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民俗风貌大全》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民族之一,历法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农历,是中华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
迄今为止,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充满智慧的中华先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
先贤们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以及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什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作为晚辈的我们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华先人为了掌握农时,长期观察天体运行得出的结果。中华农历之所以也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既有阳历的成分,又有阴历的成分。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总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更为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准确巧妙,是所有华人的骄傲。
1、中华历法简介
中华民族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的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的一天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二十四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纪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从明朝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十四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已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十四年即光绪元年,亦即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华农历为依据。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而来。
2.早期历法
中华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已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现行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学术思想、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等。汉朝以前的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制定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朝代。
从汉朝开始,中华历法出现了重大转折,当时全国统一了历法,历法从而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同于之前历法的366天;用“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和民国纪年并用。
3.公历
公历是当今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1912年)采用阳历,故又名“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公历的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365日6小时9分9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小时13分48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365日5小时48分46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50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20分23秒,谓之“岁差”。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的时间,有记住的必要,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可以借用以下歌诀: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365日为一年,每年余5小时48分46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该年谓之“闰年”。
无闰日之年,谓之“平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但四年之闰余,仅23小时15分4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44分56秒,积至二十五闰,为17小时58分24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2小时53分20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4.公历闰年的判定
一般的常识是4年一闰,能被4整除的年即是闰年,其实这并不尽然。到底哪些年份是闰年?如何判断闰年?
在公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为365天,闰年为366天。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4年累计一天,加在2月里并且固定在2月。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2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2月为29天。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
闰年通常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4整除,即为闰年,但是,被4整除的年份却不一定就是闰年,如1700年、1900年,就不是闰年;世纪交替的年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公元2000年是闰年,而公元1000年、3000年不是。
5.现行公历和农历的优缺点
现行公历(格里历)的优点
(1)公历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官方通用,具有通用性。
(2)公历属于按时间周期定义的平历,所以其算法简单,天数基本固定,置闰规则。
(3)历年和历日协调得好,历年只有365日和366日两种。
(4)历日与太阳高度(直射角度)基本对应,误差只有1至2日。
现行公历的缺点
(1)公元元年在人类历史中期,不便于推算人类历史早期。
(2)岁首没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
(3)历月的天数有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并且排列不规则。
(4)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和罗马皇权留下的烙印,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5)置国法中400年97闰日没有128年31闰日简单和精确。
(6)只管太阳,没有月亮的内容,其日期也不反映月相,是单轨制的太阳历法,不利于保护世界上的月亮文化,也不利于被这些国家的群众所接受和认同。
(7)由于历月的度没有明显的天文学意义,所以人为因素很强,甚至可以被人随意更改。
(8)由于其是平历,所以它的历日不能和它对应的天象---太阳高度一一对应。
现行农历的优点
(1)农历是定历,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他天象如日出日没、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能反映潮汐变化,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还包含十二节干支历(类似沈括的《十二气历》,比它更准确)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阳历,是一部双轨制历法,便于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6)由于它是最彻底的定气定朔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历法,所以其他历法都要与之进行对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现行农历的缺点
(1)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2)历年长度,有353日、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种,不利于统计年长。
(3)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方便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4)置闰不透明,闰月不确定。
(5)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国建立后已经被剔除了,随着科学的普及信之的人越来越少。至于民间某些祭祀活动等已经是民俗,而不是迷信了。
上述公历、农历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中西不同文化上,以及公历是平太阳历及农历是定太阳、定阴阳历的综合历法的差别上。
所以两历并用是有道理的,这样才能综合两种历法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某些知名人士对农历历法的双轨制特点不理解,而西欧文明的强大,使人们对农历产生了偏见,重西历而轻中历(还包含中华其他少数民族历法),重太阳历而轻阴阳历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中华五千年天文历法文化的传承,并受此影响而不把农历历法写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最终使这一优秀的天文性质的历法被下一代遗忘,这是十分可悲的,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农历是现今世界上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天文年历性质的阴阳双轨制甚至是多轨制(如金星周期等五星轨道周期的反映)历法,是现今世界唯一使用最先进的天文数据和理论编算的历法,是最彻底的定朔定气的历法。希望广大国人把这部历法传承下去,要运用东方的思维方式公正并整体地看待农历历法才对。
6.农历闰月的由来及计算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二十四节气并行,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0度定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0度定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像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地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以月相定日序
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两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以中气定月序
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固定在2月,比平年多一天,为29天;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那一年就叫闰月年。
7.闰年有“公历”和“农历”之分
闰年在公历和农历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讨论的闰年,其实是公历闰年。公历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农历有闰月的年份叫闰年。公历闰年与农历闰年两者并不重合,如1995年、2001年农历是闰年,公历并不是闰年;而2000年,公历是闰年,农历并不是闰年。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文字是有能量的,且密度极高,甚至远超核爆。它是沉默的,却是震耳欲聋的;它是无色的,却是色彩斑斓的;它是简约的,却是气象万千的;它是渺小的,却是包罗万象的;它是朴素...
- 中国十大国粹你知道几个中国十大国粹,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 1、京剧:京剧是中国五大戏剧之首,融合了多种地方戏剧元素。它不仅是戏剧艺术...
- 《清心诀》道家宝典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幽篁独坐,长啸鸣琴;禅寂入定,毒龙遁形;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义凛然,鬼魅皆惊;我情豪溢,天地归心;我志...
-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
- 震撼!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秘诀,养生防病延年的秘密!通过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十二经络流注规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养生之道,从而...
- 王阳明的12句经典语!心即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自主性。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和约束,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力量去认识和把握天理,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来...
- 古代动物别名雅称大集合!古代人们对动物们的称呼真是太有诗意了!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动物别名:
- 金龙腾飞送冬去 银蛇曼舞迎春来横批:辞旧迎新龙含宝珠辞旧岁 蛇吐瑞气贺新春横批:新年大吉春风和煦小龙舞 禹域妖娆红日升横批:喜迎新春巳岁迎春花开早 蛇年纳福喜报多...
-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曾被聘任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现为《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主编。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孔子与...
- 1上联:降雪无声乾坤一夜玉下联:安邦有继祖国万年春横批:国泰民安2上联:春风浩荡江河披锦绣下联:华夏腾飞苍山映彩霞横批:春意盎然3上联:雏鹰凌空当展兴华翅下联:老骥伏...
- 王雷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哲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主任。曾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
-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法国做了一次民调,主题是“谁在战胜纳粹德国中贡献最大”,得到的是苏联57%、美国20%、英国12%。1994年,法国再做相关民调时,得到却是苏联25%、美国4...
-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深秋时节,正是丰收的季节。中国古代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是保障整个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因此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发展农业,男耕女织、渴盼丰收是古代社...
-
此名将一生只打一仗,换来三百年无人敢犯中原,他说的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中国浩浩荡荡的5000年历史当中,西汉的存在尤为耀眼。统治者励精图治,为官者忠心耿耿,武将于战场之上,抛洒... -
李勣(徐懋功)的“皇家家事论”影响深远, 后世被范祖禹、王夫之等大加批判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在唐代的统一战争及之后对边疆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开国元老。历史上的李勣是一个武将,而... -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0周年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于远东乃至世界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停战协定全称长达45个汉字:《朝鲜人民军最高...
- 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外国情报局局长马库斯·沃尔夫,在他的回忆录《隐面人》中揭示,东德的情报部门在苏东阵营首屈一指,渗透西方各国政府和议会窃取机密颇有成效,唯...
- 得知老爷回家还带回一位少爷,孟氏夫人吩咐安排接风宴,段府上下忙碌起来!段府朝南的广亮大门,内落定尺的财门,两步台阶,两侧曲阳青抱鼓...
- 作者点评校尉提起新四军,通常存在感并不大,有印象的事件好像只有“皖南事变”。完全不像八路军那样,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玩着花样地打...
- 自隋朝大石桥落成,咏赞大石桥的诗词歌赋铭不计其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的大石桥铭、刑部侍郎张彧以及唐参军刘涣的大石桥铭。在唐代已勒碑上石,并矗立在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