演绎故事,再配上打击乐器和弦乐,又乡土又热闹,又好看又好听。

皮影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美丽的传说。

《汉书》里面说: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是我们河北定州人,她生病去世后,汉武帝日思夜想精神恍惚,整天无心处理朝政。大臣们对此非常担心。这一天,方士李少翁出门,走在路上看到有小孩儿手拿着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活灵活现的特别生动。李少翁受到启发,就用丝帛裁剪成李夫人影像,涂上颜色,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到了晚上,围上帷幕,点起蜡烛。一切都准备妥当,李少翁把汉武帝请来。烛光下,李夫人身姿窈窕,举手投足,宛如活了过来,汉武帝看了以后,一解相思之苦,就此对这个道具爱不释手。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的最早渊源。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明朝万历年间,滦州有位秀才叫黄素志,不但能诗会画,而且还擅长雕刻,很多不起眼的小物件到了他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只可惜这黄秀才不走运,科举屡考不中。黄秀才觉得没脸回老家,就远走他乡到关外去谋生。他就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绘画、雕刻上,一开始用纸张雕刻影人的脸谱,后来演变成用羊皮裁剪,一个个精致的脸谱在他的手中诞生了。这位怀才不遇的黄秀才没能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却成了一位艺术家,开创了一个流传后世的艺术门类。

韩伟: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没什么差别,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别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那可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那精致的皮影人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其中又有哪些讲究和门道呢?

褚亚玲:皮影的制作工艺很复杂,算起来,有选皮、浆皮、刮皮、拓样、雕刻、着色、熨平、涂油、拼钉等近十道工序。

做皮影的皮子过去多用驴皮,现在用牛皮的比较多。开始要把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皮子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

皮影人物的设计也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脸部体现个性、服饰强调共性。

所以一个皮影班的皮影人物,常常头像有一、二千个,而皮影身体只有几百个。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将不同的头像插到不同身体上就可以了。皮影班有句行话叫“一个身体七个头”,说的就是这情景。

皮影雕刻的刀法非常讲究,画好样的皮子要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有阳刻、阴刻、软刻、硬刻等。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几把,甚至三十把以上,有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等等。雕刻还有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的程序也有口诀: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您听听,这程序该有多复杂。

皮影雕刻好以后还要着色,再把身体各部位用线封起来。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有多少个部件呢?咱们数一数,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做好以后,在皮影的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完工后的皮影就可用于演出了。通常,一个人物两根签棒,动作复杂的形体则多达四、五根。据说老辈子的高手,连眼皮也能活动起来。

盛极一时,皮影戏班缘何遍及市井街巷?

韵味悠长,影戏之王怎样练就独特唱腔?

褚亚玲:明末清初,唐山乐亭这一代很多官宦之族和富贵人家,纷纷养起了皮影班。后来,滦县皮影也迅速发展起来,统称为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在清朝中晚期达到兴盛,怎么个兴盛法?不但豪门富户家家养着影戏班,就连店铺的伙计练字的时候抄写的也是影子戏的戏文,甚至老百姓在田间地头也要哼上几句。

俗话说,“无唱不成影”。唐山皮影用乐亭、滦县的方言道白,演唱时,演员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经过挤压后的声音,跟影人的形象和动作浑然一体,形成唐山皮影戏的特殊风格。

唐山皮影还出了不少“大师”,其中一个被称为“影界大王”,“髯儿腔奠基人”,他是谁呢?张绳武!

1885年,唐山滦南县松树村一户贫苦的农家,落生了一个男娃娃,他就是张绳武。家里日子穷,张绳武在本村念了二年私塾,十二岁就给地主养猪、放牛。这个孩子从小就对皮影着迷,后来经人介绍到本村的一个小影班学唱老生。学成以后,就加入了乐亭的庆丰堂影班。一连五年,学唱了几十本影卷,唱功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后来,他还创造出独特的“呵腔”唱法,也称咳腔,遒劲有力,苍老中别具雄壮韵味,尾音一“呵”,魅力无穷。

1918年,唐山老庆光戏院的老板慕名邀请张绳武赴唐山演出,打从那起,皮影戏就进入剧场,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张绳武在这儿演了六年,远近的老百姓们都来听张绳武唱皮影,皮影戏在这块土地上,盛极一时。老百姓们非常喜欢他,送他一个亲昵的绰号“张老绳”。

1934年,天津昆仑唱片公司特邀请张绳武、齐怀、康雅亭等人灌制皮影戏唱片,后来长春的胜利唱片公司等相继邀约,张绳武先后灌制了《天河配》、《武家坡》等57出皮影唱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影戏之王”。

褚亚玲:“影戏之王”张绳武收了不少的弟子,成就最大的是李秀。

李秀是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人,生于1897年,他十三岁开始跟本地皮影艺人唱皮影。可十八岁的时候,李秀的嗓子倒仓不能唱了,只能回老家种地。李秀不甘心就这样断了演艺之路,一直坚持练功、喊嗓。二十二岁那年,李秀结识了著名的皮影艺术家张绳武,跟着他学唱老生。由于他坚持喊嗓,嗓音不但恢复了,而且更加高亢宏亮,被人们称为“小唱髯的”。

李秀影子戏唱得好,京剧唱的也像模像样,拿手的《四郎探母》等唱段,颇有名家风范。后来,李秀在登台演唱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京剧皮簧糅进皮影唱腔中,这一嗓子亮出去,震惊全场,同行们惊羡不已,观众们也耳目一新! “皮簧腔”确立了李秀新一代宗师的地位。

常言说,“三分唱七分白”,李秀的唱功、道白非常有魅力。他的道白吐字清楚,铿锵有力,《骂王朗》、《双挂印》是突出的代表作。

《骂王朗》开头一句:“王朗啊,王朗!”接下来节奏逐渐加快,一句紧一句,字字如刀枪撞击,王朗被骂死实在是不足为怪的!

在《双挂印》中,李秀演寇准,穆桂英推辞不受帅印,说自己“老了”,寇准道:“小夫人你多大年纪了?”穆桂英说:”五个五岁了。”寇准道:“啊,五五二十五岁,真的老了啊!看你头上的青丝都老黑了,口内的银牙都老白了,你你你真的老了啊……”

在各种戏剧中,演员们都说好“哭”不好“笑”,这“笑”的功夫可是很不好将就的,弄不好就成了笑不像笑哭不像哭,那可就要让观众“哭笑不得”了!可是李秀的这几句对话和那朗声大笑,真是精彩绝妙!

在寇准用激将法“激”穆桂英那一段道白更令人叫绝,长长的一段话一口气说到底,简直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那种气贯长虹的道白功夫在皮影界没有第二人!

韩伟:从影子戏诞生开始,演员都是男人。那时候广大妇女,特别是大家闺秀,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家姑娘媳妇敢在人前抛头露面,就会被指为不正经。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位女性勇敢地登台唱影,成为乐亭历史上第一个女影匠。她是谁呢?

褚亚玲:她就是汪士兰,艺名汪玉琢,乐亭县徐各庄人。1938年,汪士兰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精于乐理,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大哥汪士伟也有着令人羡慕的艺术天赋。汪士兰性格泼辣,从小就表现出很深的艺术天赋,唱歌、跳舞、打霸王鞭样样出类拔萃。她嗓音洪亮甜美,且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一首歌听上两三遍自己就能唱。

1956年夏,乐亭皮影艺人孙品卿带团来徐各庄演出,住在了汪家,汪士兰在厢房屋拉风箱,帮母亲做饭、招待客人。她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哼唱民歌小调。孙品卿听了以后连连叫好,说;“真没想到士兰嗓子这么好,可惜是个女孩子,这要是个小伙子,学唱影该多好!”

说者无心,可汪士兰听到这话,动了唱影的念头。后来,孙品卿又一次带团来徐各庄演出,汪士兰为客人沏好清茶,突然对孙品卿说:“大叔,我想拜你为师,跟你学唱影,你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这女娃是个难得的好苗子,可自古以来哪有女人唱影戏,孙品卿心里犯了难,连忙扭头看汪士兰的母亲没想到汪士兰母亲爽快地说:“如今是新社会了,丫头既然有这番心思,影社里如能收留她,我没意见!”

孙品卿笑了笑,说:“我一个人也做不了主,让大家一起来听听士兰的嗓子。”不一会儿,叫来影社的全体同志。汪士兰一曲《白毛女》尾音刚落,一片叫好声。接着汪士兰又胸有成竹地唱了几句《大登殿》的影词,刚唱完“王宝钏,午朝门外下了凤辇”两个大句,甩腔刚进尾声,全影社的同志异口同声地说:“中了,中了!不用再试了!”

勤练苦学,女影匠怎样潜心增技艺?

一鸣惊人,汪士兰如何勇闯黑土地?

褚亚玲:孙品卿破格收下了汪士兰这个女学员,议定三年满徒,学员期间,冬给棉,夏给单,每月发给十八元生活费,三年不许搞对象。

1957年初春,汪士兰到县城报到。她只用了两个月就学会了两个单出,头一回登台亮相,台下就是一片喝彩,观众们都争着看这个女影匠。八个月,她就学会了《偷看家书》、《大登殿》、《武家坡》等几个单出,《秦英征西》、《白蛇传》等几部长卷。

1958年,汪士兰离开唐山皮影团来到齐齐哈尔投奔二哥。为了不给二哥添麻烦,她要自力更生自己找工作。汪士兰第一志愿就是齐齐哈尔市曲艺团,初生牛犊不怕虎,她直接找到团长娄希盛,娄希盛看到这位刚刚二十岁的小姑娘很惊讶,从艺这么多年,他还没听说过有女人唱影,他半信半疑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团对于招聘艺术家不拘一格。你能不能表现一下你的才艺?如果愿意,今天晚上就给你挂牌,影目由你自己定,你看好不好?”

汪士兰一口答应了。晚上,齐齐哈尔市曲艺团剧场门前敞亮亮的挂出海报:今日演出乐亭皮影。剧目《大登殿》。主演女青年皮影艺术家汪玉琢。

演出开始后,汪士兰一亮相一张嘴,台下叫好声一片,一炮打响,团长也不含糊,马上兑现了诺言“汪玉琢同志,你被我团招聘为正式演员,每月工资62元。”从那起,汪士兰在齐齐哈尔市开始了新生活。

中国的皮影戏也是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一种艺术。它从13世纪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直到现在,皮影在国外也很受欢迎。

“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是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也是皮影戏。灯光照射下,影人跟随着艺人独特的唱腔在影窗上下飞舞,书写着唐山的艺术传奇。

这正是:

精心雕刻皮影像,奇特唱腔不寻常。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兵铿锵。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导读: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
  •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礼仪用语大全思维导图

    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且连绵不绝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语言表现形式——礼仪用语。这些礼仪用语,如同镶嵌于...
  •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六亲不认,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恐怕我们还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人有三急。这一...
  •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
  •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特征、性质与规律,剖析传统丧葬礼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的殡葬文化精华。通过对传统“丧葬礼俗”产生...
  • 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传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十一

    排着队唱着歌,美华领唱电影《苦菜花》主题曲:苦菜花儿开满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日得解放?……,合唱: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
  • 二十四节气中为何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二十四节气中为何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2024年05月20日明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小满不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小满,生活美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九

    功夫不大,来到一处典型清末民初的楚风式建筑,砖混马头墙提拉成型,穿斗式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灰墙玄瓦,高垛翘脊,韵味古朴,精巧融合于自然,独显鹤舞飞檐之格风,沉浸于...
  • “阴阳” ——中国人的思想 无可复制

    摘 要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