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 释】

〔长沙〕湖南省省会。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1914年至1918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独立〕寓有“操危虑深”之意。唐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万山红遍〕万山,指岳麓山及长沙周围的群山。岳麓山上多枫树,到秋天枫叶变成红色。

〔舸(gě个上)〕大船。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秋天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楚辞·远游》“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是说过得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西晋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指点,意为批评、评论。江山,喻指国家、国是。

〔激扬文字〕含有宣扬真理和革命思想之意。激扬,激励宣扬。

〔粪土当年万户侯〕鄙薄当时反动的军阀和政客,把他们看作粪土一般。万户侯,古代食邑万户的侯爵。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考 辨】

这首词首次正式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在此之前,曾在1949年8月出版的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披露,文字略有讹误,如“怅”误作“张”,“廓”误作“阁”,“方”误作“芳”,“遏”误作“过”。

这首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六件。其中有三件作“层峦尽染”,有一件作“还记否”,有一件作“向中流击水”,有一件署有“一九二六年作”。有论者根据这件手迹所署写作时间,考证的结论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是1925年,应是1926年12月。

《毛泽东年谱》(1893—1949)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定为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这个判定是有依据的。(一)当时按四季划分已到初秋季节,并早在是年8月8日已立秋。这个时候早晚已能感到秋天的微寒,词称“寒秋”,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词中的“寒秋”和“霜天”,应解作秋天,不应解作深秋。诗人写诗,有时会把多年的观察和通常季节的写法融入诗中,未必像照相或速写那样捕捉景物。仅根据诗中景物的特征来判断季候,并进而判断写作时间是不可靠的。大家知道,郭沫若曾根据《忆秦娥·娄山关》上阕所写景物,判定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结果他错了。(二)手迹上署明的写作时间,有的是不加思索随手写上的,常有笔误。毛泽东留下的手迹,有多件把写作时间写错了。例如,《忆秦娥·娄山关》词,有一件手迹落款错成:“调寄菩萨蛮一九三四”。又如,《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有一件手迹所署写作时间错成“一九五二年”。还有的是署了写初稿的时间,或者修改的时间。因此对手迹中所署写作时间,要进行慎重的鉴别和考证。(三)作者判定的写作时间,往往经过反复回忆而确定的,还可能有作者的特殊考虑,没有过硬的证据,一般不宜推翻。例如,《念奴娇·鸟儿问答》有一件手迹署“一九六五年五月”,这是写出初稿的时间;发表确定的写作时间为“一九六五年秋”,这是修改定稿的时间。(四)如果把这首词判定作于1926年12月,那时已是寒冬季节,就不好理解“独立寒秋”句,作者决不会写下这样不合时令的词句。(五)“独立寒秋”的“独立”,颇有深意。《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颖达疏:“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毛泽东是秘密潜入长沙的,可能是在傍晚时分到了橘子洲头,周遭无人,又“操危虑深”,才写出“独立寒秋”的诗句。如果到了1926年12月,他回长沙已无危险可言,怎会有“独立”的忧虑和叹息呢?

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考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作时间应改为“1926年初冬”

【谨以此文缅怀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48周年】

据吴正裕、李捷、陈晋等人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全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一书考证:“这首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六件。其中有三件作‘层峦尽染’,有一件作‘还记否’,有一件作‘向中流击水’,有一件署有‘一九二六年作’。”这本书的编者,是少有的能够进入中央档案馆的人士,所见远多于常人,信其不诬也。

沁园春·长沙

但是,中央文献在《毛泽东年谱》中,把这首词写作时间定为“1925年秋天”,则大谬不然。1925年,毛教员在故乡组织农民运动被乡贤告发,省长赵恒惕密函捉拿,为此,毛教员不得不于8月28日间道离开韶山去长沙,然后,9月上旬从长沙出发去广州。这个时间段,长沙尚未走出酷暑季节,丝毫都不会出现“层林尽染”的景观。

查阅中央气象台历年发布的各地红叶预报,通常长沙地区要等到12月上中旬,才会出现红叶和山林染色的季节物象变化。词作者曾经亲眼看到的层林(峦)尽染,八九月份的长沙,是肯定看不到的。

1926年12月,毛泽东接受湖南党部邀请,去长沙参加农民代表会议,于17日到长沙,按照作者某次手书词作,所署写作时间“一九二六年作”,恰好能够与层林尽染的季节颜色变化吻合。

沁园春·长沙

【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21、2023年的全国红叶地图,岳麓山红叶时间段为12月初中旬】

老田长居武汉,就多年所见,武汉的树叶出现“秋色”,需要冬天的风到来之后,才会出现;多数年份,是在11月中旬左右,刮一夜北风然后直接进入冬天,此后才会有枫叶红的变化。也就是说,武汉与两湖地区的秋色,完全依赖冬天的冷风塑造,这个状况,与北方大不相同。

中央文献之所以认定9月长沙,可能就会有秋色,估计是基于北方地区的生活经验,这个经验与长江流域的状况完全不符。中央文献的错误写作时间认定,是否因缺少对南方情况的调查了解,故对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长期做不到纠偏。

依据毛泽东嗣后不久记录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间的状况:去年(1926年)十月前后,湘中农村完全是两个世界,此后,农会大规模兴起并在农村掌权,真个“说得出、做得到”;而从前的掌权者——绅士们——的状况,就不那么理想了,头等的绅士逃到上海,二等的绅士逃到武汉,三等的绅士逃到长沙,四等的绅士只能够跑去县城,等而下之者只能够在乡下向农会作揖了。

显然,到了1926年底,“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状况,已经出现大变样了,词人对此有无限的感慨,并由此诗意地联想到与自然季节变化之间的对照关系。

词的上半阙,铺陈了自然景物,湘江的水,岳麓山的树林颜色,具现出一年之内的季节转换,而秋水凝碧、层林尽染的大自然变化,这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舞台,恰与人类世界的大变化,形成对照与互文关系。

有了这一层的互文关系铺陈之后,继续引入“书生意气”的造反历史,就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毛教员和他的学友们,在1918年4月组建新民学会,最多时期发展到70多人;1919年在长沙以新民学会的骨干,推动了湖南的五四学潮和反帝运动,复因为受到军阀张敬尧的镇压,开展过“驱张运动”;后续又“联唐倒赵”以反对继起的军阀赵恒惕。总之,毛教员及其学友们,不断地发现有必要,反对旧世界及其各路大人物。这样的历史与政治搏斗,对照微弱的个体在湘江中间游泳的场景,即便是在中流击水,所溅起的浪花,也只是看上去接触到了船,游泳的浪花到底给船只航行造成多大阻力,实际上处于未知,“浪遏飞舟”虽属亲眼所见,但效果大可存疑。

由此,书生们各式各样的努力与反抗,其效果有限复可疑;以此对照,真正的革命性大变化,则是农民组织起来之后,把土豪劣绅的威风,扫地以尽,造成一场真正的乡村革命。按照毛泽东的看法,孙中山先生革命四十年而未成就的勋业,被湖南农民在几个月之内,就做到了。

如果按照中央文献认定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天,彼时农会刚刚才有萌芽,湖南也只有衡山和韶山这样的小地方,有着县下的区一级农会组织。而衡山白果区农会于本年11月,被赵恒惕镇压,有四位烈士死难。而韶山农会的组织者——作者毛泽东本人,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不得不间道前往广州。农民的组织和力量,此时,均处于潜而未发的状况,丝毫未曾改造外部的政治形势。

如果这样认定写作时间,那么,全词的意涵则均为作者的个体胸臆抒发,不涉及外在的政治与自然之变,而自然之变与政治之变也彼此无涉。这样,就把词作者的革命家眼光和胸怀彻底抽空了,就只剩下纯粹的书生意气了,而湖南群众的巨大革命潜能及其震撼词作者的改天换地伟力,也就不再被作者联系大自然的季节转换而讴歌了。

多年来,确有诸公在多种场合,都乐于表现毛泽东及其思想是毫无群众基础的孤零零的空想家形象。考据与更正该词作时间,能否正本清源,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考据部分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老田授权首发)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