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附:柳亚子原诗
七律 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原注)
【作者原注】
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附诗注释】
〔开天辟地君真健〕健,即健儿,引申为英雄。本句赞美毛泽东是真正的英雄,领导全国人民创建新中国功如开天辟地。
〔说项依刘〕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柳诗作时正值中共中央争取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柳在此处表示他虽也是国民党元老,自觉无能为力。一说,用的是杨敬之到处讲项斯的好话和王粲去荆州依附刘表的故事。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柳表示说人好话、依附他人,他很难做到。
〔夺席谈经非五鹿〕东汉戴凭驳倒许多讲经的学者,夺取了他们的讲席(见《后汉书·儒林·戴凭传》)。又,西汉显贵受宠的五鹿充宗讲《易经》,曾被朱云驳倒(见《汉书·朱云传》)。这里借指自己有夺席谈经的学问,决不是五鹿充宗那样依附权势、徒具虚名的人。
〔无车弹铗(jiá荚)怨冯驩(huān欢)〕战国时齐人冯驩投靠孟尝君田文。田文门下食客分三等:上等坐车,中等吃鱼,下等吃粗饭。冯驩列下等,他弹剑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田文把他列为中等,他又弹剑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见《史记·孟尝君列传》)铗,剑,或说剑把。冯驩,《战国策·齐策四》作冯谖(xuān宣)。
〔头颅早悔平生贱〕柳亚子因反对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曾遭通缉,但悬赏的赏格不是很高,所以他早已悔恨自己的头颅是贱的。
〔肝胆宁忘一寸丹〕意谓对党和人民肝胆相照,怀有一颗红心。宁忘,怎能忘记,即怀有。
〔安得南征驰捷报〕怎能得到人民解放军南征传来的胜利消息。
〔分湖便是子陵滩〕分湖在柳亚子家乡的吴江县。子陵滩,即七里滩,起自浙江建德梅城,迄于桐庐钓台,因东汉初严子陵隐居曾在此游钓而得名。这里柳指自己要回乡去隐居。
〔杨铁崖〕名维祯,字廉夫,元末明初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当时的著名诗人。
〔先德旧畴〕先辈旧产。
【注 释】
〔和(hè贺)柳亚子先生〕和,和诗,有用原诗韵的,有不用原诗韵而回答原诗的,本诗属后一种。柳亚子于1949年3月28日作《感事呈毛主席》一诗(见本篇附录),这是作者的答诗。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早年参加旧民主革命,是清末文学团体“南社”发起人和主要诗人之一。旧民主革命失败后,继续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1948年1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著有《柳亚子诗词选》。
〔饮茶粤海未能忘〕粤海指广州。1926年5月,柳亚子(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同作者初次晤面。蒋介石向全会提出了所谓“整理党务案”,旨在排斥共产党,夺取国民党党权。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坚持反蒋的革命立场,何香凝、柳亚子等也支持了这一立场。“饮茶”句即指当时作者同柳亚子的交往。按柳亚子在1941年《寄毛主席延安》诗中,曾有“粤海难忘共品茶”之句。
〔索句渝州叶正黄〕渝州,即四川的重庆。毛泽东于1945年8月至10月曾到重庆,和国民党进行了40多天的和平谈判。当时柳亚子曾索取诗稿,作者即手书《沁园春·雪》相赠。
〔三十一年还旧国〕旧国,过去的国都。作者1918年和1919年曾两次到过北京,到1949年北京(当时称北平)解放后再来,前后相距约31年。
作者自注:“三十一年:一九一九年离开北京,一九四九年还到北京。旧国之国:都城。不是State,也不是Country。”
〔落花时节读华章〕化用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落花时节又逢君”句。华章,美丽的诗篇,指柳亚子的感事诗。本句谓暮春读柳的感事诗。
〔牢骚太盛防肠断〕意谓牢骚太多会损害健康。
〔放眼量〕放大眼界去衡量,不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昆明池〕北京西郊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当时柳亚子住在颐和园内。
〔观鱼胜过富春江〕观鱼,用《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在安徽濠水桥上看水中游鱼的故事。一说,用鲁隐公观鱼的故事。《左传·隐公五年》载,隐公“将如棠观鱼”,一个大臣以为他真是观鱼,大力劝阻,隐公无法,才说“吾将略地焉”。所以“观鱼”这个典故,含有谋划军国大事之意。富春江在浙江省桐庐和富阳两县境内,东汉时隐士严光(字子陵)曾在那里游钓。这句诗的意思说,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观赏游鱼比在富春江更好。这是对柳亚子原诗“分湖便是子陵滩”而言。当时柳亚子想等他的家乡吴江县的分湖解放后回去隐居,因此作者劝他,留在北京共商国是比隐居要好得多。
【考 辨】
这首诗在《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题名为“赠柳亚子先生”,后改为“和柳亚子先生”。
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将这首和诗书赠柳亚子时,“落花时节读华章”句,原为“暮春时节读华章”(现存另一件手迹也与此相同),并在诗后署有:“奉和柳先生三月廿八日之作,敬祈教正。”
在另一件手迹上,“牢骚太盛防肠断”句,作“牢愁太盛防肠断”。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曾被判断为“一九四九年夏”,1964年4月再版《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时,将写作时间进一步确定为“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附在诗后的柳亚子原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误为作于同年马克思130周年诞辰的《七律·卡尔中山两未忘》。1964年4月再版《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将柳亚子的原诗正式更正为《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毛泽东诗词选》“说项依刘”这条注,是由胡乔木亲自撰写的。当时参加该书编辑工作的同志曾提出意见:一是把“说项依刘”解释为“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无出典,二是“说项依刘”用的是杨敬之到处讲项斯的好话和王粲去荆州依附刘表的故事。对此,胡乔木作过详细的解说:“解说项依刘,一须看当时政治背景(否则柳亚子不会写这样牢骚太盛的诗,至于表示希望回家,且亦必不至于写诗)。柳对党和毛泽东同志一向崇敬,但为人极为自负,颇不适于参加政治活动,故到京不久,遇到中央提出的国共和谈的问题,自己感觉政治地位不如他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如分别解释说项和依刘,则了无意义,他当然不会认为到北京是依刘,笼统的‘说项’安在这里也很难说通。刘项之争本身就是出典。二须与上句对看。上句的开天辟地是四字一贯的常用语,故下句这四字必须也是四字一贯和一目了然的,如分开再合用就不但没有前例,合起来也很难说明是什么意思。”胡乔木的这个解说,有理有据,是值得看重的一家之言,所以《毛泽东诗词集》仍保留了他撰写的这条注文。
翻译
我们初次相识,在广州品茗畅谈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怀,在重庆再次会晤,您向我索诗,那时正是秋天草木枯黄的时节。
我从第一次来北平,历经三十一年的风雨战斗,又回到这旧都,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有幸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你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牢骚太多了,要提防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
赏析
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首诗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毛泽东的和诗针对原诗作者柳亚子牢骚愈盛而身体愈下的状况,借唱和的方式叙旧谈心,进行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之情。
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首联两句回忆同柳亚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见,表明彼此并非初交。
颔联点到正题,对柳亚子说明读到他的诗了,也仍然是忆旧。只是首联是回忆两人的交往,颔联是回忆自己的行踪。联系起来看说明在革命战火斗争的烽火中,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但在31后重到北京的时候,朋友又相见了,而且得到了对方的诗篇。柳亚子原诗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对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回忆,写这些表明他对革命有功,而认为党和国家遗忘了他的贡献。毛泽东在诗中同他做一番叙旧,就暗示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过去同情革命、赞助革命的经历。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是针对柳亚子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绪进行正面的批评和规劝。诗人说,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
尾联劝柳亚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实际上是劝他不要消极隐居遁世,并且安排柳亚子居住到颐和园,就在昆明湖边,使他认识到党对他是照顾周到,优待有加的。
意深语畅,跌宕生姿《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欣赏
丁芒
柳亚子早年参加旧民主革命,是清末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和主要诗人之一,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同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1948年1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新中国建立前,民主人士云集北平,柳也应邀共商国是。他在1949年3月25日到西苑机场迎接初入北平的毛泽东。当晚出席了中共中央为民主人士举行的招待宴会后,兴奋异常,文思泉涌,写诗四章,盛赞共产党、毛泽东改天换地的功绩。但3天后又写了《感事呈毛主席》。关于柳亚子究为何事发“牢骚”,因他不久便卧病不起,未能核正。“索隐派”对此曾有种种揣测。
毛泽东这首和诗作于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之后仅仅9天。一方面要指挥彻底推翻蒋家王朝的天翻地覆的大战,一方面要积极筹划建立人民共和国,居我党我军最高决策人地位的毛泽东同志,军书旁午,政务繁冗,可想而知。但在经纬万端之际,仍作诗酬答劝慰,隔了一天(5月1日)还亲自登门拜访柳亚子先生,可见他对柳之人品、才华、革命功绩和相互交谊的重视程度。
柳亚子诗人气质,敏感,任性,情绪容易波动。当时又是事务纷繁、百废待兴,对他工作、生活诸多方面,照顾不周,容或有之,只须沟通,就可解决。事实上,柳亚子读到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送来的和诗后,步其韵一连写了20首七律,充满革命激情。柳亚子接受劝挽,留京工作,后来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又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上述情况正是毛泽东此一诗作的写作背景和心理动机。我认为掌握了这些情况,对理解此诗就足够了,不必徒事钩沉索隐于区区寸尺之间。
律绝体始盛于唐,当时称今(近)体诗,是我国古代诗美学观念的高度集中、全面体现的一种形式,在声韵、节奏、平衡、对称诸方面,要求极为严格,需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驾驭。惟其是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至今我国及海外华人的旧体诗作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律绝体。毛泽东诗作中,律诗较词为少,绝句仅见,我认为与诗人的创作个性有关,雄放不羁,曲折跌宕之情所致,往往更适于用长短句的词来表现。毛泽东词胜于诗,大概其根源也在于此。他的律诗,构思缜密,结构跌宕有姿,但语言却十分流畅,充分展现了豪放的风格,这对需要精雕细镂的律诗创作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艺术技巧。从这点来说,他的律诗更加值得我们细加鉴赏。
这首七律是和作。和诗分两种:一种是“原韵奉和”,是按原诗脚韵所属的韵部用韵,不必每韵字字相同;一种是“步韵奉和”,不但按同一韵目用韵,还要求每一韵字相同。这首诗属于前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原作是“寒删”韵,和作是“江阳”韵,放宽用韵时,这两个韵目可以相通。一般说,词韵较诗韵为宽,毛泽东显然倾向于言韵放宽,这大概也是他词多于诗,和此首七律不严格墨守严韵的原因之一吧。
首联:“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诗人过去和柳亚子曾两度相逢。第一次是1926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上。时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柳任国民党中央监委,曾有机会相识品茶,畅谈国事。柳亚子在坚持国共合作、反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叫嚣、谴责假左派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等反共阴谋方面,和共产党人有不少共同语言。第二次晤面是1945年秋,毛泽东由延安赴重庆(简称“渝”)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曾将柳亚子等部分民主人士请到红岩八路军办事处谈话,使他们对形势有了正确的看法,打破了对蒋介石反动派的幻想。这期间,柳曾向毛泽东索诗,毛乃手书《沁园春·雪》赠柳。23年前的事,犹未忘,可见印象之深;而用“未能忘”,更见相契之深。“叶正黄”,形象地表现时令,与后边的“落花时节”表现春季一样。如果赋以象征意义:“叶正黄”象征了当时蒋介石伪装和平谈判、暗中正紧锣密鼓发动内战,国家命运有如秋叶;而后文“落花时节”则象征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政治气候。我们何妨作这样的理解,以更丰富地领略诗中韵味呢!
颔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31年前毛泽东到过北平。此处的“国”,指“国都”,当时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国都就在北平。经过了漫长的艰巨的斗争,现在才重新回到旧时的北平,所以“还旧国”3字中,饱含着万千感慨。华章,华美的诗章,实指柳亚子的这首《感事呈毛主席》。作者的视点,从历史落到当代,从广阔的国土落到眼下的北平,从虚幻的忆念落到现实的诗章,完成了全诗的抒叙部分,为后半首诗的发展,奠定了时空架构的背景基础。
还有必要说明的是按律诗的要求,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不必对仗(也有人写成联语的);而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则必须对仗。虚对虚,实对实,动词名词形容词甚至颜色、五官、节令、数字都要成双捉对,而且不能在同一层意思上反复,否则便犯了“合掌”的错误。不过,严格的对仗也有通融的办法,这就是放宽条件的“宽对”。此诗“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显然不是字字相对仗,但都是指时间而言,在这“意思”上是相对称的,所以被称为“流水对”,并不逾格。
颈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全诗主旨所在,是针对柳亚子牢骚心境的深刻批评和劝慰。惟其是诗人高度的哲理升华,它的思想深度、艺术力度,都大大超出了原诗规定的范畴,涵盖率推廓了几十百倍。随着毛泽东诗词的普及,这一联诗已渗入社会各个阶层、领域,成为人们用以解释、指导种种类似情境、思维的经典性格言和谚语,而经常在口头传播。从艺术上来说,此联立意一砥一励,一抑一扬,组合自然,语势顺畅,不但有严谨的对称美,也有流畅的节奏美。尤其“防肠断”对“放眼量”,不但对仗无懈可击,意思也恰如其分,且来自日常用语,自然贴切,幽默生动,真可谓佳句天成,非妙手岂能偶得?
尾联:“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这两句是针对原诗尾句“分湖便是子陵滩”所作的辩解性抒发。东汉隐士严光(子陵)曾在浙江富春江游钓,至今钓台古迹犹存。柳亚子家居分湖之北的吴江县,他这句诗意思是说:“……我就回到家乡分湖,学严子陵在富春江垂钓去了。”毛泽东就针锋相对地在这句上作了卷文章。当时,柳亚子正住在颐和园益寿堂。毛泽东便信手拈来园中的昆明池,与严子陵垂钓的富春江,作为两个象征意象,昆明池观鱼,用以象征留京参与国政,富春江垂钓用以象征避世隐居。诗需凭形象物,曲言事理,方称上乘。其实并非要柳亚子真去天天观鱼,也并非昆明池的鱼真比富春江的好看。本来,柳亚子的诗说的是想回到分湖。如果和作末句用“分湖”,比“富春江”就更为妥贴。毛泽东是从格律需要来置换的。“分湖”只两个字,如果用于末尾,又要押“江阳”韵或“寒删”韵,必须增加一个字,如“湾”——“观鱼胜过分湖湾”。但此律是平起平收格,末句必须是“仄平平”,不能更易。“分湖湾”却是“平平平”。律绝体诗句结尾,切忌三连平、三连仄和“仄平仄”、“平仄平”。毛泽东为了避开诗家大忌,故改用音调完全合乎“仄平平”要求的“富春江”3字。律诗的尾联,承全诗之重,拓全诗之境,抒不了之情,任务很重,但又不宜再写哲理,否则便了无诗意,流于枯燥。像这首诗,如果尾联也像颈联那样写成议论句,便是败笔。毛泽东不愧高手,赋以形象,寄以遐思,意境于是大开,余韵于是绵绵。
综观全诗,先是铺叙,继以哲理,结以宕开之笔抒情,结构严谨,而跌宕有姿,加之运用口语,语意畅达,语势波折,语流顺畅,可歌可吟,确是口传文学之佳作。
这里附带说一说用典问题。柳亚子作诗喜欢用典,这篇《感事呈毛主席》就连用六个典故。这个风气,在旧体诗界来说,已成痼癖,至今不衰,尤其写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爱用典。且不说有些作者仅是为了炫情。一般读者不易理解,还要用数倍篇幅加以诠解,颇不利于诗的传播。我不是主张一律不用典,而是要注意其“共知率”,一般人都知道的典故和成语,如卧薪尝胆、刻舟求剑等,用也不妨,僻典则应摒弃不用。综观毛泽东诗词,用典极少,有也是众所周知的,如“一枕黄粱”“不周山”“鲲鹏”之类。像这首诗,他就一反原诗的倾向,没有新用一个典故(仅仅重复了原诗的一个严子陵的典故)。我想,这也正是毛泽东诗审美观的一个体现。