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54

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

话说1958年8月4日,毛泽东带着江青和两个女儿李敏、李讷,还有侄子毛远新,到河北省大跃进的典型县保定地区的徐水视察。

据报载:徐水县的粮食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不少调查团都到徐水调查取经。有的调查小组问农民的粮食产量和家庭收入,老乡们十分有趣地回答:“我们家的粮食不在屋里,在会计的账上。”

农民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又不敢说真话,也不会说假话,只好说粮食在会计的账上了。

再说8月4日午后,毛泽东来到徐水县,首先听取了县委书记张国忠的汇报。据当时的报道,这位书记在汇报中强调自己把社员组织起来了,特别是将青壮年组成民兵连,这样战斗力强、组织性强,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徐水县的口号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纪律化。全县如同军营一样,青壮年编为民兵,男女分别居住,老人入敬老院,小孩入幼儿园,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

毛泽东听完汇报,在徐水县领导干部陪同下,来到南梨园乡大寺各庄农业社俱乐部,他看到俱乐部里挂满了各种奖旗,看了几面,问了问每一次得奖的经过,就在长桌旁坐下来,问农业社干部说: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农业社主任说: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

“每亩平均多少斤?”

农业社党支部书记说:754斤。毛泽东惊讶地“啊”了一声,赞叹道:

“不少啊!”

他又问到秋作物的预计产量,问了社里,又问全县的。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他说:

“今年全县要争取大丰收。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

毛泽东听了,睁大眼睛,看了看屋里的人,奇怪地说: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你们夏季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秋季要收11亿斤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能吃空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张国忠说:

“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泽东说:

“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县长说:

“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泽东呵呵笑着,他环顾大家,说:

“那就得每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县长说:

“我们只是光考虑着怎么多打粮食!”

习惯开玩笑的毛泽东幽默地说:

“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其实粮食多了也还是好!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5顿也行嘛!”

这本是一句幽默话,没想到后来传达下去以后,许多地方还真的发生了敞开肚皮比赛吃饭的笑话。

毛泽东说罢,要到村子里去看看。他先看了粮食加工厂,看了供销社,看了社里的医院和正在扎针的医生和病人;又看了猪场,看了缝纫工厂;接着来到了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几十个孩子,他们穿着崭新的背心和短裤,都很干净。孩子们鼓掌欢迎毛泽东,嘴里不住地喊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摸摸这些可爱的孩子,顺便去看了看他们的宿舍。

幼儿园隔壁是敬老院,住着由社里统一供养的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们。老人们对毛泽东说:

“咱们这真是享了福啦!有了毛主席,咱们可享了福啦!”

毛泽东笑着同老人们告别,尔后来到田间,他看到在地里干活的妇女很多,就说:

“这妇女劳力解放得很彻底哩。”

保定地委书记李悦农说:

“这里的妇女都脱离了炕台、锅台、磨台、碾台这4台。”

毛泽东说:

“是啊,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这个县是11万多劳力,抽出了4万多搞水利、打机井、办工业,只有7万多人搞农业嘛。这又解放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90多个团,200多个营,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

毛泽东来到棉田,察看了棉花的长势,问道:

“这一亩可以收多少棉花呀?”

农业社主任脱口而出:

“100斤皮棉。”

毛泽东算了算,说:

“那就是300斤籽棉呀!”

毛泽东沿途看到丰收的庄稼,就对乡社干部们说:

“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的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吗?”

回到徐水县委,他在谈话中还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斤!”

后来在8月6日,也就是毛泽东视察后的第3天,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来到徐水,传达中央的新意图。陈正人说:

“刘少奇同志指示在徐水搞一下试点,搞共产主义,搞工、农、兵、学、商结成一体。”

他还传达了刘少奇的一些具体指示,如在徐水办两座大工厂,全县可搞一个大联社;并将刘少奇委托他带来的康有为的《大同书》与《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交给徐水县的干部们学习。县委书记张国忠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立即宣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此后,徐水的浮夸风便越吹越大了。

早在4月开始一直到8月,刘少奇曾先后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视察指导工作,他说:

“我们到共产主义不要多远”,“我看三四十年以后,可以到共产主义”。

再说8月5日,毛泽东来到河北省安国县视察,听取了地委、县委负责人的汇报。在红星农业社的丰产试验田边,他摸着肥大的高粱叶子,微笑着问:

“这样的高粱,一亩能打多少粮食?”

淤村乡党委书记说:五六千斤。毛泽东问:

“一棵能结几个穗?”

乡党委书记说:

“这是‘八大杈’,能结8个穗。”

毛泽东又指着旁边的矮株高粱问:

“这是什么品种?”

乡党委书记说:

“这是‘小八杈’,试验试验到底哪种收成大。”

毛泽东问:

“是否可以让高的矮的杂交?”

乡党委书记说:

“我们正在试验。”

毛泽东笑着说:

“如果长不高,那就叫矮梁,不能叫高粱。”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来到甘薯试验田边,一个基层干部说一亩甘薯要产20万斤,毛泽东随口说:

“能产到两万斤就不少了。”

他还就农业合作社规模以多大为宜征询大家的意见。此时各地正在酝酿办大社,有的已经把几个小社连成了一个大社。关于社的规模问题,很多人认为一个乡办一个社就行了。毛泽东风趣地说:

“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们这里农业社的发展变化就像《三国演义》的头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8月6日,毛泽东一行人乘车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县。

新乡县七里营是按照中共中央成都会议精神,第一批把小型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大社的典型。他们将七里营和周围50多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大社,共有9639户人口,定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

这一天,雨过天晴。下午4点22分,毛泽东的车子和其它8辆车子由七里营村东头进了村子,在村子中心的东方红广场停了下来。

七里营的干部按照上级的要求,在街道上布满了岗哨,群众被派到地里干活,五类分子被专人看管,整个村子里鸦雀无声。毛泽东看到此情此景,有点不高兴,就对陪同的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说:

“咋不见群众呢?我就这么脱离群众吗?”

吴芝圃闻言,显得十分尴尬。毛泽东来到公社门口,看了看3天前刚刚挂在大门东边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吴芝圃介绍说,他们大社没有用“共产主义公社”作名称,而用“人民公社”作名称。毛泽东闻言,正合己意,随口说道:

“好么,好么!”

七里营人民公社把一些孤寡老人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幸福院”。毛泽东来到幸福院的时候,几十个老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看望毛泽东。忽然,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在毛泽东面前,一边给毛泽东磕头,一边喃喃自语:

“天高皇帝远,我这老婆子能见到毛主席,死了也甘心。”

毛泽东见状,俯身搀起老人家,又是给她扑打身上的灰尘,又是向老人问好。老太太流着泪说:

“好,好,一切都好。”

毛泽东握着她的手说:

“老人家,不要难过,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以后的日子会更好。”

老人说:

“不是难过,能见到毛主席,我太高兴了。”

毛泽东来到社办面粉厂,电动小钢磨正在磨面,他仔细观察小钢磨的运转,抓起一把麸皮用手指捻了捻,十分满意。来到幼儿园,几十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围拢在他身边,拉着他,向他问好。毛泽东抚摸着孩子们,慈祥地笑着。老师领着孩子们唱起了歌曲,这支歌的名字叫:《毛主席,我们永远热爱您》。毛泽东夸奖着孩子们,还对老师说:

“谢谢你们!”

毛泽东头戴草帽,身穿白衬衣,穿过茂密的大豆地,跨进满布瓜蔓的菜田,来到村西种植棉花的“红旗试验田”前,察看棉花的长势。他看着茂密茁壮棉桃成串的果枝,连声称赞棉花长得好,大有希望。他问:

“一亩田能产多少棉花?”

七里营的干部说:

“一亩田可以产100斤皮棉。”

毛泽东满意地说:

“全国的棉花都长成这样就好了。”

他走进棉田里,向正在给棉花打顶的社员们招手问好。他还学着社员的样子,给棉花打顶。

毛泽东一行回到了村西口。此时七里营的干部早已撤了岗哨,村民们纷纷站在房上、墙头上、道路两边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走到供销社门市部门口,群众立时欢声四起,热烈的掌声、“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他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供销社营业员小吕,将事先准备好的写着“祝毛主席身体健康”的大玻璃匾,恭恭敬敬地献给毛泽东,毛泽东双手接住,转交给身边人员,和小吕亲切握手致谢。他挥手告别群众,慢慢地上了汽车。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