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周
来源:82年的老周(微众号)
一
这是一群朋友一块闲聊,扯出的话题。
当然,我们秉承“莫谈国事,不谈政治”的原则。
至于“为什么”,大伙儿心里都有自己朦胧的答案。今天,我就试着戏说(不胡说)一把。我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是最出智慧的地方。你看传说、神话,大多都是出自民间,有的甚至能流传千古。因为这些故事里,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或者有一些更美好的愿景。于是,他们就构造出另一个世界,跟现实世界互相对照,互相映衬。
比如,阴间。你看,咱们现实社会里,有诸多的不公,而且一时半会儿也得不到解决。那,老百姓就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里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那些坏人,那些可恶的贪官,老百姓深恶痛绝,但又没办法亲手制裁,于是就希望这些坏人得到恶报,就希望阴间的阎王爷,铁面无私,公正断案。你要是好人,就让你转世还阳,你要是坏人,就让你下油锅,下18层地狱,以解老百姓心头之恨。所以,阎王爷这个形象就应运而生。他能替老百姓解恨,表达老百姓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其实,你看,阴间和阳间,好多东西都是对照着来的。
比方说,阎王爷,是阴间最高的行政长官;判官,是阴间最高的司法长官;城隍,是阴间的市长;牛头马面,是法警;黑白无常,是刑警;钟馗,是阴间公安局局长……你看,我们所见的那些描绘出来的阎王爷的形象,看起来阴森可怖,很吓人。但,实际上,老百姓对这个寄予厚望的阎王爷是高度认可的,因为他能够秉公断案。
所以,民间传说里就传,阎王爷是谁谁谁托生的,转世又成为什么什么。有这么几种传说:有人认为是韩擒虎,兴隋五老之一,是个铁面无私的主;有人认为是寇凖,北宋的名宰相(牛人),也是个刚正不阿的主;还有人认为是范仲淹,这个我们都熟悉,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还是诗人,据说他当官的时候,也是个执法如山的主。
除了这三位,民间最认可的阎王爷是谁?包公转世。有理有据,你看包公额头上那个月牙,代表什么?日断阳,夜断阴。就是白天断阳间的案子,晚上断阴间的案子。按现在的说法,就是24小时工作制,不带休息的。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家都希望阎王爷就得是包公这样的人。实话说,包公就是一介凡人,他也有他的许多无奈。
你看,中国封建社会,清官少,贪官多,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包公毕竟是肉身,虽然他在任期间,能够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铡尽天底下贪赃枉法之人,但宋代以后,这贪官是越来越多,怪谁?怪包公。
话说,包公阳寿已尽,有一天晚上,观音托梦,说,我知道你急,你急着托生转世为人,好把那些个贪官赃官绳之以法。我托梦给你,就是要告诉你尽快托生转世之术。你死后,棺材里的枕头什么时候烂了,你就能马上托生转世。
包公醒后,一想,枕头要快点烂还不容易,里面放点草不就行了,最多两三个月就烂了。但,转念一想,不行,我的身后事自己操持不了啊,还得让夫人操持。这就头大了,为什么?包公和他老婆的关系很有意思,他老婆这辈子从来不听包公的话。他让她往东,她往西,他让她打狗,她偏撵鸡,就是不听他的。
包公也有点惧内,他一想,我让你放点软的,你非得放个硬的,我也没办法,这样好了,我反着来吧,我让你放硬的,你肯定就放软的了。这样就不妨碍我尽快托生转世了。
于是,他就跟老婆说了,娘子啊,我临死前求你一件事,你也知道,我这颈椎不太好,软枕头我用着不舒服,我死之后啊,你就给我弄一个硬一点的枕头,里面放一块石头最好。他老婆一听,心一软,心想我跟你一辈子了,也没听过你的话,你这快死了,我好歹也得听你一回吧。
最后,真就给包公的枕头里塞了一块大石头。好家伙,海枯石烂啊。所以,你看,包拯到现在还没有托生转世,贪官可不就越来越多了嘛。
二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推文《贪官,为什么这么多?》,承蒙各位错爱,成就了我的第一篇10万+。于是,就多了不少人跟我“闲聊”……
他们的言辞,各自“犀利”,他们的心绪,统一“愤青”。
总结起来就是:现在的官,只要举报,绝对没有冤假错案,一告一个准。
他们的困惑是:没有这样一个随时可以举报,并保证自己安全的机构和制度。
其实,从魏晋时期,就有了,只是到后来康熙时期,废止了。当时,专门的监察举报制度,就叫风闻(全称:风闻言事)。
不管你从哪得来的消息,传闻八卦也好,道听途说也罢,不管靠不靠谱,你都可以向朝廷举报,当然,你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现在看来很不靠谱,你什么证据都没有,就凭着一些小道消息,就能把哪个官员告倒?
当然,这项制度有很“人性”的一面,你告不倒没关系,反正不算你诬告。
这项制度大体就是,保证各种举报信息能畅通无阻地收集上来,不管真假,最后辨别真假交给大理寺(当时的法院)去处理。当时的老百姓可开心了,为这个制度叫好,说贪官太多了,通过“风闻言事”查他一下,估计这些贪官都跑不了……可,结果适得其反,这种风气大行其道后,造成了人人自危,这就是康熙废止的原因。
我记得可以写匿名信那会儿,著名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创作过这么一幅作品:一个小人模样,偷偷摸摸地寄一封匿名信。还配了一首打油诗:贴上八分邮,告他人咬狗,调查几个月,不死也够受。
所以,当时的风闻言事,被无限放大后,就带来了诬告成风的恶果,相反,还让一些好人倒了大霉。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宋神宗时期,欧阳修高居宰相之位,正值意气风发之时,出事了。他得罪了一个小人,这个小人还不是外人,是他娘子的堂弟,说起来还是自己的小舅子——薛良儒。
薛良儒罢官之后,想让欧阳修帮他复官,欧阳修知道这家伙是扶不起的阿斗,严词拒绝之后,还痛骂了他一顿。薛良儒怀恨在心,于是就四处散播谣言,还往上诬告。告欧阳修和自己的儿媳妇私通,也就是农村里说的“扒灰”。由于这厮经常出入欧阳修的家,对他家里的事门清,所以这事被他说的有鼻子有眼。结果,这事就传到欧阳修政敌的耳朵里了,两位御史,一个是蒋之奇,一个是彭思永。借这个机会,这俩人就大肆弹劾欧阳修。
没过多久,满城风雨,把欧阳修的名声给搞臭了。欧阳修气得没办法,去找皇帝诉苦。皇上,你得为我主持公道,我没做过这等龌龊事啊。皇上一看自己的宰相如此狼狈,也觉得这事得问清楚了,就把彭思永叫来。彭思永心里也打鼓,这事是薛良儒弄出来的,事到如今,薛良儒吓跑了,人不知去向,如果他不出来对质,那就是自己诬告宰相。彭思永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说,皇上,风闻言事是您定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不管举报的对不对,辨别是大理寺的事,而且我得保护证人,万一欧阳宰相要报复,怎么办?我不能说出举报的证人,但确实有这样的事。
听完,宋神宗也没办法,因为制度是他定的,不能让底下人说出制度的不合理啊,最后他只能把彭思永官降一级,好言安抚欧阳修。可是,欧阳修的名声已经彻底臭了。
再怎么辟谣都无济于事,老话说得好,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从此之后,欧阳修仕途受到打击,也心灰意冷了,后来干脆就不在朝为官了,成了一个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醉翁,《醉翁亭记》这部大作,就是在欧阳修这段失意的日子里写出来的。
所以,你看风闻言事这项制度,真不靠谱。你可能觉得,用这个制度惩戒贪官挺解恨,可你要知道,司法有这么一个特点:冤枉了1个好人,比放走10个坏人,影响要大得多。
为什么?放走坏人,老百姓最多说司法无能、不健全,可是要冤枉了好人,就会让老百姓对司法完全丧失信心,这个影响和打击可是致命的。你看,风言闻事不可取、废止,是有道理的。
三
有不少人建议,把《贪官,为什么这么多?》写成系列。实话说,没那么大能耐,只能写到哪算哪,都是些刍荛之言,感谢大家捧场,不弃草昧。
前面两篇推文,写了没有“日断阳,夜断阴”的“包公”、没有适可而止的制度,今天这篇跟大伙儿聊一聊:没有安贫守道的家属。
其实,古往今来,有不少贪官,一开始都有“当个好官”的志向,可一步一步,身不由己,尤其是被家里人,父母、老婆、孩子贪婪的欲望给拉下了水。这样的事,屡见不鲜,见怪不怪。
比如,俞鸿图。
他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官员,官还不小,不过他洁身自好,很是清廉,而且口碑也不错。但,他的小妾——林氏,特别贪财,不是省油的灯,结果,俞大人就被这小妾坑惨了。
雍正十年,俞鸿图被皇上钦点为河南学政,管理河南地区科举的事——选秀才,这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头等大事。所以,对主抓这项的官员,廉政要求很高,也正因为俞鸿图历来清廉,不然他的“政审”肯定也过不了。但,小妾林氏动了歪心思。她天天伺候着老爷,耳濡目染地就知道了考试的内容,她就想着把试题卖出去“变现”。
可,那时候的女人,尤其是官宦的家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怎么透露出去呢?
人啊,只要起了贪念,什么法子都想得出来。
俞大人身边有个仆人,就是衙门口伺候老爷饮食起居的生活助理,经常出入内府,林氏把事跟他一说,一拍即合,俩人决定内外勾结。他们的操作,真是神来之笔,把俞清官玩得是“卖了自己,还帮着数钱”。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晚上,俞大人在书房看书出卷,林氏就在旁边递茶送水,偷看试题,这林氏出自书香门第,她识字认字,她就把题记下来,然后偷偷地抄在纸上。
第二天一大早,老爷要上班了,林氏得伺候他更衣。里三层外三层,林氏就把那张纸贴在老爷的背上,最后套上外面的朝服,神不知鬼不觉。而,俞大人一到衙门,这个生活助理就开始伺候,说,大人,小的伺候您把朝服脱了,您好开始办公。顺手就把那张纸揭下来,然后拿这个试题,出去卖钱。俩人就这么里应外合,赚大发了。可这时间一长,纸肯定包不住火,出事了。
雍正听说之后,发了雷霆之怒,第一时间派官员下去彻查此事,一经查出,必须重判。顺藤摸瓜,一下子就找到“始作俑者”——俞鸿图。我们的俞大人,两眼一抹黑,大喊冤枉,我一点都不知道啊。同僚也惋惜,俞大人,你知不知道这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家里人干了这事儿,你脱不了干系,你看,银子现在就在你家箱底躺着呢,人赃并获啊。
俞大人百口莫辩。最后,雍正怒发冲冠,判了斩立决。这斩立决可不是砍头,而是腰斩,就是拦腰砍成两截。那会儿,连行刑都有不少潜规则(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一下我推荐过的——莫言写的《檀香刑》),你家里有钱,贿赂刽子手,他就让你死得快一点,不遭罪;要是没钱,刽子手就让你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让你好好“享受”死。你想,俞家当时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也没人管这事。
结果,刽子手就给俞大人来了个慢死……据说,成了两截的俞大人,用手指头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了7个“惨”字!后来,雍正听说了这事,觉得确实挺惨,而且很不人道。于是,他就下令废除了腰斩之刑。
你看,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了腰斩,到雍正时期,差不多2000多年,这腰斩之刑算是彻底废除了。而,俞鸿图却成了最后一个身受腰斩之刑的人。
所以,你看,坑官员最狠的,往往是自己的家人。
写在最后:
当官,别贪财;贪财,就别当官。嘴上喊口号,没用,身体力行,包括约束家人。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非常强大,为何无法统一六国?秦国又为何能统一天下?
齐国是首先成为春秋五霸,并且也是战国七雄当中实力靠前的,为何它无法统一六国呢?我认为有三大因素。第一,齐国的地势位置适合防御但不适合进攻。大家请看图一,齐国南面是... -
从2001年,小布什打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足足在这个贫瘠的小国里深陷了二十年。事实上,早在很久前,奥巴马政府就意识到美国在阿富汗“重...
- -1-1862年,陕甘回乱爆发,在哈密、吐鲁番一带传教的回民阿訇妥明悄悄抵达乌鲁木齐,住进绿营军提标参将索占焕家里。妥明,字得璘,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人。东乡族是元代“...
-
打人被抓的14岁女孩:遭轮奸、哄骗卖淫,却选择谅解侵犯她的人
陈惜又给叫去录口供了。已近傍晚,她睡眼惺忪、裹着睡衣上了警车。她14岁,牵涉的案件与这个数字相近。这次事关她身上新添的一起案子。去年10月23日,她和两个朋友在一家商场... - 1972年的北京,长啥样?今天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看。1972年北京的老照片,我看过不少也分享过不少,但这组老照片,里面的很多张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些照片都是当时来中国...
-
“普通话”演变史: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应对语言差异的问题
1955年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中,北京官话以一票之差险胜了五十一票的西南官话,成为了现今通行的“普通话”。如今虽然距离1955年的决议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但对于南方的娃... -
心情好,啥事做起来也显顺当!段府第二年又添新人,姑娘段馨呱呱坠地,儿女双全整了个好字,近不惑之年的段爷真是人生得意啊!世道就像没蒸...
-
得知老爷回家还带回一位少爷,孟氏夫人吩咐安排接风宴,段府上下忙碌起来!段府朝南的广亮大门,内落定尺的财门,两步台阶,两侧曲阳青抱鼓...
- 黄俄罗斯计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俄罗斯帝国提出的一项鲸吞中国北方领土的方案,意图把长城以北变成所谓“黄俄罗斯”,后由于日俄战争未能得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