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原本只是一场民族内战,可因为美国的缘故,硬生生将中国卷入了这场争端。
这仗是非打不可了。
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了林彪,无论是从才能还是资历上来讲,他都是出兵朝鲜最合适的人选。可林彪却以生病为由拒绝了主席的请求。
世人不是被称作“战神”吗?这还没开打就已经怕了。不是说有“韩信”之威吗?究竟这些是虚名还是拒绝出兵这其中另有原因呢?
一、林彪反对出兵朝鲜
毛主席说当年朝鲜战争支持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的其实只有一个半,一个便是毛主席本人,另一个则是彭德怀元帅。
毛主席的这句话足以证明当年这场战争并没有几个人支持出兵朝鲜。
事实上当年在决定要不要向朝鲜派兵作战这一问题上,我国高层领导人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而在这些反对者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林彪。
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干预,原本统一的朝鲜半岛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并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以三八线划分界限。长此以往,南北交流切断,人民暴动,一场大战发动在即。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起初,北朝鲜势如破竹,眼看马上就要统一朝鲜半岛,实现南北统一。
这原本只是一场民族内战,但在这关键节点,美国却偏偏要来横插一脚。
7月7日,美国擅自召开联合国会议,苏联代表因事未能出席。
美国和苏联都稳居世界霸主的地位,作为当时世界两大霸主之一,在其中一方未能到场的情况下,另一方要操纵一场会议简直是易如反掌,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成功假借联合国的名义,组织“联合国军”参战。
所谓的“联合国军”是以美军为核心,总共由15个国家组成,美国的麦克·阿瑟被任命为总司令。
美国的这一举动无疑使更多国家卷入这场战争,这使得朝鲜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战争初期,朝鲜占据了上风,先后占领汉城、大田、木浦、晋州等城市,逼得韩国军队和美军只得撤守釜山。
总司令麦克·阿瑟这下坐不住了,若是在联合国军出面干预的情况下还让朝鲜占据上风,他这个总司令面子上怎么挂得住,他怎么能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说服其他高级军官实行仁川登陆计划,从朝鲜军队后方实现突袭。
9月15日这天,美军正式登陆仁川,大批的联合国军队从后方袭来,朝鲜方面一时慌乱,未能提前做好部署,让敌人直驱内部。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的军队与在釜山留守的军队形成默契,将朝鲜打了个措手不及,重新又夺回了仁川港和汉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战争局势一下子发生了扭转。
10月1日,眼看当前局势对朝鲜不利,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的金日成连忙向苏联和中国求助。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收到来自朝鲜方面的求助,眉头紧蹙。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局势还是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其实早在5月底,毛主席就提醒过金日成,指出美军若是干涉战争,登陆朝鲜,其地点必是仁川,只是当时的金日成又怎能预料到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若是早听劝告,早在仁川做好布防,今日又怎会如此狼狈。
毛主席紧急召开会议,商量下一步的对策,众将领却都只是沉默不语。
毛主席率先打破沉默,他将目光投向林彪。林彪年少便显露军事才能,解放战争中领导四野取得了辽沈一战的胜利,为解放东北奠定了胜利的基础,颇为勇猛,况且林彪与苏联军官的关系很好,若是中国真的介入这场战争,苏联怕是也不能独善其身,若是让林彪坐镇,中苏两军便能更快地磨合。这样看来,若是出兵朝鲜,林彪正是不二人选。
“这仗你来指挥如何?”毛主席问道。
林彪沉默片刻,推辞道:“主席,你也知道我的身体,还是没能好利索,估计是不能支撑我去朝鲜的。”
林彪的确曾在抗日战争中受过伤,平型关大捷后,他在骑马回城的路上,因身着日本军官的服装,被一个不明所以的小士兵误伤,险些丧命于自己人手上。
虽说立即送去了苏联治疗,从死神手里捡回了一条命,但也落下了病根。既不能冻着也不能热着,而且还变得非常怕光,时常头痛、腰痛难忍。
既然林彪以自己身体为由拒绝了毛主席的出兵请求,主席当即也不好再说什么。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思来想去,认为还是林彪最合适出兵,他骁勇善战,善于排兵布阵,若是出兵朝鲜一定要从东北出境,东北布防兵中有众多原先四野的官兵,都受过林彪的指点,若是让他出兵,必能省去许多麻烦,因此私下里毛主席又多次找到林彪,给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再出兵一次。
林彪却还是反对出兵朝鲜,他认为可以出兵但不能出境。既然害怕美国会对我国的东北造成侵犯,那便只守在东北边境,若是美军敢来进犯,那么我们便把他打回去。
其实不只是林彪的想法,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毛主席自然也知道林彪的顾虑,只是主席有自己的考量,他仍还是不死心,想尽量说服林彪,可谁知,林彪这个时候却发病了。
据林彪的内勤楚成瑞所说,林彪的确时常遭受病痛的折磨,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见状,毛主席只好放弃让他出兵朝鲜的想法,嘱咐林彪好好养病,也就不再给他做思想工作。
其实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林彪对于出兵朝鲜一事的态度,病痛不假,但反对出兵也是真。
林彪是毛主席一手提拔的,早在革命时期,毛主席曾经在政治上经历过失意,政治策略不被人采纳,一番凌云壮志,却无人看好,只有林彪写信支持他,可如今在是否要出兵朝鲜一事上,林彪却一再否定他的想法。
其实林彪代表的是大部分领导人的态度,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会说那句“支持出兵朝鲜的人实际上只有一个半。”
林彪虽反对出兵朝鲜,但这一仗似乎非打不可。
二、邓小平道出林彪心思
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庄严声明,“我们绝不能容忍任何侵犯国家主权的事情发生,同样也不能容忍邻国的领土主权被侵犯,若是发生侵犯,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理。”
然而正处于上风的美军又怎会将中国的警告放在心上,10月7日,美军耀武扬威,完全不顾什么三八线,继续向北推进,直逼中朝边境。
毛主席一向以史为鉴,吸取教训,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就是利用朝鲜,这个中国的北大门,长驱直入,出兵攻占中国东北地区。前车之鉴,怎能第二次上演。
眼下这仗是打到家门口了。
18日,美军飞机轰炸我国辽宁丹东地区,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完整,这无疑是火上浇油的举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下子坚定了中央领导人出兵朝鲜的决心。
19日志愿军正式出兵,队伍浩浩汤汤,向着朝鲜进发,向着正义出发。
出兵朝鲜,此举不光是为了邻国的安全,更是为了守护我国的和平。
东北在我国占据极为重要的工业地位,保卫朝鲜也就保卫了东北进而守护了全国。
我国刚刚成立,要想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军事力量,发展重工业,那么就必须守住东北这个重工业基地。
既然朝鲜一战如此重要,朝鲜对我国有如此之意义,那么林彪为何还执意拒绝出兵朝鲜呢?
邓小平一语道破了他的心思,他指出林彪其实是想观望形势。
如今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回溯历史,知道在朝鲜战争一仗中,中国必然胜利,可若是换成当局者的身份却要考量许多东西。
不光是以林彪为首的中国许多领导人,就连美军的总指挥,麦克·阿瑟也认为中国不会出兵。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而战争要耗费巨大财力,但凡“识相”一些的都不会出兵。
当初他信誓旦旦的向总指挥部保证只打三个月足矣,甚至官兵们可以回国赶上过个圣诞节,可谁也没想到,这仗一打就是三年,最终还是美国吃了个败账。
这麦克阿瑟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荣获过多枚荣誉勋章,朝鲜战争让他来当总指挥就是奔着胜利去的。
林彪等人也是出于此种考量,认为此时的美国早已建国百年,这一场战争或许并不能伤到美国的筋骨,但却能伤到我国的内脏。
当时的新中国从浴火中走来,历经磨难才获新生,已经经不起战争的折磨了,况且为了支援朝鲜而出兵必然会劳民伤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加之我国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但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台湾问题,这其中不仅有党派问题,更有美国方面的干涉。
林彪等反对出兵一派认为当务之急应是解放台湾而不是出兵援助朝鲜。自己的家务事都没有解决哪有那个闲心思去处理别人的家务事。
除了上述所说之外,还有一点便是林彪的个人风格,他打仗一向求稳,正所谓不打无准备的仗,一般得有七八分把握时,林彪才会选择出兵。世人皆道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用兵如神,殊不知他当初也是在攻打锦州上犹豫不决。若是当时没有毛主席的坚决,没有罗荣桓的劝说,或许是千古罪人也不一定。
正因如此,邓小平才指出林彪其实只想观望形势。
不到万不得已的状况,他是万万不愿再去打仗的,中国人打的仗已经够多了,中国的元气尚未恢复,若此时为了一个朝鲜再次出兵,怕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只是谁也不会想到美国会公然挑衅我国领土主权,这一举动使得形势突转,硬是把中国牵涉其中,想不参与也难。
我们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若是有国家心怀不轨,威胁到我国的主权安全,我们也不会畏惧一战。
三、抗美援朝的意义
如今我们以后来人的身份,再去回望这段历史,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朝鲜是中国的北大门,若是自己的北大门被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看管,那于中国而言只能是有利无弊。
况且若是这场仗打赢了,便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刚刚建国的新中国来说,这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实际上,让毛主席最终决定要出兵的除了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辽宁丹东这个导火索之外,其实也有前面提到的台湾问题。
建国之初,本想一鼓作气,趁势以武力解放台湾,可美国却欺人太甚,派兵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以上种种原因都让中国意识到,这仗不仅要打还必须要去朝鲜打,只有这样才能将美国的霸主梦撕碎。
出兵朝鲜的决心已定,接下来只剩下挂帅出征的人选未定。
林彪眼下是指望不上了,那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最终,毛主席决定让彭德怀元帅坐镇前线,他不像林彪那样过分谨慎,若是他了解如今的状况必会支持出兵援朝。
那时的彭老总还在西安谋划发展大西北地区经济,接到中央的指令紧急赶回中南海。
在会议上,毛主席介绍了朝鲜战争的战况,事情发展的态势,彭老总一拍大腿,义愤填膺地说:“这仗必须打!必须给美国打回去!”
19日,彭德怀正式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此仗艰险,历时三年才得以结束。
最终,彭老总没有让毛主席失望,得胜归来。
这一仗打出了中国的威严,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唱响了中国的名号,让全世界对新中国都刮目相看,也让那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国家清楚的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中国站起来了!
来源:定兴西厢书院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纵观刘伯承与彭德怀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征程与职业军人生涯,他们间其实存在着鲜为人知的误会。红军时期的“土洋”之争历史的阴影始于1933年2月开始的红军第四次反“围剿”...
- 北京西郊那座戒备森严的什仿院,里面关押的到底是谁1969年初春的北京西郊,春寒料峭,阵阵刺骨的寒风卷着沙砾,摇撼着路旁的大树。这一切,使得位于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中...
- 编者按:当张国焘从王明的口中获悉李特、黄超被处决的消息,精神受到极大的震动。王明奉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苏联启程回到延安后,俨然以钦差大臣和中共领袖自居。张国焘挨过王明...
- 编者按:高岗,原名高崇德,字硕卿。1905年生於陕西省米脂县武镇乡高家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母亲去世。作为脚夫小商的父亲,似乎比普通陕北农民的眼界略高一档,他没...
- 尖端武器井噴!大國利器組團亮相。歲末年初,一系列強軍重器集中亮相。新年第一天,官媒發布,中國海警首次在黃岩島起飛艦載機。上周,多款新型戰機首飛。去年12月27日,全球...
- 编者按: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使跻身于新民主革命时间不长的中国共产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陈独秀作为党的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不管其所奉行的路线政策是自觉...
- 耿飚与夫人赵兰香新的一年,重温著名的“耿飚之问”。耿飚是老一辈的革命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长,也是如今领袖政治生涯开始时的老首长和导师。耿飚当年与杨得志、罗...
- 编者按:在延安整风审干中,康生有个“发明”,叫做“抢救运动”,整了一大批人,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住在他家隔壁的张闻天曾为此同他发生过一场激烈争论,对康生把那么...
-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后,王明对自己严重的历史错误仍然缺乏认识,拒不接受党的批评和帮助。王明建国后虽然在政法战线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对于过去的错误却一直拒绝做出...
- 1教员在湖南读书的时候,和萧子升的关系非常亲密,不仅在学校里谈经论道,还结伴穷游湖南五县。可以说,萧子升就是教员的第一批亲密战友。然而在1920年代,教员和萧子升分道扬...
- 当兵是为了什么?有人说,当兵就是为了拿工资,这是一份工作。这话肯定是错的,至少对于解放军来说是错的。因为只为了钱而打仗的军队,战斗力约等于零。你想都想不到这种军队...
- 1978年12月25日,越南军队集结了18个陆军师又15个团(旅)、1个航空兵师,共约20余万人的兵力,全面越过越柬边境,对柬埔寨发动全面侵略战...
-
1982年,中英香港谈判陷入僵局,邓小平:这个局面毛主席早已料到
作者|宁镜诚1982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围绕香港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撒切尔夫人始终坚持“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 -
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拉链门”事件。都让世界看到了美国总统们的荒诞无稽。
在世界众多国家里,最乱、最好色就是美国总统。上个世纪的70年代,美国有一个美女律师叫希拉里,因参与调查尼克松“水门事件”而出名。1974年2月25日,美国的大陪审团以19比0... -
他是迫害刘少奇的领袖之一,被问起:坐17年牢冤不冤,他说了一句话令人唏嘘
1966年动荡时期,刘少奇率先受到影响。那场大运动中,在别有用心的人挑动下,刘少奇在悲愤中去世,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张春桥等人以外,还有一个叫蒯大富的学生。... - 慕容垂转载自 李怡楚(lahen0923)01公元369年,前燕吴王、南讨大都督慕容垂率军击败了东晋大司马桓温。没想到却引来了摄政王慕容评和皇太后的猜忌。为了活命,慕容垂带着儿...
-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微信公众号衍圣公沿袭到孔德成这一代,孔子家族作为世界上延续、世袭时间最长的贵族家族,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这是一个超越王朝更替与江山鼎革变迁的世袭...
- 2007年11月,《青年时报》刊登过一篇采访,图中这位老人名叫俞金生,痴迷于搜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所有资料。据该报称,其中就有一张记录130多年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现场的...
- 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杀害张作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不知从何时起,张作霖被包装成了抗日爱国人士,甚至流传着张作霖活着日本不敢侵华这样的滑稽言论。一时间张作霖当马贼、...
- 1989年4月8日,胡耀邦吃过早饭,准备去怀仁堂参加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8时55分,胡耀邦来到怀...
- 如果用红与黑两种基调来描绘晚清时期最为显赫的红顶官商盛宣怀,红与黑的占比究竟该如何分配?这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复杂议题。我倾向于以五五分账,一半红,象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