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 释】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毛泽东在1935年9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望断南飞雁〕化用唐王维《寄荆州张丞相》诗:“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望断,极目远望,望到看不见。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本句蕴含作者思念和关怀南方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深情。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漫卷〕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头”,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漫卷,随风翻卷。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作者自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考 辨】

这首词最早非正式地发表在1941年12月5日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横眉》上,因系传抄发表,略有讹误,如将“二万”误作“两万”,将“六盘山上高峰”误作“六盘山上峰火”。后来曾以《长征谣》为题刊登在1942年8月1日的《淮海报》附刊上,又见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1948年7月1日出版的《知识》杂志,1949年8月2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时改题为《长征词》,编者注明“转载东北哈尔滨日报”。

此词在《诗刊》发表时,下阕第二句作“旄头漫卷西风”。旄头,古时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后泛指有此装饰的旗帜。1961年,董必武受宁夏同志委托,请作者书写此词时,作者改为“红旗漫卷西风”。9月8日,作者派人将此词手迹送到董必武处并附信说:“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

此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十件,词中“红旗漫卷西风”句,有七件作“旄头漫卷西风”;“何时缚住苍龙”句,有七件作“何时缚取苍龙”,有一件作“他年缚住苍龙”。

1995年8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的记者报道《“塞上江南”在延伸》一文说:“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在山上(指六盘山)一个叫和尚铺的地方挥毫写下的。”说《六盘山》词作于六盘山上,写作时间无疑就是1935年10月了,因为作者是10月7日越过六盘山主峰的。此说很可能是当地人的附会。此外,对这首词作于何时也有另外的说法。一说是毛泽东长征时的警卫员陈昌奉的回忆,他说:“1935年12月的一天,毛主席没有开会,也没有看书,静静地坐在桌前,反复吟诵,挥笔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见1986年12月28日《解放军报》所载李敏杰的文章)另一说是:“杨静仁曾当面问过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是否长征途中所写。毛主席说,长征千难万险,哪里有时间写!这是在延安感怀长征的情景时写的。”(见1993年《读书》第8期所载郁之的文章)这两种说法值得研究,如果不加分析地加以肯定,就等于否定了作者编辑《毛主席诗词》时对这首词判定的写作时间。《六盘山》词同《长征》诗、《昆仑》词一样,都是在1935年10月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当然也可能只是完成初稿,后来又修改过。说《六盘山》词在六盘山上“挥毫写下”,缺乏可信的证据。陈昌奉回忆此词在1935年12月“挥笔写出”,可能把修改当成初写了。杨静仁当面问过作者,此事自然可信,不过是否听得准确,会不会把“保安”听成“延安”了?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红军抵达保安县吴起镇,标志着长征取得胜利。此词可能作于保安县吴起镇,因为10月30日作者才离开此地。这样,此词可说成作于保安,即作于保安县而非作于保安城。作者在1936年7月12日才到保安城,难道过六盘山后隔了9个月才作这首词?再说,作者到延安是在1937年1月13日,那时离过六盘山已长达15个月,难道还会有诗兴写这首词?如果此词真的作于保安城或延安城,怎么可能把写作时间确定为1935年10月呢?说《六盘山》词同《长征》诗、《昆仑》词都是在1935年10月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有一个可靠的旁证:彭德怀的秘书王亚志在《关于毛主席给彭德怀同志的诗》一文中谈到,1954年8月彭德怀回忆了毛主席写给他那首诗的情况,同时还说:“那时(指1935年10月——引注)毛主席除抓紧时间读书外,经常挥笔写诗、写词或写别的什么,一有空就总是写呀!写呀!写个不停。”(见1979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翻译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

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的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诵,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征的目的地已经到达,浩瀚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代颜师古的评注中引用汉代服虔的话:“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太岁”是古人所说的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日本帝国主义就是“苍龙”。虽然最后两句用的是设问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整诗洋溢着革命胜利的豪情,应用高亢雄壮的语气。为毛泽东在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词。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

再长征的号角——读《清平乐·六盘山》

朱家驰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南部,先占领通渭县城,继而又突破了西(安)兰(州)公路封锁线。北上抗日的目的地胜利在望。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蒋介石亲自出任所谓“西北剿匪总司令”,调兵遣将,妄图阻止红军继续北上。10月7日,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红军与敌骑兵七师之一部遭遇,大获全胜。当天下午,红军便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即作于此后。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开篇从登上六盘山所见景物写起。这两句大意是说:在这天高气清、淡云飘空的秋天,诗人登上六盘山的峰顶,深情而久久地凝望着南飞的大雁,直到其消失在远天的尽头。犹如一幅高原秋景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寥廓而明丽的艺术境界。这里借景抒情,既是深秋景物的写实,也抒发了诗人长征以来战胜了千山万水,胜利在望时喜悦舒畅的心情。在广阔而深远的背景上,我们不仅仰望到作者立于高山之巅目送飞鸿的高大身影,更感受到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和气魄。“望断”是久久凝望直到望不见还在望的意思。如此一个细微动作,却包蕴着诗人无限情思:雁系候鸟,秋来南飞;而红军为了民族的生存却跋山涉水,万里北上。大雁南飞的去路,不正是红军北上的来路吗?长征万里,关山阻隔,大雁可凭借双翅飞翔而过;红军则历尽了艰难险阻,靠着一双铁脚板走过来的。诗人仰望大雁南飞,也自然会想到留在南方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革命战友和人民。红军一路播下的革命种子,如今是否已经开花结果?身在北国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心系南方啊!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正因为开篇“天高”两句浓郁的诗情中包蕴着丰富的画意,所以才能诱发一位当代画家以“望断南飞雁”为题挥笔作画。这固然不应排斥画家于艺术再创造过程中辛勤的劳动,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诗句本身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及其鲜明的画面感。没有诗句提供的坚实绘画基础,是很难引起画家的创作欲望的。并非任何诗句都能命题作画,道理即在于此。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指长征的目的地。这两句大意是说:屈指一算,长征艰难的行程已走过两万余里了。不到达目的地就不是英雄好汉。如果说前两句所抒之情绵邈而深沉,这里诗人笔锋一振,则一变而为豪迈坚定了。自打长征以来,一路上红军一以当十斩关夺隘的英雄壮举已证明“红军是英雄好汉”。(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然此刻到达长征的目的地已相去不远,如果就此半途而废,还算得什么英雄好汉呢?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抵御外侮的钢铁屏障,它雄伟、坚定、壮观。诗人以此同陕北革命根据地及抗日最前线联系起来,对红军的讴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气壮山河的诗句,是对红军英雄气概、革命豪情的赞歌,是红军长征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不可动摇的铮铮誓言,是鼓舞红军将士去夺取长征最后胜利的进军号角,也是对张国焘逃跑主义的有力批判。随着历史的发展,诗句本身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长征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变成鼓舞人们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的精神武器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记起“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诗句。毛泽东诗词中这类富有哲理和警策意味的句子还有不少,诸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虽终古长见而光景常新,总能不断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屈指行程二万”。“屈指”,数着指头计算的意思。“二万”系举其成数,并非确指。这一句是诗人登上六盘山之后,对长征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的概括与深情的回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红军,二万里艰难的行程都胜利地走过来了,余下的这点路程更不在话下。回顾中充满了无限豪情和必胜的坚定信念。值得令人玩味的是诗人在“行程二万”前面巧妙地冠以“屈指”二字,一个细微的动作,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广阔胸襟和豪迈的气度。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如果说上阕是由远景兴起对长征以来的深情回顾,下阕则就近景引出对长征前景的展望了。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海拔3000多米,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故名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过阕点题,既收敛了上阕对长征的回顾,又开启了下文对未来前程的展望,“红旗漫卷西风”,这首词于1957年最早在《诗刊》1月号上发表的时候,“红旗”原作“旄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作“红旗”。一词之改,色彩、形象更加鲜明,革命的象征意蕴也尤为显豁了。“漫卷”,舒卷自如的意思。鲜艳的革命红旗在高高的六盘山上迎风招展,自然使人联想到,这面火红的战旗,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不但没有倒,相反它更加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它是革命胜利的象征,也是诗人及广大红军将士兴奋喜悦心情的艺术再现。“红旗”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总是同胜利连系在一起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今天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明天也必将在全中国胜利飘扬。诗人站在六盘山上,胜利的喜悦和满怀豪情难以自抑,高瞻远瞩,遂逼出下文结尾两句。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长绳子。《汉书·终军传》云: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阕下。”“长缨”在这里借指革命武装力量。“苍龙”,凶神恶煞。语出《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这里借指国民党反动派元凶蒋介石。两句大意是说:如今中国人民已掌握了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打败蒋介石已指日可待。结尾两句,诗人用了两个典故,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长征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何时缚住苍龙”一句,并非诗人对克敌制胜缺乏信心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而是故作设问,是诗人和红军将士恨不得立刻就把敌人彻底消灭的急切心情的自然流露。既已“长缨在手”,“苍龙”被缚则定然无疑。“长征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结尾两句,既揭示了全词的主旨,也是一篇的高潮,曲笔为用,婉而有致,意味深长地表达了革命人民要战胜一切敌人的雄心和壮志。这首词在当时曾鼓舞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奋然而前行,在今天新的形势下,仍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